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丁憂制度,談談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

2020-12-24 騰訊網

明代是農耕文明開始走向衰亡的時代,卻也是倫理綱常的道德基礎日益牢固,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模式發展到頂峰的時期。

經歷過洪武興復,出現了"仁宣之治"、"弘治中興"的盛世,亦難逃後期政治腐敗、國力衰微之厄運,終因清軍入關覆亡。

在古代社會,喪禮作為五禮之中兇禮的最重要內容,真正開始將丁憂服喪律典化、制度化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明朝的丁憂制度慢慢的形成了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和嚴格的官員管理制度。

一、明朝官員因丁憂奪情的情況在永樂年間極為普遍

"奪情",即奪其哀情,令留任當差。明代丁憂給假主體主要是文官,文官丁憂必須去官持服,服闕後再任職,奪情起復者須特旨準允。

生員和舉人如遭遇親喪必須回到原籍服喪,生員不許參加服喪期間舉行的鄉試,舉人不許參加服喪期間舉行的會試,國子監的學生也不能參加相應的考試。

丁憂制度中重要的一條是不能詐親,不能謊稱親屬去世回鄉守孝奔喪。想一想也是,這不是欺君罔上罪行麼,會嚴厲處罰的。

親在者好生侍養與親歿者以生之禮侍之,乃孝道之要求與人情之所需,以此感念雙親生養之恩情。

然李能竟詐稱親亡故以誆騙朝廷,於公是為不忠,於私是為不孝,違反人之大倫,所以受到的懲處亦是極重。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孟子二人對服喪三年持贊同態度,後來,荀子基於不違背禮制傳統與兼顧現實的雙重考慮,提出三年之喪,二十五月結束,這種親人離世的痛苦情感不是三年的時間就能結束的。

既然出了這樣的丁憂制度,肯定是有過這樣的事出現。再有的是丁憂守制期間嚴禁嫁娶及別籍異財之行為。

為我們已知的是,丁憂守制期間嚴禁參與吉禮之行為,嫁娶一類的喜慶之事與親喪哀戚之事存在著情緒上根本對立,故而歷代丁憂禁忌中均有嚴禁嫁娶之事,明代亦不例外。

這個意思就是喪事和喜事是相對立的,不能都參加。官員丁憂期間官員娶妻者杖一百,娶妾者杖八十。

政府對居喪期間娶妻妾之監生處以充發膳夫、齋夫等職,且服滿後還原籍為民並追回國家已經發放的俸祿。

如果遇到特殊事例,比如京官因公差在外聞喪、或官員赴任途中聞喪、或丁憂守制未畢又遇喪,明政府對此同樣有明確的規定。

無論什麼原因在外突然聞喪,一定要在當地的政府機構開具個證明。

明朝官員丁憂制度實質上是官員仕途的中斷,官員帶俸守制,守制期間受地方官員、監察御史等監督。

並且丁憂官員仍然是朝廷治吏之考核對象,其考核結果決定其服闕起復後擢升抑或降除,"去官作缺"是明制保證行政效率的制度要求。

此外注重對官員遇應解官守制之喪的事實的核實以及官員丁憂服闕後起復的身份的證實。

明朝重視對官員遇喪的真偽與否的核實,不僅在奔喪初須由吏部向官員籍貫地發往文書核實,且地方傳送文書要對承重祖父母、嫡親父母的親等情況及喪情描述清楚明白。此外通過勘合文件在吏部進行備案,官員服闋起復需具勘合文件進行比照,以作為官員起復之身份證明。

與此同時,為保障此制度,冒喪丁憂、匿喪不憂等行為是要受到嚴厲的懲罰的。張居正作為世宗朝的大臣,因主持萬曆新政而聞名於世。

張居正也是明朝丁憂制度的見證者。官員丁憂居喪守制,不僅是為官員所恪守之禮儀,也是皇帝應尊重、鼓勵之常俗。

丁憂為"經",奪情為"權"。父母之喪,禮制要求守制三年,不得從政。

奪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丁憂將中斷官職所帶來的權力、俸祿,進而影響官員的考評升遷,所以歷朝還有部分貪戀權位之人積極營求奪情。

