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始祖叫契(子姓,名契)。契是黃帝之玄孫、玄囂之曾孫、蟜極之孫、帝嚳之子。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氏(古族名,在今山西永濟西)之女,為帝嚳的次妃。有一天,簡狄與兩個女伴外出洗澡,見燕子墮下一枚蛋,簡狄取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契長大後,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命令契道:「現在百官之間不再親近,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五種人倫關係也不和順,你來擔任司徒,努力施行五倫教育,總體原則是以寬厚為宜。」契被封於商(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市南),賜姓子氏。契興起於堯、舜、禹之際,功業卓著,百姓的生活很安定。
契去世後,其兒子昭明繼位。昭明去世後,其兒子相土繼位。相土去世後,其兒子昌若繼位。昌若去世後,其兒子曹圉繼位。曹圉去世後,其兒子冥繼位。冥去世後,其兒子振繼位。振去世後,其兒子微繼位。微去世後,其兒子報丁繼位。報丁去世後,其兒子報乙繼位。報乙去世後,其兒子報丙繼位。報丙去世後,其兒子主壬繼位。主壬去世後,其兒子主癸繼位。主癸去世後,其兒子天乙繼位,這就是成湯。故成湯是黃帝之十七世孫、契之十三世孫,其世系是:黃帝姬軒轅——玄囂(即少昊)——蟜極——帝嚳——契——子昭明——子相土——子昌若——子曹圉——子冥——子振(亦作子亥)——子微(亦作上甲微)——子報丁——子報乙——子報丙——子主壬——子主癸——子天乙(即成湯)。
成湯元年(前1783年,即帝桀三十六年),成湯開始徵討葛國(夏、商、周時國名,嬴姓,在今河南寧陵北,與商為鄰)。《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說,湯徵伐諸侯,就是從葛國開始,先後徵伐十一次,而無敵於天下。
成湯二年(前1782年,即帝桀三十七年),成湯遣使者帶著錢物到有莘氏(夏朝諸侯國名,亦稱有侁氏,在今山東曹縣北)聘請伊尹(姒姓,伊氏,名摯,尹為官名)。成湯得到伊尹後,向帝桀舉薦伊尹。伊尹來到夏都,用堯舜之道曉諭帝桀,帝桀不聽。
成湯五年(前1779年,即帝桀四十年),伊尹見夏朝的政治腐敗,又回到商都亳邑。他從北門進入亳邑,遇到了湯的賢臣女鳩、女房,於是作了《女鳩》、《女房》。
成湯七年(前1777年,即帝桀四十二年),成湯被帝桀囚禁於夏臺(即鈞臺,在今河南禹州南)。據《綱鑑易知錄·卷二·夏紀·桀癸》載,當時有獵人張開羅網,將四面合圍起來,想把進來的動物一網打盡。這時湯正好外出打獵,便命令獵人撤去三面的網,說:「想從左邊走的,就向左;想從右邊走的,就向右;不聽命令的,就入我網中。」漢南的諸侯聞知此事,說道:「湯真是仁義至極,連禽獸都蒙受恩澤,何況是人呢?」於是都歸心於他。帝桀痛恨湯大得諸侯人心,將湯召來,囚於夏臺,不久又將他釋放。
成湯十六年(前1768年,即帝桀五十一年),帝桀的太史令終古逃奔到商,伯益的後裔費昌也去夏適湯。
成湯十七年(前1767年,即帝桀五十二年),帝桀殺死諫臣關龍逄。這時,兩日相鬥,群星隕落,泰山崩裂,發生地震,伊水、洛水枯竭。
成湯十八年(前1766年,即帝桀五十三年),帝桀暴戾,不知悔改。成湯於是誓師伐桀,以伊尹為相,以費昌為御者,與桀戰於鳴條(地名,在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北,一說在今河南封丘縣東)。帝桀戰敗,成湯於是將帝桀放逐到南巢(地名,在今安徽巢湖市一帶)。夏朝滅亡,立國四百三十九年。三月,湯回到亳邑,登上天子之位,建國號為商,以建醜冬十二月為一歲之首。顏色崇尚白色,祭祀用白色雄性的牲畜,旌旗的顏色也用白色。
成湯來到東郊郊祀,評議諸侯的功與罪,封立大禹的後裔以及古聖賢有功者的後裔,分封孤竹(商周時諸侯國,相傳為姜姓,在今河北盧龍南)等國,各有差別。成湯寫下《湯誥》說:「三月,商王親自來到東郊。向各諸侯國君宣告:『你們不能無功於民,要努力做好你們的事情。不然,我將重罰你們,那時可別怨恨我。』又說:『古時大禹、皋陶長期在外勞作,有功於民,人民才得以安寧。他們在東面疏通長江,北面疏通濟水,西面疏通黃河,南面疏通淮河,修治好了這四條大河,萬民才得以安居。后稷教導人民播種五穀,人民才學會種植各種莊稼。這三位古人都有功於民,所以他們的後代才能建國立業。從前蚩尤與其大夫們作亂,禍及百姓,上帝不保佑他,這是有據可考的。先王的教誨,不可不努力遵循啊!』接著又說:『你們如果行事無道,就不許再做諸侯,你們可不要怨恨我。』」成湯用這番話來告誡諸侯。伊尹寫了《鹹有一德》,咎單寫了《明居》。
成湯二十年(前1764年),夏桀在亭山(山名,即今安徽和縣西北的歷陽山,一說為安徽巢湖的臥牛山)去世。
成湯二十一年(前1763年),大旱,採掘莊山(山名,在今四川滎經縣北)之金鑄造錢幣,用來賑救災民。
成湯二十四年(前1760年),連續七年(前1766年-前1760年)大旱,成湯親自到桑林之野祈禱,禱告道:「請不要因我一人之罪而傷及百姓的性命。」然後用六件事來責備自己:「是政治上沒有節制嗎?是人民失職嗎?是宮室建得豪華嗎?是婦人幹政過多嗎?是賄賂盛行嗎?是讒臣猖獗嗎?」話未說完,方圓數千裡下起了大雨。這一年,莊稼喜獲豐收,天下歡洽,遂作桑林之樂,名叫《大濩》。成湯在各種器用之物上鑄銘文,以此作為警戒。
成湯三十年(前1754年),成湯駕崩,嫡孫太甲繼位。成湯在位共三十年,其中為諸侯十七年,為天子十三年。
對於成湯之後的繼任者,史書的觀點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是太甲,以《皇極經世書》、《稽古錄》、《皇王大紀》、《資治通鑑前編》、《文獻通考》、《綱鑑易知錄》等為代表。另一派認為是外丙、仲壬,之後才是太甲,以《史記》、《帝王世紀》、《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外紀》、《繹史》、《今本竹書紀年》等為代表。
參考書目:
1.《史記》 [漢]司馬遷著 韓兆琦譯註(中華書局,2010年6月北京第1版)
2.《綱鑑易知錄》 [清]吳乘權等輯 劉韶軍等譯(中華書局,2012年2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