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國習書筆記:讀先秦時期古漢字史料隨想

2020-12-20 中國發布網

關於漢字的起源,迄今為止均以殷墟甲骨文為源頭,普遍認為商代文字是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

那麼在商代以前還有沒有文字呢?答案是有的。1987年在河南舞陽出土的賈湖文字符號提供了證明。由一個中國和美國學者組成的研究小組提出,賈湖文字屬於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即伏羲氏的三皇時代),和商代甲骨文高度相似,也是契刻在龜殼和獸骨上,但比商代早了4000年,它們很有可能是用來完成一些薩滿教的儀式。這一證據表明,賈湖契刻符號不但是迄今為止新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甲骨契刻符號,也是至今我國年代最早的文字前形式,具有早期的巫師文字的特徵。在文字學領域,把上古時代的文字分為巫師文字和通行文字,巫師文字是以原始農耕為基礎的在人與神之間溝通的文字,而通行文字是以貿易為基礎的在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文字。有此一別,所以巫師文字只能算作漢文字前的形式。其實,這種劃分也很難界定。巫師文字和通行文字一樣,都具有象形符號的特點,也有使用功能,雖只用於佔卜祭祀等活動,但也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因為那個時候的大事也就是祭祀和戰爭兩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見《左傳·成公十三年》)。從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也可以看出,內容多為「卜辭」,記載的是與佔卜相關的活動。巫師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史學上就認為儒和道承襲了巫師文化,道家的符籙術源於巫覡。所以,不論從文字學還是從書法藝術而言,這種巫師文字也有著人文意義和審美價值,應當有所表現。今人中在這方面做得好的當屬韓美林先生,他歸納整理的「天書」,通過捕捉中國古文字符號的氣質神韻,來揭示和傳達上古時代的人文精神,給人一種深邃神秘的藝術感受。雖然其中有不少主觀臆造,但於史有據,是一種富有積極意義的創造。

說到巫師文化,還有一個現象比較有趣。為了顯示具有驅除鬼怪的神力,巫師的獸形面具以及青銅禮器上的饕餮紋飾等,總是特別醜陋猙獰和恐怖。而且傳說中的「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都巫術通神,而且形象怪異。就如同荀子在《天相》裡的描述:「皋陶之狀,色如削瓜」;「禹跳,湯偏,堯、舜參牟子」。皋陶的臉色永遠像削了皮的瓜一樣泛出青綠色;大禹腿是瘸的,走路一跳一跳;商湯半身不遂;堯和舜眼睛裡有兩個瞳仁。這種怪異現象是原始宗教信仰和對超自然神力崇拜的表現,是一種文化現象,必定會反映到文字中來。許慎《說文解字》對此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正是始於對自然物象的崇拜,如日、月、山、水,龍、象、馬、牛等等。所以可以想像,巫師文化的神秘感和「審醜」現象必定會在古文字中有所反映。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文字,也是唯一活著的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但是它面世時間卻很短,只有120年。說起來也很有趣。甲骨文在清末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故地)出土,被當做包治百病的藥材「龍骨」在民間買賣,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自甲骨上發現了類似文字的圖形符號,從此面世。清末劉鶚的《鐵雲藏龜》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第一個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之說,這對於甲骨文的認識具有開創之功。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章太炎等人質疑甲骨文是偽造,曾在甲骨學界引起爭論,後經民國政府組織系統的考古挖掘,出土大量甲骨文物,方才形成定論。甲骨文自上世紀初開始,受到廣泛重視,甲骨學一度成為顯學,也造就了一批甲骨文書法家。甲骨文的載體材料為龜甲和獸骨,屬於契刻文字,線條細瘦、稜角分明,結體大小不一、自由率真,章法以縱勢為主,行款往往左右對稱。甲骨文的形體結構不只是單體,已有合體,不僅有象形字,還有形聲字。這說明甲骨文已經開始脫離象形階段,向抽象化階段發展。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甲骨文已經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藝術的要素,具有十分難得的「古質」美。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編》序言中,就對其大加讚賞:「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鹹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甲骨文的這種「古質」美感,可以概括為:源於自然的象形圖畫感,基於原始崇拜的神秘奇異感,簡直契刻的天真純樸感。甲骨文對草書而言,也有可資借鑑的地方,它的字形與後來的「草篆」有相似的意味,為草書特別是章草的結體變形移位提供了參照。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到了西周時期,古文字以青銅器銘文「鐘鼎文」為代表,達到契刻文字階段的又一個高峰。因為周人把銅也叫金,所以鐘鼎文也叫作「金文」。西周早期的金文仍帶有甲骨文的影響,字體平易古樸,線條方圓兼備,筆劃首尾出鋒,常有粗畫和肥厚的點團出現,以「大盂鼎」銘文為代表,具有凝練平直之氣。後期的金文結體謹嚴,線條均勻,圓轉流暢,不見出鋒,肥筆和團塊消失,在凝重中增添俊秀之氣,最具代表性的有「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等。從「大盂鼎」到「虢季子白盤」,可以看出金文由質樸向精妍的方向發展,反映出古人的審美取向,這種取向在後來的秦系文字中延續,直到形成小篆,達到古文字精緻妍美的高峰。金文有凹凸兩種型制,分別稱為「款」和「識」。由於凹狀款文的制模刻字方法不為後人所知,故史上也曾有金文是書法藝術還是鑄造藝術的疑問。應當說兩者皆是。從青銅器銘文製作過程看,是先書寫銘文的樣本,然後按照樣本契刻模型的陶範,再翻範鑄造成型。所以,它首先是書法藝術,然後才是鑄造藝術。受鑄造方式的影響,早期的金文線條呈現出肥重和團塊多的特徵,這種「意想不到」的效果,豐富了藝術表現,給後世的金文書家提供了變化誇張的條件。

