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明風華》中雖為女子但氣宇不凡的胡尚儀帶著大名宮官這一後宮管理職業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但這後宮宮官制度並不是只有明朝才有的。秦漢中央政府設文職、武職、監察、宮職四大系統,宮官佔有一席之地。而宮官不同於前三個,她主要是后妃宮官,尤其是宦官。后妃宮官作為侍奉妃娘日常生活的事務官,在漢朝一代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愈發重要,甚至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漢代后妃宮官主要分為三個系統,皇后宮官體系、皇太后宮官體系和少府管理下的掖庭令體系。後世考證的后妃宮官,對於宮官的職責、作用及其發展變化有了較為清晰地梳理。主要是對後宮士人的管理、宦官的管理和宮婢的管理,揭示君主專制下國家官吏的性質,體現專制皇權家國不分的特點。
但是後宮宮官也有特殊的功能,是漢代后妃宮官能夠參與到權力鬥爭的原因和方式,由此形成了東漢時期的宦官專權。東漢的宦官專權影響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風氣等各個方面。宦官專權對東漢王朝的深刻影響甚至加速了其覆滅,但是應該注意的是東漢一朝,統治階級仍然最大限度的維護皇權的至上性。在漢代家國不分的狀態下,宦官專權只是皇權的一種異化形式,顯示了皇權的至上性。
漢代後宮宮官制度
漢代的宮官包括后妃宮官和太子宮官。而后妃宮官則涵蓋皇后宮官、太后宮官和掖庭令體系。
宮官制度由來已久,所謂宮官,主要是指服務於宮中的官員,有太子屬官和皇后屬官。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如果說太子屬官爭權奪勢,拿皇后屬官也不遑多讓,也少不了勾心鬥角。但秦漢時期,家國不分,政府和皇帝的宮廷在組織構建上有許多混同之處,國家各級官吏都是皇帝的奴僕,朝官和宮官往往混淆不清,有些官員雖屬九卿,卻有宮官的性質,如掌管皇帝私產的少府等。這就需要對宮官和政府官員認真仔細地區分,否則容易出錯。
秦漢時期,上層社會一般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作為最高權力擁有者的皇帝更是如此。女性聚集的後宮有著繁多的後宮等級,要使得它能夠正常運轉必然要有一套尊卑有序的制度,其中確立皇后的地位勢在必行,即「皇后之尊與帝齊體,供奉天地,祁承宗廟,母臨天下」,可以說是皇后的地位尊崇無比,其他妃嬪遙不可及,皇后可以像皇帝一樣獲得尊號和諡號,而且還在後宮設立了一套類似朝堂上的官僚機構,其中包括供她驅使的宦官和宮女,這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後宮宮官制度。
漢代皇后宮官制度
漢代皇后也被稱為中宮,而且皇后在漢代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關於皇后的宮官記載是比較詳實和繁多的。據記載皇后的高級官吏只有兩個,一為詹事,一為將行。皇后的宮官中最主要的是詹事和大長秋。而且不僅皇后宮中有詹事,太子和皇太后宮中亦有,只是隨其宮名而定。
大長秋是皇后宮官中級別最高的一個,有人甚至將其列為九卿之一。然而後宮宮官雖然是按照朝堂而設,但是它和外朝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將其混為一談有些不妥。大長秋在西漢有過兩次變化,一次是景帝六年,將行改名為大長秋;二是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更名大長秋。因此在成帝鴻嘉三年之前,大長秋的職責和將行一樣,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雖然史料中並未提及其職責,但是根據史料我們可以明確大長秋的職權,《漢書外戚傳》中有記載大長秋是皇后與皇帝以及其他人之間傳達信息之人。皇后上疏通過大長秋呈遞皇上,皇后的詔令通過大長秋發布出去,是皇后的事務官。
