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相被弒
帝相(姒姓,名相,一名相安,為夏朝第五任帝,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是大禹之曾孫、帝仲康之子。
帝相元年(前2146年),朝政仍由后羿掌管,后羿將帝相驅逐。帝相遷都於帝丘(地名,在今河南濮陽西南),依靠著同姓諸侯斟灌氏(夏朝諸侯國名,在今山東壽光)、斟鄩氏(夏朝諸侯國名,在今河南鞏義)。
這一年,帝相徵討淮夷(古族名,亦稱南淮夷。夏至周分布於今淮河中下遊一帶。西周時,曾與徐戎數次聯合抗周。春秋後,附於楚。秦時,「皆散為民戶」。)、畎夷(東夷之一,帝相徵討之,帝洩時賓服,帝桀時遷入內地)。據《後漢書·東夷傳》載,東夷有九種,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帝相二年(前2145年),徵討風夷(東夷之一,為近海之夷)、黃夷(東夷之一,以服色而別)。
帝相七年(前2140年),於夷(東夷之一,在今山東蓬萊一帶,一說在今河南雎縣)前來歸服。
帝相八年(前2139年),寒浞(寒國伯明氏的子弟,因善於進讒言而被伯明氏所逐,後得后羿重用)殺死后羿,自立為帝,仍號有窮氏。據《左傳·襄公四年》載,從前夏朝剛衰落時,后羿自鉏遷到窮石,依靠夏民取代了夏政。后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沉溺於畋獵,棄其良臣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重用寒浞。寒浞,是寒國(夏朝方國,在今山東濰坊東北)國君伯明氏的子弟,因善進讒言,被伯明丟棄。后羿收留了他,讓他輔佐自己。寒浞獻媚於宮內,施賂於宮外,又愚弄百姓,讓后羿繼續沉溺於畋獵,而逐漸奪佔其國家,致使宮廷內外都服從於他。后羿仍不知悔改,一天將從獵場歸來,被家眾殺而烹之,將肉給他兒子吃。后羿之子不忍心吃,又被殺死於有窮氏的城門口。夏朝的遺臣伯靡(帝太康之臣,太康被后羿所逐後,仍事后羿),逃奔到有鬲氏(夏朝諸侯國名,在今山東平原西北)。寒浞佔有后羿的妻室,生下澆和豷,依仗其奸邪偽詐,對人民不施恩德。
帝相十五年(前2132年),商侯相土(契之孫,昭明之子,子姓,名相土,因其封地在商,故稱作商侯。商侯相土,以及後文的商侯冥、殷侯子亥、殷侯微、商主癸,皆為商朝開國之君商湯的先祖。)發明以馬駕車,於是遷往商丘(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帝相二十八年(前2119年),寒浞遣其子澆及豷伐滅斟灌氏、斟鄩氏,接著進攻帝相,將帝相殺害。帝相之妃後緡剛懷孕不久,從牆洞逃出,逃歸母家有仍氏(夏朝諸侯國名,在今山東濟寧南)。寒浞將澆封在過(國名,在今山東萊州西北),將豷封在戈(國名,在今河南杞縣、太康一帶)。
二、少康中興
帝少康(姒姓,名少康,為夏朝第六任帝,前2118年-前2058年在位),是大禹之玄孫、帝相之子。帝相被寒浞的兒子澆殺害的時候,其妃子後緡剛懷孕,從牆洞逃出,逃歸母家有仍氏,後來在有仍生下了少康。帝相被殺後,少康尚幼,夏朝進入了「無王」時期,夏統中絕四十年(前2118年-前2079年)。
帝少康二十二年(寒浞二十二年,即前2097年),少康從有仍氏逃奔到有虞氏(夏朝諸侯國名,姚姓,為帝舜的後裔,在今河南虞城西南)。據《左傳·哀公元年》載,從前有過氏(國名,在今山東萊州西北)的國君澆,滅了斟灌氏,又攻破斟鄩氏,殺了夏朝的君主帝相。帝相之妃後緡正懷著孕,從牆洞逃出,逃回母家有仍氏,在那裡生了姒少康,少康長大後擔任有仍氏的牧正(主管畜牧之官)。他心裡恨透了澆,對澆時刻提防著。澆派遣椒捉拿少康,少康逃奔到有虞氏,在那裡擔任庖正(主管膳食之官),因而躲過了澆的迫害。有虞氏的國君虞思,將兩個女兒嫁給少康,把綸邑(邑名,在今河南虞城東南)作為其封邑。少康擁有十裡之地,一旅之眾,便施德於民並開始謀劃復興國家,於是收羅夏朝的遺民,安撫夏朝的舊臣。
帝少康四十年(寒浞四十年,即前2079年),夏朝的遺臣伯靡,在有鬲氏那裡收羅斟灌氏、斟鄩氏二國的遺民,以此滅亡了寒浞而擁立少康。少康派遣大臣女艾消滅了有過氏的國君澆,派遣兒子季杼(姒姓,名杼,繼少康為帝,史稱帝杼)消滅了有戈氏的國君豷。有窮氏從此滅亡,少康又回到故都。於是夏朝復興,諸侯紛紛來朝(史稱「少康中興」)。
帝少康四十二年(前2077年),方夷(東夷之一,在今陝西西北、山西北部一帶)前來歸順。
帝少康四十三年(前2076年),恢復農師之官。后稷的後代不窋丟掉的官職,到這時得到恢復。
帝少康五十一年(前2068年),派商侯冥(契之五世孫,曹圉之子,子姓,名冥)治理黃河。據《史記·殷本紀》載:「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故商侯冥是契的五世孫,其世系是: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商侯冥是繼大禹之後的又一位治水英雄,勤於職守,死於治河,商朝時以隆重的郊祭之禮祭祀他。周朝時將他奉祀為五神之一,稱作玄冥,主水,為北方之神。
帝少康五十二年(前2067年),將庶子姒無餘封在越地,以奉祀先王之墓。春秋時的越國,就是無餘的後裔。據《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第六》載,自大禹以下第六任帝,便是帝少康。少康擔心大禹的墓無人祭祀,就把庶子封在越地,號稱無餘。無餘最初被分封在越地的時候,人民都居住在山上,雖然有群鳥耕耘的有利條件,但國家的賦稅僅夠供給宗廟祭祀之用。無餘就讓民眾利用山陵上的平地來耕種,或者捕捉禽獸野鹿來食用。無餘質樸,沒有修建豪華的宮室,而是住著和百姓一樣的房子,每年春秋時節就到會稽山上祭祀大禹的墳墓。
帝少康五十八年(前2061年),遷都到原(地名,在今河南濟源西北)。
帝少康六十一年(前2058年),少康駕崩,其兒子姒杼繼位。
參考書目:
1.《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 左傳全譯》[春秋]左丘明著 王守謙等譯註(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史記》 [漢]司馬遷著 韓兆琦譯註(中華書局,2010年6月北京第1版)
3.《吳越春秋全譯》[漢]趙曄著 張覺譯註(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4.《竹書紀年》[梁]沈約注(上海涵芬樓影印天一閣刊本)
5.《綱鑑易知錄》 [清]吳乘權等輯 劉韶軍等譯(中華書局,2012年2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