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姬姓,名誦,為周朝及西周第二任王,前1115年-前1079年在位),是周文王之孫、周武王之子。
周公攝政
周成王元年(周公攝政元年,即前1115年),成王年少,而周朝剛剛平定天下,周公旦(周武王之四弟,周成王之叔父,姬姓,名旦)擔心諸侯叛周,於是攝政當國。
周公作《君奭》
召公奭,與周王室同姓,姓姬。周武王滅紂,將召公封在北燕。在成王時,召公為太保,是三公之一。自陝以西,由召公負責管理;自陝以東,由周公旦負責管理。成王年少,周公攝政,主持國家政務,登上天子之位,召公懷疑他,周公便作了《君奭》。由於召公對周公不滿,周公於是在文中說道:「成湯時有伊尹,他的功德感動了皇天。在太戊時,則有伊陟、臣扈,他們的功德感動了上帝,還有巫鹹治理王室也不錯。在祖乙時,則有巫賢。在武丁時,則有甘般。正因為有了這些賢臣,殷朝才得以安定。」召公這才高興起來。
伯禽代封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文王在世時,周公旦作為兒子就非常孝順,他忠厚仁義,不同於其他孩子。待至武王即位,周公旦經常輔佐武王,作出的貢獻最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隨行輔佐。武王十一年,討伐紂王,到達牧野,周公輔佐武王,作了《牧誓》。攻破殷師,進入紂王宮中。武王誅殺紂王后,周公捧著大鉞,召公捧著小鉞,夾輔武王,祭祀土神,向上天和殷民報告紂王的罪行。接著釋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又封紂王之子武庚為諸侯,使管叔鮮、蔡叔度從旁監督,以延續殷朝的祭祀。接著又大規模地分封功臣以及同姓親戚。將周公封於少昊的舊址曲阜,是為魯公。周公沒有去封國,而是留在朝中輔佐武王。
後來武王駕崩,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擔心天下人聽說武王去世而發生叛亂,於是登基代替成王攝政當國。管叔鮮與其他弟兄在國都散播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於是告訴太公望和召公奭:「我之所以不避嫌疑而攝政,是擔心天下叛周,無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為天下憂勞已久,到今天才算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少,我為了周王室的大業不得不這樣做。」於是繼續留下來輔佐成王,而使長子伯禽(姬姓,魯氏,名禽,伯是其排行,尊稱禽父,為魯國第一任君主)赴魯就封。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在天下的地位不算低了。然而我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起身去接待士人,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去魯國後,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是國君而驕慢待人。」
三監流言
武王滅商後,封紂王之子武庚於商都,並派三弟管叔鮮、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處去監視武庚,史稱「周初三監」。
武王駕崩後,成王年少,周公旦攝政。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懷疑周公將對成王不利,便在國都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年幼的成王不利。」成王懷疑周公,周公於是辭職遷居到國都的東邊,為《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系上爻辭。
罪人斯得
周成王二年(周公攝政二年,即前1114年),成王聽政。周公旦居住在國都的東邊,這時才獲知散布流言的罪人是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
迎回周公
周成王三年(周公攝政三年,即前1113年),周公旦居住在國都的東邊,作詩贈給成王,詩名叫《鴟鴞》。
秋季,莊稼成熟,尚未收割,天空突然雷電交加,還刮著狂風,禾苗倒伏,大樹連根拔起。成王甚為恐懼,和大夫們一起戴上帽子,打開金縢之匱,見到了周公請代武王去死的策文。成王捧著策文流淌著眼淚。於是出郊迎接周公,天就開始下起雨來,風向也反轉過來,倒伏的莊稼全都直立起來,這一年獲得了大豐收。
三監之亂
成王迎回周公旦後,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等三位叔父恐懼,遂與武庚及奄(國名,嬴姓,在今山東曲阜東,跟隨三監作亂,為周公所滅)、淮夷(古族名,東夷之一,夏至周分布於今淮河中下遊一帶。西周時,曾與徐戎數次聯合抗周。春秋後,附於楚。秦時,「皆散為民戶」。)、徐戎(古族名,東夷之一,亦稱徐夷或徐方,夏至周分布在今淮河中下遊。周初,以今江蘇泗洪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曾數次聯合淮夷等抗周。春秋時為楚所敗。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一起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成王命周公旦東徵,周公旦作《大誥》布告天下。
