鳥兒駐足時,在想些什麼?
貧窮這門課是很難學會的。
大眾視野中的韓國電影一向以反應社會現實、引起人的反思而使人印象深刻,而印度也隨著《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等一系列或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影片的出現,電影製作的意義開始在人們心中發生轉向。
17年上映的《起跑線》作為印度又一教育強片,被網友直呼:「拍出了中國起跑線教育之痛」。然而除了深刻的教育意義,另一門藝術也在影片中閃光——「貧窮藝術」。
18年4月時,《起跑線》爆出了「貧窮藝術」的視頻片段。
「貧窮藝術」由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切蘭Germano Celant於1967年提出這個概念,以概括和描述當時一批年輕的義大利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觀念。「貧窮藝術」主要指藝術家選用廢舊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視的材料作為表現媒介,他們的觀念旨在擺脫和衝破傳統的「高雅」藝術的束縛,並重新界定藝術的語言和觀念。這種以原始而質樸的物質材料建構藝術的方法和形態常常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
以廢舊物品和日常材料為表示媒介,想表示的不過是一種藝術風格和觀念。貧窮藝術游離於現實內外,現實之內牽引實際,現實之外涉及意識。而我想那不過是在現實之中看到了普通生活。
《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幼兒園開始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經歷。教育、語言、習俗、階級,影片之下印度現實恒生,每一個話題都可以成文,但「貧窮」是我最想傳達的。
故事的正式開始是在十五年後,而開頭是拉吉夫妻的遇見,母親帶米圖來服裝店定製心儀的衣服,但是要考慮到鄰居的看法而縮減的v領設計,米圖顯得十分沮喪。一見鍾情的拉吉自告奮勇幫她設計,或許從一開始就暗示巴拉塔對米圖是偏愛非常的。米圖註定有追求,拉吉愛妻形象早就埋下了根。
不斷發展的服裝生意,使他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其中就包括對孩子的教育,不願讓孩子接受和自己一樣的教育,過如此平凡又普通的人生,米圖一心想把孩子送進名校。忙碌奔走,爭論矛盾,對於丈夫離開市井街卻擺脫不了市井氣的行為氣憤又無奈。他們的生活充斥這上流社會的「形式」。
嘗試了許多方法都沒能讓孩子進入名校,獲取「RTE」是劍走偏鋒。「假窮」之下,沒有明亮寬敞的別墅,沒有可以隨時招呼的傭人,用水成為煩惱,環境使人奔潰。但卻是這樣的裝窮條件下,窄小的墊子上兩人可以相擁而睡;拉吉手腳生疏地做普工,米圖為了給家人接水變得潑辣,「貧窮」的生活下兩人雙向地改變與付出。
難免會說帶著理想主義,或許是這「假窮」之下才說浪漫,倘若真正感受生活的殘酷,誰還會說無助導致浪漫。但我想,浪漫不死,認真努力地經營好每一天,貧窮無奈但並不無敵。
雙手沒有勞作留下的老繭與乾裂,給孩子吃披薩喝礦泉水,第一次「RTE」的檢查漏洞百出。
「所以我的懷疑得到證實了,希亞姆的猜測他們以前肯定是有錢人,可是後來發生了糟糕的事情,他們一定是經濟上發生了重創,最終破產了,他們肯定是新貧一族」
當以為謊言即將敗露時,希亞姆的猜測卻給了他們一線希望。他為何不會懷疑拉吉夫婦是富扮窮?不禁令人動容。
「在貧窮中生存可是門藝術,我會教你的」
兩家人的故事由此展開,拉吉開始和希亞姆凌晨五點起床擠數百人的公交,工作被輕易扣工資;米圖為了接水而變得潑辣卻也因為強出頭失去配給。「假窮」帶給夫妻二人的是不著邊際的懵懂與無知,以及深深的無奈。
「希亞姆從他的工資裡拿了一部分錢給我,他說做父親的,絕不能兩手空空的回家」
「圖爾茜也給了我她的一半配給,他們知道空著肚子睡覺是什麼滋味。」
是拖累也是感謝,他們開始改變,拉吉工作開始遊刃有餘,拉吉跟著圖爾茜學習生活。貧窮不只是廉價的衣物,破舊的房子,是對生活的時刻敬畏與頻頻追逐。
「對了,你喝茶不加糖吧?」
「我為什麼不加,我又沒有什麼糖方面的問題。」
「可是我們有糖方面的問題,我們的配給已經用完了。」
或許對於貧窮的滋味已經一知半解,但這門課程卻依舊難學,就像後來希亞姆為了自己女兒皮婭的學費毅然跳到車前。用生命換取錢財?這帶給拉吉的思考才是沉重的。
「你該怎麼和你的孩子解釋『貧窮』這個詞的概念?」
「如果他們問這個問題,你只需要說:分享就是關愛,然後 ...」
「分享就是關愛。」
「非常好,微笑。」
在夫妻二人接受名校面試前的培訓時, 這是一道例題。一個答案,止於言語,不動於行,不過是上流社會人口中的「玩味」。
但卻在窮人的世界裡被深刻感受,在一家人第一次搬到下層社會時,周圍人百般熱情,分享糖果。卻因為過於驚訝的反應,使得與鄰居的第一次見面就添上了不快。以至於後來米圖去借水被拒絕的理由竟然是「昨天不接受我們的甜食」。
分享對於他們是重要的,接受分享也是。在這裡也想而後大家分享一個印度的風俗:在印度,請人吃糖或送人糖果作為禮物都有好的寓意,糖果代表著贈予一方的美好祝福。如果你去拜訪印度人但不知道對方的喜好或宗教禁忌,送糖果就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教給你貧窮中的生存;懂生活的艱辛為你承擔一半;為了你的孩子能夠上學而去碰瓷。
這是希亞姆一家不辭辛勞,不顧生命的分享,是我們同樣在貧窮之道中,我給予你最大的關愛。這裡的關愛是平視,是互幫互助,而不是莫須有的憐憫與套話。分享需要勇氣,尤其在人人都想著如何擺脫的貧窮世界裡。
分享即是關愛,在關愛中又學會分享。就像最後夫妻二人資助公立學校,幫助所有的孩子們。分享資源、分享關愛,這是他們對希亞姆一家的愧疚,也是回報。
看教育、看階級、看語言,看每一個大而深刻的話題,卻還是「貧窮」最撥動心弦。
作為中產階級的拉吉夫婦或許是悲哀的,他們既融不進上層社會,也無法適應底層社會,但卻恰恰因為他們處在這樣一個節點之上,將完整的社會風貌展現在我們眼前。即便他們有無法適應底層社會的苦,但終是這裡的人情溫度贏得了眾多喜淚。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特蕾莎修女
真真假假文藝女孩,欲憑一筆闖蕩江湖,出門已是江湖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