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定的衙門——保定為何曾稱「四衙同城」

2020-11-24 澎湃新聞

「四衙同城」的老保定

清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四級,四級衙門同時共處一城,謂之「四衙同城」。保定城歷史上曾經有過200多年「四衙同城」的時期,這期間保定城曾是直隸省、道、府、縣四級衙署所在地。四級衙署同處一城,這在今天的河北省各地級市中是惟一的。再加上那時還有眾多的軍隊衙署充斥在城內,足見昔日保定城內衙門林立的景象,使這座城市充滿著濃濃的政治氛圍和權力氣息,也襯託出這座城市非同一般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使保定城成了清代城市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直 隸 省 級 衙 署

清代省一級的最高行政官員是總督和巡撫。督、撫之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布政使司的長官叫布政使,又稱藩臺,主管一省民政、財政和人事大權。按察使司的長官叫按察使,又稱臬臺,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獄和糾察。除此之外,每省還設有提學使,主管一省之學校教育,地位與督、撫平行。督撫、布政使、按察使、提學使的衙署為省級衙署。在保定城內,先後設有直隸巡撫署(較早裁撤)、直隸總督署、直隸布政使司署、直隸按察使司署、提學使署。

清制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在地方所駐衙署,門前可立旗杆兩根。清時保定城內衙署門前立旗杆的共有四處,即直隸總督署、直隸布政使司署、直隸按察使司署、提學使署。只是這四個省級機構的長官中,因直隸總督的品級最高,故直隸總督署的旗杆設計的要比其他三處高。

01

直隸總督署

TITTLES

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遷駐保定,巡撫衙署在今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裁撤直隸巡撫一職,由直隸總督一人統攬全部軍政事務。直隸改設總督後,原在西大街的直隸巡撫衙署便升格為直隸總督衙署。5年後,直隸總督衙署遷建至原清朝參將署衙門處,即今裕華路直隸總督署處。從此今裕華路上的這處直隸總督署歷經182年(1730—1911),直至清朝滅亡,這裡都是直隸總督的辦公之地。

清政府為了使總督有名正言順的節制兵權和監察權,清政府有時還給總督兩個加銜,一是兵部尚書,一是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官階一般為二品,如果加了尚書銜則為從一品。直隸總督被加了「部、院」兩個加銜,所以直隸總督辦公的衙署就又被稱為「直隸總督部院」。

位於今保定市裕華西路北側的直隸總督署

清廷最初設定直隸總督的職責是:「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總督衙門內設機構中有眾多書吏,具體負責總督交辦事宜。直隸總督署內設機構因缺少直接歷史資料而不知其詳,但參考其他地方總督衙門內部建制,其機構當在20個左右,配備吏員一般50人左右。

後期到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該職又兼了清政府的北洋大臣,負責處理北中國的涉洋政商事務以及海防安全,直隸總督便有了外交、編練軍隊、發展工商實業之權。直隸總督的職權大大提升。

因為直隸省近在京畿,對北京的安全至關重要,清廷本就對這裡高看一眼。現在直隸總督的職權又授予了北洋大臣的職銜,其權力地位就超過了其他省的總督,因此直隸總督便被譽為清代全國「八督之首」(不含光緒末成立的東三省總督),地位最高。

雖然後來李鴻章任總督時,為了管理對外事務的方便,又在天津新設了總督衙署,並實行天津和保定「輪駐」。但保定的直隸總督衙署一直有省衙的名分,「直隸總督部院」的牌子仍然掛著,保定直隸總督衙署被譽為清代省府第一衙。

02

直隸布政使司署

TITTLES

(又稱藩司,簡稱藩署) 清朝直隸省級機構。布政使司又稱承宣布政使司。該機構的長官布政使始見於明代,掌一省之行政,對各府州縣宣布國家政策法令,故全稱「承宣布政使」,俗稱「藩臺」。官階為從二品。清朝時期的直隸布政使,其前身是直隸巡撫時期的直隸守道,布政使為總督的屬官。

布政使司下屬機構主要有經歷司,設經歷一人,署在今永華大街東魏上坡東側。理問所,掌勘核刑名案件,設理問一人,從六品。藩庫大使司,設庫大使一人,負責存儲本省錢糧,掌庫藏帳籍,署在藩司署東側,即今西大街路北。還有照磨所,掌文書卷宗,品級隨衙門高低而定。

03

直隸按察使司署

TITTLES

(又稱臬司署,簡稱臬署) 清朝直隸省級機構。按察使是一省最高司法長官,掌全省刑事、檢察事務,負責刑名案件、勘核詞狀、管理囚犯、振揚風紀、澄清吏治等。官階為正三品。按察使為總督的屬官,俗稱「臬臺」。順治初年,各省設按察使一人,惟直隸不設,多以巡道兼管按察事項。康熙八年(1669年)增設直隸巡道一人。至雍正二年(1724年),改巡道為直隸按察使。直隸按察使司衙署,在今裕華路新華書店一帶。