魯公伯禽率師,在肸(即費,魯邑名,在今山東費縣)討伐跟隨三監叛亂的徐戎,作了《肸誓》,說道:「準備好你們的盔甲,不要馬馬虎虎。不要損壞畜圈。馬牛走失,奴僕逃跑,不要離開軍隊去追捕,如果誰捕獲走失的馬牛和逃跑的奴僕,要恭敬地送還。不要掠奪財物,不許翻越垣牆。魯國南、西、北三方近郊和遠郊的人,要準備好草料、乾糧和築牆的工具,不準供應不上。我準備在甲戌日修築工事討伐徐戎,如果屆時不到,就會處以死刑。」伯禽作此《肸誓》後,不久就平定了徐戎,安定了魯國。
成王派召公奭授命齊太公呂尚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險塞名,在今山東臨朐縣東南大峴山上,谷道峻狹,號稱『齊南天險』),北至無棣(地名,在今河北南皮、鹽山南),五侯(指五等爵位的諸侯,即公、侯、伯、子、男)九伯(指九州的諸侯之長),你都可以討伐他們。」齊國從此得以四處徵伐,遂成為大國。
平定叛亂
周公旦在商地誅殺了武庚和管叔鮮,將蔡叔度流放到郭鄰,把霍叔處貶為庶人。於是平定了奄及淮夷,東邊的國土得以安寧。
周公旦在流放蔡叔度時只給他十乘車,隨從七十人。然後將殷遺民分為二部:一部封給微子啟(商王帝乙之長子,帝紂之庶兄,子姓,宋氏,名啟,為宋國第一任君主),建立宋國,以續殷祀;另一部封給康叔封(周文王第九子,周公旦之弟,姬姓,衛氏,名封,為衛國第一任君主),建立衛國,是為衛康叔。
周公旦擔心康叔封年紀小,便再三告誡康叔說:「務必訪求殷朝的賢人、君子和長者,向他們了解殷朝為什麼興、為什麼亡的道理,一定要愛護百姓。」並且告訴他紂王亡國是因為過度貪酒,貪酒就會出現過失,聽信婦人之言,所以紂王的禍亂就是從這些開始的。周公特意作了《梓材》、《康誥》、《酒誥》,用來教導康叔。康叔到了衛國,就遵循這些教導,使百姓和睦安定,百姓大悅。後來成王長大了,親自執掌朝政,舉用康叔為周王室的司寇,賜給衛國寶器、祭器,用以表彰康叔的美德。
周公制禮做樂
周成王六年(周公攝政六年,即前1110年),天下諸侯都來明堂朝見,周公制定了各種禮樂,頒布度量衡,天下無不悅服。
越裳氏來朝
交阯的南面有個越裳氏(古南海國名,位於今越南、寮國一帶)。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太平,越裳氏使者騎著三頭象經過輾轉翻譯前來進獻白色的野雞,說:「道路悠遠,山川阻隔,信使不通,故而輾轉翻譯前來朝見。」成王將野雞賜給周公。周公說:「恩德未施與給他人,則君子不應享用其禮品;政令未在那裡推行,則君子不應將那裡的人作為臣民。我憑什麼獲得這樣的賞賜呢!」使者請求說:「我接受我國年長者的命令時,他們說,天上沒有烈風雷雨已經很久了,莫非中國出現了聖人?如果真有聖人,為什麼不去朝見呢?」周公於是將野雞送還成王,稱讚說這是先王的神靈所感致,將野雞用來祭祀宗廟。後來周朝的國運衰落,越裳氏便逐漸斷絕了往來。
還政成王
周成王七年(周公攝政七年,即前1109年),成王已經長大,能夠聽政了。於是周公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執政。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天下時,面朝南方、背靠斧文屏風而接受諸侯的朝見。七年後,還政於成王,面朝北方站在臣子的位置上,神態恭謹,一副如履薄冰的樣子。
營建東都
起初,武王建都於鎬京(即宗周,武王遷都於此,與豐邑同為西周都城,在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西北),謂之宗周,是為西都。武王準備營建成周(古城名,周成王時為殷商遺民所居之地,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因王子朝之亂由王城遷都於此,周赧王時又還都王城,戰國時改名雒陽,秦漢置雒陽縣),選址在洛邑,尚未完成就駕崩了。這時成王欲完成武王的遺願,定鼎於郟鄏(即王城,又名河南城,在今河南洛陽市西王城公園附近。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遷都成周,至赧王時又居王城。),卜辭說:「在此建都可傳三十世,歷七百年。」二月,成王派召公先去勘察地形。三月,周公抵達洛邑,興工營建,謂之王城,是為東都。周公說道:「這裡位於天下之中,四方入貢的路程都一樣。」周公又營建成周。成王來到洛邑,遷徙殷朝的頑民到成周,留下周公繼續治理洛邑,然後成王又回到西都。
參考書目:
1.《史記》 [漢]司馬遷著 韓兆琦譯註(中華書局,2010年6月北京第1版)
2.《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南朝宋]範曄撰 許嘉璐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綱鑑易知錄》 [清]吳乘權等輯 劉韶軍等譯(中華書局,2012年2月北京第1版)
品讀千古興亡事,感悟人間冷暖情。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風雨五千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