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冷門基裡爾,柏林愛樂為何選擇了他?

2021-02-07 南風窗
與尼爾森斯相比,大不了幾歲的基裡爾顯得更加內秀、成熟、大氣;與蒂勒曼相比,基裡爾的藝術視野和先鋒性更勝一籌;與巴倫邦姆比,基裡爾在藝術上顯得更加純粹;與夏依比,基裡爾與樂團的氣質更加貼近。012年12月22日,柏林愛樂樂團在他們的大本營柏林愛樂音樂廳舉行了一場樂季音樂會,指揮不是他們的音樂總監西蒙•拉特爾(Simon Rattle),而是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基裡爾•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當樂曲推向最後的大高潮,聲音仿佛要掀翻音樂廳的頂蓋,指揮將作品的神秘氣氛推向高潮,作品色彩斑斕的效果被發揮到極致,宇宙浩瀚的效果散布在音樂廳的每個角落,所有人都被籠罩在斯克裡亞賓所希望達到的氣氛中。來到最後一個大和弦並推向高潮,基裡爾張開嘴巴,仿佛要大喊一聲,才能到達淋漓盡致的狀態,最後樂團幫助他完成了這一願望。全場觀眾想起雷鳴般的掌聲,當樂隊成員全部離開舞臺,觀眾還不捨得離去,對著空無一人的舞臺熱烈鼓掌,直到基裡爾再次回到已空無一人的舞臺,向全場觀眾致謝,音樂會才結束。這是聽眾對指揮家演出水平的最高敬意,出現的機率很低,筆者僅在2010年琉森音樂節上,阿巴多指揮馬勒《第九交響曲》的那場音樂會見過,這次是第二次。這是基裡爾•佩特連科第三次指揮柏林愛樂,2006年的第一次是指揮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交響曲》,贏得樂團成員與所有觀眾的認可。2009年與柏林愛樂再次合作成功,為基裡爾帶來2012年的第三次合作機會。正是2012年這次音樂會的成功,使基裡爾成為柏林愛樂新總監的候選人。本來2014年樂團邀請基裡爾第四次指揮,作為新總監人選的考察。但他因病由英國人丹尼爾•哈丁代替。這個舉動曾使得柏林愛樂一度覺得基裡爾無意參與角逐。然而,就在不久前的柏林時間6月22日一早,德國的《Die Welt》日報和RBB電臺發布消息,佩特連科被選為柏林愛樂的下任首席指揮。這次的消息來得非常突然,此前原來樂團的124名成員—連同上次沒有開會的那名成員—再次秘密開會投票(開會的地點也是秘密,外界幾乎一無所知)。由於之前有過5月10日的「烏龍報導」,樂團曾在當天舉行過一次選舉會議,但媒體公布的消息隨後又被樂團官方宣布不實。所以這次消息比5月10日的那次會議封鎖得更嚴格,筆者以為,團方不想外界—包括評論界、樂迷和同行—影響投票的結果,必須由樂團決定自己的未來。經過上一次的事情,以致很多人都不敢貿然相信這個消息,直至更多的媒體披露和官方的公布,真相終大白。這是一個看臉的年代,基裡爾最終是以大冷門的姿態勝出。在安德烈斯•尼爾森斯、克裡斯蒂安•蒂勒曼、裡卡多•夏依、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和基裡爾五位熱門候選人中,基裡爾是最冷門的。能被柏林愛樂相中成為總監的候選人,技藝自然是頂尖之列。但他為人極為靦腆內向,不善交流;顏值低,甚至有點醜,包裝缺乏賣點;從不公關,幾乎不在媒體露面,不炒作,無緋聞軼事供大眾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不喜歡被過分約束而不喜歡擔任音樂總監,管理世界頂級樂團的經驗未顯山露水;與世界一流樂團合作的經歷不夠豐富,是所有候選人中最弱的一位;私下據說不坐飛機,導致其演出的範圍基本集中在中歐,在歐洲以外的知名度極低。當基裡爾勝出後,很多人不認識他,找不到多少他的資料:沒有幾張唱片發行過,而且都是冷門的東西;沒有DVD或者藍光影碟發行過;沒有出版過傳記或者關於他的專著;Youtube上幾乎沒有一首作品完整的Video;網絡上的評論超過半數的是德語地區的文章;即使是盜版性質的下載,也難覓他的蹤影。其實基裡爾在歐洲的同行中早是頂尖的人物,但弱點這樣明顯的藝術家,能在殘酷的挑選中獲勝,簡直是一個奇蹟,使人又相信,當下的社會,商業元素還不能主宰一切的。