這個時期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西周后期,周室衰落,諸侯割據。受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文化影響,古文字不規範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義同形不同的異體字很多,據統計,西周時期金文的異體字形就有2000多個。在周宣王時期,為了中興周室,曾對文字進行過統一規範。據《漢書·藝文志》、《說文解字·敘》記載,周宣王令太史籀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和規範,著大篆15篇,世稱《史籀篇》。《史籀篇》是一部字書,主要用於識字啟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用於規範的識字課本。籀文雖被定為標準文字,卻因西周的衰落,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對於這一時期的「文字乖形」,於今看來卻別有意義。異體字不僅保留了古文遺蹟,而且可以豐富書法的藝術表現。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常見異體字的意趣,但在時下日益少見。現行文字法規允許在書法藝術中使用異體字,我們應當注意挖掘和使用,使其作為規範文字的補充,繼續流傳下去。

至於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朝一統地位的喪失,「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見《說文解字敘》)。後人把這個時期的文字區分為兩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也有的概括為「西土文字」和「東土文字」。自平王東遷,秦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附近),承襲了西周故土,也繼承了西周文字和文化。而東土六國逐漸脫離周制,文字變化劇烈,與西周籀文差距越來越大。由於秦系文字上承西周籀文,下啟小篆,延續了漢字發展的方向,因而被視為這一時期文字的主流。在秦系文字中,最具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是「石鼓文」和「簡牘文字」。

石鼓文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花崗巖石上,故稱「石鼓文」。石鼓文字形多取長方形,結體對稱平正,端莊凝重;筆力勁健,線條粗細均勻;布局形成字格,極有法度;氣質雄渾,古茂遒樸而有金石氣。石鼓文自唐初出土,被斷為周宣王時代之物,其字體即被認為籀文。張懷瓘在《書斷》中論道:「按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其跡有石鼓文存焉,蓋諷宣王畋獵之所作。今在陳倉」。他讚美石鼓書法「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蒼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蹟石鼓」。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後人多認為石鼓文是秦物,只不過在年代上是春秋或戰國有所不同。普遍認為石鼓文保留了籀文的特徵,但字體風貌已與小篆近似,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的過渡期字體。石鼓文和金文一樣,對書法藝術的影響較大,被歷代書法家視為學習篆書的重要範本。從書法回追「古質」的角度看,石鼓文集篆籀之成,是汲古的首選途徑。

