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女人眾多的後宮相關官員設置及其管理

2020-12-25 李溪說歷史

導語:《大明風華》中雖為女子但氣宇不凡的胡尚儀帶著大名宮官這一後宮管理職業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但這後宮宮官制度並不是只有明朝才有的。秦漢中央政府設文職、武職、監察、宮職四大系統,宮官佔有一席之地。而宮官不同於前三個,她主要是后妃宮官,尤其是宦官。后妃宮官作為侍奉妃娘日常生活的事務官,在漢朝一代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愈發重要,甚至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漢代后妃宮官主要分為三個系統,皇后宮官體系、皇太后宮官體系和少府管理下的掖庭令體系。後世考證的后妃宮官,對於宮官的職責、作用及其發展變化有了較為清晰地梳理。主要是對後宮士人的管理、宦官的管理和宮婢的管理,揭示君主專制下國家官吏的性質,體現專制皇權家國不分的特點。

但是後宮宮官也有特殊的功能,是漢代后妃宮官能夠參與到權力鬥爭的原因和方式,由此形成了東漢時期的宦官專權。東漢的宦官專權影響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風氣等各個方面。宦官專權對東漢王朝的深刻影響甚至加速了其覆滅,但是應該注意的是東漢一朝,統治階級仍然最大限度的維護皇權的至上性。在漢代家國不分的狀態下,宦官專權只是皇權的一種異化形式,顯示了皇權的至上性。

《大明風華》中的後宮尚儀圖片

漢代後宮宮官制度

漢代的宮官包括后妃宮官和太子宮官。而后妃宮官則涵蓋皇后宮官、太后宮官和掖庭令體系。

宮官制度由來已久,所謂宮官,主要是指服務於宮中的官員,有太子屬官和皇后屬官。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如果說太子屬官爭權奪勢,拿皇后屬官也不遑多讓,也少不了勾心鬥角。但秦漢時期,家國不分,政府和皇帝的宮廷在組織構建上有許多混同之處,國家各級官吏都是皇帝的奴僕,朝官和宮官往往混淆不清,有些官員雖屬九卿,卻有宮官的性質,如掌管皇帝私產的少府等。這就需要對宮官和政府官員認真仔細地區分,否則容易出錯。

秦漢時期,上層社會一般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作為最高權力擁有者的皇帝更是如此。女性聚集的後宮有著繁多的後宮等級,要使得它能夠正常運轉必然要有一套尊卑有序的制度,其中確立皇后的地位勢在必行,即「皇后之尊與帝齊體,供奉天地,祁承宗廟,母臨天下」,可以說是皇后的地位尊崇無比,其他妃嬪遙不可及,皇后可以像皇帝一樣獲得尊號和諡號,而且還在後宮設立了一套類似朝堂上的官僚機構,其中包括供她驅使的宦官和宮女,這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後宮官制度。

大長求——鄭眾

漢代皇后宮官制度

漢代皇后也被稱為中宮,而且皇后在漢代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關於皇后的宮官記載是比較詳實和繁多的。據記載皇后的高級官吏只有兩個,一為事,一為將行皇后的宮官中最主要的是詹事和大長秋。而且不僅皇后宮中有詹事,太子和皇太后宮中亦有,只是隨其宮名而定。

大長秋是皇后宮官中級別最高的一個,有人甚至將其列為九卿之一。然而後宮宮官雖然是按照朝堂而設,但是它和外朝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將其混為一談有些不妥。大長秋在西漢有過兩次變化,一次是景帝六年,將行改名為大長秋二是成帝鴻嘉三年省事官,更名大長秋。因此在成帝鴻嘉三年之前,大長秋的職責和將行一樣,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雖然史料中並未提及其職責,但是根據史料我們可以明確大長秋的職權,《漢書外戚傳》中有記載大長秋是皇后與皇帝以及其他人之間傳達信息之人。皇后上疏通過大長秋呈遞皇上,皇后的詔令通過大長秋發布出去,是皇后的事務官。

在東漢時期,大長秋職權進一步擴大,因此大長秋的屬官包括了前有的詹士屬官外,還包括以下屬官。而且省皇后衛尉、太僕,高級官吏只剩下大長秋一個,此時大長秋的職權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從皇帝身邊的侍者變成二千石的高官,這使得他們成為了參與政務的一支重要力量,甚至總攬朝政。