時間回溯到5月10日,柏林愛樂樂團在他們錄音超過70年的柏林耶穌基督教堂進行閉門會議,選出下任音樂總監,接替已經宣布在2018年離開的現任總監拉特爾。筆者由於有機會得到關於這次投票的一些內部消息,也不吝向讀者八卦一下。

據說柏林愛樂確實還保留著中世紀的作風,樂團全體成員一人一票,第一輪投票後如果有哪位候選者得到票數超過半數,那麼樂團就會馬上打電話給那位指揮家,如果指揮家答應了,那麼新總監就誕生了。反之,如果沒有候選者的票數超過半數,又或者通電話時對方拒絕接任柏林愛樂,那麼就要進行下一輪的投票,直至選出最後的人選。與會者在進入會議場地時,必須交出手機等通訊工具,中途不得有人離開或者進入。由於柏林愛樂在樂團中的地位超然,這種選舉和中世紀延續至今的教皇選舉差別不大,就差沒有通過煙囪冒白煙或黑煙向外界傳達選情了。而5月10日那天,媒體一早就得到消息,紛紛齊集在耶穌基督教堂門外。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也聚滿了世界各地的樂迷和媒體人士,等候和議論選舉的進程。這種情形和教眾在聖彼得廣場等候選出新教皇的情形幾乎一致。期間還由於一條由柏林愛樂成員在會議之前發出的Twitter,謠傳安德烈斯•尼爾森斯勝出,導致英國幾家古典音樂媒體的官方Twitter錯發消息,還帶出媒體間輕微的口角。直至柏林愛樂的官方Twitter闢謠。經過艱難的11個小時,柏林愛樂召開記者會宣布,選舉沒有結果,將在未來一年內繼續尋找新掌門人。在5月10日第一次的閉門投票無果後,外界注意力集中在候選人的政治手腕、人事關係、管理能力、商業前途等方面,這些因素被擺到與藝術水平同樣重要的位置。以致使人覺得政治手腕和公關能力是樂團總監能力的標配。那麼,難道說基裡爾是以「備胎」的姿態勝出?不!從最終的結果看,基裡爾正是他們要的掌門人。如果樂團採用折中的方案,最終勝出的人選肯定不會是缺點這麼明顯的基裡爾;要是選擇過渡總監的方案,那麼可以選擇巴倫博伊姆、赫伯特•布隆斯達德、謝苗•畢切科夫等好幾位大師。至於有樂迷說,柏林愛樂這次走投無路才選擇基裡爾,但是筆者認為,柏林愛樂遠沒到這麼落魄。柏林愛樂的歷史只有100多年,在德國的樂團中,資歷最多是中等。但經過尼基什、富爾特文格勒、卡拉揚和阿巴多四位大師的錘鍊,樂團不但走向世界頂尖的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屬於樂團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傳統性與先鋒性並重,在傳統的領域要帶出時代的精神,在當代的作品中要體現對傳統的傳承。上一任指揮西蒙•拉特爾使柏林愛樂更加國際化,更加時尚,但卻偏離了樂團的這一精神。通過這次的挑選,看出柏林愛樂是決心要回到樂團的這個精神基礎。從歷任柏林愛樂的總監看到,柏林愛樂在選擇新總監時,都希望選擇年富力強、事業正處於上升階段而且有先鋒精神的指揮家,無論是指揮水平、藝術視野和身體狀態都能長期帶領樂團的人。尼基什、富爾特文格勒、卡拉揚、拉特爾幾位總監,都是在30多歲或者40多歲時當選。之後,能帶領樂團超過10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樣樂團與指揮共同成長,一同邁向事業的巔峰,而基裡爾正是這樣的人選。這次選舉的細節,外界目前不知詳情,暫時從透露出的極少的細節得知,柏林愛樂側重在德國甚至柏林的「自己」人甚於國際化的人物。