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及兩漢時期的琴人

2021-02-07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先秦時期的琴人

  一、專業琴人

  在周代禮樂盛行,統治階級用禮樂嚴格區分等級制度。當時所說"士無故不徹琴瑟"(《禮記-曲禮下》)"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韜心也。(左傳-昭公元年》)就都是為了這個目的。然而,在當時精通音樂的是那些司掌各種樂器的樂工,其中包括專門彈琴的樂師。他們除彈琴、奏樂供貴族們享樂之外,主要是在各種典禮儀式中演奏,藉以顯示貴族們的身份地位。甚至有的貴族死後,還要使用上好的木材造琴來陪葬(《左傳-囊公二年》)。春秋時代著名的琴師有鍾儀、師曹、師曠等人。

  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在《左傳-成公九年》中記載了有關他的一個故事:在公元前582年,晉侯到軍府中視察,發現了一個戴著南方楚式小帽的囚徒,就問左右:"這是什麼人?"人們回答說:"這個人正是兩年前鄭國獻來的楚囚鍾儀。"晉侯命人釋放了他,問他:"是幹什麼的?"回答說:"是泠(伶)人。"又問:"能搞音樂嗎?"鍾儀說:"我家世代幹這一行,怎末能不會!"晉侯於是給他一張琴,聽他演奏。他彈奏的琴曲都是南方音調。晉侯認為鍾儀沒有背棄本職,不忘記故土。為促進兩國的和好,就把他禮送回楚國。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鍾儀彈奏的樂曲,已有鮮明的地方風格。這種地方風格,一定是與當地民歌以及地方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繫。

  當時的樂師地位很低下,他們常常象禮品一樣被送來進去。公元前531年,鄭國送了一批樂師、女樂和樂器給晉國,晉侯又將其中的一半轉送給他的屬下魏絳(《左傳-囊公十一年》。可見這些樂師的地位和一般奴隸是相差不多的,遇到了殘暴的主子,他們的命運就更加悲慘。師曹在教授彈琴的時候,得罪了衛侯的寵姬,竟然遭到了三百鞭的毒打(《左傳-襄公十四年》,就是這類例子之一。


師曠塑像

  這個毒打師曹的衛獻公,因為暴虐無道不得人心,終於被國人趕跑了。晉侯(晉悼公)聽到這個消息,很不以為然,認為未免太過分了。師曠卻反駁說:"好的君主,人民自然會擁戴他。如果他使百姓們絕望,那又為什麼不能把他趕走呢?"(《左傳-囊公十四年》。看來,師曠的政治見解要比晉侯高明,不過具體到音樂方面,他又表現得相當保守。晉平公(公元前557一前532)是一個喜歡"新聲"的人,對此,師曠就加以反對,認為是:"公室其將卑乎?君之明兆於衰矣!"(《國語-晉語十四》)。又如,衛侯曾命師涓為晉平公演奏新曲,師曠當場攻擊說是"靡靡之樂","亡國之聲"(《韓非子-十過》)。師曠敢於如此發表自己的意見,其地位顯然不同於一般的樂工,而是一個頗受重用的樂官。師曠的音樂才能是比較全面而且傑出的,他不僅會彈琴,而且會彈瑟(《周書》),在音樂聽覺上特別敏銳。晉平公新鑄造了一套編鐘,人們都同聲讚美,只有師曠發現它的音律不準,主張另行鑄造。衛國的師涓來聽,也進一步證實了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由於師曠有傑出的音樂修養,因而在古代享有很高的聲譽。有許多關於他的神話,說他用琴彈奏起"清徵",使得玄鶴起舞;彈奏起"清角"又能飛沙走石,使得大旱三年等等。這些傳聞當然不可信,但反映出師曠的琴藝在人們心目中造成的印象。

  師曠之後又過了一百多年,這時已經進人春秋戰國之交,封建制度興起,奴隸制衰亡。這種政治經濟領域的大變革也反映到了音樂領域。"禮崩樂壞",許多宮廷樂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變化,保持周代禮樂最堅決的魯國的樂師們紛紛改行投奔他方。包括曾經教授孔丘彈琴的師襄,也跑到海邊另謀生路去了(《論語-微子》)。統治階級中的魏文侯就公開宣稱不喜歡聽古樂,聽到師經彈奏新聲琴曲,他竟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來(《史記》)。墨翟在他的《非樂》中反對的"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為王公大人所"獨聽之"的局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宮廷之外也出現了以琴見長的名手。鄒忌就是"以琴見齊威王",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的,他"三月受相印,一年封於下邳"(《史記》)。莊周在寓言故事中說:兩個朋友為悼念子桑戶之死,"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也是這種新情況的反映。當時,齊國的首都臨淄甚至出現了"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戰國策-齊策》),這樣繁榮昌盛的景象。在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於是有了伯牙、雍門周,這樣一些傑出的民間琴家。


