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8日午夜1點15分,在美國普林斯頓的一個普通小鎮上,一顆偉大的心臟溘然停止了跳動,他是由於動脈瘤破裂而導致的腦溢血而引發的突發死亡,享年76歲。他的去世,在全世界引發了強烈的震動和深深的悼思,讓無數人們很久沉浸在悲痛和痛惜中不能恢復過來。
這位老人最後的遺囑是:死後不舉行喪禮,不要有墓地,更不要建什麼紀念性的碑牌,遺體要直接火化,並且骨灰所撒的地方要永遠保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遺囑一切的目都是讓自己死後在這個世界上不留下任何痕跡,也許是老人知道有他任何標誌的地方會成為聖地而不喜歡被打擾,也許是老人並不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這樣的榮譽......
總之,直到今天,他身體的一切在這個世界都已經徹底消失。他為這個世間唯一留下的一樣東西就是他的大腦,這還出自於一個意外。
這位老人就是那位物理學界的神,被後世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的偉大人物:愛因斯坦。
直到今天,甚至只要說起這個名字,都讓人直接聯想到的是偉大與智慧,他在人類物理學上無數天才與奇蹟般的發現,已經可以說不僅是耀眼,完全可以說是璀璨,奠定了他在物理學上神一般的地位。
愛因斯坦被後世人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才華的科學家之一,他總能有一些超出常人思維範圍的天才構想。其中最偉大的成就就是創立了相對論,顛覆了無數傳統物理學的理念和觀點,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世界和宇宙。
相對論的高深與複雜相信拜讀過的朋友有所體會,這裡讓我們這裡來看看他發明這些理論時的年齡:創立狹義相對論,26歲。創立廣義相對論,36歲。
這是怎樣一個神奇的大腦?這是怎樣的一個超級天才?今天,愛因斯坦已經去世65年了,他對人類的貢獻已經不需要多做贅述了。但由於他生前所做的的貢獻實在太過巨大,讓這個世界至今無數人仍對他崇拜不已,甚至可以說羨慕不已。
今天,愛因斯坦這個名字已經完全和高智商聯繫到了一起,甚至成為人們判別聰明程度的一個標準之一。人們在羨慕的同時,更想知道的是他的大腦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就發生了當年愛因斯坦死後大腦被偷走的事件。
偷盜者後來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240片,秘密保存和研究了數十年。這曾是一起當年轟動全球的事件,偷盜者曾被千夫所指,受盡責難,其過程不需要多做敘述了。今天我們這裡主要說的是背後的一些故事。也許你知道,也許有的你還真不知道。
在這裡,我們先來看看一位上世紀九十年代著名的病理專家的回憶:
這位一位病理學家是一位留美華人,在1990年,幸運地親眼目睹了愛因斯坦大腦的組織結構。要知道,這個時候一切對這個偉大的大腦的研究對外一直都還是一個很多醫學界人士共同遵守的必須嚴格保守的秘密。
當時這位專家還很年輕,在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工作,和匹大醫學院大內科主任一起到休斯頓參加一個大型的國際肝炎肝病會議, 剛剛做完學術報告後,有一個60多的老學者找到他,自稱是某醫學院的病理教授,老人不斷誇獎他報告做的很好,很有創造新意。
老教授客套完後, 就嚴肅起來,鄭重地請他做出同意不將今天后面交談的內容告訴任何人的保證。得到這位專家的鄭重保證後,他問他對看看愛因斯坦的大腦有沒有興趣。這樣的機會怎麼可能放過?這位專家激動起來,連說有興趣。老教授說今晚你就可以看到愛因斯坦的大腦了。
當晚,心情激動、忐忑不安的這位專家被老教授帶到了當地一家大型醫院的一個病理科,已經有一位50歲開外的女學者在那裡等候。老教授介紹說,她也是位病理教授,對愛因斯坦大腦已經有一些研究。於是三人在一臺多頭顯微鏡前坐下,老教授從一個包裝極為精緻的盒子裡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張切片,告訴他,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
三人把盒子裡的幾張切片看來看去,並和女教授拿出的十來個其它老年死者的大腦切片進行比較。兩個小時過去後,結論是, 和其它人的大腦切片對比, 在組織結構上看不出愛因斯坦大腦有明顯的不同。
老教授最後告訴他,我們也是已經看過很多次了,一直沒有看出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普通人的不同。今天把你請來是聽到你的報告後,感覺你視角獨特,很有新意。希望能從你的角度來觀察出不同的地方,但現在看來你的看法也是一樣。
隨後老教授送他回去後,臨別時再三囑咐這件事至少要保密20年。這位專家信守了這個承諾,20年後才公開這個秘密。在這位專家心中,最後結果雖然遺憾,但能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這位偉大人物的大腦,他至今仍覺得那是他一生中最難忘、最激動的時刻。