奪情之典甚至成為某些朝廷官員刻意追求之"權用",以滿足其對權、利的追求。官居權位的閣臣、尚書等還是有多人奪情,張居正就是其中之一

奪情尚書多為兵部,如崇禎時著名的楊嗣昌奪情事件,成化、嘉靖兩朝巡撫奪情亦是不少。

丁憂",在律典層面往往表現為執政者的鼓勵抑或強制執行,而在實際的操作層面,則會出現"奪情"等去孝求忠的真實案例,體現了制度本身的複雜性。

二、憂與奪情間的關係,是"忠"與"孝"的權衡

明制規定武職不丁憂,一概奪情起復視事。武官各司其職,主管統帥徵伐、邊境守備、地方軍務、宮廷衛戍等事。

股肱之臣,官居權重,輔佐政事,或為國家不可缺失之職。特若閣臣、六部尚書,為明朝中央行政之中樞,帝皇之手足,遇父母喪奪情者不在少數。

張居正作為閣臣,歸根結底還是他的職位的分量。像張居正這樣股肱輔弼的顯性職責不可或缺外,其所處職務背後更帶有隱性的特權。

這種特權體現在因其官職所漸生的,帝皇對其的依賴性。由於丁憂制度規定,奔喪守孝期間任何官員的崗位都要被革掉,時間不算短,要三年的光景。

政府正常的運轉又離不開這些股肱大臣,單靠皇帝一人是不行的,所以奪情現象的出現在所難免。

奪情為權經之典,它的運用在於家、國利益的平衡及取捨,而平衡的標準本身就是變化不一、因時制宜的,那麼,其難免淪為統治者的主觀產物。

這在股肱要職奪情上最能表現出來。居喪不從吉,是禮制對遇喪官員的行為約束。這種約束不僅針對去官守制之員,奪情起復官員也不能例外。

奪情官員在本應丁憂之期內不得主持以及參與朝廷吉禮。而關於朝廷封賞等吉事,奪情官員依禮亦是不能接受。

有一回皇帝讓張居正主持冊封妃嬪的典禮,但忘記張居正剛丁憂回來,幸好有人提醒皇帝。張居正作為奪情的官員參加不能參加任何典禮活動,更不要說主持禮法活動了。

通過補償奪情權用之"孝虧",調和"忠孝"矛盾,以實現權伸而不損禮之目的。

逢地方動亂之際,正是朝廷用人之時,此時官員遭親喪而乞丁憂守制者,多不獲允,若叛亂平定之後,再乞終制,多半應允,此正是朝廷在"公義"優先的基礎上兼顧"私情"之舉。

三、丁憂、奪情與儒家禮法思想密不可分

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家倫理綱常作為"結構支撐",禮法結合是其最顯著的特點。孝親終喪之禮,人人必須遵循,任職官員也不例外。

丁憂解官守喪制度便是孝禮與職官管理制度相結合的產物。把丁憂作為一種制度出臺,說明統治階級移孝作忠的政治理念。

這樣看來,忠君便成為了孝親的自然選擇,因為榮親、顯親便是對父母最好的報恩;而為了更好地孝親,忠君行道以揚名也成了最好的途徑。

在《孝經》中曾提到以孝治天下,欲求忠臣,必於孝子的道理。明朝通過罷相、設置廠衛機構等一系列制度變革。

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強化;"禮樂制度出自天子",皇權至上滲透到國家典章制度的各個領域,包括禮儀制度。

並且,實用、高效從立國之初便成為左右明朝典制改革發展的思想,當然這與草根皇帝朱元璋的自身經歷有莫大關係。明代丁憂去

官守喪制度正是在皇權獨裁的推動下,兼顧循禮及行政效率而改革發展完備的。儒家"經權思想"的智慧,著力於解決難以擺脫自身局限性的禮經原則所遭遇的"道德兩難"

而奪情之典,恰是相對於丁憂去官的權經之制,其以"虧孝全忠"的方式解決孝忠衝突。

由於禮經的原則性地位不可動搖,"經權思想"具備矛盾的統一性,禮法結合的制度要求又對奪情權用施以限制,使其回歸"正軌"。

奪情雖與見任不殊,但奪情官員的行為亦受孝禮所約束,是"經權思想"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典型表現。

丁憂制度來源於儒家之"孝治",是"孝親忠君"思想在職官管理制度上最直接的體現。

在明代,丁憂制度同時要保證行政的效率,並以效率作為績效考核的重點,這是明代丁憂制度最顯著的特徵。

明代奪情之典,作為丁憂守制的反面,雖是"輕私情、重公義"的靈活性的權宜之措,卻亦是依固定之情理而啟用。

參考文獻:

