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堯、舜、禹,這些究竟是神話傳說抑或現實存在,用鬲國來解答是最合適不過了。鬲國先民發明了煮飯用鍋「鬲」,積極參與了
大禹治水的偉業,又在少
康復國的過程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美食飄香,河道通暢,那些乍聽起來模糊的歲月、模糊的人,其實離我們並沒有多遠。
龍山古國鬲國的主體有鬲氏是皋陶的後代。如今提起皋陶來,大家可能覺得陌生,可在古代,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皋陶是一位賢臣,傳說生於堯帝統治的時代,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被後人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皋陶在當時深得民心,更是禹的肱股之臣,秉承禪讓精神,禹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遺憾的是,還沒等到正式禪讓,皋陶就先於禹去世了,禹後來才又把君位傳給了皋陶的長子伯益。
事實上,身負賢臣後裔美名的有鬲氏部落歷史可以上溯到龍山文化時期,也就是少昊時代。現在的「鬲」字已有些生僻,但當初有鬲氏選了這麼個字當部落名,並非是怕和別人重名,而是把自己部落的功勞昭告世人,時刻給自己貼金。
鬲是古代的一種炊器,最初是陶的,後來出現青銅的。造型比較特別,上面的口沿外傾,肚子挺大,下面是三條中空的腿,比鼎看起來要豐腴一些。說通俗點,鬲就是一口蒸飯用的鍋,而這鬲正是有鬲氏所發明的。據考證,鬲這種炊器直到唐朝末年,下層社會家庭中還在廣泛使用,甚至現在的廣西一些地方依然稱鍋為鬲。如此說來,有鬲氏對舌尖上的中國可是做了不小貢獻,難怪人家驕傲地掛在部落名上呢。
炎帝時期,鬲國正式建國,算起來鬲國是個龍山古國。結合周邊龍山文化考古發現,專家分析鬲國先民主要生活在禹城、齊河、濟陽一帶,活動範圍約1300平方公裡,其中禹城是有鬲氏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鬲國存在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1100年間。
鬲國故城疑似就在禹城老城一帶的地下。禹城老城曾是禹城縣城所在地,唐乾元二年由阿陽城(現禹城火車站西南陽城子村)遷入。經過一次次河水泛濫、泥沙淤積,這裡已經是一片高地,早不見了故城蹤影。據經常在此打井的人講述,地下有密集遍布的陶片、石器,種種跡象表明,此處地下很有可能仍保存著部分古城遺址。
世受水患儘管幾經治理,時至今日,臨大河而居的禹城一帶仍面臨著潛在的水患。鬲國時期,山東地區尚屬亞熱帶氣候,溫度高、降水多,黃河動不動就會來場大水,生活在這片平原的鬲國百姓苦不堪言。特別是堯帝時,中國進入大洪水時期,茫茫大地一片水鄉澤國。正因如此,舜攝政後,大禹奉命治水。
結合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來看,大禹治水並非僅僅是上古英雄傳說,而是確有其事。大禹接受共工、鯀治水失敗的教訓,不計一方一城的圍堵築壅,因勢利導,號召全民採用大水衝沙的辦法,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放水,最終導水入海。
當時的黃河走向比現在更靠北一些,由今海河流域一帶入海,因此鬲國區域也成為大禹治水的前沿陣地。史有記載,大禹在古黃河下遊疏通了太史、復釜、胡蘇、徒駭、鉤盤、鬲津、馬頰、簡、潔等九條河流。這九條河流主要位於現在的山東德州和河北滄州境內,其中鬲國都城正位於鬲津河畔。
因此,得知大禹治水的消息後,鬲國人民歡呼雀躍,全力配合。今禹城市區西北不遠處有座名叫具丘山的高臺,相傳是鬲國人為大禹一行修建的城堡,以作為治水的前線指揮中心。明代劉士驥《禹跡亭記》提到:「禹臺在城西十裡,高十仞,廣倍之,相傳禹所憩也。」可見直到明代,具丘山的規模還很大,如今這裡已經是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禹王亭公園了。
經過斷代,具丘山是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為一長45.4米、寬42.6米、高5.2米的土臺,臺頂原築有禹王亭,亭內供奉禹王及護衛塑像,舊時香火極盛,「文革」初期被拆毀。前些年,在該遺址發現了石鏟、石斧、陶紡輪、陶彈丸、蛋殼、陶片等數十件文物,經測定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器物,可見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鬲國故地設縣邑,為紀念大禹的功績,縣邑定名為禹城縣。唐代建的古禹城縣城,南門名「禹跡」,東門名「祝阿」,北門名「都揚」,西門名「鬲津」。「禹跡」指此地有大禹足跡,「祝阿」指此城源於祝阿縣,「都揚」是紀念祝阿的古稱,「鬲津」是因臨近鬲津河、西門外有鬲津橋而命名,也說明此地位於古鬲國中心。
支持少康鬲國在夏朝時最為鼎盛,並一度幫助少康復國。夏啟的兒子太康無德無能,致使國勢衰弱,東夷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起兵取而代之。不過,后羿代夏之後,不修民事,沉湎于田獵,排斥忠良。大臣寒浞趁機上位,竊取了夏朝的國政,隨後又對夏王室趕盡殺絕。
好在夏朝出了位忠臣叫伯靡,在寒浞大軍拿下夏都後,他找到夏王的遺體進行了掩埋,然後來到鬲國避難。鬲國效忠於夏王室,在伯靡的經營下,鬲國成了夏人籌謀復國的大本營。他依託鬲國的支持,收編了斟灌、斟鄩兩國的殘餘力量,不斷招兵買馬,並支持夏王的遺腹子少康。
在少康攻滅寒浞二子澆和殪之後,伯靡率領有鬲氏、斟灌氏、斟鄩氏大軍,與寒浞率領的有窮氏軍隊決戰。伯靡軍聲勢浩大,戰鬥力強,一舉攻滅寒浞有窮氏軍,殺死寒浞,寒浞政權隨之瓦解。由此可見,鬲國是平定內亂的主力軍,鬲族的強大勢力成為少康復國的堅強後盾。
商湯滅夏後,鬲國取消建制,鬲國成為商朝的屬地,有鬲氏族逐漸融合入薄姑族中,但仍然人口眾多。近幾年,禹城出土的商代器物較多,可以推測,商代時這一地區的居住人口還是較密的,鬲國故城是座繁榮的古城。
有鬲氏真正遭受滅頂之災,是因為西周初年的那場東方大叛亂。當時,天下初定,人心不穩,商紂王之子武庚及薄姑族、有鬲氏和一眾東方諸小國叛亂,想要推翻周王朝的統治。
周公迅速反應,率軍平叛,幾經反覆終於滅了薄姑族和有鬲氏,鬲國故城也在這場戰亂中徹底毀滅。由於有鬲氏直接參與了當年的叛亂,威脅周王朝的統治地位,周統治者非常憤怒,除了少數有鬲氏的貴族被集中安置到臨潼監視居住外,多數子民被發配各地為奴,境況悲慘。
(原標題:鬲國:助陣大禹治水,支持少康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