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定的衙門——明朝軍事機構大寧都司內遷保定始末

2020-12-23 澎湃新聞

明朝軍隊分內衛和外衛兩部分。內衛主要負責京師的守備、皇宮的守衛和皇帝的護駕等項事宜。外衛主要負責防禦外侵、維護轄區社會治安、平叛、集結徵伐等。

外衛的管理體系為朝廷——兵部——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衛所。其中都司為朝廷派駐各省的軍事指揮機關,隸屬於五軍都督府,聽命於兵部,最終決策權在朝廷。衛所是明朝外衛部隊的基本兵制,一般幾個府為一個衛的防區;衛以下設千戶所、百戶所;所下轄總旗,總旗下轄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

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仍然盤踞在沙漠以南,而且不時南下,威脅明朝的安全。為了鞏固北部邊疆,明朝曾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戰役,在長城以北與殘餘元軍決戰。經過幾次戰鬥,元朝殘餘勢力投降,明軍進入遼東。

明軍進入遼東後,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政府分別修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並在大寧城設了大寧衛(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西南大明鎮)。後在此處又設了都指揮使司(簡稱大寧都司),駐軍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改名大寧都司為北平行都司。為了鞏固疆土,朱元璋又分封了多位塞王,駐守北部各軍事要地,統軍戍邊。其中寧王朱權分封於大寧,駐守大寧的部隊即屬朱權節制。

明朝武官畫像

朱權管轄的大寧部隊主要為蒙古族,含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由於朵顏衛(亦稱兀良哈衛)在三衛中勢力最大,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稱作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把三衛駐守的地區統稱為「兀良哈地區」。

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往來奔襲,驍勇善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爆發。燕王朱棣為防止現駐大寧且勢力較大的寧王朱權躡其後,從而造成威脅,遂於同年十月,北上大寧,決計先將寧王朱權拿下,以解除後顧之憂。

《明史》說:「成祖行,寧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寧王西入關。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作戰。」

看來,寧王朱權在燕王朱棣高壓下不得已給予了配合,主動在城郊設宴餞迎朱棣軍,並讓自己的部隊歸順朱棣。蒙古族的朵顏三衛見勢也趕緊做了響應,一呼而起擁送寧王離開駐地。朱棣順利解除了寧王兵權,對蒙古族的朵顏三衛的表現很是好感並給予信任,揮師南歸時還在三衛部隊中抽選了3000精銳,跟隨自己南下攻打建文帝。

在朱棣南下進攻建文帝的戰鬥中,朵顏三衛的3000精兵發揮了骨幹作用。蒙古軍所向披靡,建文帝的軍隊節節敗退。經過幾年的拉鋸戰,最終朱棣奪得了王位。大寧都司的蒙古兵為朱棣立下了大功。

對此《明史》有這樣的記載:「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可見朱棣稱帝後,為了感謝寧王的配合和朵顏三衛的響應,應寧王要求內遷之請,改封寧王於富庶之地南昌,讓他離開了苦寒之地,並把大寧的大片土地作為封賞和酬勞送給了蒙古族的朵顏三衛佔有。

朱棣稱帝後,首先考慮的是剛奪來的皇位和新立首都北京的安全。他認為建文帝雖然被推翻,但其勢力都在南方,此時雖然把首都定在了北方的北京,北京面對南方的潛在勢力,仍有安全之虞。因此,朱棣決定把防禦的重點放在首都北京以南,這裡應該駐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守衛首都的南大門。

位於裕華路上的直隸總督署,明朝原為保定府衙署,大寧都司遷保定後都司署即駐在這裡

那麼調哪一支部隊過來?這時列入首選的就是大寧都司管轄的部隊包含朵顏各衛。朱棣私下盤算:第一,這支部隊戰鬥力非同一般,且為自己奪天下立下了大功;第二,駐在大寧的這支部隊距首都遠達800裡,擔心他們將來一旦做大難以控制。為此將這支部隊主力南調就成了最好選擇。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在改封寧王於南昌的同時,重置大寧都司指揮機關於保定府,名稱仍叫大寧都司。大寧都司部隊的大部撤離大寧,內遷長城一線。應該說,從朱棣個人利益考慮,這一決策在當時是正確的,北京的安全問題解決了,朱棣的皇帝地位也得到了穩固。