在東漢時期,大長秋職權進一步擴大,因此大長秋的屬官包括了前有的詹士屬官外,還包括以下屬官。而且省皇后衛尉、太僕,高級官吏只剩下大長秋一個,此時大長秋的職權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從皇帝身邊的侍者變成二千石的高官,這使得他們成為了參與政務的一支重要力量,甚至總攬朝政。
漢代皇太后宮官制度
太后宮官中最重要的應是長樂(長信)少府、衛尉和太僕,此即所謂太后「三卿」。太后的宮官為非常設機構,有太后則置,無太后則闕。由於兩漢無太后的時期不多,因此兩漢時皇太后宮官實際上已是常設機構,且其地位在東漢中後期隨著太后的臨朝聽政而顯得更加重要。
太后宮官的設置、員數秩次與皇后相同,而且整體上太后的宮官要高於皇后宮官。太后宮官的名稱往往隨其宮名而定,這就有不得不講一講太后所居宮的變化。長樂宮,秦朝修建時叫興樂宮。西漢重新修葺加修飾,高祖於高祖七年時遷居此宮,後為太后常居處。此後長樂宮便成了太后宮的代名詞。景帝中平六年,改名長信宮,但到平帝元始四年因安置太皇太后,稱太皇太后宮為長信宮,又改太后宮為長樂宮,至東漢也一直沿用此稱號。
因此,後世常常認為兩漢時帶有「長樂」或「長信」的官吏應都視為太后的宮官。長樂少府及屬官長樂少府,此職權應與少府相似,是主管太后的日常事務,協助太后管理後宮的重要力量。長樂衛尉及屬官的設置是因為在皇權高於一切的秦漢時期,統治者的安全是頭等大事,因此為保障皇帝及后妃安全在皇宮的周圍層層設防,形成了保護皇室安全的一套系統。長樂太僕及屬官,主管太后輿馬及出駕的內侍官。
漢代妃嬪掖庭宮官制度
漢代的後宮等級制度森嚴,只有皇后與皇太后能夠有獨立的宮官體系為其服務,其他的妃嬪都統一生活在掖庭之中。漢代自武帝以後後宮的規模開始擴大,事務繁瑣,形成了一個在少府管理下的掖庭令體系。掖庭令乃是掌管妃嬪事務的官員,其下有丞,應是輔佐掖庭令日常工作的官員。自西漢武帝以後,後宮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就使得妃嬪事物更加繁雜,此時掖庭設有八丞。
到了東漢時期,更設有掖庭令和永巷令,此時這兩職位職權明確。掖庭令掌管後宮貴人釆女之事,而永巷令則負責官婢侍使之事。漢代有掖庭獄丞一職,其主掌掖庭獄,治掖庭有罪之人。掖庭牛官令,應為主掖庭哺乳之事。掖庭戶將,掌掖庭的宿衛。掖庭戶衛,為掖庭令之護衛,同屬之長,則稱戶將。少內丞,主管主掖庭府藏之事,少內嗇夫應是少內丞的屬吏。但要注意的一點是,掖庭的官婢到了東漢則由永巷令負責。
漢代宮鬥劇中有個讓人聽起來就毛骨悚然的地方,叫暴室,但是其功能並沒有名字那麼嚇人,為了管理暴室,兩漢設有暴室丞。西漢和東漢都有暴室丞,但是其執掌不同。西漢暴室丞主織作染練之事,東漢時則已變為主婦人疾病,皇后貴人有罪者則就此室。為了協助暴室丞的工作,又設有暴室嗇夫作為暴室丞的屬官,《漢書》中就有記載許廣漢曾為暴室嗇夫。西漢時,暴室嗇夫為暴室丞的佐吏。廬丞,婕好以下摸妃御幸事。
掖庭令體系中有一群數量可觀的宮女和宦官,他們作為後宮的主要組成部分,實際上承擔著后妃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總而言之,我們不難看出,漢代在後宮官署雖然不能與朝廷官署相比,但是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分工明細,體系完備的系統。他們負責著後宮中后妃生活、後宮事務的各個方面。西漢時期的後宮官署無論在數量還是職能上都無法與東漢相比,此時的後宮官署可以說是處於一個草創時代。
漢代宦官管理制度
漢代后妃宮官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士人、宦官和宮婢,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隨著禁省制度的完善,士人在後宮中的比例逐漸減少,並不佔主要部分。漢代的後宮實行禁省制度,為了保障后妃的安全,漢代的禁省制度十分嚴格,即使是后妃等人的家屬也不得隨便入內。對於能夠進入宮省的人員,漢代依據不同的人員制定了不同的政策:進入宮門時,要下馬,不得帶武器進入宮省,而且對於進入宮省內所參與的機密要事都要保密,否則便要受到懲處。