伯牙絕弦

  關於伯牙的傳說,初見於荀況的《勸學》篇,其中寫道:"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誇張的筆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甚至魚兒都從水中鑽了出來諦聽,馬兒都忘記了吃食,仰起頭來欣賞。另外,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有一則故事說:伯牙在彈琴的時候,無論是表現"巍巍乎志在高山",還是表現"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都能夠心領神會。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從此再也不鼓琴了。這個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把伯牙和子期的友誼作為典範,於是"知音"就成了"知己"的同義語了。

  雍門周也是戰國時代的一位民間琴家。他居住在齊國首都的西門,當時稱為"雍門",於是人們都稱他為"雍門周"。有一次他帶著琴去見孟嘗君,孟嘗君想故意為難他,說:"先生彈琴也能使我悲哀嗎?"雍門周直率地回答說:"聽曲的人必須自己有過不幸的經歷,才可能對悲曲引起共鳴,象你這樣養尊處優,是不容易領會悲哀的含義的。"孟嘗君承認說:"的確是這個道理。"雍門周接著又指出了孟嘗君當時的處境,說他曾經得罪過秦、楚兩個強大的國家,隨時有被秦、楚滅亡的危險。同時,還為他描繪出國破家亡之後,他的墳墓荒涼的景象。然後,雍門周才慢慢地彈起琴來。彈完之後,孟嘗君傷心地說:"聽了你彈的琴曲,使我立即象是一個亡國之人了"(《桓譚新論-琴道篇》。這個故事和伯牙學琴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處,它指出:即使是音樂欣賞者,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經歷作為基礎,否則對音樂作品是不容易深入理解的。在一定的意義上講,這個故事體現了音樂藝術是生活的反映,這一唯物主義的音樂觀。

  二、文人琴人


  孔子是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孔子和他所開創的儒家學派,非常重視音樂的社會作用和教化作用。孔子自己喜歡彈琴,曾學琴於師襄,他的認真和努力,使師襄大為感動。孔子作有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也是孔子的作品。按照周代的禮制,"士無故不撤琴瑟"(《禮記-曲禮下》)。《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儒家師徒喜愛琴瑟"弦歌不輟"的榜樣,身為後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傾慕,使得琴樂的古老傳統代代傳習,不斷發揚光大。

  兩漢時期的琴人

  一、專業琴人

  師中、趙定、龍德,他們是西漢中葉宮廷中的鼓琴待詔。當時的統治者在徵集民歌的同時,也從各地選拔一些民間的優秀藝人,這些人來自民間,和人民有著廣泛的聯繫,他們的演奏在群眾中有深遠的影響。師中是漢武帝時期,東海下邳(今江蘇宿遷)地方的名琴手。在他的影響下,當地有不少人喜好彈琴,過了一百多年以後,劉向還在他的《別錄》中寫道:"至今邳俗猶多好琴"。趙定是渤海人,龍德是梁國人。漢宣帝年間,皇帝"欲興協律之事",由丞相把他們從民間選拔出來,待詔於宮廷。據記載:趙定這人不大愛講話,是個很安靜的人,可是奏起琴來,卻能使聽眾 "多為之涕泣"(《後漢書-劉昆傳注》。聽琴而被感動得"涕泣",可見演奏者水平之高。同時,也說明聽者是有相應的鑑賞能力的。師中、趙定和龍德都有著述、作品,以龍德的最多。《漢書-藝文志》中寫道:"師氏七篇、趙氏十篇、龍氏九十九篇。"沒有記載篇名,但由於劉向說過:"雅琴之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才知道龍氏著作中有《諸琴雜事》這樣一個名稱。這個《諸琴雜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巨著,可惜原書早已不存,連轉述的片斷也難以見到了。