隨著時光的流逝,1998年,偷盜者將170塊愛因斯坦的腦切片捐獻給了普林斯頓醫院,到了2010年,他的後人又將所有與大腦相關的剩餘資料,都捐給了一家博物館。今天,普通民眾現在也能一睹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的真容了。不久前,美國賓州費城市的穆特博物館就曾公開展出了這些部分大腦切片。
下面我們再來還原下當年這個事件。唏噓的是,如果偷盜者知道後來的境遇,不知道他還會不會還做出這個影響了他一生的決定。但我們從後來的敘述還是相信,即便他知道後來的遭遇,他依然會有很大可能做出這個決定。
1955年,當愛因斯坦死後不久,在徵得家屬同意後,在普林斯頓大學醫學中心對他的屍體進行了病理解剖。由42歲的首席病理醫生託馬斯·哈維擔任主刀,他和工作人員按照正常的病理常規解剖程序,打開了愛因斯坦的顱腔,找到了他死亡的真正原因。並且切下愛因斯坦的大腦稱了重量,還從不同角度為大腦拍了照片。
但是在這個過程結束後,哈維在沒有獲得愛因斯坦的親屬知情和同意的情況下,悄悄留下了他的大腦,完事後用棉花填入了愛因斯坦的顱腔並縫合。他還把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為240塊,秘密封存。於是才出現了這個幾十年來鬧得沸沸揚揚,讓無數人關注的愛因斯坦大腦的故事。
哈維的這個行為很快暴露,面對愛因斯坦兒子漢斯的憤怒,哈維真誠地解釋,他保存愛因斯坦大腦主要是並且只會用於醫學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夠在這個大腦中能找到天才與普通人的不同。並保證他在一年內將會有研究論文問世,這將對整個人類都是一個巨大的奉獻。
同時他還鄭重向漢斯承諾,他會成為愛因斯坦大腦的最忠實的守衛者。
漢斯最後被哈維言語所打動,同意他繼續保留父親的大腦。但隨後普林斯頓醫院卻命令哈維必須交出愛因斯坦大腦,被哈維拒絕後。普林斯頓醫院宣布將其開除。
就這樣,哈維帶著愛因斯坦的大腦離開了普林斯頓醫院。儘管當年哈維本科和醫學都就讀於名牌大學耶魯大學,工作後成績斐然,在當地醫學界也小有名氣和成就,成為普林斯頓醫院的首席病理專家。但是在他這次失業後,從此再也沒能在這個行業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因為醫學界不光是一個很講究道德倫理的地方,這樣的行為是一種對職業操守的褻瀆,不可能被接受。並且關鍵的是作為醫院方還有極高的風險。對方完全可以就這些違規操作提起訴訟。
例如後來的美國,就曾有位醫生私自拍下患者的裸照用來進行研究,儘管從來沒有外流出過而對病人造成什麼影響,但事情暴露後醫院最後還是付出了高達數億美元的高額賠償。
因此作為院方也最害怕的這些不遵守規定胡來的醫生,即便你能力再突出,在某個領域再是人才,你出發點再正確也不可能被允許。普林斯頓醫院當年告訴哈維只要交出大腦,就還可以繼續留任,可以說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今天的很多網絡文章都把哈維描述為一個偷竊了愛因斯坦大腦的邪惡無恥之人。從倫理上來說這樣的指責沒有錯。不過我們還需要知道的是,其實,除了沒有在獲得親屬提前同意就私自保留愛因斯坦大腦這一點讓人無法接受外,哈維其實是一個非常有科學道德底線的人。
例如,在美國,醫生是一個令人羨慕的高收入職業,哈維在被開除以後,生活開始變得窮困潦倒。因為這個行業內的成規,他最後連行醫執照都丟了,妻子也和他離了婚。這樣一個優秀的病理專家最後迫於無奈,最後為了生活甚至在一家工廠的流水線上當起了一名操作工人。
但是當他擁有愛因斯坦的大腦的消息傳出後,很多人找到他企圖用天價購買這些切片,但都被哈維嚴詞拒絕了。但是後來,哈維卻將部分大腦切片無償送給一些病理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供研究之用。
並且哈維一生也沒有利用他獨自擁有愛因斯坦大腦的優勢,編造出一些有關愛因斯坦大腦研究吸人眼球的故事,在愛因斯坦逝世20年後,有記者在美國中部一個普通的破舊老宅中找到了已經垂垂老矣的哈維,詢問他研究愛因斯坦大腦的進展。他只是老老實實告訴記者,他還沒有看出愛因斯坦的大腦與普通人有任何不同之處。
在長達43年的困頓與指責聲中,他忠實地履行了當年對漢斯的承諾,他確實目的只是為了研究,在此期間,為了完成愛因斯坦生前一直希望能做一次橫貫美國東西的旅行的願望,1997年,已經對研究絕望的哈維還帶著泡在福馬林液體中的愛因斯坦的大腦自費做了一次這樣的旅行,以另一種方式完成了這位偉大的老人的遺願。
在最後的目的地,他希望能把剩下的這些切片交還給愛因斯坦的孫女,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對方並沒有接受。
1998年,已經年衰體弱、心力交瘁、困頓不堪、並且對自行研究已經心灰意冷的託馬斯·哈維將剩餘的170片大腦切片交給了普林斯頓醫院現任的首席病理學家克勞斯。希望在他的手裡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研究。
2007年4月5日,哈維在普林斯頓去世。我們從其後來一生的表現可以看到,他的這個舉動確實不是出於私心,確實是出於一種更崇高神聖的目的,雖然其手段至今讓人詬病,但這些批評對於這個被這個大腦影響了整整半生的老人來說,確實也未免太殘忍了些。
幾十年前,當他捧起那顆偉大的大腦並決定將其保留下來的時候,他應該絕對沒有想到他從此的生活將發生如此大的巨變。但無論如何,對於這位被愛因斯坦的大腦捆綁了半生的老人,從某些角度來說,還是值得人同情和尊敬。
