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逐漸走向荒唐的弊政?

2020-12-23 History思白生

提起明朝的軍事制度,總是不可避免地提到都司衛所制度。

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廷便在全國各地大量設立都司衛所。以軍隸衛,以屯養軍。這使得都司衛所獨立於一般的行政機構之外,自成一個管理體系。

都司衛所制度有兩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駐守軍士並非是本地徵兵,通常是在「清勾」制度下千裡迢迢從遙遠的地方前來應募;二是衛所軍士採用世襲制,這催生了明代獨具特色的衛籍。

雷霆都司銅印

衛籍

衛籍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軍籍,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是一種介於軍籍與民籍之間的特殊籍貫,是明代首創且十分特殊的社會現象。

一般來說,持有衛籍者都是衛所軍士未世襲軍職的後代。

軍士初進駐衛所時被稱為祖軍,此後世襲在役的軍士一戶稱為正軍。祖軍在衛所繁衍三代後,按照習俗其後人便不再計較祖籍,而普遍以衛籍作為自己的籍貫。

濟南寬厚所街

註:小學課本中的典故,「兩家爭鬥為一牆,讓他五尺又何妨。居鄰不忘睦為主,寬厚所致持家長。」所在地。

衛籍是明朝政府管理世襲軍士及其後代的一種軍事管理制度,本是為了滿足朝廷對兵源的需求而設立。但因為古代人口繁衍崇尚開枝散葉,軍士後代除去世襲軍職的正軍之外,還有大量不能世襲軍職——因此也並非軍士的百姓在都司衛所的管理之下,由此就帶來了許多弊病。

打個比方,祖軍在衛所應募後生有五個兒子。一般來說,五個兒子中的長子世襲軍職,其餘四個兒子則不能世襲軍職,但仍在當地定居且不能隨意遷徙(明代戶籍管理制度決定),仍舊屬於當地衛所管轄。如此再開枝散葉兩代,倘若祖軍的每個後代都能再繁衍五個後代,祖軍在當地便有了125戶後裔。這125戶後裔中只有一戶——即長房能世襲軍職,其餘124戶在習俗與身份認同等事實上已經與當地人沒有任何差別,但是卻統統歸於衛籍,而不是當地的民籍。

大鵬守御千戶所城

倘若衛所所屬的都司遠在異地,那人口管理上就會有極大的不便。而這恰恰是普遍現象,因為朱元璋為防有人造反,不願意使本地有軍隊出現。

除此之外,都司衛所制度還有諸多弊病。

總之,都司衛所越發展,越變成了一個尾大不掉的包袱,其危害極大!

都司衛所制度還對科舉考生有很大影響。持有衛籍的考生,和同居當地的本地考生在管理上多有不同。

以一直有爭議的李巖之父打比方。李巖是演義小說中的虛擬人物,在傳說中是兵部尚書李精白的兒子。李精白的祖上是山東曹縣人,但是明初時在跟隨徐達北徵後在潁州衛應募,成為了當地衛所的駐軍(潁州衛位於南直隸阜陽縣境,隸屬於河南都司)。

安徽阜陽生態園-潁州八景

李精白雖為祖軍後裔,但早已經過了三代,其本人也並未世襲軍職。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上百年過去了,李精白的戶籍早應該歸當地縣治管轄——入當地民籍才對,但是因為都司衛所制度的緣故,李精白仍舊是衛籍。

這就導致他雖然居住在阜陽境內,但是他參加科舉時並非和阜陽境內的民籍生員一樣到南京應試,而是要去河南開封應試,因為他的籍貫歸屬河南都司管轄。

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表演

都司衛所的荒唐事

根據學者顧誠的觀點,明帝國疆土分為兩大系統管轄:

一是行政系統,即縣、州——府、州——布政使司、直隸府、州——六部;

二是軍事系統,即衛、直隸都司的千戶所——都司、行都司、直隸衛——五軍都督府。

因為與行政系統分屬兩套體系管轄,所以衛所系統具有極強的自主權,經常會發生一些衛所長官與官紳勾結的事件。

北京故宮-明代紫禁城

①視軍婦如軍妓的寧化王

明代的衛所軍制是世襲制度,且發展到正統時期出現了軍伍起解的制度,即「在衛所的軍官和旗、軍都要把妻、子等家屬遷來合聚,即以家庭為單位」。

這導致了衛所中有大量的軍婦存在。

《明孝宗實錄》曾記載了一個極其荒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是寧化王鍾鈵,一是太原左衛的軍士馬健(具體官職不詳)。

太原晉祠

故事的前半段大致就是個西門慶勾引潘金蓮的私通故事,鍾鈵以藩王身份與馬健結交,隨後與其妻妾私通。

注意,原文是「其妻妾」,一個都沒放過!

這樁事情後來被馬健知道了,但是馬健既不惱羞成怒,也不怒而殺鍾。相反,他就此與鍾鈵狼狽 為奸,開始了報復社會,創造青青草原的「偉大」事業。

此後,馬健整日在衛所附近徘徊。凡是發現長得漂亮的軍婦,便帶去給鍾鈵姦淫。

故事的後半段並沒有在極具想像力的這一幕完結。

此後鍾鈵又與郝俊等人之婦私通,郝俊等軍士不從,竟然被鍾鈵以骨朵棰殺八人!