《明史》

《明會典》

《禮部志稿》

文/朱竟年

相關焦點

  • 不得不執行的「三年喪假」:古代皇帝和官員如何利用「丁憂」制度?
    《喪服圖》,西漢,絲帛,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現藏湖南省博物館戰國亂世百家爭鳴,道術將為天下裂,儒家的主張當然不會被普遍遵守;秦朝焚書坑儒,更不會聽信這一套,但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要求官員們都守三年之喪,爸媽去世就應該離職,也就是後世所謂「丁憂」,想必就應該成為制度了吧?漢代官員的父母去世,正式的喪假大概只有幾十天。要不要守三年之喪,整個漢朝一直沒有形成制度。
  • 古代的「丁憂守制」利弊談
    如果今天讓公眾評選傳統禮教哪些制度反人性,我估計「丁憂守制」很有可能排進前幾位。  只要對明朝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應該知道在萬曆朝曾有過一場「江陵奪情」的政治風波。  顯然,現代社會不可能再有官員丁憂三年的制度,因為經濟形態、社會結構和公眾文化心理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和價值觀去評判古代的一些制度和古人一些看上去不可理解的行為,很容易失之於武斷和淺薄。一種制度必有其形成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的背景。
  • 明朝監察制度完美無缺,為何官員還是知法犯法?禍害在監察官
    提起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因為在明朝時期,無論是中央對於地方,還是帝王對於官員和百姓的監察力度皆達到了頂峰。所以說,如果要考究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那麼明朝絕對是不得不提的一個節點。讓我們走進明朝,來探索明朝的監察制度以及嚴苛制度給明朝帶來的諸多影響。
  • 古代官員也守孝三年嗎?聊聊「人性化」的元代丁憂制度
    元代,是中國封建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在蒙古族和漢族二元政治的制度之下,使得元代的很多制度都與其他的封建王朝有了許多的不同,體現了一種民族特色。那麼,元代的丁憂制度,也是與其他朝代有著明顯的不同的一種制度。而且元代的丁憂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和和一定的擴大。
  • 當「守孝三年」遇上「科舉制度」,地位直線上升,原因與尊儒無關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西漢朝廷不要求官員遵從「守孝三年」的儒禮,給官員的喪假也只有幾十天。到了東漢,官員常常主動要求守喪。朝廷對此舉並不推崇,因為守孝期滿後,官員雖然有重回官場的資格,但原來的官級並不保留,必須從頭幹起。
  • 清代文武官員如遇親喪,是否都要開缺回籍守制三年?
    清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朝堂之上既有滿洲人又有蒙古人還有人數佔優的漢人,在這種特殊的多民族複合型政權體制下,很多制度都顯示出滿漢之分,比如在官員丁憂方面,漢人和滿、蒙官員之間就有很多的不同。所謂丁憂就是官員的父母、祖父母去世,需開缺回籍服喪三年,這一制度由來已久。而清代除了傳統的漢族官員,更有大量的滿洲人、蒙古人等少數民族官員加入進來。跟明朝相比,清代丁憂官員範圍擴大的另一表現就是武官也加入了丁憂官員的隊伍中來。
  • 【專題梳理】古今中外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一、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上計考核制與刺史巡視監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這一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的主要內容。
  • 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逐漸走向荒唐的弊政?
    提起明朝的軍事制度,總是不可避免地提到都司衛所制度。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廷便在全國各地大量設立都司衛所。以軍隸衛,以屯養軍。這使得都司衛所獨立於一般的行政機構之外,自成一個管理體系。衛籍是明朝政府管理世襲軍士及其後代的一種軍事管理制度,本是為了滿足朝廷對兵源的需求而設立。但因為古代人口繁衍崇尚開枝散葉,軍士後代除去世襲軍職的正軍之外,還有大量不能世襲軍職——因此也並非軍士的百姓在都司衛所的管理之下,由此就帶來了許多弊病。
  • 國學,在古代「丁憂」是什麼意思?
