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隊分內衛和外衛兩部分。內衛主要負責京師的守備、皇宮的守衛和皇帝的護駕等項事宜。外衛主要負責防禦外侵、維護轄區社會治安、平叛、集結徵伐等。
外衛的管理體系為朝廷——兵部——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衛所。其中都司為朝廷派駐各省的軍事指揮機關,隸屬於五軍都督府,聽命於兵部,最終決策權在朝廷。衛所是明朝外衛部隊的基本兵制,一般幾個府為一個衛的防區;衛以下設千戶所、百戶所;所下轄總旗,總旗下轄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
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仍然盤踞在沙漠以南,而且不時南下,威脅明朝的安全。為了鞏固北部邊疆,明朝曾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戰役,在長城以北與殘餘元軍決戰。經過幾次戰鬥,元朝殘餘勢力投降,明軍進入遼東。
明軍進入遼東後,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政府分別修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並在大寧城設了大寧衛(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西南大明鎮)。後在此處又設了都指揮使司(簡稱大寧都司),駐軍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改名大寧都司為北平行都司。為了鞏固疆土,朱元璋又分封了多位塞王,駐守北部各軍事要地,統軍戍邊。其中寧王朱權分封於大寧,駐守大寧的部隊即屬朱權節制。
明朝武官畫像
朱權管轄的大寧部隊主要為蒙古族,含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由於朵顏衛(亦稱兀良哈衛)在三衛中勢力最大,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稱作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把三衛駐守的地區統稱為「兀良哈地區」。
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往來奔襲,驍勇善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爆發。燕王朱棣為防止現駐大寧且勢力較大的寧王朱權躡其後,從而造成威脅,遂於同年十月,北上大寧,決計先將寧王朱權拿下,以解除後顧之憂。
《明史》說:「成祖行,寧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寧王西入關。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作戰。」
看來,寧王朱權在燕王朱棣高壓下不得已給予了配合,主動在城郊設宴餞迎朱棣軍,並讓自己的部隊歸順朱棣。蒙古族的朵顏三衛見勢也趕緊做了響應,一呼而起擁送寧王離開駐地。朱棣順利解除了寧王兵權,對蒙古族的朵顏三衛的表現很是好感並給予信任,揮師南歸時還在三衛部隊中抽選了3000精銳,跟隨自己南下攻打建文帝。
在朱棣南下進攻建文帝的戰鬥中,朵顏三衛的3000精兵發揮了骨幹作用。蒙古軍所向披靡,建文帝的軍隊節節敗退。經過幾年的拉鋸戰,最終朱棣奪得了王位。大寧都司的蒙古兵為朱棣立下了大功。
對此《明史》有這樣的記載:「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可見朱棣稱帝後,為了感謝寧王的配合和朵顏三衛的響應,應寧王要求內遷之請,改封寧王於富庶之地南昌,讓他離開了苦寒之地,並把大寧的大片土地作為封賞和酬勞送給了蒙古族的朵顏三衛佔有。
朱棣稱帝後,首先考慮的是剛奪來的皇位和新立首都北京的安全。他認為建文帝雖然被推翻,但其勢力都在南方,此時雖然把首都定在了北方的北京,北京面對南方的潛在勢力,仍有安全之虞。因此,朱棣決定把防禦的重點放在首都北京以南,這裡應該駐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守衛首都的南大門。
位於裕華路上的直隸總督署,明朝原為保定府衙署,大寧都司遷保定後都司署即駐在這裡
那麼調哪一支部隊過來?這時列入首選的就是大寧都司管轄的部隊包含朵顏各衛。朱棣私下盤算:第一,這支部隊戰鬥力非同一般,且為自己奪天下立下了大功;第二,駐在大寧的這支部隊距首都遠達800裡,擔心他們將來一旦做大難以控制。為此將這支部隊主力南調就成了最好選擇。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在改封寧王於南昌的同時,重置大寧都司指揮機關於保定府,名稱仍叫大寧都司。大寧都司部隊的大部撤離大寧,內遷長城一線。應該說,從朱棣個人利益考慮,這一決策在當時是正確的,北京的安全問題解決了,朱棣的皇帝地位也得到了穩固。
然而,他的這一做法其代價也是巨大的。隨著大寧的撤守,明朝北部邊疆全線後撤至長城一線,被捨棄的地區在地理上形成了巨大的真空。而這個真空,明朝不去填補,草原部落必然填補,從而導致邊疆結構發生根本性逆轉。果然,不久這裡就被北元(元朝滅亡後蒙古殘部建立的政權)佔領,給之後的明朝疆域帶來隱患,也給長城南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帶來災難。
明朝大寧都司的蒙古人畫像
大寧南遷部隊,一部分衛所駐紮在了長城一線,包括順義、薊州、平峪、香河、三河一帶,一部分繼續隨大寧都司向南部的保定移動。
《明史》載:「兀良哈三衛乞居大寧廢城,明廷不許,令去塞二百裡外居住。」
可見這期間,兀良哈三衛曾經提出過還回到大寧原地的要求,那裡畢竟是他們的原有地盤。朱棣堅決不允許,但折中的意見是他們可以居住在離大寧南去200裡之外。
按照明朝制度,衛所軍兵由特定的軍戶充當,所謂軍戶即職業軍人家庭。這些軍戶的來源和形成,大體有「舊元軍」「從徵」「歸附」「謫發」「垛集」等渠道。「舊元軍」,即元朝遺留的舊軍隊;「從徵」,即諸將原有之兵;「歸附」,即落草群雄兵歸附;「謫發」,為獲罪而謫發之人收歸軍隊;「垛集」,即籍選,也叫「抽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這是主要來源。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可見,明朝衛所兵的來源比較多樣複雜,但主要還是以蒙古族為主。這些人不管從何渠道入軍籍後,即成世籍,在兵部列冊。
自永樂元年(1403年)大寧都司南遷保定後,大批原部隊的軍人及其家屬來到內地,特別是保定一帶,明政府曾給他們劃撥了土地,讓其屯種自給。
據康熙《古今圖書集成》載:「大寧都司管理左、右、中、前、後及茂山六衛,紫荊一所,共轄屯地5898頃20畝,屯營168處。」可見軍人和家屬們的生活是自成體系的。
從永樂元年(1403年)至明朝滅亡的220多年間,大寧都司的軍隊由最初近2萬人世代更替,不斷充實完善,期間累計總數亦當在10萬人以上。除10萬正式軍人外,還有軍人的家屬和後代,更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這些人世代駐守和生活在保定一帶,雖然獨立編籍,事實上他們已不是完全的封閉狀態。在擴兵、婚姻、子女、勞動、交往、商業、風俗等方面,與保定長期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明朝滅亡後,大寧都司在保定的部隊繼續保留了短暫一段時間,後來被清朝軍隊所取代。被取代後的這些大寧都司的軍隊,大部分離開了軍人這個職業,其家庭也不再有原來的「世籍」。這些離開軍隊的軍人和家屬都留在了保定一帶,並與當地居民相融合,成為保定民族的組成部分。
文章來源於《老保定叢書》(第一輯)——《老保定的衙門》,作者李佔才,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老保定的衙門——明朝軍事機構大寧都司內遷保定始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