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監察制度完美無缺,為何官員還是知法犯法?禍害在監察官

2020-12-21 萌小懵

提起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因為在明朝時期,無論是中央對於地方,還是帝王對於官員和百姓的監察力度皆達到了頂峰。

所以說,如果要考究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那麼明朝絕對是不得不提的一個節點。讓我們走進明朝,來探索明朝的監察制度以及嚴苛制度給明朝帶來的諸多影響。

一,明朝先進的監察制度構想

1,中央監察機構——督察院

明朝開國皇帝在中央設立的督察院可是相當於我們如今最高檢察院的存在,在那裡的官員甚至可以將自己道聽途說的傳聞利用職能去證實

其實,都察院的組成人員並不複雜,但是,其中的最高長官督察御史是我們不得不提的存在。帝王賦予他極高的權力和地位,甚至可以跟老牌權臣六部尚書比肩。既然得了好處,自然不能沒有作為。督察御史是相當於皇帝耳目的存在,他們搜羅貪官汙吏的證據,將作惡的人繩之以法,還大明澄清政治。

當然,在中央有督察察院,地方上也有相應的部門來處理相關事物。明朝十二道中的檢察御史署,是明朝地方上行使檢察權力的主力軍。

在我們眼中,捕風捉影似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但是明朝的都察院以及地方各級都察院,很多時候都是從捕風捉影入手,不斷收羅證據,為民除害。

2,地方監察——巡撫、督撫

檢察制度在中央進行的如火如荼,在地方上自然也不能懈怠。

在明朝地方的巡按御史可是很威風的存在,比如一位明朝的巡按御史,只要有充分的證據,他可以向中央彈劾自己所遇到的不法官員,甚至他可以自主處理六品及以下的小官吏,這足以見得帝王對他的信任。除此之外,倘若遇到有大才的文人,他可以向帝王舉薦,遇到災荒年代,他就是帝王賑災的眼,遇到冤假錯案,他就是帝王親授的判官。

但是,由於巡按御史的權力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三司會審的多人辯論會成了補救的方法,但是因為人多主意多,所以難免分歧多。由此延伸出巡撫以及總督制度,這些官署不斷為地方檢察之路添磚加瓦。

明朝的檢察制度,並沒有止步於中央,它不斷地拓展,越來越條理有序,越來越完善有矩。

3,皇帝暗衛——廠衛

提起明朝的檢察機構,東廠等宦官以及錦衣衛等衙署是我們不得不提的存在。

其實,同樣作為皇帝的暗衛,宦官和錦衣衛是對立而又統一的存在。因為帝王不允許自己的耳目一家獨大,沒有制衡的強大,會使得帝王夜不安枕。所以,宦官和錦衣衛是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存在的,哪怕沒有矛盾也會被製作出合適的矛盾。但是,宦官和錦衣衛統一隻接受皇帝命令,不受任何官員的約束。這一政策有利也有弊,正是因為沒有相關的約束機構,只是任憑帝王的主觀意願來決定他們的任務得失,為明朝埋下了極深的隱患。

在明朝宦官和錦衣衛從來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是,哪怕一開始帝王的初衷是好的,他希望這一政策可以安保大明千秋萬代,卻不曾想這是大明大廈傾覆之源。

二,明朝監察制度在明朝的地位

1,行使權力不受制約,只對皇帝負責

在封建朝代,任免官職從來都是吏部的事,但是,到了明朝的監察機構,任免官職是帝王才有的權力。

無論是中央的最高監察機構還是地方上的各級監察機構,官職的任免都離不開帝王的決策。而深受帝王信任的監察官員自然不受其他機構的約束,他們只是唯帝王的命令是從。

也就是說,倘若在明朝,一位在監察機構的官員執行任務的時候,哪怕對方官職高於自己,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和話語權。

正是因為明朝監察機構如此鮮明的獨立性,才使得他們擁有超越官職的權力,在執法過程中有著絕對的優勢。

2,全方位、全官職監察

明朝的監察制度可不是說說而已的空頭支票,而是實打實的貫徹到底。

在中央,依據職能的偏重性分成了兩個監察系統,為了防止一家獨大的局面,兩家監察系統既是相互監督的競爭對手,又是必要時相輔相成的好搭檔。

地方上的監察系統也在不斷完善,緊密合作,因為消息的共享,逐漸織成了一張嚴密的監察巨網。

與此同時,監察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張,從影響重大的軍事政治到無關痛癢的文化思想,皆被全面地囊括其中。

但是,明朝時期的監察雖然力度很大,卻在不知不覺中變了味道。畢竟,之前監察機構是監督帝王的枷鎖,明朝的監察機構是帝王處事的耳目。

所以說,明朝全方位,全官職的監察使得帝王能夠更好的掌握朝廷的動向卻不知不覺中陷入皇帝一言堂的漩渦,為未來埋下了隱患。

3,品級低而功能大,無人敢惹

因為明朝監察官員手中握有獨特的權柄,所以哪怕他們官位不高,卻依舊在明朝的官場吃得開。

對於明朝監察機構的官員,高官厚祿不再是他們的追求,他們也明白自己與那樣的官場生活無緣,有些人會安於現狀,用手中的權力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些人會不甘心,既然得不到更高的官職,他們會追求更多的財富,所以利用職能的便利,勒索官員,壓榨百姓,使得源源不斷的不義之財流入自己的口袋。

監察官員雖然品級低,卻有著極高的功能,他們在明朝可是無人敢惹的存在。但是,這也是他們容易釀就苦果的原因之一。

三,為什麼監察機關如此嚴密,明朝仍然混亂?