大長秋——蔡倫

漢代皇太后宮官制度

太后宮官中最重要的應是長樂(長信)少府、衛尉和太僕,此即所謂太后「三卿」。太后的宮官為非常設機構,有太后則置,無太后則闕。由於兩漢無太后的時期不多,因此兩漢時皇太后宮官實際上已是常設機構,且其地位在東漢中後期隨著太后的臨朝聽政而顯得更加重要。

太后宮官的設置、員數秩次與皇后相同,而且整體上太后的宮官要高於皇后宮官。太后宮官的名稱往往隨其宮名而定,這就有不得不講一講太后所居宮的變化。長樂宮,秦朝修建時叫興樂宮。西漢重新修葺加修飾,高祖於高祖七年時遷居此宮,後為太后常居處。此後長樂宮便成了太后宮的代名詞。景帝中平六年,改名長信宮,但到平帝元始四年因安置太皇太后,稱太皇太后宮為長信宮,又改太后宮為長樂宮,至東漢也一直沿用此稱號。

因此,後世常常認為兩漢時帶有「長樂」或「長信」的官吏應都視為太后的宮官。長樂少府及屬官長樂少府,此職權應與少府相似,是主管太后的日常事務,協助太后管理後宮的重要力量。長樂衛尉及屬官的設置是因為在皇權高於一切的秦漢時期,統治者的安全是頭等大事,因此為保障皇帝及后妃安全在皇宮的周圍層層設防,形成了保護皇室安全的一套系統。長樂太僕及屬官主管太后輿馬及出駕的內侍官。

長樂宮

漢代妃嬪掖庭宮官制度

漢代的後宮等級制度森嚴,只有皇后與皇太后能夠有獨立的宮官體系為其服務,其他的妃嬪都統一生活在掖庭之中。漢代自武帝以後後宮的規模開始擴大,事務繁瑣,形成了一個在少府管理下的掖庭令體系。掖庭令乃是掌管妃嬪事務的官員,其下有丞,應是輔佐掖庭令日常工作的官員。自西漢武帝以後,後宮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就使得妃嬪事物更加繁雜,此時掖庭設有八丞。

到了東漢時期,更設有掖庭令永巷令,此時這兩職位職權明確。掖庭令掌管後宮貴人釆女之事,而永巷令則負責官婢侍使之事。漢代有掖庭獄一職,其主掌掖庭獄,治掖庭有罪之人。庭牛官,應為主掖庭哺乳之事。掖庭戶將,掌掖庭的宿衛。庭戶,為掖庭令之護衛,同屬之長,則稱戶將。少內,主管主掖庭府藏之事,少內嗇夫應是少內丞的屬吏。但要注意的一點是,掖庭的官到了東漢則由永巷令負責

漢代永巷圖片

漢代宮鬥劇中有個讓人聽起來就毛骨悚然的地方,叫暴室,但是其功能並沒有名字那麼嚇人,為了管理暴室,兩漢設有暴室丞。西漢和東漢都有暴室,但是其執掌不同。西漢暴室丞主織作染練之事,東漢時則已變為主婦人疾病,皇后貴人有罪者則就此室。為了協助暴室丞的工作,又設有暴室嗇夫作為暴室丞的屬官,《漢書》中就有記載許廣漢曾為暴室嗇夫。西漢時,暴室嗇夫為暴室丞的佐吏。,婕好以下摸妃御幸事。

掖庭令體系中有一群數量可觀的宮女和宦官,他們作為後宮的主要組成部分,實際上承擔著后妃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總而言之,我們不難看出,漢代在後宮官署雖然不能與朝廷官署相比,但是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分工明細,體系完備的系統。他們負責著後宮中后妃生活、後宮事務的各個方面。西漢時期的後宮官署無論在數量還是職能上都無法與東漢相比,此時的後宮官署可以說是處於一個草創時代。