然而,他的這一做法其代價也是巨大的。隨著大寧的撤守,明朝北部邊疆全線後撤至長城一線,被捨棄的地區在地理上形成了巨大的真空。而這個真空,明朝不去填補,草原部落必然填補,從而導致邊疆結構發生根本性逆轉。果然,不久這裡就被北元(元朝滅亡後蒙古殘部建立的政權)佔領,給之後的明朝疆域帶來隱患,也給長城南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帶來災難。

明朝大寧都司的蒙古人畫像

大寧南遷部隊,一部分衛所駐紮在了長城一線,包括順義、薊州、平峪、香河、三河一帶,一部分繼續隨大寧都司向南部的保定移動。

《明史》載:「兀良哈三衛乞居大寧廢城,明廷不許,令去塞二百裡外居住。」

可見這期間,兀良哈三衛曾經提出過還回到大寧原地的要求,那裡畢竟是他們的原有地盤。朱棣堅決不允許,但折中的意見是他們可以居住在離大寧南去200裡之外。

按照明朝制度,衛所軍兵由特定的軍戶充當,所謂軍戶即職業軍人家庭。這些軍戶的來源和形成,大體有「舊元軍」「從徵」「歸附」「謫發」「垛集」等渠道。「舊元軍」,即元朝遺留的舊軍隊;「從徵」,即諸將原有之兵;「歸附」,即落草群雄兵歸附;「謫發」,為獲罪而謫發之人收歸軍隊;「垛集」,即籍選,也叫「抽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這是主要來源。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可見,明朝衛所兵的來源比較多樣複雜,但主要還是以蒙古族為主。這些人不管從何渠道入軍籍後,即成世籍,在兵部列冊。

自永樂元年(1403年)大寧都司南遷保定後,大批原部隊的軍人及其家屬來到內地,特別是保定一帶,明政府曾給他們劃撥了土地,讓其屯種自給。

據康熙《古今圖書集成》載:「大寧都司管理左、右、中、前、後及茂山六衛,紫荊一所,共轄屯地5898頃20畝,屯營168處。」可見軍人和家屬們的生活是自成體系的。

從永樂元年(1403年)至明朝滅亡的220多年間,大寧都司的軍隊由最初近2萬人世代更替,不斷充實完善,期間累計總數亦當在10萬人以上。除10萬正式軍人外,還有軍人的家屬和後代,更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這些人世代駐守和生活在保定一帶,雖然獨立編籍,事實上他們已不是完全的封閉狀態。在擴兵、婚姻、子女、勞動、交往、商業、風俗等方面,與保定長期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明朝滅亡後,大寧都司在保定的部隊繼續保留了短暫一段時間,後來被清朝軍隊所取代。被取代後的這些大寧都司的軍隊,大部分離開了軍人這個職業,其家庭也不再有原來的「世籍」。這些離開軍隊的軍人和家屬都留在了保定一帶,並與當地居民相融合,成為保定民族的組成部分。