簡牘文字,在存世的秦系文字中最為多見,特別是近些年出土的秦簡,如睡虎地秦簡和裡耶秦簡,為研究秦系文字提供了切實可信的材料。簡牘文字與契刻文字不同,是用軟筆書寫在竹簡和木簡上,而且字體多樣,表現出戰國時期文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三種表現:一是「小篆化」。秦篆在籀文的基礎上,趨向簡化,線條更加婉轉圓通,結構左右對稱,上緊下松。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即由李斯等人整理規範,形成標準小篆。二是「隸化」。據《晉書·衛恆傳》記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隸書者,篆之捷也」。可見,篆書「隸化」是順應實用的需要,為了便於在簡牘上快捷書寫,而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由縱向走筆改為斜向和橫向走筆,尾筆出現波磔。這個時期的隸書被稱為「秦隸」或「古隸」。三是「草變」。與秦篆「隸化」同時,在快捷書寫中也出現了草率寫法,解散篆書的線條和結體,形成率直簡捷的點畫,筆畫中出現連帶牽痕和飛白,初具草書的意味。這種變化,在與之時代相近、地域相近的晉系文字《侯馬盟書》中也有明顯表現。有人把它們概括為「草篆」,也有人認為它們還是「隸化」。應該說「草變」和「隸化」相互聯繫,但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樣式,「隸化」向正規化的隸書和「楷體」發展,而「草變」向更加「草率」的方向發展而形成「草體」。

秦系文字之所以被視為正宗,就是因為它在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進化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秦篆的「隸化」和「草變」,推動了漢字「質」的變革,即將古文字以線條為結構單位,分解轉化為今文字以筆畫為結構單位,從而為文字和書法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根本條件。前不久,看到一篇當代書法家的授課文稿,主張大草書法應以篆書的線條為門徑,而不應以楷書行書筆法為之。有一定道理,但過於絕對。融篆入草,前人有過嘗試,如明末清初的傅山,即在大草中融入「草篆」,線條極盡纏繞,自成一家。草書源自秦篆「草變」,但它的本質變化是結字的構成單位由單一的線條變成筆畫「八法」,筆畫又在書寫中因人而異形成使轉、頓挫、提按等不同的筆法。「一筆書」是大草常用筆法,看起來像似篆書線條,但實際上是筆畫在上下字連寫中的延長,其中包含有提按絞轉等筆法變化。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大草可以引入篆書線條的意趣,但總體上還是應該在筆畫的基礎上變化。誠如孫過庭所言,「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

研究先秦時期古文字,《說文解字》不能不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古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由東漢人許慎所作。原書因年代久遠而失傳,現在流傳的均是以宋代版本為基礎,經過後人增補校訂的版本。《說文》以小篆為研究對象,也兼及古文、籀文。對於書法藝術而言,《說文》不僅解決古文字辯識和小篆字法問題,而且有助於了解古文字結構形成的原因。《說文解字》之名包含兩層意思:古代稱獨體的字為「文」,稱合體的字為「字」,獨體的「文」因為不能再分解,故說明之;合體的「字」由兩三個不同的「文」構成,故剖解之。「文」和「字"反映了漢字發展的兩個階段,即象形、指事一類的圖形符號階段和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概念符號階段。由此可見,通過查閱《說文》,就能考究字源,了解古文字形成原因,這樣書法的結字構形就有了依據,而不會出現乖形離譜的現象。後世書法家對《說文》都十分重視,把它作為開啟古文字大門的一把鑰匙。例如王蘧常先生,在他的生平事跡中有一件事給我印象很深,他精研《說文》,把篆書的540個部首熟記於心,能夠隨心所欲地融篆入草,從而開創了章草書法前所未有的獨特面貌。