漢代永巷

漢代宦官管理制度

漢代后妃宮官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士人、宦官和宮婢,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隨著禁省制度的完善,士人在後宮中的比例逐漸減少,並不佔主要部分。漢代的後宮實行禁省制度,為了保障后妃的安全,漢代的禁省制度十分嚴格,即使是后妃等人的家屬也不得隨便入內。對於能夠進入宮省的人員,漢代依據不同的人員制定了不同的政策:進入宮門時,要下馬,不得帶武器進入宮省,而且對於進入宮省內所參與的機密要事都要保密,否則便要受到懲處。

宦官,先秦之時被稱為「寺人」漢代的宦官多是出於貧困之家,因為生活所迫,才走上了這條令男人難以啟齒的道路,也有掠拐、價賣、獻俘、皇帝特赦等不同渠道的來源。宦官的人數是隨著帝王生活的奢侈程度而增加的。後宮制度的完善,宮女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宦官來侍候他們,因此宦官的數量越來越多。

當然,宦官也有嚴格的等級,有的成為秩兩千石的高官,有的卻只是負責宮內雜役的奴才,處於被奴役的地位,造成這種差別是由皇帝和上位者的個人意志所決定的。漢代皇后、皇太后具有獨立的職官體系,每一個宮官之下都有者為其服務,以便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后妃。因此,漢代的後宮之中並沒有一個統一管理者的機構。

東漢宦官——曹騰

漢代後宮的宦者主要可分為為皇太后服務的宮卿系統、為皇后服務的宮官系統以及少府下的為妃娛服務的掖庭令系統。東漢以後,後宮宮官已全部由宦官代替,成為後宮宮官體系的最主要部分,成為真正的君主家奴,負責皇帝、后妃的各個方面。基於此,與外朝官相比,漢代對宦官的管理有其特殊之處。

首先,對宦官的任用,沒有兼任外朝官的記載,宦官也有兼任其他的職務,但也局限於內朝事務。而且,宦官出任郡縣地方行政長官,也未見記載。另外,漢代曾有明確規定包括宦官在內的「中官」的子弟不得擔任郡守、縣令一類的「牧人」之職。這個規定雖然在東漢宦官專權時遭到了嚴重破壞,大批宦官子弟盤跟州郡,但仍未出現宦官本人出任州郡長官的實例。因此,漢代對於宦官的任用有其限定的範圍,即使宦官得勢之時,這種限制也未被打破。

其次,宦官的升遷降融跟普通官員有所區別。漢代對於管理的升遷降點有一套系統而嚴密的官吏考課制度。一般情況下,官吏的任免、升遷、降馳是以考課結果為依據,定期考課屬官的能力、品行、政績。對政績優良者予以升遷獎賞,對失職者處罰甚至罷免。而宦官作為內之人,並不在朝廷的考課範圍之內,其升遷也並不需要依靠考課結果為依據。圓滑世故,善於揣摩上位者的心思才是宦官的飛黃騰達之道。

東漢宦官——侯覽

在外戚專權之時,宦官似乎更容易因為幫助外戚而得到重用,東漢後期的宦官專權就是以此為基點,成為其掌握朝政的籌碼。當然,宦官的靈活狡詐,也都是與宮廷鬥爭有關,在皇帝、外戚、宦官、士大夫官僚之間相互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失勢的一方將受到勝利者的懲罰。這也是宦官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一種表現。

結語:漢代后妃的宮官制度已經相當完善。依據於九卿制度,皇太后宮官形成了長樂少府、衛尉、太僕的「太后三卿」制度;皇后形成了大長秋、太僕、衛尉制度;妃嬪們則從屬於掖庭令體系,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宮官制度,負責后妃和皇帝的日常起居。與此同時,朝廷對於宮官人員的管理也日益完善。根據人員的不同,士人、者和宮婢都各有不同的管理方法。這體現了漢代家國不分的皇權政治特點。隨著皇權和中央集權的加強,后妃宮官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宦官,由於其特殊的身份,使得他們具備了參與政治的條件和資本,並且在東漢之時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東漢的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導致了東漢的覆亡。但宦官專權只是皇權的一種旁落,當宦官勢力真正威脅到皇權時,皇帝便會最大限度地削弱和打擊他們。

參考文獻:

《秦漢史》

《士與中國文化》

相關焦點

  • 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及原因?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
    導語: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及原因?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國強民富。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厚葬之風,亦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但到了魏晉時期,經歷多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經濟極為蕭條,民不聊生,在統治階級的提倡下,逐漸形成了薄葬之習。在漢制向晉制的轉變的過程中,在葬俗上的表現為厚葬向薄葬的轉變。一、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與原因。秦亡漢興,西漢統治者採取與民休息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封建的生產力和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從察舉制,淺談兩漢時期選拔官吏制度的重大變化
    察舉制是兩漢時期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大致內容是指,由地方的官吏在其轄區內,經過考察驗證,選舉人才給上一級或者朝廷。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它以科目考試的形式,將人才分成不同的種類。而科目是依據對不同人才的培養設立的,不同的時期,設置的科目有所差異,由少到多不斷增加。察舉制科目繁多,歲科(常科)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光祿四行、察廉等。
  • 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有哪些優勢,同時它又有哪些弊端?
    西漢開國時期,官員的選任主要還是沿襲秦代的制度,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有著入仕的優先權。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以及各種弊端的出現,重新尋找一種新的選官方法迫在眉睫。為了解決各級官吏的來源問題,察舉制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
  • 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的優勢和弊端?
    兩漢時期國家選拔人才官員的察舉制也不例外。察舉制是在春秋戰國封建世襲制度崩潰之後逐步建立起來的,而現在言稱察舉,必從漢武帝時期說起。一、西漢初年國家選拔官吏的機制西漢初年,國家的各項典章制度都不成熟,只能在實踐重摸索完善。其中國家選拔官員的制度也是如此。當初,秦並天下,消滅了的周朝的封建世襲制度。
  • 【專題梳理】古今中外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一、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上計考核制與刺史巡視監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這一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的主要內容。
  • 駿馬藝術形象: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象徵
    縱觀中國古代藝術史,兩漢王朝時期創作的駿馬藝術作品數量之多、種類之繁、成就之高歷來為後人嘆服不已。這些駿馬藝術形象不但是中國古代藝術世界中的獨特瑰寶,也是後世形象了解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馬踏匈奴石雕不同於後世見到的兩漢時期其他駿馬藝術作品,將其作為陪葬品埋藏於幽昧的地下,而是直接袒露於地表,充滿了強烈的自豪感和宣示意味。馬踏匈奴中的石馬藝術形象就是漢武王朝時期徵服匈奴和彰顯自信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 東漢時期:奢華與不羈自漢元帝開始,西漢王朝的衰敗十分明顯。
  • 兩漢時期老鼠象徵吉祥喜慶
    旅順博物館藏陶製老鼠插座:兩漢時期老鼠象徵吉祥喜慶1954年7月,營城子新建鐵路、公路兩側發現了一批古墓。8月,市文化局組成「營城子古墓葬清理髮掘工作組」,清理髮掘了54座墓葬,其中有兩漢墓45座。大連漢墓中陶製動物豬、狗等時有出土,但陶製老鼠卻是唯一一例,可見兩漢時期,老鼠也是人們認為象徵吉祥喜慶的動物之一。(本文作者劉俊勇)
  • 兩漢三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胡人
    從文獻記載、考古出土的海絲舶來品及一些外來文化因素來看,兩漢三國時期除外國使節經嶺南到中原朝貢外,還有一些胡人到嶺南合浦、貴港、廣州等地生活。這些人包括胡商、胡伎和侍從奴婢等。 一、胡人使節 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南亞和東南亞使節到中國朝貢的途徑之地。
  • 唐朝時期真的「以胖為美」嗎?淺談唐朝人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等到了武則天時期,武則天深居在後宮,每天都是一些山珍海味、美味佳餚,自然身材就逐漸豐腴起來,但這樣一來反而為她增添了幾分嬌色。之後的楊貴妃,更是嬌生慣養長大的,體態豐腴,但卻媚態橫生,不少文人、詩人發出讚嘆。也因此,惹得眾多女生爭相效仿,"以胖為美"就這樣流行起來。