文章來源於《老保定叢書》(第一輯)——《老保定的衙門》,作者李佔才,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老保定的衙門——明朝軍事機構大寧都司內遷保定始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老保定的衙門——保定為何曾稱「四衙同城」
    「四衙同城」的老保定清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四級,四級衙門同時共處一城,謂之「四衙同城」。保定城歷史上曾經有過200多年「四衙同城」的時期,這期間保定城曾是直隸省、道、府、縣四級衙署所在地。四級衙署同處一城,這在今天的河北省各地級市中是惟一的。
  • 老保定的衙門——民國前期保定城內的省、道、縣行政機關
    在日軍脅迫下,河北省政府在天津無法立足,1935年6月被迫由天津遷回保定。1937年9月,保定便淪為日寇統治區,在保定的省會已名存實亡。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保定又進入三年解放戰爭時期。1935年6月,河北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後,省政府在保定的機關駐地在今裕華路直隸總督署處。
  • 老保定的衙門——清河道在保定的三處衙署
    但後因省一級轄區範圍太大,管轄不便,遂在省和府之間又增加了一級「道」的管理機構,這些道的管轄範圍一般跨多個府州。屬行政的道叫守道,屬執法監察的道叫巡道。除此之外,清政府還在全國設置了若干掌管專門事務的道,例如提學道、糧道、鹽道、茶道、河道等。其中河道,系負責管理治河事宜的一級機構。
  • 河北保定老街巷遊記:唐家胡同是哪個唐家?第一客棧何來「第一」
    常將每日的晨跑地點鎖定在古城保定的大街小巷當中。因為,每一條老街巷仿佛就是一本散發著書香氣的線裝古籍——古樸的門樓宅院、厚重的小街巷道……無一不讓人賞心悅目。在遊走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想:這些老街小巷豈止是一條街道,更多的是一個概念、一段歷史,更是一個符號、一種文化。
  • 保定點滴
    其原建於元代,明初曾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為大寧都司署,清初更名為參將署。清雍正八年 (公元1730年)擴建為總督署,設直隸總督;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濃縮清王朝歷代都府之一斑,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就有66任之多,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遜位才被廢止。
  • 走進河北,保定的飲食文化
    馬家老雞鋪:古蓮花池東側保定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朝初期,燕王朱棣起兵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一帶,兵困馬乏,飢餓難耐,他便命兵士殺馬,將馬肉煮熟了,再夾著當地百姓做的火燒,這就是最早的「馬肉火燒」,因曾被皇上吃過而名聲大振。後來,因為戰爭需要大量馬匹,於是就出現了比馬肉更細膩,而且純瘦不肥更香的替代品——驢肉。
  • 史克己 | 保定軍校傳奇 (第一集)
    1902年,保定第一所軍校「保定行營將弁學堂」在保定小集街新張開幕,(鏡頭提示:袁世凱給朝廷的奏摺)從此在此後的21年時間裡,保定府裡先後有18所各種軍校你方唱罷他登場。成為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事勢力的重要核心,袁世凱和他的北洋三傑: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一起締造了保定軍校屬於自己時代傳奇。
  • 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起源於河北保定
    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歷代封建王朝為保護皇權,鎮壓人民反抗,長期實行政警不分、軍警不分的體制,各地的治安由駐防軍隊和衙門中的捕役負責維持
  • 元朝重要城市大寧城,在被明朝打下後竟搬空人口
    值得說明的是,應昌戰役結束以後,明朝政府並沒有恢復大寧等地的行政設置,而是把其人口南遷。據《明實錄》記載:僅洪武四年三月就遷山後民17,274戶,93,878口到北平附近。洪武十九年(1386年)末,明朝政府徵發民工20萬,運米123萬石分別貯存於松亭關、富峪、惠州、大寧等處。次年三月,宋國公馮勝率20萬大軍出松亭關,分別修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經過兩次戰鬥,基本上擊潰了元朝的殘餘勢力,為明朝重建北部邊疆防禦體系創造了客觀條件。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明朝在元大寧城設大寧衛。
  • 鉤沉|抗戰老電影裡的保定故事