  二、文人琴人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一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以辭賦見稱。他是為漢武帝的樂府作歌的著名作者。早年他 "家徒四壁",比較貧困。有一次,他在富豪卓王孫家作客,即席彈奏琴曲,引起卓王孫的女兒文君的愛慕。卓文君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和司馬相如私奔(《史記-司馬相如傳》)。琴界根據這段故事,創作了《文君曲》、《鳳求凰》等作品,來讚揚他們的愛倩。傳說司馬相如富貴之後,又打算"聘茂陵女為妾"。卓文君非常氣憤,演唱了琴曲《白頭吟》來表示決絕和抗議,從而制止了司馬相如娶妾的企圖(《西京雜記》)。這些愛情歌曲和傳說,多出現在封建社會初期。隨著地主階級地位的轉化和儒家思想控制的加強,這類題材在琴曲中就較少見到了。

  司馬相如因為彈琴,博得卓文君的愛情,說明他的琴聲是很有魅力的。在他的《美人賦》中,就提到《幽蘭》、《白雪》這些琴曲。在《長門賦》中,更進一步描繪了古琴演奏時的具體情況:"授雅琴以變調兮,奏愁思之不可長;案流徵以卻轉兮,聲幼妙而復揚。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卯。"運用左手的"案"(按)指和右手"卻轉"的指法,奏出樂音"流徵",音樂由弱變強,從"奏愁思"到"意慷慨",情緒逐步發展變化。陳皇后被漢武帝冷落之後,獨處在長門宮內,求司馬相如作《長門賦》來感動漢武帝,這就是《長門斌》的來歷。後人運用這一題材創作了琴曲《長門怨》。司馬相如是漢代最早對琴界產生影響的文人之一,他所用的一張琴名叫"綠綺", 也因此而出名。

  劉向(公元前79一前8)字子政,他在元帝、成帝時代,多次上書彈劾宦官、外戚,被兩度下到獄中。他是一個博覽群書的學者。從漢武帝發動民間獻書,到了成帝時"百年之間,書集如山。"劉向負責校書二十多年,他對琴也頗多論述。明代《琴書大全》中載有他的《琴說》,原文是:"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據理解,前三條講琴的作用:第一是思想內容,第二是藝術感染力,第三是移風易俗的社會效果。後四條講創作過程:首先以"妙心"體察客觀情狀,其次創造聲調加以反映,接著對它加工潤色,最後通過完善的演奏表達出來。這七例扼要地概括出琴曲的演奏目的和創作方法。由於沒有釋文,對上述原文,在理解上還可以進一步探討。總之,對於產生於兩千年前的琴論,我們是應該重視的。

  桓譚(約公元前23年一公元後50年)的父親是成帝時的太樂令。他從小就受到音樂教育,他自己也做過掌樂大夫,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曾說:"我志樂聽音終日而心不足。"一天到晚聽音樂還嫌不足,可見其對音樂之酷愛。他對音樂是內行,因而對於那些徒具形式的"雅樂"很不滿意,主張在音樂中有新的創造。他公開承認:"餘頗離雅操而更為新弄"(《新論》)。這在當時的保守勢力看來,顯然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特別是他的演奏竟然取得了光武帝的欣賞,這就更加激起了他們的不滿和攻擊。大司空宋弘憑著他的權勢,把桓譚叫到自己的官邸,也不請他坐下,就板起面孔嚴加訓斥:"讓你做官是'輔國家以道德',而你卻'數進鄭聲以亂雅頌',這還了得!你是否想要受懲辦?"受到了這樣的高壓和威脅,桓譚的處境非常困難。光武帝再一次請他彈琴時,他顯得很不自然,連光武帝也感到他頗失常態。於是朱弘乘機大講了一通雅頌之道,並取消了桓譚在宮中"給事中"的官職(《藝文類聚》引《東觀漢記》)。桓譚在哲學思想上能堅持唯物主義,敢於反對皇帝所熱衷的讖緯神學,因而被加上"非聖無法"的罪名,貶官流放,死於途中。

  桓譚著有《新論》一書,針對儒家的天命觀進行了批駁。其中有《琴道篇》,是專門寫琴的。原書已不存,從後人輯錄的不完全材料看來,《琴道篇》包括有琴論、琴史和琴曲介紹幾個方面。據《後漢書》說:桓譚的《琴道篇》沒有寫完,是後來肅宗命斑固續成的。從現存的材料來看,很多地方反映了儒家的音樂思想,和歷史記載中桓譚的觀點頗有牴觸。特別是在琴論方面,基本上是複述《樂記》中的有關言論,如說:琴可以通萬物,可以禁止邪心,因而它是"八音"之首等等。文中"大聲不振華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兩句的意思是說琴聲強弱都不要過分,由於頗有道理,因而常為人所引用。琴史方面介紹了師曠和雍門周等琴人的傳說、事跡。在探討琴的首創者時,認為:是神農還是伏羲"諸家所說,莫能詳定。"在介紹"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為少官、少商"的說法時,指出:"說有不同"。對於上述問題的論述和介紹,採取了客觀的態度。

