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開漳聖王陳元光把中原文化帶到漳州,並在閩南一帶傳播,由「河洛」文化演變的閩南語成為獨樹一幟的方言。南靖這片以閩南語為主要交流形式的熱土,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名將蔣貴、翰林院編修李貞、東閣大學士林釬、治水能臣莊亨陽、冶鑄巨匠黃取、僑領劉金榜以及回祖籍地習武的抗倭英雄簡大獅等一批仁人志士,像一顆顆璀璨的星光,在歷史的天空中顯得十分耀眼。
拜訪古代先賢,歷史的回聲在耳旁縈繞,先賢們堅韌不拔的追求,剛正不阿的品格,永遠激勵後人不斷進取,開創未來。
本公眾號將開設專欄連載,逐一向讀者介紹南靖古代先賢,讓我們感受先賢們高尚的品質,見賢思齊。本期,我們為您介紹的是治水能臣莊亨陽。
莊亨陽(1686-1746年),乳名天鍾,字元仲,號復齋,奎洋上洋人。他出生於貧寒農民家庭。自幼天資聰敏,19歲中秀才,26歲中舉人,33歲中進士,殿試二甲第八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出任萊州濰縣知縣。次年由於其母病故,回家服喪。服滿後在漳州芝山書院任教。乾隆元年(1736年)由大學士楊文定推舉,進京擔任國子監助教。乾隆四年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乾隆六年改任漢陽府同知、德安府同知、湖北內監試、徐州府知府等職。乾隆九年升任江南按察副使,分巡淮安、徐州、海州道。
莊亨陽學問淵博,平易近人,很受社會人士尊敬。在國子監任教時,大多數學生都要求拜他為師。他母親葉夢坡,是有文化素養的女子。她「恭儉好義善治家,劑盈酌虛各有條理」。亨陽四五歲即口頌《唐詩》百餘首並《鄉黨》一篇,稍長又送他從師戴麥川。亨陽出任各級地方官時,處處同情人民疾苦。在徐州任知府三年,遇到兩次大災荒,他親自帶領百姓修堤築岸,認真辦理賑濟。
莊亨陽不論在山東濰縣或淮徐地區任上,他都把辦賑救災、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放在一切實務的首位和中心,用農業收成的好壞,作為衡量治績的標準。他說「興利貴在因時,除患務求探本」,用了近半年的時間,「遍歷河幹,審察形勢,訪耆碩而諮官僚,早夜講求,頗得其所以水患之由,及所以御水之法。」一次黃河水衝決石林,沛縣城危旦夕,百姓人心惶恐,爭相逃竄,莊亨陽駕起小船,親率百姓堵築堤壩,連續七天七夜,終於保住沛縣縣城。
莊享陽認為要解除水患「宜導而疏之」,主張「蓄匯兼籌」,在上遊建水庫蓄水,下遊開渠洩洪,中遊綜合治理。開毛城鋪天然減水閘,使黃河水南洩洪澤湖,開天然壩使徐州上遊的淮河水注高、寶諸湖,開範公堤而注之海。組織百姓修築南四湖,黃淮堤防,擴大中小庫容和修建金溝、境山等數十座水閘,清理了黃、沐、瞧、汴等河道的沙障,拓寬了運河狹窄地段,解除了長年困擾徐州的水患問題。淮河兩岸百姓無不稱頌。
莊亨陽也是清代較有影響的數學家。清初,康熙皇帝重視西洋學術,曾聘外國教士翻譯西洋數學,編寫《御製數理精蘊》等書。莊亨陽對照我國古代《九章算術》,從治理淮河實際需要出發,編著《秋水堂集》和《河防算術》兩部數學科普著作。特別是《秋水堂集》,篇末錄有天文曆法知識,曾進呈御覽,後來被收入《四庫全書》,受到數學界好評。它不僅對普及數學知識起到一定作用,而且對東西方科學技術交流也作出一定貢獻。他是一個敢於向西方學習,具有相當開放思想的士大夫。他的《上德制臺》《上陳中堂》《河防說》《上訥公》《天然湖略節》《序海圖說》《禁洋私議》等文章,閃爍著積極進步的經濟思想的光芒,在當時至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時湧現了一批主張解除海禁,對外開放的開明人士,莊亨陽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在《序海圖說》一文中,提出「獨是洋商海賈,艘舶往來,貨利所叢,甘心者眾。」他在《禁洋私議》中直指與南洋發展貿易的好處及海禁的弊端。「福建僻在海隅,人滿財乏,惟恃販洋。番銀上以輸正供,下以濟民用。」闡述解放思想、開放海禁、發展海外貿易的外交理念,建議在開放的同時加強海關管理。
乾隆十一年一月,莊亨陽由於操勞過度,心力交瘁,舊病復發逝世,終年60歲。逝世前,他還過問治淮抗災情況。同僚來看望他,發現他蓋的竟是破舊棉被,上面復蓋著衣服,箱子裡沒有一件新衣,無不悲痛流淚。徐州百姓聞噩耗痛哭流涕,許多商店停止營業,許多百姓舉著素旗奔走,為他弔唁。以後,徐州人民還為他樹碑建廟,永志懷念。