    [閱讀提示]跟保定有關的老電影有很多,而且大多是紅色經典。《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野火春風鬥古城》,這些影片反映的都是發生在保定的抗戰故事,故事原型在保定,影片拍攝也在保定。熟悉的旋律,縈繞耳邊;熟悉的鏡頭,印在心頭。一部部紅色經典電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記憶。
  • 人間吃貨指南之老保定篇
    老保定用味道喚醒你的青春記憶。地址:普慶路中段 老保定必吃地攤兒:腰子火燒,俗稱腰火,保定之外沒有見過,各個燒烤攤兒必備主食,包油的肥羊腰烤至外焦裡嫩夾在烤熱的火燒裡及其美味,能吃腰子的不可錯過。如果你能走到農大西校區,那裡有一家地攤兒的牛腰子火燒非常出名,找個老保定一打聽就知道。
  • 保定歷史上曾有過多少座關廟?
    此廟中關羽塑像紅袍加身(一般廟宇關著綠袍),傳為清乾隆帝巡幸保定時御賜。清代《保定府城圖》標註紅關帝廟。7、興華路西段路南,圖中舊縣衙西段、倉門口對面(7號位)。此廟與清代城守尉公署左近,民初廟宇傾圮。舊址改稱關帝廟胡同。8、南門甕城內有關帝廟一座。
  • 保定軍校: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軍校,將才輩出,蔣介石為知名校友
    人才輩出事實上,保定軍校是我國近代軍事學堂的先驅,承載了一代國人的救國夢想。它是中國近現代軍事教育史上面規模最大、設施最完整的實質最正規、門類最齊全的軍事學府,當屬它。從19世紀30年代起,保定軍校的畢業生已經在國民黨軍中擔任要職,而且中將、上將的人數都遠遠多於其他軍校畢業生的人數。同時,還有很多人在國民黨最高軍事機構中也有任職,包括政治部部長、國防部部長、參謀總長等重要職位。
  • 保定電影膠片廠——我們的老廠
    保定膠片廠為國人所熟知是因為膠捲,它的前身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影膠片製造廠。1958年7月1日,保定電影膠片製造廠作為新中國第一個電影膠片製造廠在保定西郊開工興建。當天,郭沫若為電影膠片廠奠基題詞:「電影是藝術的機械化,它的教育功能很大,能自行製造膠片,猶如能製造火箭。」
  • 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大理寺與刑部和御史臺,並稱三法司。但大理寺正卿與刑部尚書和御史臺大夫職責各有不同。職能和權力都是最低的。明朝最為後世詬病的就是特務統治,而管理和統轄明朝特務機構的就是太監組成的東西二廠,這又延伸出明朝又一個弊病宦官幹政。而司禮監則是宦官群體裡面最高機構,明朝一個太監如果做到司禮監那真是太幸福了,最高峰了。
  • 解碼明朝內閣與司禮監,兩個影響大明命運的神秘機構
    大家看有關明朝的小說或影視,有兩個名詞是經常出現的,就是內閣和司禮監,他們似乎都是明朝十分重要的機構,又似乎還彼此衝突和敵對,就好像明朝皇帝的左右兩隻手,同為皇帝服務幹活,有些時候又好像皇帝左右手中各執的矛和盾,互相攻擊也互相防禦。內閣和司禮監在明朝究竟是怎樣的機構呢?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保定謀變
    8月7日,保定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召開,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市工作「11258」總體要求——一個統領,堅持人民至上;一條主線,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兩個抓手,服務北京、聯動雄安和推進城市轉型、產業轉型齊頭並進;五個保定,加快建設創新保定、智造保定、山水保定、人才保定、文化保定;八個高地,全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高地、產業轉型升級高地
  • 明朝二十四衙門職能簡介
    明朝的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他它們各司其職。各監司局負責的工作內容如下:十二監:司禮監:批答奏章、傳宣諭旨;總管所有宦官事物;兼顧其它重要官職;御馬監:管理御用兵符;>內官監:主要掌管採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床榻,桌櫃等;司設監:掌管鹵簿、儀仗、雨具等;御用監:掌辦御前所用之物;神宮監:掌管太廟和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
  • 保定公示407家「善美保定·誠信商家」
    按照文件要求和統一標準,對各縣(市、區)局推薦的市級放心消費企業進行現場檢查驗收,最終遴選出407家在本市或本行政區域內具有一定規模、軟硬體設施較為完善、享有一定聲譽且積極參與放心消費創建活動的企業作為保定市 「善美保定·誠信商家」放心消費創建示範單位(其中包括2018年第一批和2020年第二批放心消費創建示範單位)。
  • 河北保定帥府胡同:別看只剩兩處遺存,但承載的歷史記憶卻有很多
    清晨遊走在保定帥府胡同北頭,立刻就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住了——這裡應該是一處早市市場,攤位經濟在這裡得到了極好的展現(見下圖)。也有買、也有賣……一派熱鬧的情形。而相比於北頭,南頭臨近西大街這裡就安靜多了。在老保定的所有街巷、胡同中,帥府胡同無疑是極具歷史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