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愛因斯坦希望自己死後在人世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無聲無息,並不是因為他老人家要體現高風亮節,更不是因為他有才就是任性,而是因為他老人家對「崇拜」恨之如骨。
1955年4月18日凌晨1點15分,76歲的愛因斯坦離開人世。愛因斯坦生前有遺囑:身體火化,骨灰撒在一個沒有任何標記的地方(an unmarked location)。也就是說,愛因斯坦希望自己死後在人世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無聲無息,既不要求一次性的發訃告、搞葬禮,更不希望永久性的修墳墓、立墓碑。愛因斯坦之所以這樣做,據說並不是因為他老人家要體現高風亮節,更不是因為他有才就是任性,而是因為他老人家對「崇拜」恨之如骨。他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頂尖科學家,首先有一種刻骨銘心的體會,那就是崇拜是科學的大敵,其次有一種深惡痛絕的憎恨,那就是崇拜不僅搞得被崇拜者很不舒服,更助長不公平的「惡習」。
愛因斯坦的遺願能實現嗎?《支離破碎:名人屍體的奇怪命運》(Restin Pieces: The Curious Fates of Famous Corpses)一書作者BessLovejoy講了一個故事。60年前的一個人間四月天,發生了一起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盜竊事件,盜竊的目標不是一幅價值連城的名畫或一顆閃閃發光的寶石,而是一堆粉紅色皺巴巴的肉,那就是愛因斯坦的腦袋。「竊賊」先用一把骨頭鋸子鋸開愛因斯坦的頭蓋,然後用一把鑿子,撬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大腦,然後你懂的,與所有的「竊賊」一樣,他把「贓物」捎回了家,藏在了自己的家裡。
隨後的故事眾所周知,愛因斯坦至今仍身首陰陽兩界:他的身子被火化了,骨灰倒是遵照他的遺願撒在了德拉瓦河上的一個秘密地點,但他的大腦卻留在了人世間,被解剖,被研究,被放在醫學博物館展出。從身子比例看,愛因斯坦的遺願絕大部分算是實現了,但他如果在天有靈,估計對自己大腦的這種命運絕對不會感到滿意。
那個「竊賊」名叫託馬斯哈維(Thomas Harvey),是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學家,他負責解剖愛因斯坦——找出了愛因斯坦的死因是主動脈破裂。哈維摘下愛因斯坦的腦袋並據為已有,這種行為被定性為「竊」,可能是因為沒有得到愛因斯坦及其家人的許可,而事實上的確如此,否則愛因斯坦的兒子在獲悉父親的腦袋被摘並被私自保留後就不會震怒了。
哈維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作了很多辯解,那理由聽起來感覺就像孔乙己的名言「竊書不算偷」:首先,「竊」的動機是高尚的——希望可以用愛因斯坦的腦袋解開一些宇宙中最神秘的奧密(unlock some of the most mysterious secrets in the universe);其次,這麼做並非完全非同尋常——那時醫院經常在沒有得到死者或其家屬明確許可的情況下移除有趣或不尋常的器官作研究;最後,正如哈維經常掛在嘴邊的,愛因斯坦的家人是給了解剖許可的——但即便如此,人家也並沒有許可你摘掉腦袋並據為已有呀。聽聽哈維如何狡辯——而在作屍體解剖檢查時大腦往往要被移除的。
明眼人一看,哈維顯然是在踏床齧鼻,強詞奪理。愛因斯坦的家人除了無可奈何,唯有提點要求:嚴格限制愛因斯坦的大腦只能用於科學研究,且研究結果只能發表在有品位的學術期刊上。
哈維本人並不是出色的腦科學家,尤其不是神經病專家,所以他摘下並保留愛因斯坦大腦的「高尚動機」不足為信,他應該把愛因斯坦的大腦奉獻給腦科學家或專業的腦科研機構才算合情合理。但哈維辯解說,在與愛因斯坦家人爭吵後,他不敢把大腦切片給其他科學家。就這樣,愛因斯坦的大腦一直躺在哈維的房間裡,在哈維莫名其妙遭解僱後,又被用一種叫做珂珞酊的類似塑料的材料包著,並被分成1000多片和塊(divided into more than 1,000 slices and chunks),陪伴哈維浪跡天涯,從新澤西到堪薩斯,然後到密蘇裡,再回到新澤西。
哈維對愛因斯坦的大腦竊了又切,如果不算「竊」,只能用「切」——痴迷般的情真意「切」——來解釋了。種種跡象表明,對愛因斯坦大腦痴迷的遠不止哈維一個人,這從哈維一直遭到外界壓力,逼迫他交出愛因斯坦大腦可見一斑。哈維迫於壓力後來陸續捐出了一些愛因斯坦大腦的切片或切塊,這才導致了時至今日仍不斷有研究愛因斯坦大腦的成果報導。這些報導,幾乎每一個都引起科學家和普通大眾的強烈關注,這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人們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痴迷程度。