這個故事讓人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叫「為所欲為」,也讓人看到了都司衛所制度的一大弊病,武將缺乏管理才能。

手拿兵器的神將

②鄉紳勾結官紳強佔軍屯田

按照學者李豔芝的觀點,明代的戶籍可以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宗室、官紳階層,第二個等級是庶民階層,第三個等級則是賤民階層。

庶民階層包括軍戶、民戶、匠戶等諸多人等,民戶仍可分為地主、自耕農、半自耕農及佃戶。

本文中的鄉紳即指沒有功名的庶民地主。

明代早期,庶民地主一沒有軍隊,二沒有實權,本來掀不起什麼大風浪。

但到了明代中後期,部分朝中官員盯上了軍屯田這塊大肥肉。

軍屯田屬於國家用地,一般的官員即使看上了,也只能幹瞪眼。

但是後來,這些官員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們利用實權派官員的權勢將當地的軍屯田變相賣給本地鄉紳,由此便形成了朝臣——衛所長官——鄉紳的利益鏈條。

明代官服

這個過程中,真正遭受剝削的自然是大量的底層軍士。

在電影《大明劫》中曾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這一事件。

崇禎十五年(1642年),孫傳庭二次復出之際率五千精兵奔赴潼關。由於衛所軍隊糧餉因腐敗虧空,常年只靠造假維持臉面,為籌措糧餉,孫傳庭便去向當地的鄉紳求助。

明朝滅亡時,崇禎帝本人都沒能從官紳地主中籌得半根毛的餉銀,這幫鄉紳地主可想而知是什麼德性了!

二十四個沒有之下,孫傳庭惱火至極,便開始丈量軍屯田,打算在朝廷上狀告鄉紳們私自佔地,以此搞一個另一形式的「追贓助餉」。

隨著劇情的漸漸發展,孫傳庭遭到了軍隊內外,乃至於朝堂上的眾多阻礙。

如此,當地衛所長官(任錡,指揮使)、鄉紳、藉助在野官員搭建的朝臣關係網這根利益鏈條才逐漸明晰。

此時,孫傳庭才不得不面對現實,現實就是明王朝早已經腐朽不堪,爛到了骨子裡!

軍屯田是衛所軍士賴以謀生的田地,可以說沒有了軍屯田,衛所的軍士便只能幹等著餓死。如此重要的土地,當地鄉紳為了自身利益都可以滅絕人性地強佔,這是多麼荒唐?!

大明劫

參考文獻

[1] 李豔芝. 明朝戶籍制度研究[D]. 山東大學.

[2] 馮志華. 明代衛所軍制下的清勾制度[D]. 廈門大學, 2007.

[3] 顧誠. 南明史[M].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1.