宦官,先秦之時被稱為「寺人」漢代的宦官多是出於貧困之家,因為生活所迫,才走上了這條令男人難以啟齒的道路,也有掠拐、價賣、獻俘、皇帝特赦等不同渠道的來源。宦官的人數是隨著帝王生活的奢侈程度而增加的。後宮制度的完善,宮女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宦官來侍候他們,因此宦官的數量越來越多。
當然,宦官也有嚴格的等級,有的成為秩兩千石的高官,有的卻只是負責宮內雜役的奴才,處於被奴役的地位,造成這種差別是由皇帝和上位者的個人意志所決定的。漢代皇后、皇太后具有獨立的職官體系,每一個宮官之下都有宦者為其服務,以便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后妃。因此,漢代的後宮之中並沒有一個統一管理宦者的機構。
漢代後宮的宦者主要可分為為皇太后服務的宮卿系統、為皇后服務的宮官系統以及少府下的為妃娛服務的掖庭令系統。東漢以後,後宮宮官已全部由宦官代替,成為後宮宮官體系的最主要部分,成為真正的君主家奴,負責皇帝、后妃的各個方面。基於此,與外朝官相比,漢代對宦官的管理有其特殊之處。
首先,對宦官的任用,沒有兼任外朝官的記載,宦官也有兼任其他的職務,但也局限於內朝事務。而且,宦官出任郡縣地方行政長官,也未見記載。另外,漢代曾有明確規定包括宦官在內的「中官」的子弟不得擔任郡守、縣令一類的「牧人」之職。這個規定雖然在東漢宦官專權時遭到了嚴重破壞,大批宦官子弟盤跟州郡,但仍未出現宦官本人出任州郡長官的實例。因此,漢代對於宦官的任用有其限定的範圍,即使宦官得勢之時,這種限制也未被打破。
其次,宦官的升遷降融跟普通官員有所區別。漢代對於管理的升遷降點有一套系統而嚴密的官吏考課制度。一般情況下,官吏的任免、升遷、降馳是以考課結果為依據,定期考課屬官的能力、品行、政績。對政績優良者予以升遷獎賞,對失職者處罰甚至罷免。而宦官作為內侍之人,並不在朝廷的考課範圍之內,其升遷也並不需要依靠考課結果為依據。圓滑世故,善於揣摩上位者的心思才是宦官的飛黃騰達之道。
在外戚專權之時,宦官似乎更容易因為幫助外戚而得到重用,東漢後期的宦官專權就是以此為基點,成為其掌握朝政的籌碼。當然,宦官的靈活狡詐,也都是與宮廷鬥爭有關,在皇帝、外戚、宦官、士大夫官僚之間相互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失勢的一方將受到勝利者的懲罰。這也是宦官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一種表現。
結語:漢代后妃的宮官制度已經相當完善。依據於九卿制度,皇太后宮官形成了長樂少府、衛尉、太僕的「太后三卿」制度;皇后形成了大長秋、太僕、衛尉制度;妃嬪們則從屬於掖庭令體系,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宮官制度,負責后妃和皇帝的日常起居。與此同時,朝廷對於宮官人員的管理也日益完善。根據人員的不同,士人、宦者和宮婢都各有不同的管理方法。這體現了漢代家國不分的皇權政治特點。隨著皇權和中央集權的加強,后妃宮官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宦官,由於其特殊的身份,使得他們具備了參與政治的條件和資本,並且在東漢之時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東漢的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導致了東漢的覆亡。但宦官專權只是皇權的一種旁落,當宦官勢力真正威脅到皇權時,皇帝便會最大限度地削弱和打擊他們。
參考文獻:
《秦漢史》
《士與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