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湖南衛視第四季度的一匹綜藝黑馬,今天,聲入人心第一季就要正式收官了。它在播時同時獲得了三項殊榮:來自省委書記杜家毫的點名表揚、來自央視新聞聯播對湖南衛視整改卓有成效的表揚——《聲入人心》絕對是新聞聯播所提及的節目走群眾路線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2019年的湖南廣電最高獎——臺長嘉獎令也花落《聲入人心》任洋、邢麗琴團隊。
文廣君(微信號:mrwenguangjun)認為,這種褒揚並不僅僅代表了一種政治正確,也代表了未來大眾傳媒引領觀眾審美的一種重要趨向,而這種趨向的至關重要性在於,電視(網絡)節目與電視(網絡)劇一定是最能夠妥協大眾審美與學術場域的形式,也正因為如此,這種努力變得彌足珍貴,而在這個年輕的團隊中所煥發的克制與理想主義的火花也在電視圈很多年沒有顯現過了。幻樂之城的嘗試很可貴,但是似乎有所偏離,《聲入人心》雖不盡善盡美,但10期以來的不斷進步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綜藝的希望所在。
回歸到電視模式本身,討論他的問題,已經不必糾結於其技術問題了,對《聲入人心》而言,應該探討更加高級的問題。文廣君(微信:mrwenguangjun)認為能夠拿到這種高標準的視角來審視的節目,一年甚至都不能超過兩檔,《聲入人心》算其中之一。
首先,作為電視湘軍的又一力作,《聲入人心》的製作水平、節目呈現,全程在線,高級感很足。用「曲高不和寡」這句來形容不為過,能夠以如此魄力密集地做節目形態嘗試,勇氣可嘉、值得肯定!其次,節目在專業性上所做的探索與平衡是不錯的,節目力圖展現出的包容度與在整個節目上下即使作為節目觀眾也能夠感覺到的拼搏勁,充滿了來自湖南衛視的朝氣與湖南人拼搏的精神,這點從聲入人心36位成員在微博上的日常話語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
在選擇成員上,節目組選擇的36名表演者都是很有其特點的,不論從性格來看還是從演唱風格來看,彰顯了年輕一代藝術從業者的狀態既有王晰、鞠紅川、李琦這樣的流行老將,也有鄭雲龍、阿雲嘎、王凱、丁輝這樣的成熟演員,還有賈凡、黃子弘凡、蔡程昱這樣的音樂學院優等生。而且,這36個人絕不止這一種分類方式,因此,明顯的優勢是,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很好的得到了彰顯,很立體,很真實。
節目最難能可貴的,就在於其不僅處理好了節目內容上的關係,還處理好了節目與成員的關係。從節目的官方微博@湖南衛視聲入人心來看,官博與36位成員一直保持了十分好的線上線下關係,以至於幾乎每一位成員都和「大聲」(官方微博的暱稱)深度互動過。
不僅如此,36位成員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融洽,一改一般選秀節目中的戾氣和銅臭氣,不僅彰顯了36位美聲音樂劇小哥哥的高素質,而且還為節目本身的魅力增光添彩。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檔小眾音樂的「小糊綜」在節目粉絲和36位成員不斷地賣力宣傳之下,終於成為了流量與口碑雙飛的「豆瓣年度綜藝」。不得不說,這檔綜藝節目其他節目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很多話題本身並僅僅是粉絲在助推,36位成員本身也產出了「深呼晰」、「梅溪湖36子」、「你是我的姐妹」等娛樂話題,許多節目粉絲直呼「請你們離我們粉絲的生活遠點」。
帶給音樂圈而言可喜的變化就是,節目錄製結束,這一切卻並沒有結束,這也是這個節目中大家的關係並不是被人為設定的最好例證。廖昌永帶著成員們參加他的音樂會演出、參加文聯的晚會,王凱在節目錄製結束後更加賣力宣傳、甚至因為「營業」過於頻繁被粉絲們戲稱為「站哥」,李琦、鄭雲龍上海再相會,同時年齡大的、有演出經驗的許多成員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帶著更小一些的成員參加各種演出、各種活動,這一切,都證明了《聲入人心》這檔節目的意義不僅僅只是推廣美聲音樂劇而已,節目組出色的關係協調能力也表明了目前市面上也許只有這樣一檔節目能夠讓美聲老手帶新手、小眾變大眾的表現形式真正得以實現。
就節目安排來看,對於競技的淡化與賽制中選手身份轉換的敘述中的舉重若輕,(第三期首席排位戰的時候僅僅用了一個分別走向不同路口的動作來敘述結果)展現出了節目組對於這種話題炒作所展現的強大的克制的力量,要知道,對一個節目而言,捨棄任何一個話題點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而這種為了讓觀眾關注節目本身的執念,讓節目組忍痛割愛,這一點不僅《幻樂之城》做到了,《聲入人心》也做到了,而且不是簡單地刪節,而是舉重若輕,這尤為難得!這種來自綜藝的克制感,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因而高級感也體現在了這方方面面。