相關焦點

  • 明朝的東北統治機關,「奴兒幹都司」到底是幹嘛的?
    這些衛所其實明朝自己也不一樣完全能弄清楚在哪裡,衛所長官基本都是當地土著部族頭領。「奴兒幹」在哪裡?狹義的「奴兒幹衛」地點在現在的黑龍江江口,這裡古稱廟街,現在是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而明朝權威的統治中心後來也設立在這裡,就是本文說的「奴兒幹都司」,治所位於黑龍江下遊東岸靠近入海口的奴兒幹城。
  • 明朝多數皇帝看似一般,大明卻能國祚276年
    一、強有力的內閣保障權力正常運行中國王朝的覆滅原因中有一種基本模式,就是「制度崩潰」,即體制內的人叛亂或者相互衝突導致國家滅亡。比如西漢的漢元帝聲色犬馬,整個統治系統失能,最後被王家篡權。而明朝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在應天府自稱吳王后,朱元璋初步建立衛所制度
    確立都鎮撫司官制,都鎮撫從四品,副鎮撫從五品,知事從八品。確立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府官制,都護從二品,經歷正六品,知事從七品,照磨從八品。確立統軍元帥府官制,元帥正三品,同知元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經歷正七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
  • 《錦衣之下》中展示出的明朝錦衣衛制度
    錦衣衛制度在明朝之前並不存在,它的出現經歷了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一方面,錦衣衛制度並不是明朝開國以來就有的,根據《實錄》記載:洪武十五年四月,「改儀鸞司為錦衣衛」。《大明會典》中也提到:「錦衣衛,本儀鸞司。」晚明名士王世貞在其《錦衣志》一文中也記載:「高皇帝初即位,置司曰儀鸞……十五年罷置司,改設錦衣衛。」
  • 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這些機構都是明朝的實權機構,司法機關,特務單位和偵查部門,大理寺,實際上就是明朝的最高法院,自唐朝以後基本上就確定了大理寺的職能。大理寺屬於中央司法機關,但刑罰之事由刑部處理,大理寺是執行機構。大理寺與刑部和御史臺,並稱三法司。但大理寺正卿與刑部尚書和御史臺大夫職責各有不同。職能和權力都是最低的。明朝最為後世詬病的就是特務統治,而管理和統轄明朝特務機構的就是太監組成的東西二廠,這又延伸出明朝又一個弊病宦官幹政。而司禮監則是宦官群體裡面最高機構,明朝一個太監如果做到司禮監那真是太幸福了,最高峰了。
  • 老保定的衙門——明朝軍事機構大寧都司內遷保定始末
    明朝軍隊分內衛和外衛兩部分。內衛主要負責京師的守備、皇宮的守衛和皇帝的護駕等項事宜。外衛主要負責防禦外侵、維護轄區社會治安、平叛、集結徵伐等。外衛的管理體系為朝廷——兵部——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衛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趙孝雲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奪取全國政權之後,軍事上在全國實行衛所制度。衛所設置的原則是「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明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區建立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時,為加強對西南的鎮戍,在邊緣地帶、險要地區設置衛所,駐守重兵,一般每衛設置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
  • 明朝改土歸流後,為了能夠更好的管理,在蒙化府實行「土流兼治」
    改土歸流後,流官施政背景中國歷代王朝對於西南邊疆都採取間接治理的方式,從秦漢時期的「羈縻政策」,再到元世祖忽必烈滅大理國,在雲南建設攻南宋的橋頭堡,將歸附土著酋長授予官職,以佐治土著社會。後世的土官、土司制度幾乎都是在元朝的基礎上形成,以蒙古人任流官,以土著酋長任土官的統治體制。
  • 以殷商為背景的《封神演義》,為何會出現「陳塘關總兵」這樣的明朝官職?
    在明朝中葉,殷商時期的官職稱呼實際已不可考,當時的作者恰逢營伍制在明軍中逐步取代衛所制度成為戰兵的主流,根據《明實錄》記載,掌都司事的,除了都指揮使以外,甚至還有掛都督府銜的。此外,都指揮使還有管其他事務,還有帶俸無實權的。
  • 明朝皇權的鷹犬,皇帝的親衛隊,上傳下達只為皇權
    此三項職能在一段的時期內並未設立供其穩定實施的制度。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朱元璋為太子朱標繼承大統而鋪路,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奪得帝位時,朱棣為了鞏固統治又恢復錦衣衛,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
  • 各個朝代的士兵都是怎麼來的,追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
    世界上只要還有人就會有戰爭,有戰爭就得有士兵,那麼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士兵都是怎麼來的呢,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 奴隸社會 夏、商、西周
  • 明朝監察制度完美無缺,為何官員還是知法犯法?禍害在監察官
    讓我們走進明朝,來探索明朝的監察制度以及嚴苛制度給明朝帶來的諸多影響。但是,由於巡按御史的權力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三司會審的多人辯論會成了補救的方法,但是因為人多主意多,所以難免分歧多。由此延伸出巡撫以及總督制度,這些官署不斷為地方檢察之路添磚加瓦。
  • 明朝為什麼要設立貴州省?
    明太祖為了此次戰役的物資供應與驛站通達,直接建立了貴州都指揮使司(軍事機關,與承宣布政使司之行政機關對應),設置了普安衛(今盤縣)、尾灑衛(今晴隆)、普定衛(今安順)、烏撒衛(今威寧)、水西衛等14個衛所,這些衛所都分布在從湖廣進軍雲南的交通要道上。由於前期明廷在貴州的衛所建設很有成效,大軍在貴州地區得到了充足的後勤保障。
  • 明朝的四大特務機構,誰最厲害?都以為是東、西兩廠,其實並不是
    這四大特務機構「代天巡狩」,經常四處緝捕巡查,使得明朝舉國上下都籠罩在恐怖的陰影之中。這裡,我們先來說說錦衣衛。錦衣衛,原本為軍事建制。明朝初年的軍制相對簡單,基層的單位主要為「衛」與「所」,歸屬京城管轄的衛所大約有48處。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太監權勢最受寵的王朝,也是太監權勢最大的王朝,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組建內閣之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壓制和監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間設立了太監衙門,到了洪武末期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前面,我們曾經分析過唐朝女性服飾,今天我們不說唐朝,而是來聊聊明朝服飾。服飾,一個在現代人看來很簡單的飾物,其實,早在古代,它的功能遠遠不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僅是用來保暖禦寒,修飾美化而已。在古代,服飾和周代的禮器功能相類似,都曾被用作強化統治,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服飾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冠服制度上。
  • 神秘組織 「六扇門」在明朝是怎樣的真實存在?
    但實際上,明朝並沒有存在一個正式名稱叫「六扇門」的衙門,劇情中的六扇門,其實是明朝龐大的刑獄體系機構的合稱。而三法司」之間雖有一定的職權分離、相互牽制的特點,但有時還要合作一下,比如三司會審。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了更好處理牽涉重要官員的重大案件,保證司法的公平,朱元璋將定罪權從錦衣衛身上剝離,議定三法司聯合審理的流程,形成了明朝常見於史籍中的「三司會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