  到了東漢末年,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更趨尖銳。著名的文人琴家蔡邕,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


蔡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年輕時就以善彈琴而知名。朝中權貴向桓帝推薦他出來做官,並通過陳留太守把他調赴京都洛陽。但蔡邕不滿宦官專權,從家鄉出發,走到半路就稱病返回故鄉。回來時,寫了一首《述行賦》,通過沿途所見,諷刺當局的荒淫奢侈。通過對於"人徒凍俄,不得其命者甚眾"的悽涼景象的描寫,表達他"心憤此事"的感情。以後,他雖做了郎中、議郎一類官,也因為彈劾宦官權貴,被流放到朔方。遇赦歸來時,又對當地宦官勢力五原太守很不客氣,因而再度受到迫害。從此他"亡命江海,遠跡昊會",流亡避禍達十二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著名琴曲《蔡氏五弄》。

  《蔡氏五弄》包括五首作品,即:《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據說這五首琴曲是他去山中訪問鬼谷先生後,用了三年時間寫成的。這五首作品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歷經各代,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嵇康在《琴賦》中,把它列為當時流行的"謠俗"作品一類。隋代的《琴歷》,唐代的文字譜《幽蘭》卷子中,都列有這五首曲目。詩人李白、李賀、王維等都曾借這些題目作詩。宋人朱長文說:"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蓋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認為是借寫景來寄託他的哀思,這是很有道理的。現存明代琴譜中的《蔡氏五弄》,並非當時的原作,其歌詞都是出自《樂府詩集》,曲調也平庸,是後人的擬作,沒有什麼研究價值。

  蔡邕在琴界的影響是很大的,漢魏之際,在他的故鄉陳留,就先後出現了阮瑀、阮籍、阮鹹等以琴見稱的名士。做過吳國丞相的顧雍,也是蔡邕旅居吳地時的得意門生。蔡邕的女兒蔡琰,深受其父的教誨,以詩詞、音律馳名琴壇。民間流傳有不少關於蔡邕的故事。《蔡邕別傳》中說:吳人燒飯時,木材爆裂的聲音被蔡邕聽到後,立即辨認出是做琴的良材。用它來造成琴以後,果然音響極好。由於尾部已被炊火燒焦,於是有"焦尾"琴之稱。至今琴的尾部仍稱作"焦尾",就是根據這個故事來的。又如:蔡邕彈琴,偶而斷了一根弦,他的女兒根據聲音,指出是斷了第幾根弦,父親又故意試斷其它弦,她也能辨別出來,等等。這些故事,不僅說明了蔡邕父女具有銳敏的聽音能力,更主要的是表達了對他們高超的音樂修養的敬佩。