批評是為了更好的進步,這也是文廣君媒介批評的宗旨。通過發現第一季中還能夠迭代的部分,能夠讓第二季的《聲入人心》增加更多的世界性,這樣的聲入人心,將會成為未來湖南衛視音樂節目的活力之源。
正因如此,節目組更需要釐清,在這樣的小眾音樂門類的調性之下,需要強調的主題是什麼。美聲?似乎融合和表現不夠。音樂劇?似乎主題與表現力不夠。衝突與競技?似乎也不是。從後期的製作來看,節目組並沒有弄清楚最終要將哪種小眾音樂門類推向大眾。而只有一個指向是明確的——公演,A角,發片。這難免又在歸宿問題上走向了與其他選秀節目難以區分的路子。這最終的公演如何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還取決於這個節目有沒有一個明確的標籤——大家如何定義這個節目。
從目前來看,這個節目的形態很難被定義。美聲節目?音樂劇演員的現身說法?更多的也許是被娛樂化的定義「一群顏值高、素質高、學歷高的小哥哥在唱著大家都覺得很炫酷的歌曲。」有人如是定義這個節目。我覺得,後者的定義的確比前者更直觀、更確切。這本身就在於如何改造音樂劇或者美聲的風格與流行相適應,或者說,如何改造流行,與美聲和音樂劇相適應。這本身的確是個宏大的藝術命題。但是,無疑的是,這也是《聲入人心》在更上一層樓主要途徑。這當中的問題,還需要節目組召集更多藝術種類的從業者們相互碰撞,而不僅僅只是三個代表不同領域與價值觀的出品人的評判。即使廖昌永這種級別的歌唱家,雖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院派的權威,就聲樂藝術而言依舊具有他自身的局限性,這來自於時代、教育背景、所處身位。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類似專家團的觀察者完全可以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參與到音樂作品的產生中來,儘管演唱是個很個人化的工作,但是他們完全可以在前期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樣能夠更好地避免經常出現的編曲不符合演唱者特質、歌曲不符合演唱者特色的問題。畢竟,這裡很多的成員都是25歲以下的並不成熟的歌者,他們需要更多的建議,從節目層面看,表演的品質也需要專家更多地參與進來,給予更多的建議,這樣就能夠形成作品詮釋在臺下的有機運動,兜兜轉轉大家給意見,但是主導權依然在表演者手中,這對於不同藝術形式的融合是有益的。
除此之外,在關於如何呈現美聲這個問題上,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結構性的矛盾,首先是美聲、音樂劇的學術場域自治問題。節目中的許多學術話語試圖用大眾傳媒的方式進行解釋以提升通俗度是否合適,這一問題應當思考。當然,這種方式常常是一個節目為了提升傳播力的無奈之舉,標籤化與客觀雖然是一對矛盾,但傳播力與全面解釋也往往只能取其中之一,這一矛盾在舞臺上表現得就尤其尖銳。作為一檔選拔類節目,在舞臺上要對美聲、音樂劇、通俗等各種門類的表演作出大致平衡公正的評判本身就很難,而節目組「挑戰自我」加入了更多複雜的評判元素如「音樂劇出品人」又將市場與藝術表演的評判標準作了再平衡。
從舞臺演繹來看,但就音樂劇這一門類來說,這種基本設定本身並不利於音樂劇演員表演的(缺乏情境與基本舞臺設定),比如音樂劇演員鄭雲龍在演繹其《變身怪醫》極其有感染力的經典橋段「生死對決」時,在舞臺呈現上卻會顯得有些精分,而這種缺乏舞臺設定也就使得在音樂劇中的「情感性破音」等演繹在舞臺上被放大為音準問題。鄭雲龍自己在時候也表示其實對這段表演感到很不滿意,作為一個音樂劇演員,在舞臺上缺乏必要的基本設定,鄭雲龍感到不自在自然是理所當然的。
鄭雲龍演繹百老匯經典作品《變身怪醫》高潮橋段《生死對決》
在評判得分上,看過音樂劇表演現場的出品人和音樂出品人自然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部分對音樂劇演員的「隱性加分」實際上是公平的,但一些觀眾卻對此不明就裡,而這樣的在演繹上的「隱性加減分」其實也體現在了出品人各自評判的出發角度、節目呈現中存在的不同門類的背景元素帶給專業評審和大眾在評判標尺上的割裂感。
而如何解釋,即使在評審內部的廖昌永、劉憲華、尚雯婕、音樂劇出品人在與觀眾間在對這個節目中選手評判中,總是有一定的分歧,甚至有時分歧還會相比那些選秀節目的評判差距要的大得多,文廣君認為有這樣三個原因:
一、各自小眾音樂門類本身評判的標準相差較大;
二、美聲、音樂劇等表演類型在舞臺上的減益各有不同,因此各自門類的代表評判的偏差表現也各不相同;
三、一些表演還被割裂為市場與學術兩類評價標準。因為這三項評判幹擾項,這整個節目的評價體系也就變得更加複雜。
往高了點說,以美聲、音樂劇圈子的角度進行的探討,得出這些結論的基本預設前提也是很明確的:即使在電視節目呈現上,美聲、音樂劇的小眾圈子的場域自治圈也應當得到重視,不能為了向大眾普及這種文化而幹擾到圈子本身的發展與自治權,否則本質來說,將是很糟糕的泛娛樂化改造,《聲入人心》顯然在這一點上做了很多的嘗試與調整,未來的《聲入人心》,還大有可為。
梅溪湖36子,大家江湖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