乾隆十一年三月,莊亨陽靈柩奉旨歸葬家鄉龜山埔後壟(今奎洋鄉上洋村)。吏部尚書蔡新為他題寫墓碑;禮部侍郎、著名文學家方苞為他作墓志銘,中有「君之生不怍於人,死不愧於天!」之句。
人們把閩南第一大人工湖——「南一水庫」稱為「亨陽湖」
有一次,亨陽先生為解決本家長房與二房爭奪「蜘蛛結網」風土寶地——祖墳地的糾紛,他想了一個辦法,寫了一首詩給本家長房族長:「水淹龜山寺,撞破蜘蛛絲。相傳廿四世,子孫要遷移。」大意是預見到這個風水寶地會被「撞破」,子孫要「遷移」,那麼修祠堂、爭寶地到時候就沒有意義了。
由於亨陽先生出面調停,糾紛很快就解決了。但亨陽先生寫的「水淹龜山寺」的詩句,卻不翼而飛,四處傳開,而且留傳到數百年後的今天。
1992年,奎洋鎮修建了庫容量居福建省第二位的人工湖——「南一水庫」時,人們才領悟到了亨陽先生數百年前預言詩的含義。奎洋庫區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小平原,中間一條奎洋溪曲折婉蜒而過,如今人們在奎洋溪隘口的兩座石壁山間築起了攔河大壩,一片汪洋湖水把龜山寺和那個「蜘蛛結網」風水寶地淹沒「撞破」了。龜山寺又稱聖龍宮,今已遷建於水庫岸邊,莊姓廿四、廿五代子孫,許多都搬遷到高處和異地他鄉去了。亨陽先生的預言應驗了。
「南一水庫」的建成,使莊亨陽先生的詩句更具傳奇色彩而廣為傳播。為紀念這位數學家和治水專家,當地人把「南一水庫」稱為「亨陽湖」。
2013年,莊亨陽紀念館在南靖奎洋鎮上洋村建成
秋水堂的莊亨陽雕像 / 張榮仁 提供
2014年莊亨陽抗洪事跡薌劇在亨陽文化園上演
2014年,奎洋鎮亨陽文化園首次上演了以莊亨陽為原型的薌劇——《莊亨陽抗洪》。演員們演繹了莊亨陽在沛縣洪災告急時,不顧個人生命危險乘坐小船到沛縣,組織官員、百姓一起抗洪搶險,在經過七天七夜的奮戰後,終於保住了沛縣的精彩故事,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據了解,此次活動是由市薌劇團志願者將莊亨陽的抗洪事跡自編自導成薌劇,到莊亨陽的故鄉進行公益演出,以弘揚莊亨陽的清正廉明的高尚情懷。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欣賞一下莊亨陽先生的《禁洋思議》一文。莊亨陽先生他是一個敢於向西方學習,具有相當開放思想的士大夫,《秋水堂集》中有他關於實際政務的奏疏和議論文章,《禁洋私議》就是其中之一,這些文章閃爍著積極進步的經濟思想的光芒,在當時乃至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禁 洋 思 議
福建僻在海隅,人滿財乏,惟恃販洋。番銀上以輸正供,下以濟民用。如交留吧者,我民興販到彼,多得厚利以歸。其未歸者,或在彼處為甲必丹轉徙貿易,每歲獲利千百不等,寄回贍家。其族戚空手往者,鹹資衣食給本錢為生,多致鉅富。故有久而未歸者,利之所存,不能遽舍也。去來自便,人各安其生。自海禁嚴,年久者不聽歸,於是有獲利既多,徒望故鄉而隕涕者。又有在限內歸,而齎金過多,為官吏垂涎,肆行勒索無所控告者,皆禁之弊也。夫不聽其歸,不可。若必促使盡歸,令島夷生疑惑,盡逐吾民,則自絕利源,奪民生而虧國計,尤不可也。又設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島夷以窺中土。不知交留吧不過荷蘭一小屬國,去荷蘭尚數千裡,相隔既遠,無從生心。又吾民在彼者,貧則仍留,富則思返,懷土顧家,亦必無引彼窺我之事。此皆前任督撫不恤民瘼,張大其說,以見已之留心海邦。而厲價之生,遂至今為梗矣。
為今之計,莫如聽其自便。不給照,不掛號,永馳前禁,令海舶得以及時往返,不遭惡風,無覆破之患,此上策也。次則於出口時,取具船戶甘結,不得將奸人載回,違者罪之,中策也。又次則於入口時,嚴加議察,異服異言不得入港。其年久在限外回者,令自供籍貫,造冊報官存案,到家安插後,陸續取具族長或鄰居甘結,地方官不得藉端索騙,此下策也。如此施行,濱海蒼生幸甚!
摘自《土樓南靖》
作者:張榮仁 楊麗琴
圖片:楊麗琴
責編:遊雪慧
監製:南靖縣網絡信息管理中心
宣傳推介南靖 解讀黨政決策
權威發布信息 提供民生資訊
南靖之窗是中共南靖縣委、南靖縣人民政府繼中國南靖政府門戶網、南靖新聞網之後,打造的集權威發布、宣傳推介、便民服務、政民互動為一體的官方網絡平臺。歡迎投稿!投稿信箱:njzctg@126.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南靖縣最具權威的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