哈維在自己研究無果的情形下,陸續將一些切片寄給了一些專家,但很多都是石沉大海。真正在研究愛因斯坦大腦中引起轟動效果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瑪麗安·戴蒙德教授團隊的研究。
瑪麗安在1984年才拿到一些切片。1985年,她就發表了一篇比較了愛因斯坦的大腦與11位男性的大腦細胞的文章,聲稱她們團隊用顯微鏡去一個個數了細胞的數目。發現愛因斯坦的神經膠質細胞/神經元的比率比較高,其中負責吸收和整合大腦信息的左下頂部 (39區) 在統計上和普通大腦有差異。她認為這是因為愛因斯坦對這部分組織使用頻率較高的結果。
媒體迅速蜂擁而至,紛紛報導已經找到了愛因斯坦之所以是天才的原因。這些說法甚至流傳至今,有的人甚至還嘲笑哈維和其它醫生奮鬥了整整20年一事無成,還不如戴蒙德一年的成果。從此戴蒙德大紅大紫、名操一時。
其實,客觀地說,這是有原因的,作為病理學家的哈維,他寄出的切片也主要對象是病理學家。而病理學家研究的出發點基本上是基於質的診斷,例如有無癌症,有否硬化,有否炎症。從這些方面來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看到愛因斯坦大腦和普通人有什麼質的不同。
而戴蒙德是一位神經學家,所以研究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同。
不過,即便如此,有些科學家對戴蒙德的研究還是提出質疑, 說該研究有明顯的不能令人信服之處:愛因斯坦去世時已經76歲,但該研究比較的卻是平均死齡為64歲的11個大腦的組織切片。而且神經元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減少, 但是神經膠質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繼續分裂增加。所以這些研究不能說明問題。戴蒙德後來也公開承認她的研究設計確實有不完善之處。
不過,無論如何,這一研究成果在一直沒有結果的情況下,起碼還是滿足了很多崇拜者們的心理需求,因此被推向了高潮。這個研究也為愛因斯坦大腦研究打開了從量著手的大門, 從那時開始, 有關其它腦量的研究結論也一個接著一個而來。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結論依然沒有完全讓人信服。
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這方面的知識。本人對這些是外行,但還好有位朋友是內行。有關資料都是他提供的。
一般而言,人越老,身體的各個器官越會趨向於萎縮,會以間質細胞(包括神經膠質細胞)來代替實質細胞(包括神經元)。從頭到腳,從大腦到皮膚。只是萎縮的程度和各種因素有關而不同而已。
所以,總而言之,每個人的每個器官都和其它人的都有些量的區別,或大一些或小一些,或多一些或少一些。關鍵是這種區別是否和功能有關, 尤其是這種區別能否造成該特殊個體的功能優於或劣於其它人。迄今為止, 還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些不同腦細胞的比例和愛因斯坦的天才有什麼關係。
例如,當年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就比一般男性的大腦要輕. 成年男性大腦的平均重量為大約為1400克,而愛因斯坦的只有1230克,也就是比一般人的大腦小了大約12%。一般人50歲後每增加10歲大腦會減輕大約2%, 這也就是說愛因斯坦的大腦無論怎麼說還是要比同齡男性的輕大約7%.
這個研究結果曾使得很多愛因斯坦的粉絲們大為失望, 甚至有些崇拜愛因斯坦的研究大腦的學者們也不願意過多觸及這個話題。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常常是腦重比例越大的物種越聰明。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無論如何,我們都還不能肯定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更優秀。
生命科學一直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最難解的謎,而人類大腦更是人體最複雜一個的器官,許多神秘的結構和原理依然還有待科學家更深入的探索發現。直到今天,這個偉大的頭腦究竟為何如此聰明,科學家們依然還在尋找更多可信的依據。
直到今天,都還有人認為愛因斯坦和牛頓一樣,是外星人降臨到地球的,並且神奇的是,無一例外,最終這兩位最偉大的科學家都成為有神論者,這到底是巧合還是茫茫宇宙的最終的宿命?
愛因斯坦在臨終前說的那句話:我只是先行一步!他到底是發現了什麼?他到底是想表達些什麼?他是想給我們世人一點提示,抑或還是一種警示?
這一切的一切,都隨著他的離去而成為一個謎,也讓我們這些普通而渺小的世人們充滿神秘和好奇。
只是,這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那句經常告誡世人的話我們不應該忘記:"僅僅依靠知識和科技,還不能使人類過上幸福和受人尊敬的生活,人們有理由把道德標準和價值關懷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