不是說非要柏林土生土長的德國人,而是要與德國和柏林有著相當的了解和淵源的人,蒂勒曼是地道柏林人,巴倫伯姆是柏林國立歌劇院多年的音樂總監,基裡爾在柏林居住了超過10年,在柏林喜歌劇院擔任音樂總監五年。只有深入了解,才有機會愛一個樂團,為樂團的發展真心投入付出,與樂團一起成長,而不是把樂團當作自己揚名立萬的工具。熟悉內情的樂迷,很快會知道,這三位「柏林人」,誰更符合這個要求。在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的採訪中,基裡爾談到與柏林愛樂的第三次合作,他是特意把斯克裡亞賓的《狂喜之詩》留到與柏林愛樂合作的機會去演奏。從這一點可見,他已經很懂得如何點亮柏林愛樂的特點,如何調教樂團演奏出最適合的效果。作為世界頂尖樂團的掌門人,不管政治公關手腕如何、撈錢的能力如何、管人能力如何……最終還是要看他藝術造詣和通過音樂作品展現出的精神力量。基裡爾有著老一輩大師所具有的氣質:出生自知識分子家庭、從小接受全面的音樂與文化教育、有著類似19世紀宮廷樂長成長的經歷—從小歌劇院的排練主任做到樂長(Kapellmeister)、從歌劇院走到音樂會舞臺。這樣的指揮在1960年代前還不少見,但在當下就罕見了。同時,基裡爾18歲才移民到西方,身上擁有俄國知識分子常有的大氣、剛正、率直、睿智的個性,加上他成年後在西方接受的高等教育,身上融入了西方主流社會的精緻與典雅,使得基裡爾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廣闊的藝術視野和保留曲目、精湛的指揮技巧和全面正氣的音樂風格,深情精緻而不濫情。他指揮作品的範圍從古典的莫扎特、貝多芬直到現代作曲家的歌劇,從義大利歌劇、俄國歌劇到德國歌劇都有涉獵,且評價都很不錯。有評論覺得基裡爾在古典領域較少涉足,這個或許更多是指交響曲的指揮而言,在他進入柏林愛樂總監的這個角色時,相信對傳統作品的涉獵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環顧2013、14兩年的全套《指環》、巴伐利亞歌劇院2014年的莫扎特的《迪託的仁慈》、齊默曼的《士兵們》和2015年貝爾格的《露露》、唐尼採蒂的《露西亞》,基裡爾的指揮整體感非常強,大結構推進行雲流水,小細節處理恰如其分,可以用滴水不漏來形容。平鋪直敘但不會抽象乏味。同行形容他的節奏是穩固,無論什麼作品都沒有絲毫的搖擺。在DCH的採訪中,他就提到,在研究一個作品時,他要做到能完全在心中「唱」出整個作品。在沒演出之前,整部作品就瞭然於胸。對基裡爾而言,歌劇這樣大型和複雜的作品尚且能如此,交響曲就不在話下。人們經常說,上帝是公平的,沒有給你開啟這扇門,就會給你打開那扇窗。基裡爾拙於語言和交流,則長於內秀。他在德國媒體Bild的採訪中提到,一旦接到拜魯伊特的歌劇演出邀約時,他會考慮這部歌劇是要演出5年。由於他花很多時間去準備歌劇,以致他覺得自己在拜魯伊特音樂節後缺乏足夠的時間,投入巴伐利亞歌劇院新樂季的準備。筆者很認真地觀看了他在DCH的兩場實況,2012年的那一場,演出的效果比2009年的那一次演得更加精彩,除了前述的因素之外,基裡爾在作品的選擇上,是很巧妙地用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引入,串聯起Rudi Stephan的兩部作品和斯克裡亞賓的《狂喜之詩》,使整場音樂會成為一場氣息連貫、引人入勝、色彩斑斕的當代作品的精彩盛會。這種慢工出細活,不追求眼前短暫好處、講求整體利益和最終效果的精神,尊重傳統,更有時代的華彩,就是德國文化從中世紀以來一直敬仰的工匠精神。基裡爾個人性格的弱點無意中造就了當今社會久已失傳的工匠精神。在5月10日第一次閉門投票前,有民調顯示,大部分的民眾傾向最年輕的候選人尼爾森斯擔任柏林愛樂的新總監。