  有一部重要的琴學文獻,名為《琴操》據傳也是蔡邕所撰。它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作品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著。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包括有:詩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間雜歌二十多首。書中對每首作品的有關故事內容都作了介紹,這些故事帶有濃厚的民間傳奇的色彩,往往和史書有很大的出入,所以《樂府解題》說:"《琴操》紀事好與本傳相違。"其實,不拘泥於史實,根據人們的願望加工創造,正是民間創作的特點之一。看來,本書是匯集了民間傳說而成。全書匯集的五十多首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先秦的題材,只有兩、三首是西漢題材,因而成書的時間應不遲於漢代。同時,書中作品大多附有歌辭,或釋之為"歌",這也是早期作品的特點。關於這本書的作者是誰,是有分歧意見的。主要是因為《漢志》中未曾將《琴操》列入,而隋、唐的《藝文志》中記載是晉代孔衍所撰。史書記載,並不是絕對可信而沒有謬誤之處。六朝人劉昆注《後漢書》,唐人李善注《文選》時,都曾明確肯定《琴操》為蔡邕所撰。清代人馬瑞辰認為它是蔡邕的《敘樂》中的一部分,而孔衍只不過是傳述者。從該書主要採用大量漢代以前的題材看來,說是和當時琴界具有廣泛聯繫的蔡邕所撰,比較可信。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及原因?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
    導語: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及原因?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國強民富。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厚葬之風,亦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但到了魏晉時期,經歷多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經濟極為蕭條,民不聊生,在統治階級的提倡下,逐漸形成了薄葬之習。在漢制向晉制的轉變的過程中,在葬俗上的表現為厚葬向薄葬的轉變。一、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與原因。秦亡漢興,西漢統治者採取與民休息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封建的生產力和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兩漢時期老鼠象徵吉祥喜慶
    旅順博物館藏陶製老鼠插座:兩漢時期老鼠象徵吉祥喜慶1954年7月,營城子新建鐵路、公路兩側發現了一批古墓。8月,市文化局組成「營城子古墓葬清理髮掘工作組」,清理髮掘了54座墓葬,其中有兩漢墓45座。大連漢墓中陶製動物豬、狗等時有出土,但陶製老鼠卻是唯一一例,可見兩漢時期,老鼠也是人們認為象徵吉祥喜慶的動物之一。(本文作者劉俊勇)
  • 駿馬藝術形象: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象徵
    縱觀中國古代藝術史,兩漢王朝時期創作的駿馬藝術作品數量之多、種類之繁、成就之高歷來為後人嘆服不已。這些駿馬藝術形象不但是中國古代藝術世界中的獨特瑰寶,也是後世形象了解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即使在「文景之治」時期也是如此,《漢書·匈奴傳》載:「孝文前六年(前174年),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因此楊家灣彩繪陶馬藝術形象可謂是西漢王朝初期集威嚴和卑弱於一體的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 漢武帝時期:徵服與自信漢景帝之後,西漢進入漢武時期。
  • 兩漢三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胡人
    從文獻記載、考古出土的海絲舶來品及一些外來文化因素來看,兩漢三國時期除外國使節經嶺南到中原朝貢外,還有一些胡人到嶺南合浦、貴港、廣州等地生活。這些人包括胡商、胡伎和侍從奴婢等。 一、胡人使節 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南亞和東南亞使節到中國朝貢的途徑之地。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他在世時,雖然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但卻以博學多識而馳名魯國內外。他逝世時,魯哀公在誄詞中尊稱他為「尼父」。戰國時,百家爭鳴,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儒家後學對孔子自然倍加頌揚。
  • 從察舉制,淺談兩漢時期選拔官吏制度的重大變化
    察舉制是兩漢時期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大致內容是指,由地方的官吏在其轄區內,經過考察驗證,選舉人才給上一級或者朝廷。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它以科目考試的形式,將人才分成不同的種類。而科目是依據對不同人才的培養設立的,不同的時期,設置的科目有所差異,由少到多不斷增加。察舉制科目繁多,歲科(常科)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光祿四行、察廉等。
  • 淺析先秦時期兵役建制演變
    軍隊戰陣兵農合一夏朝時期,人口不興,實行兵農合一制度!來源夏時期,人類逐步從部落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夏朝時期由於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制度。兵役建制也並沒有完善的系統,完全實行基礎的~兵農合一!民奴相合商周朝時期,國家領域進一步擴大,出現了徵服者與奴隸,由此實行民奴相合制度!商周時期,國家制度已經逐步完善健全,因此自身控制的領域也逐步擴大。作為徵服者進行戰爭,最後贏得勝利奪取了被徵服者的土地與資源。
  • 當代琴人 張子盛
    就是在這個琴館裡,張子盛完成了從一個琴人到一個當代中國古琴事業推手的角色轉換。 繼往開來  古韻流芳張子盛介紹,天津古琴界從民國時期就有個傳統—琴集。張子盛深感,全國性的琴人交流對大家互相提高,增進琴人的聯繫乃至對古琴的傳播發展至關重要,他在自己經濟十分拮据的情況下,搭錢費時,聯絡名家,聯繫演出場地,籌劃演出曲目。他親力親為,策劃了不計其數的音樂會和相關交流活動,為全國名家搭建了一個全面展示古琴藝術的平臺,為津門知音提供了一個可以近距離聆聽各家各派名家琴曲的良機。