1,監察官員滋生腐敗,與監察目的背道相馳

明朝政府給了監察官員絕對的權力,卻沒有給予他們不忘本的錢財。這使得極為容易被錢財誘惑,從而走向貪汙的不歸路

其實,因為明朝剛剛建立之時,政治清明,官員有理想,哪怕監察官員手頭沒錢,經濟窘迫也不覺得困難。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官場的普遍黑暗,監察官員也動了不該動的心思,他們借著職位的便利,到處斂財,甚至有了都撫蒞任,例賂權要, 名謝禮;有所奏請,,佐以苞苴,名候禮的受賄投名狀。

不僅如此,由於監察官員掌握著地方官吏的前途,他們的巡查出行在地方官員的安排下,愈發奢靡,每日耗費的雪花銀以百兩為計。為什麼地方官吏如此謹慎的伺候監察祖宗呢?原來監察官員手中握有他們能否升遷的關鍵一票。

臭名遠揚的明朝督察御史胡明善,他所做的壞事數不勝數。比如,迫使已經嫁人的女子為妾,隨便給平民安下罪名等等。他在百姓中仿若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一般。

所以,在明朝由於朝廷對於監察官員的待遇不夠,以及監察官員自身的貪婪,使得監察過程中進行的工作與設立監察職能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馳。「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成大事者,一定不能給未來留下如此明顯的隱患。

2,監察官員結黨營私、拉幫結派

倘若覺得監察官員只是行使監察職能的副手,那可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明朝的監察官員,可是能夠在朝堂呼風喚雨的存在。

雖然,一開始監察官員走入核心政壇只是作為帝王的耳目,但是隨著帝王逐漸被首輔大臣架空,他們成了首輔大臣的依附者。甚至,每一任首輔大臣的掌權和沒落都少不了監察官員的手筆。由於當時的禮部侍郎王瓚得罪了朝廷當中風頭正盛的首輔大臣楊廷和,這就鑄就了御史言官討伐的戰場,因為他們的再三上書彈劾,最終,王瓚被帝王一貶再貶

後來,隨著監察體系的成熟,監察官員不再滿足於依附首輔大臣,他們開始抱團牟利,甚至向當時的首輔大臣挑戰,比如李廷機,哪怕貴為首輔大臣,在御史言官的攻擊下,最後不得不黯然退場。

明朝的監察官員通過結黨營私和拉幫結派,使得明朝的政治宛如一灘渾水,成為了一舉覆滅明朝的幕後推手,而這一切的根源,無非是因為利益罷了。

總結: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明朝的帝王為了自己的利益,從中央到地方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建立起了龐大的監察機構,但是,監察官員並非是帝王一成不變的工具,說是耳目,但是他們是有私心的眼睛和耳朵。