而基裡爾的這種工匠精神,與時下社會的潮流和大眾的口味是有一定的距離。基裡爾與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小清新做派絕緣,而後者則是當今古典樂屆流行的風格。柏林愛樂最後沒有選擇尼爾森斯,顯然沒有打算迎合這種社會主流趣味,而是保持自己的先鋒性,去引領這個時代大眾的趣味。與尼爾森斯相比,大不了幾歲的基裡爾顯得更加內秀成熟大氣;與蒂勒曼相比,基裡爾的藝術視野和先鋒性更勝一籌;與巴倫邦姆比,基裡爾在藝術上顯得更加純粹;與夏依比,基裡爾與樂團的氣質更加貼近。當看著基裡爾指揮巴伐利亞歌劇院上演齊默曼的歌劇《士兵們》的時候,被開始敲擊樂所營造的氣氛所深深震懾,觀者的精神和注意力被籠罩在戲劇中,不能逃脫。歌劇與音樂的欣賞,最高的境界不是娛樂聽者,而是給臺下觀眾甚至臺上演員以精神力量,使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就在2012年的那次《狂喜之詩》的演出,臨近結束高潮後的休止後,銅管的起奏神秘性還不夠好,對於這支指揮一點就有的樂隊,對基裡爾的動作的反應居然還沒夠好,這就可以看到樂團在基裡爾的調教下,還有進步的空間。恭喜柏林愛樂樂團,通過新總監的甄選明晰了自己發展路向,並且最終找到了合適的人選。2018年新總監履新,就看樂團與他們的掌門人,如何在未來繼往開來,去締造屬於他們共同的經典。

相關焦點

  • 柏林愛樂的這個「漸強」力度,讓全身的細胞都跟著綻放啊!
    斯克裡亞賓(Alexander Scriabin)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這一版本《狂喜之詩》的靈魂,絕對要屬俄羅斯指揮家基裡爾·別特連科了!他動靜分明的指揮,且附帶著誇張的表情,讓樂團與觀眾一起,更能隨他的情緒變化,感受樂曲最精彩的魅力。
  • 2021年柏林愛樂新年音樂會完整高清視頻
    Berlin以小型室內樂隊編制來演出🎵以下是完整版2020柏林愛樂樂團歐洲聖城音樂會(European Concert 2020):有興趣,還可觀看柏林愛樂雲系列:基裡爾·別特連科直播【柏林愛樂樂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A411q7bD/附:關於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成立於1882
  • 柏林愛樂雲系列:「基裡爾·別特連科直播-小夜曲」
    柏林愛樂雲系列:「基裡爾·別特連科直播 - 小夜曲」 在本場柏林愛樂雲系列音樂會中,基裡爾·別特連科將與柏林愛樂樂團音樂家共同演繹兩首美輪美奐的小夜曲
  • 他,不僅是柏林愛樂最帥的演奏家 | 訪埃曼紐爾·帕於德
    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發現,在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會視頻中,我們總是可以數次看到帕於德的臉部特寫,次數甚至超過樂隊首席,而僅次於指揮。有沒有找到正對著指揮的帕於德?© Monika Rittershaus所以,我們說帕於德是柏林愛樂的「顏值擔當」也無甚問題。
  • 柏林愛樂與中國
    作為柏林愛樂滿10年的客座指揮,古斯塔夫·杜達梅爾帶領這支樂隊演奏了伯恩斯坦(與女高音塔瑪拉芒福德)、蕭士塔高維奇、馬勒和莫扎特(與鋼琴家郎朗)的作品。柏愛所到之處都颳起了一股旋風,每一地的演出幾乎都座無虛席。小編曾想買國家大劇院的票,一開始就無票可售。這樣的天團,票房號召力是驚人的。同時也說明,中國觀眾對國外樂團的選擇越來越追求品質了。
  • 拉特在柏林愛樂都幹了些什麼?