    在看到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收復臺灣部分,姚啟聖二次丁憂,很多人可以不知道什麼是丁憂。丁憂,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道德禮儀制度,後世往往指用於擁有官吏身份之人。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丁憂」亦稱「丁艱」,是古代遭父母之喪的通稱。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產生了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丁憂喪俗。春秋戰國之際,儒家倡導重喪,《孟子·離婁下》中記載「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如何在軍事和經濟中尋找平衡,創造有元末特色的軍政體系,成為了政治上的關鍵。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為了區分上下尊卑,服飾禮儀應運而生,從周朝時期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已趨於完善,到了明朝,冠服制度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一、明代冠服制度下的服飾有哪些呢?按等級分,可分為以下幾種;1)皇帝服飾我們都知道,龍袍是皇帝獨有的服飾,其他人若是亂穿,那可是要招來殺身之禍的。
  • 兩漢時期女人眾多的後宮相關官員設置及其管理
    導語:《大明風華》中雖為女子但氣宇不凡的胡尚儀帶著大名宮官這一後宮管理職業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但這後宮宮官制度並不是只有明朝才有的。秦漢中央政府設文職、武職、監察、宮職四大系統,宮官佔有一席之地。而宮官不同於前三個,她主要是后妃宮官,尤其是宦官。
  • 家中親人去世,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奔喪,為何古代叫丁憂呢?
    因古禮向來有「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的說法,所以此時若官員遇到至親去世時,朝廷允許他去官持服,在守喪三年後,再重回朝堂官復原職。如《漢書.薛宣傳》載:「宣有兩弟明、修,後母常從修居官……後母病死,修去官持服」,此時薛宣的母親去世,他就去官,然後回去丁憂了。  當然漢時,朝廷只是允許官員「去官丁憂」,如果官員要服丁憂,朝廷會允許。
  • 丁憂離職之愁的背後,為官之人孝道與忠義的苦苦掙扎
    官員丁憂背後需要承擔的後果到底是否無法想像?這一切,都需我們細細探尋這個人情與道德中,政治、權力、爭奪、背叛相互糅雜的"孝"。一、談虎色變的丁憂卸職何為丁憂?這其實一種適應於官員在職期間,父母親人離世的特殊政治對策。古人所受的儒家教育一直都在強調"百善孝為先"。
  • 最殘忍的葬禮制度,為何又在明朝再度出現?只為方便管理後宮
    通常一個皇帝陵會耗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修建,建成後還會放入大量珍貴的陪葬品,這些都是陪葬禮儀的一部分,殉葬制度也是其中之一,最殘忍沒有人道的莫過於人殉。到明朝時,人殉被朱元璋用來管理後宮,他要求後宮沒有子嗣的妃子為他殉葬,這一行為一度使後宮之人對他恨之入骨。朱元璋作為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上位的初期制定了許多利民政策,在百姓眼中也是一名賢明的君主。
  • 從朝貢體系到海禁:中國近代海權是怎麼從明朝開始一路衰落的?
    這僅僅是明代「朝貢體系」的一個縮影。海外國家可以用一些普通的貨物,通過「朝貢形式」來換回無數金銀珠寶。然而,明朝可不覺得自己虧。因為在他們眼裡,中國更需要的是象徵性的宗主權。在宋元看來,南海代表著貿易和利益;在明朝看來,南海代表著禮儀和朝貢。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態度,最終導致了其海運和國運的不同發展。
  • 明朝重要機構及各官員品級一覽,看名臣海瑞官居幾品?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統一王朝,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也廢除了宰相一職,對朝廷官制進行了改革。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明朝的各個重要機構及各官員的品級吧。
  • 現代看起來十分荒謬的「丁憂守制」,為什麼在古代很科學?
    沒錯,看到這,很多人已經知道我說的是中國古代的「丁憂」。這個規定在今天看起來很荒謬,但是在古代,實際上是很科學的,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下面我分三點來解釋原因,其中第二個原因是重點所在。情感創傷需要時間平復,所以「丁憂」在古代其實是一項人性化的規定。如果是皇帝的重臣,不能離開工作崗位太久,在守孝期未滿就叫他回來上班的,叫做「起復」。
  • 明朝初年沒有發生奪愛復國的事件,成化以後卻逐漸成為黨爭的藉口
    ——馬克思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1599字,閱讀約4分鐘"奪愛興亡"是古代丁憂制度的一個特例,當官為父母(祖父母)哀悼時,君王下令奪其私情,在原有的官位上繼續忠於君王和國家,舍小家為大家。明朝中後期,愛情的復甦成為黨爭的工具和利器,把家國拋到九霄雲外。在以孝治天下的儒家倫理價值下,為家而憂是正常的,為國而奮鬥是特例,但家國之爭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 明朝最恐怖的組織:錦衣衛和東西廠見了繞道走,官員見了先下跪
    廠衛制度在明朝開始盛行,錦衣衛和東廠分庭抗禮。然而不為人知的是,明朝還有一個特別低調的機構,可謂是大明朝第一神秘機構,其行事手段之毒辣遠勝東廠錦衣衛。這個機構就是內行廠,它是在公元1506年由明武宗朱厚照設立的。內行廠設置之初,其職責就是監視東廠、西廠和錦衣衛。單單從它的職責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內行廠的地位明顯高於「兩廠一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