筆者:程建國,號謙益,1954年生於湖北武漢,1970年入伍,曾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政委、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政委,少將軍銜,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相關焦點

  • 【書評】笑演人生這齣戲——讀李煥龍的長篇筆記小說《阿文的故事》隨想
    笑演人生這齣戲——讀李煥龍的長篇筆記小說《阿文的故事》隨想溫    潔(安康市幼兒園)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秋高氣爽,天高雲淡,在這個收穫和幸福的九月,我收到李煥龍先生寄來的新書《阿文的故事》。因為工作所限,沒能「一氣呵成」,甚是遺憾。
  • 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復旦大學教授為你揭秘→
    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如果用拼音來記這樣一段話,沒有人讀得懂,但是我們用漢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這就是漢字記錄漢語的一個重要好處。從古代的甲骨文演變至今漢字也一直在變化其中的「密碼」你都破解了嗎?
  • 紅星書評|章夫,先秦的抵達者、徘徊者與守望者
    不過,這次他的新書不是聚焦少城,而是把目光放射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和你分享孔子、秦始皇等歷史名人的故事,帶你從歷史中感知文明的進程。周末讀什麼好書?今日,紅星新聞推薦章夫和他的新書《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
  • 先秦歷史:屈原為何不能被錯稱為「羋原」
    根據戰國秦漢史料的說法,在上古時期就有了姓氏。黃帝為姬姓有熊氏、炎帝為姜姓神農氏、堯為祁姓陶唐氏、舜為姚(媯)姓有虞氏、禹為姒姓夏后氏,而楚國先祖季連為顓頊後代,是羋姓。建國後,學者多跟從摩爾根母系父系先後說,認為姓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氏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直到今天仍然不少人主張。
  • 淺析先秦時期兵役建制演變
    軍隊戰陣兵農合一夏朝時期,人口不興,實行兵農合一制度!來源夏時期,人類逐步從部落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夏朝時期由於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制度。兵役建制也並沒有完善的系統,完全實行基礎的~兵農合一!民奴相合商周朝時期,國家領域進一步擴大,出現了徵服者與奴隸,由此實行民奴相合制度!商周時期,國家制度已經逐步完善健全,因此自身控制的領域也逐步擴大。作為徵服者進行戰爭,最後贏得勝利奪取了被徵服者的土地與資源。
  • 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光明日報廣州11月15日電 記者吳春燕、雷愛俠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在按程序辦理報批手續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9月底至11月中旬對沙嶺遺址東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處、柱洞86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37座、溝3條;宋代墓葬1座、溝2條;明清時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近百件。
  • 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與此同時,王官之學流散為稷下之學的變化,也讓先秦時期的士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的特徵。特別是原來一些層平民中,受過教育的人,進入到士階層的範疇中。在西周時期,教育是一項具有官方性質的事情。禮樂是官師政教合一的王宮之學。正如《論語》所言:君子思不出其位。西周時期的學問,是有著嚴格的規矩和約束的。
  • 跟著《羋月》讀先秦(四)
    當時的戰國七雄,彼此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相互又打又拉,這邊做生意,那邊下黑手,今天搞聯姻,明天玩暗殺,反正應了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今天我們看先秦歷史,一看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 綜錄 | 《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總目(第1-20輯)