由於明朝政府給的俸祿不夠,使得他們經濟拮据,那麼,擁有的絕對權力成了他們圈錢的便利。而能夠影響當地官員的升遷職能成了他們來錢的福利。要知道,地方官員可不會造錢,他們的雪花銀都是壓榨百姓的血與汗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又是怎樣演變的?
    周天子分封天下,為了監督諸侯、維護國家統一,周天子建立了「天子巡狩」、「諸侯述職」的監察方式,這種方式在國家成立初期,確實行之有效。東周晚期天子勢力衰弱,諸侯國不再聽令於天子,開始各自為王。這些諸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實力,將原來的分封制改為了官僚制度。為了加強對這些官僚的監察問責,有些諸侯國又通過變法的方式,設立了專門的監察官,這讓古代的監察制度開始趨向成熟。
  • 從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歷程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根植於歷史...
    唐朝時,監察體制呈現出系統化和完善化的特色,形成了組織完備、分工清楚、職責明確的御史臺和諫官制度。唐朝時的監察機構被擴充為臺院、察院和殿院, 分別掌管對中央官員的監察、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以及維護皇帝威儀和尊嚴。宋代時監察法規內容開始增多,對文武官員的監察更加規範化、制度化,御史臺和諫官系統合二為一,發揮著中央監察職能;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屬皇帝。
  • 由《慶餘年》的鑑察院淺談歷史上的監察制度
    第二種是特務監察,最出名的就是明朝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了。但是以特務機構監察百官絕對不是明朝首創,但是卻是在明朝發揚光大的,並且還是相當的張揚、跋扈。第三種是密奏制度,同樣肯定也是每個朝代都有,但是真正出名的只有清朝的密折制度,通俗的講就是打小報告,官方的講就是將你見到的聽到的有趣的事告訴皇帝。但是沒有一個大臣會蠢到用密折去寫風土人情。
  • 中國擬立監察官法 促進監察官依法履職
    草案的主要內容包括總則,監察官的職責、義務和權利,監察官的條件和選用,監察官的任免,監察官的管理,監察官的考核和獎勵,監察官的監督和懲戒,監察官的職業保障等。草案指出,制定監察官法是堅持和加強黨對國家監察工作領導的必然要求。
  • 走馬承受公事:皇帝監察地方的重要棋子,為何最終被拋棄?
    簡單地說,走馬承受公事是宋朝特有的監察官,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受皇帝指揮,向皇帝請示匯報工作,所謂「承受公事」,承受的不是一般「公事」,而是皇帝交辦的「公事」。 為何設置走馬承受公事? 宋朝為什麼搞出「走馬承受公事」這種奇葩官職?根本而言,是出於鞏固皇權的需要。
  • 明朝的丁憂制度,談談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
    明朝的丁憂制度慢慢的形成了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和嚴格的官員管理制度。 一、明朝官員因丁憂奪情的情況在永樂年間極為普遍 "奪情",即奪其哀情,令留任當差。明代丁憂給假主體主要是文官,文官丁憂必須去官持服,服闕後再任職,奪情起復者須特旨準允。
  • 宋代御史制度:本是為了反腐,卻導致監察體系內部滋生腐敗
    御史制度本來就是中國封建君主為了實現自我權力集中、鞏固中央統治來監察地方權力以及官員權力的一個官員組織。但因為時代政策以及統治者管理方法不同等因素,一個官職名稱在同一個時期甚至可能出現許多種不同的職能機構,這已經成為了現代史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 「監察史話」王宇星 卜憲群:西漢刺史制度是一大創舉
    西漢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西漢統治者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不斷對地方監察制度進行調整,最終創立並發展了刺史制度。刺史制度大大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力維護了中央集權,對後世影響深遠。漢書對刺史制度的記載刺史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刺史制度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秦代。
  • 【專題梳理】古今中外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一、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上計考核制與刺史巡視監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這一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的主要內容。
  • 御史是個什麼官:淺析我國古代的御史制度
    御史,是中國古代執掌監察官員的一種泛稱。先秦時期就有這個官職的出現了。御史制度的發展戰國時,韓趙魏齊秦都設御史,其主要職能仍然是記史,但已經兼有了監察的職務。《史記·滑稽列傳》:執法在旁,御史在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中央集權統治的基本模式,其中包括負責監察內外官吏,促進國家法令上下貫徹實行的御史制度。
  • 監司制度丨從《水滸傳》中覓跡,為何宋代的監察系統做得如此好?
    宋代的監司制度是在封建歷史上高峰的存在,它的監察機構也是在唐制上的延續,後續出現了轉運、提點刑獄和提舉常平司。這一系列的變化,也是宋代統治者高度重視的結果。統治者汲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為了防止了地方權力擴大影響中央統治,宋代的監司制度不斷改善,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一套嚴密的監察系統。
  • 明朝重要機構及各官員品級一覽,看名臣海瑞官居幾品?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統一王朝,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也廢除了宰相一職,對朝廷官制進行了改革。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明朝的各個重要機構及各官員的品級吧。
  • 明朝最恐怖的組織:錦衣衛和東西廠見了繞道走,官員見了先下跪
    廠衛制度在明朝開始盛行,錦衣衛和東廠分庭抗禮。然而不為人知的是,明朝還有一個特別低調的機構,可謂是大明朝第一神秘機構,其行事手段之毒辣遠勝東廠錦衣衛。這個機構就是內行廠,它是在公元1506年由明武宗朱厚照設立的。內行廠設置之初,其職責就是監視東廠、西廠和錦衣衛。單單從它的職責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內行廠的地位明顯高於「兩廠一衛」。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為了區分上下尊卑,服飾禮儀應運而生,從周朝時期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已趨於完善,到了明朝,冠服制度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一、明代冠服制度下的服飾有哪些呢?按等級分,可分為以下幾種;1)皇帝服飾我們都知道,龍袍是皇帝獨有的服飾,其他人若是亂穿,那可是要招來殺身之禍的。
  • 為何要設立都察院,而不是整頓御史臺?明太祖:官員權力需要平衡
    但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0年),明太祖卻重新設立了「都察院」監察體系。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明太祖不整頓御史臺,而是要重新設立都察院呢?究其原因,原來是「御史臺」已經尾大不掉,嚴重威脅到了皇權的穩固,故而明太祖出於平衡官員權力的需要,這才決定廢止「御史臺」,重新建立另外一套監察體系。
  • 明朝服裝制度等級分明,為何到了晚期士商服飾的界限被「打破」?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政權之後,對於社會政治、經濟、甚至是思想層面的要求和努力都十分高,明朝是一個等級森嚴、條令嚴苛的政權王朝,其中在社會服飾制度方面上,也傾心打造了明朝等級制度嚴苛的冠服制度。統治者制定了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對各階層,各類人的服飾做了嚴格的規定,以國家權力強制實施。而在明朝中後期,統治者的制度已經不能夠壓制人們在服飾上追求個性與時尚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