或許,比愛因斯坦大腦更值得探討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對愛因斯坦大腦如此著迷。現在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可歸結於科學與非科學上的。非科學上的原因,說白了還是景仰或崇拜。Lovejoy認為,人們對名人的崇拜有點類似於宗教信仰,認為聖人身體的一部分,如手指、腳趾等不僅會深深地影響信徒,而且如果擁有它們還可與聖人「交流」;此外,名人通常是一個群體或社會的靈魂人物,他們就像校園紅人(Big Men on Campus)或部落首領,是永遠值得談論的人,並不因為死亡而終結。愛因斯坦算得上名人中的名人、大牛中的大牛,他的大腦尤其堪稱「最強大腦」,所以人們痴迷愛因斯坦的大腦就不足為怪了。值得一提的是,愛因斯坦曾經認為科學已經成為二十世紀的宗教,而他有時開玩笑說他自己就是第一個猶太聖人。從這個角度看,愛因斯坦的大腦被竊了又切,即使有違他的願望而令他不開心,他也應該想得通。
科學上的原因正如科學問題一樣是複雜的,有些正如哈維的言行所顯示的,科研只是幌子;有些儘管不排除企圖想觀察、了解並最終控制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但其中很難說沒有夾雜景仰或崇拜的成份。純粹從科學研究看,愛因斯坦的大腦應該不會比其他常人的大腦更有價值,更何況活體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有人說是宇宙中最複雜的對象),而死亡的大腦,不管如何保存完好,與活人的大腦也非常不同。第一個研究愛因斯坦大腦的成果在愛因斯坦去世30年後的1985年面世,迄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報導,這些成果之間既有差異,也有矛盾,更有爭議,例如,之前有報導稱愛因斯坦的大腦有一些極其罕見的結構,而最新報導說「沒發現與常人有很大差異」。
美國紐約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海因斯認為,研究愛因斯坦大腦的科學家們都陷入了一個怪圈——非要找出不一樣來證明自己的結論。這也難怪,愛因斯坦能琢磨出那麼深奧的全世界沒幾個人能理解的東西來,照理必然有一顆不一樣的大腦。痴迷愛因斯坦大腦的科學家們還有一個動機也是昭然若揭的,那就是,通過研究愛因斯坦那顆典型的物理腦袋,迎合世人的好奇:究竟什麼樣的腦袋最會搞物理,什麼樣的腦袋語言很一般(科學網最近對愛因斯坦的一封信莫衷一是,急需這方面依據),什麼樣的腦袋小提琴充其量拉到業餘水平,等等。不過,即使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也還存在一個難解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愛因斯坦究竟是因為有一顆不一樣的腦袋才成為偉大的科學家,還是因為成了偉大的科學家才有了現在所看到的不一樣的大腦?
愛因斯坦曾多次對讚揚他的成就的朋友說:「我完全知道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興趣、專一、頑強工作,以及自我批評使我達到我想要達到的理想境界。」科學如果真的證明了愛因斯坦因為擁有「最強大腦」所以才做出了他的成就,那麼我們究竟是信科學還是聽愛因斯坦的「忽悠」呢?如果信科學,我等從事科學研究的傢伙最好趁早給自己的大腦做個影像,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塊料。如果不是那塊料,那就趁早收攤;如果還行,那就要警惕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的「忽悠」了,科學研究哪需要什麼興趣、專一、頑強工作和自我批評,一顆對路的腦袋足矣!
參考:
[1] 維基百科: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大腦
[2] Bess Lovejoy: Einstein’s Brain Heist
[3] 百度「愛因斯坦的大腦」
此文來自科學網文雙春博客
如果您覺得本文還不錯,歡迎轉發分享。並在下面的拇指處點一下贊,感謝支持!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