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的軍事制度,總是不可避免地提到都司衛所制度。
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廷便在全國各地大量設立都司衛所。以軍隸衛,以屯養軍。這使得都司衛所獨立於一般的行政機構之外,自成一個管理體系。
都司衛所制度有兩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駐守軍士並非是本地徵兵,通常是在「清勾」制度下千裡迢迢從遙遠的地方前來應募;二是衛所軍士採用世襲制,這催生了明代獨具特色的衛籍。
衛籍
衛籍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軍籍,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是一種介於軍籍與民籍之間的特殊籍貫,是明代首創且十分特殊的社會現象。
一般來說,持有衛籍者都是衛所軍士未世襲軍職的後代。
軍士初進駐衛所時被稱為祖軍,此後世襲在役的軍士一戶稱為正軍。祖軍在衛所繁衍三代後,按照習俗其後人便不再計較祖籍,而普遍以衛籍作為自己的籍貫。
註:小學課本中的典故,「兩家爭鬥為一牆,讓他五尺又何妨。居鄰不忘睦為主,寬厚所致持家長。」所在地。
衛籍是明朝政府管理世襲軍士及其後代的一種軍事管理制度,本是為了滿足朝廷對兵源的需求而設立。但因為古代人口繁衍崇尚開枝散葉,軍士後代除去世襲軍職的正軍之外,還有大量不能世襲軍職——因此也並非軍士的百姓在都司衛所的管理之下,由此就帶來了許多弊病。
打個比方,祖軍在衛所應募後生有五個兒子。一般來說,五個兒子中的長子世襲軍職,其餘四個兒子則不能世襲軍職,但仍在當地定居且不能隨意遷徙(明代戶籍管理制度決定),仍舊屬於當地衛所管轄。如此再開枝散葉兩代,倘若祖軍的每個後代都能再繁衍五個後代,祖軍在當地便有了125戶後裔。這125戶後裔中只有一戶——即長房能世襲軍職,其餘124戶在習俗與身份認同等事實上已經與當地人沒有任何差別,但是卻統統歸於衛籍,而不是當地的民籍。
倘若衛所所屬的都司遠在異地,那人口管理上就會有極大的不便。而這恰恰是普遍現象,因為朱元璋為防有人造反,不願意使本地有軍隊出現。
除此之外,都司衛所制度還有諸多弊病。
總之,都司衛所越發展,越變成了一個尾大不掉的包袱,其危害極大!
都司衛所制度還對科舉考生有很大影響。持有衛籍的考生,和同居當地的本地考生在管理上多有不同。
以一直有爭議的李巖之父打比方。李巖是演義小說中的虛擬人物,在傳說中是兵部尚書李精白的兒子。李精白的祖上是山東曹縣人,但是明初時在跟隨徐達北徵後在潁州衛應募,成為了當地衛所的駐軍(潁州衛位於南直隸阜陽縣境,隸屬於河南都司)。
李精白雖為祖軍後裔,但早已經過了三代,其本人也並未世襲軍職。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上百年過去了,李精白的戶籍早應該歸當地縣治管轄——入當地民籍才對,但是因為都司衛所制度的緣故,李精白仍舊是衛籍。
這就導致他雖然居住在阜陽境內,但是他參加科舉時並非和阜陽境內的民籍生員一樣到南京應試,而是要去河南開封應試,因為他的籍貫歸屬河南都司管轄。
都司衛所的荒唐事
根據學者顧誠的觀點,明帝國疆土分為兩大系統管轄:
一是行政系統,即縣、州——府、州——布政使司、直隸府、州——六部;
二是軍事系統,即衛、直隸都司的千戶所——都司、行都司、直隸衛——五軍都督府。
因為與行政系統分屬兩套體系管轄,所以衛所系統具有極強的自主權,經常會發生一些衛所長官與官紳勾結的事件。
①視軍婦如軍妓的寧化王
明代的衛所軍制是世襲制度,且發展到正統時期出現了軍伍起解的制度,即「在衛所的軍官和旗、軍都要把妻、子等家屬遷來合聚,即以家庭為單位」。
這導致了衛所中有大量的軍婦存在。
《明孝宗實錄》曾記載了一個極其荒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是寧化王鍾鈵,一是太原左衛的軍士馬健(具體官職不詳)。
故事的前半段大致就是個西門慶勾引潘金蓮的私通故事,鍾鈵以藩王身份與馬健結交,隨後與其妻妾私通。
注意,原文是「其妻妾」,一個都沒放過!
這樁事情後來被馬健知道了,但是馬健既不惱羞成怒,也不怒而殺鍾。相反,他就此與鍾鈵狼狽 為奸,開始了報復社會,創造青青草原的「偉大」事業。
此後,馬健整日在衛所附近徘徊。凡是發現長得漂亮的軍婦,便帶去給鍾鈵姦淫。
故事的後半段並沒有在極具想像力的這一幕完結。
此後鍾鈵又與郝俊等人之婦私通,郝俊等軍士不從,竟然被鍾鈵以骨朵棰殺八人!
這個故事讓人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叫「為所欲為」,也讓人看到了都司衛所制度的一大弊病,武將缺乏管理才能。
②鄉紳勾結官紳強佔軍屯田
按照學者李豔芝的觀點,明代的戶籍可以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宗室、官紳階層,第二個等級是庶民階層,第三個等級則是賤民階層。
庶民階層包括軍戶、民戶、匠戶等諸多人等,民戶仍可分為地主、自耕農、半自耕農及佃戶。
本文中的鄉紳即指沒有功名的庶民地主。
明代早期,庶民地主一沒有軍隊,二沒有實權,本來掀不起什麼大風浪。
但到了明代中後期,部分朝中官員盯上了軍屯田這塊大肥肉。
軍屯田屬於國家用地,一般的官員即使看上了,也只能幹瞪眼。
但是後來,這些官員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們利用實權派官員的權勢將當地的軍屯田變相賣給本地鄉紳,由此便形成了朝臣——衛所長官——鄉紳的利益鏈條。
這個過程中,真正遭受剝削的自然是大量的底層軍士。
在電影《大明劫》中曾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這一事件。
崇禎十五年(1642年),孫傳庭二次復出之際率五千精兵奔赴潼關。由於衛所軍隊糧餉因腐敗虧空,常年只靠造假維持臉面,為籌措糧餉,孫傳庭便去向當地的鄉紳求助。
明朝滅亡時,崇禎帝本人都沒能從官紳地主中籌得半根毛的餉銀,這幫鄉紳地主可想而知是什麼德性了!
二十四個沒有之下,孫傳庭惱火至極,便開始丈量軍屯田,打算在朝廷上狀告鄉紳們私自佔地,以此搞一個另一形式的「追贓助餉」。
隨著劇情的漸漸發展,孫傳庭遭到了軍隊內外,乃至於朝堂上的眾多阻礙。
如此,當地衛所長官(任錡,指揮使)、鄉紳、藉助在野官員搭建的朝臣關係網這根利益鏈條才逐漸明晰。
此時,孫傳庭才不得不面對現實,現實就是明王朝早已經腐朽不堪,爛到了骨子裡!
軍屯田是衛所軍士賴以謀生的田地,可以說沒有了軍屯田,衛所的軍士便只能幹等著餓死。如此重要的土地,當地鄉紳為了自身利益都可以滅絕人性地強佔,這是多麼荒唐?!
參考文獻
[1] 李豔芝. 明朝戶籍制度研究[D]. 山東大學.
[2] 馮志華. 明代衛所軍制下的清勾制度[D]. 廈門大學, 2007.
[3] 顧誠. 南明史[M].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