  • 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可六國後宮中的女人該何去何從?始皇帝有妙招
    但有一件事情卻讓他很頭疼,那就是六國後宮中的眾多美女該如何處置呢?全部處死太過殘忍,全納入後宮數量又太過龐大,想來想去,秦始皇還真的想出來一個法子,這一招甚至還被後代君王沿用千年。那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 古代縣衙裡到底有多少官員,他們是如何管理全縣的大小事務的?
    在我們現在看的有關古代的影視劇當中,經常會出現知縣知府大人這樣的官員,受影視劇的影響,我們大家可能會認為知縣是古代一個縣裡最大的官員,管理全縣所有的事情。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其實還有別的官員和知縣一起管理一個縣。
  • 皇后崩逝,太子妃管理後宮,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子虛烏有?
    在近年,一些以歷史為背景的影視劇有一個劇情引起了不少網友和歷史愛好者的爭論,那就是「後宮沒有皇后,由太子妃管理後宮」。這個劇情相繼出現在了《鶴唳華亭》《宮心計2》和《大明風華》中,筆者在年初宅在家裡看《大明風華》時也注意到了這個劇情。
  • 明朝的丁憂制度,談談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
    明代是農耕文明開始走向衰亡的時代,卻也是倫理綱常的道德基礎日益牢固,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模式發展到頂峰的時期。 在古代社會,喪禮作為五禮之中兇禮的最重要內容,真正開始將丁憂服喪律典化、制度化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明朝的丁憂制度慢慢的形成了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和嚴格的官員管理制度。 一、明朝官員因丁憂奪情的情況在永樂年間極為普遍 "奪情",即奪其哀情,令留任當差。
  • 帝王后宮:中國古代皇帝的後宮嬪妃有哪些品級?
    自從夏代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夏王就形成了自己的後宮,但是這個時候後宮的體制尚未健全。經過商代的發展,到西周時期才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後宮系統。根據《周禮》的記載,對於后妃的設置與制度管理都有明確的規定,後宮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以及八十一御妻。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各個諸侯國先後按照自己的模式來構建自己的後宮,因此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體制。
  • 只為方便管理後宮
    到明朝時,人殉被朱元璋用來管理後宮,他要求後宮沒有子嗣的妃子為他殉葬,這一行為一度使後宮之人對他恨之入骨。朱元璋作為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上位的初期制定了許多利民政策,在百姓眼中也是一名賢明的君主。但到了他在位後期,為了給自己的繼承人朱允炆鋪路,不惜殘殺了大量的有功之臣,這一行為使得後人為之詬病。
  • 皇帝後宮女人眾多,為什麼一生只能結一次婚?這裡有一個特殊規定
    我國古代一直盛行男尊女卑的思想,認為出嫁的女人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嚴格遵從三從四德。古代的男人們也大多都有三妻四妾,皇帝就更不用說了,後宮更是嬪妃無數,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只要他們想要,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麼。明朝時期,宮中皇后一人,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諸妃稱號為:賢、淑、莊、敬、惠、順、康、寧,也有貴妃,位在諸妃 之上。
  • 宋朝為什麼要在州縣之上設置「路」這級管理機構
    春秋時期,諸侯為兼併小國弱國,徵戰不休,諸侯強國如秦、晉、楚等,將新兼併之疆土,不再作卿、大夫的封邑,在國都之外,建立縣、郡,一以加強邊地的防守,一是加強諸侯的中央權力。縣與郡互不統屬。
  • 古代後宮嬪妃的職責只是為了傳承香火?周朝后妃:不要小瞧我們
    通常情況下,皇帝的女人並不是只有一個,她們又一起生活在後宮中,在我們的印象中,後宮的嬪妃都是為了爭奪皇帝的寵愛而勾心鬥角、煞費心機,甚至不少皇帝的後宮,簡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她們圍繞著恩寵、生育、榮華、富貴等等,上演著一幕幕無休止的宮鬥戲。
  • ...宣布再對17名來自中國、俄羅斯、牙買加以及薩爾瓦多的官員及其...
    -12-11 22:52:52來源:FX168 【美國制裁中國一派出所民警】美國制裁14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周四(12月10日)宣布再對17名來自中國、俄羅斯、牙買加以及薩爾瓦多的官員及其直系親屬進行制裁
  • 古代文學考研筆記——兩漢樂府詩
    兩漢樂府詩第四章 兩漢樂府詩第一節 樂府和樂府詩一、行政體制。(一)兩漢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樂府在西漢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設的音樂管理部門,行政長官是樂府令,隸屬於少府,是少府所轄的十六令丞之一。(二)西漢負責管理音樂的還有太樂令,隸屬於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