    他焦急地拖著一個裝滿管弦樂總譜的沉重箱子,在排練開始的那一刻趕到了排練場地。那一場排練,拉特給樂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手下的馬勒音樂,充滿了黑暗、花哨、辛辣的幽默感。  評論家們認為,從2002年到2018年離開柏林愛樂,拉特的指揮相比16年前更為靈活自如。
  • 柏林愛樂的孤獨夜晚
    這是柏林愛樂暫停公開演出的第一天,那天晚上的主角是英國指揮家西蒙·拉特(Simon Rattle),他是柏林愛樂前任首席指揮,與樂團有16年的合作經驗。他也是最受歡迎的世界指揮大師之一,舉辦他的音樂會的晚上,音樂廳外面總是堵車。
  •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 創立於一九七四年,隸屬於著名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代表了世界上大提琴組合的最高水平。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演奏《Faure: Pavane, Op.50》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演奏《讚美詩》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玫瑰人生主題曲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錄製過大量唱片,曾兩次贏得古典唱片回聲大獎,他們同時也以演奏爵士樂、探戈音樂和先鋒音樂著稱,多元化的曲目儲備使得十二把大提琴在世界各地巡演的曲目單始終充滿驚喜
  • 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演奏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演奏披頭四:昨日The Beatles-Yesterday「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是柏林愛樂樂團中歷史最悠久也最出色的室內樂組合,在卡拉揚擔任音樂總監時期,由樂團大提琴手Rudolf Weinsheimer策劃組成。
  • 【音樂百科】世界頂級愛樂樂團簡介-柏林愛樂樂團
    沃夫把樂團的名稱改為「柏林愛樂樂團」,把一座滾軸溜冰場重新改裝成首個「愛樂音樂廳」,同時四處為樂手找尋當時最出色的指揮。 布洛 接手領導柏林愛樂樂團時,已有在邁寧根組成一流宮廷樂團的輝煌往績。他在柏林掌舵只有五年,卻為樂團奠下紮實的基礎,賦予樂團自成一家的音樂素質。
  • 2019柏林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
    負責執棒這場音樂會的指揮家是丹尼爾·巴倫博伊姆,他是柏林愛樂樂團最老的朋友之一。1969 年,他作為客席指揮首次指揮了柏林愛樂樂團。 1970 年又與紐約愛樂樂團一起進行了首次成功的合作。 到了1975 年,著名指揮大師索爾蒂卸去巴黎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以後,巴倫鮑伊姆便作為傑出的青年指揮家被聘為該團的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就這樣,年僅33 歲的巴倫博伊姆手下就已經擁有了一個具有世界水平的龐大交響樂團。
  • 古典樂裝腔指南之柏林愛樂八卦
    誰知「亨德米特事件」波及到了福爾特文格勒,後者因此被柏林國家歌劇院解職。劇院經理非常欣賞烏姆市的小卡,力邀他來柏林試試身手。於是在1938年,卡拉揚和柏林愛樂樂團首次合作,在柏林國家歌劇院上演了貝多芬的《菲德裡奧》。之後,他陸續指揮了華格納的《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和《紐倫堡的名歌手》等歌劇。
  • 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同臺,是什麼體驗?