    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1輯) 特稿上海城市文明特點——海外學者關於上海城市文明研究述論專題研究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與東西部經濟關係上海錢業公會為會員追討欠款之案例分析抗戰時期上海銀錢業關係初探晚清時期法商在滬經營活動述略(1847—1910)
  • 盜墓筆記巜沙海》中的古潼京,另外一個名字鼎鼎大名!
    題:盜墓筆記巜沙海》中的古潼京,另外一個名字鼎鼎大名!  又一部盜墓筆記題材的網劇悄然上映,據說是盜墓筆記系列最高評分的這部沙海,開頭六集還是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故事中這個神秘的古潼京到底在哪裡呢?  成華年間?
  • 戰國時期魯國國君被封侯爵,《盜墓筆記》中的魯殤王為何稱作王?
    導語:追溯《盜墓筆記》的歷史背景實在是久遠。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氏。當然這其中很多都是出自於神話。
  • 蔥鮪火鍋筆記法:這樣寫好讀書筆記,才能活用你的知識
    指導我們用好筆記,梳理轉化為可持續的屬於自己的技巧。書中提到的三種筆記分類方法有:隨想筆記(我覺得叫做靈感記錄本更合適)、購書清單、讀書筆記。隨想筆記:平時記錄感悟,素材靈感收集,來源方式可以是看電視和朋友聊天,或者走路時的某個想法。
  • 《手語隨想曲II》聽障演員林嘉恩
    相信許多朋友已經看過香港電臺的《手語隨想曲II》,今晚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部手語短劇中的女主角——林嘉恩小姐的成長故事。林嘉恩出生時被證實雙耳嚴重聽障,三歲開始戴上助聽器。對她的父母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路還是要走下去,不久,父母送她入讀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九龍獅子會特殊幼兒中心(即現在的白普理幼兒中心的前身),希望她學會說話,能與人溝通。
  • 先秦時期男女的定情信物是什麼,是戒指嗎?《詩經》中給出答案
    愛情是美好的,是人間至情之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男女戀愛確認關係是要有定情信物的,現在人們都會選擇用戒指或者項鍊,那先秦時期沒有這些東西,他們是用什麼定情信物來傳達真情的呢?答案就在《詩經》裡面。先秦時期的定情信物並不是戒指,但種類有很多,花草動物甚至吃的,他們想要表達的都是重情不重物,情義無價,愛情無價,也能讓我們看出愛情純潔美好的樣子。《詩經》的地位益高,成了文人都不敢小覷的聖經。
  • 吠陀文學(考研筆記122)
    吠陀文學(考研筆記122)學生李清文 編輯吠陀文學大約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期間,一般指從上古時期積累流傳下來的重要文獻《吠陀本集》。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
  • 為什麼先秦時期,地處中原核心的宋國,卻成了地域黑的重災區
    像先秦時期,咱們的老祖先,把自己叫做華夏,何為華夏?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解釋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見祖先們還是比較自信的。而把四周的鄰居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都不是好詞。
  • 三國殺武將原畫中的古漢字,你知道都是什麼意義嗎?
    其中有一點,即武將原畫中的古漢字,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畫師的細心程度與作畫的意義。本期小編就選取了一些武將原畫,來分析分析畫中古漢字的意義。馬良*臨淵細書臨淵細書是三國殺移動版中馬良的史詩皮膚。我們可以看到,畫師為我們呈現的是馬良坐在岸邊,雙足浸在水中,同時拿筆在竹簡上寫字。
  • 杜鋼建:重大發現: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漢字——英文字母的漢字原義與讀音
    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漢字——英文字母的漢字原義與讀音杜鋼建 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漢字,這是我多年研究的重大發現之一
  • 先秦及兩漢時期的琴人
    先秦時期的琴人  一、專業琴人  在周代禮樂盛行
  • 讀史筆記之十八:太陰?知守觀?天下溪神指?—先秦哲學思想概覽
    西周時期,周王室還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嚴;而到了東周時代,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原來的井田制、封建制逐漸開始鬆動,各個諸侯國或變法或師法胡人,都逐漸強盛起來;抱殘守缺的東周王室漸漸失去了對諸侯國的威懾力;所以各國徵戰不休,史稱春秋戰國時期(東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戰國時代稍微比東周時間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