  • 歷代琴人——宋代時期的琴人
    他的這些著作在當時曾經過張丙炎傳給了俞琰,至今分別見於元代的《琴律發微》和明代的《西麓堂琴統》。 二、文人琴人 北宋琴家經常與文人合作進行創作。著名文人如範仲淹、歐陽修、蘇軾、葉夢得、王安石等,都和琴人有交往。文人寫詞,琴人譜曲,創作了《醉翁吟》、《胡笳十八拍》等作品。這種詞曲結合的形式,在當時特別盛行。
  • 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有哪些優勢,同時它又有哪些弊端?
    西漢開國時期,官員的選任主要還是沿襲秦代的制度,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有著入仕的優先權。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以及各種弊端的出現,重新尋找一種新的選官方法迫在眉睫。為了解決各級官吏的來源問題,察舉制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
  • 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光明日報廣州11月15日電 記者吳春燕、雷愛俠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在按程序辦理報批手續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9月底至11月中旬對沙嶺遺址東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處、柱洞86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37座、溝3條;宋代墓葬1座、溝2條;明清時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近百件。
  • 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的優勢和弊端?
    兩漢時期國家選拔人才官員的察舉制也不例外。察舉制是在春秋戰國封建世襲制度崩潰之後逐步建立起來的,而現在言稱察舉,必從漢武帝時期說起。一、西漢初年國家選拔官吏的機制西漢初年,國家的各項典章制度都不成熟,只能在實踐重摸索完善。其中國家選拔官員的制度也是如此。當初,秦並天下,消滅了的周朝的封建世襲制度。
  • 兩漢時期女人眾多的後宮相關官員設置及其管理
    但秦漢時期,家國不分,政府和皇帝的宮廷在組織構建上有許多混同之處,國家各級官吏都是皇帝的奴僕,朝官和宮官往往混淆不清,有些官員雖屬九卿,卻有宮官的性質,如掌管皇帝私產的少府等。這就需要對宮官和政府官員認真仔細地區分,否則容易出錯。秦漢時期,上層社會一般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作為最高權力擁有者的皇帝更是如此。
  • 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與此同時,王官之學流散為稷下之學的變化,也讓先秦時期的士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的特徵。特別是原來一些層平民中,受過教育的人,進入到士階層的範疇中。在西周時期,教育是一項具有官方性質的事情。禮樂是官師政教合一的王宮之學。正如《論語》所言:君子思不出其位。西周時期的學問,是有著嚴格的規矩和約束的。
  • 古代文學考研筆記——兩漢樂府詩
    兩漢樂府詩第四章 兩漢樂府詩第一節 樂府和樂府詩一、行政體制。(一)兩漢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樂府在西漢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設的音樂管理部門,行政長官是樂府令,隸屬於少府,是少府所轄的十六令丞之一。(二)西漢負責管理音樂的還有太樂令,隸屬於奉常。
  • 當代琴人 曾成偉
    回顧起來,我把自己的斫琴經歷分成三個時期。1987年到1990年是入門時期,1990年到1995年是成長時期,1995年之後基本趨於成熟,但在2003年左右,我覺得自己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實際上,我的琴是在自己不斷地演奏實踐以及與琴界朋友們的交流中日臻完善的。作為一個演奏家,我越來越明確地體會到撫琴與斫琴相輔相成的關係。
  • 為什麼先秦時期,地處中原核心的宋國,卻成了地域黑的重災區
    像先秦時期,咱們的老祖先,把自己叫做華夏,何為華夏?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解釋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見祖先們還是比較自信的。而把四周的鄰居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都不是好詞。
  • 最值得珍藏的古琴音像 |《絕響-國鵬輯近世琴人音像遺珍》
    61 段古琴錄像-1 冊卡書12張DVD39萬餘字-1本書籍-1本目錄別冊滑輪拉杆箱1個 重31斤2017年7月1日《絕響—國鵬輯近世琴人音像遺珍》發布會圓滿舉行,整個20世紀的琴人以及組織等了將近一百年,終於有一部初具規模的近現代古琴歷史音像集成類型的作品出現。
  • 怡園琴人顧佛|原味姑蘇
    顧佛是顧公雄的女兒,早年在蘇州過雲樓生活過,抗戰時期隨家人逃亡到上海,家藏諸多文物也隨之轉移到上海。後來這些家藏文物被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顧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與與留學回國的蘇良赫相識並結婚。早在1938年,蘇良赫就曾跟袁復禮一起從事野外探礦工作。抗戰時期他曾執教於西南聯大,並與袁復禮、馮景蘭等共事多年。1947至1950年,蘇良赫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地質系學習並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回國。
  • 兩漢盛行厚葬,三國推崇薄葬,急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眾所周知,兩漢時期的墓地,一般會發掘出大量的珍稀文物,而三國時期的墓地,往往所獲甚少。兩漢時期,眾人都追求窮奢極欲的厚葬之風,僅僅過了十幾年,三國時期,卻又都刻意的執行薄葬,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說白了,厚葬必定會導致一個悲劇——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