    這個畫風清新的組合是維也納-柏林愛樂音樂家合奏團(Philharmonix)也被粉絲們稱作「圍脖」,由7名音樂家組成,有3位成員來自維也納愛樂樂團,2位來自柏林愛樂樂團,其中包括柏林愛樂樂團第一首席、小提琴家諾亞·邦迪克斯-巴爾格雷,維也納愛樂樂團單簧管首席丹尼爾·奧登薩默等。
  • 柏林愛樂的孤獨夜晚|百家故事
    這是柏林愛樂暫停公開演出的第一天,那天晚上的主角是英國指揮家西蒙·拉特(Simon Rattle),他是柏林愛樂前任首席指揮,與樂團有16年的合作經驗。他也是最受歡迎的世界指揮大師之一,舉辦他的音樂會的晚上,音樂廳外面總是堵車。
  • 柏林愛樂:音樂一直都在
    這是柏林最孤獨的夜晚。細心設計的新禮節無法掩飾音樂家的遺憾,面對空空蕩蕩的觀眾席奉獻激情四射的音樂,想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觀眾來不了,他們就想辦法把音樂送過去。西蒙·拉特說,這個音樂的夜晚是他和柏林愛樂想要向世界傳遞的一個信號:音樂還在(The music is still there)。
  • 快訊|柏林愛樂樂團任命新任樂團首席
    波蘭小提琴家Krzysztof Polonek近日結束了他作為柏林愛樂樂團首席的試用期,正式上任。Zdzisław Polonek的父親,小提琴演奏家Zdzisław Polonek也是樂團的成員,也是他的啟蒙老師。Krzysztof說:「我的家庭對我的音樂和藝術品味都有很大的影響。柏林愛樂樂團對於我個人感人之處在於,我能夠和父親一起在卡拉揚時代就認識並欽佩的樂團裡演奏倍感榮幸。
  • 保利雲劇院 | 「劇」力鬧新春——柏林愛樂樂團《歡樂頌》
    柏林愛樂樂團柏林森林音樂會2013:歡樂頌鎖定保利雲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樂譜按照合同,這部作品原本應該放到英國的倫敦去首演,但是貝多芬依然覺得音樂之都維也納才是最好的選擇。可是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維也納受到了羅西尼歌劇的強大衝擊,有些人甚至攻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面對這種狀況,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進行。這時候維也納聽眾熬不住了,反而又強烈的呼籲《第九交響曲》應該在維也納首演,很多人聯名寫信給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維也納,信中充滿了真切的感情。
  • 直播預告丨2019柏林愛樂樂團森林音樂會
    柏林愛樂樂團(德文:Berliner Philharmoniker,英文:Berlin Philharmonic,簡稱BPO)1882年創立,來自德國柏林,駐地是柏林愛樂音樂廳。柏林愛樂原隸屬於柏林市政府,科學、研究與文化部。在2002年1月1日,柏林市議會通過並執行了關於柏林愛樂地位轉變的新法律,並改用現今的名稱。
  • 來自哈爾濱的柏林愛樂首席
    赫爾穆特·斯特恩從10歲起在中國的哈爾濱整整生活了10年;他在哈爾濱學的小提琴,抗日戰爭結束後為生活所迫當過倒爺。後來作為難民來到以色列,進入巴勒斯坦交響樂團;又移民到美國,進入聖路易斯交響樂團,最後進入柏林愛樂。雖然是作為難民一路漂泊到哈爾濱,但他對中國的感情是刻骨銘心的,因為他的整個少年時期是在中國度過的。
  • 傳說中柏林愛樂手中神秘的三張王牌!
    其實在夏季柏林愛樂樂團也有自己的特色音樂會,本期BPO的那些事兒將由劇院君為大家介紹柏林愛樂樂團的三大特色音樂會!日這一天,樂團都會選擇歐洲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舉辦音樂會演出,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自己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