光園現址

按察使司下屬機構主要有經歷司,設經歷一人,掌出納文書、勘察刑名及衙署內部事務,為首領官吏,衙署在今裕華路新華書店東側;司獄司,設司獄一人,掌管監獄事務,衙署在今裕華路與永華大街交匯處東北角光園處。

清末搞官制改革時,又於宣統二年(1910年),將按察使改為提法使,職銜仍為正三品。按察使司改提法使司,內部機構改為總務、刑名、典獄三科。沒課設科長一人,設一等、二等科員、書記員若干。提法使衙署仍設在直隸按察使司衙署處。

04

學政署

TITTLES

清代初期,直隸主管全省教育和科試的主官,叫督學御史,駐順天。後至乾隆年間改叫順天學政,俗稱「學臺」。由於「清代直隸與順天合設一學政,學政衙署不駐紮在省城保定,而駐紮在順天府」(施閏章《提學道題銘記》)。所以保定城內的學政署,實際上只是順天學政在直隸科試期間的臨時辦公之所,不是其正式衙署,應屬「行署」性質。但規制仍按正式衙署而設,比如大門外仍設旗杆兩根。此學政臨時衙署設在貢院內,此處對外仍稱貢院,具體地址在今市府前街與市府后街之間。

在清代科舉制實行期間,督學御史和學政大都從中央機關選派官員到地方擔負此任,有欽差性質。任此職務的官員不論本人原來官階高低,在充任督學御史或學政期間,不歸地方督撫節制,其地位與督、撫平行。

到清末由於停止科舉,開始興辦學堂,學政體制已不適合新的形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學政體制而設立直隸省學校司,主官為督辦和總理。光緒三十年(1904年)又改為直隸學務處,設會辦三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直隸學務處由保定遷天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撤銷省級學務處,在各行省改設提學使司,主官為提學使。提學使的地位改為總督和巡撫的屬官。直隸提學使司仍設在天津。

直 隸 道 級 衙 署

清朝初期,原實行省、府、縣三級體制。但後因省一級轄區範圍太大,遂在省和府之間又增加了一級省級派出機構「道」,有屬行政的分守道和屬執法監察的分巡道。後來除去分守、分巡兩道外,又設了掌管專門事務的道,如提學道、糧道、鹽道、茶道、河道等。隨著道級權力的加大和固定化,道一級對府州縣官員有管理指揮的權力,後逐漸成了事實上的一級政權機構。分道的長官稱道員,俗稱道臺,尊稱為觀察,亦稱監司,級別在總督之下,府州主官之上,為正四品。道員輔佐藩、臬二司辦理地方政務。直隸設在保定的道級衙署先後共三個:

01

直隸分守道署

TITTLES

(亦稱錢穀道) 直隸分守道為清朝直隸巡撫的直屬機構,設於康熙八年(1669年),主管一省內若干府縣錢糧、政務。直隸分守道衙署設在直隸巡撫衙署內,其位置在今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即直隸巡撫衙署處。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設直隸總督,撤銷直隸巡撫,直隸分守道亦同時撤銷。此處改為省級機構直隸布政使衙署。

02

直隸分巡道署

TITTLES

清朝直隸巡撫的直屬機構,康熙八年(1669年)設,主管監察、提刑等事務,有對省以下官員監督、檢查之責。按清郭棻《保定郡城圖說》所標,直隸分巡道衙署當在今裕華路新華書店一帶。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設直隸總督,撤銷直隸巡撫,直隸分巡道亦同時撤銷。此處改為省級機構直隸按察使衙署。

03

直隸清河道署

TITTLES

清河道為專門事務道,全稱「分巡道直隸清河道」,於雍正四年(1726年)設,負責管理京南保定一帶治河事務,統一管理保定、正定、河間三府,易、冀、趙、深、定五直隸州的河務。該清河道的衙署原駐大名,於雍正四年(1726年)由大名移駐保定。清河道到保定後曾在三處辦公。初來保定時,在今裕華路天主教堂位置。道光十二年(1832年)遷蓮花池行宮。道光末年又遷至今興華路與唐家胡同相交處東北角。(詳見後《清河道在保定的三處衙署》)。

保 定 府 級 衙 署

清朝沿用明代舊治,保留明代的保定府建制,其衙署也是全盤接受的明代保定府衙署的基址和所有地面建築。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將保定定為直隸省會,按清朝規定,省會所在地之府稱首府,故保定府是直隸省的首府,成為清代保定城內重要的一級衙署。清朝保定府長官稱知府,尊稱太守,官階為從四品。(詳見後《清朝保定府衙署的機構設置》)

清 苑 縣 級 衙 署

清朝時的清苑縣衙沿用了明朝清苑縣衙的建築,清代稍有增建並曾對原有建築進行過修繕加固,其位置坐落於今保定舊城西南部,即今興華路與永華大街相交處東北角總督署小區一帶(詳見前《明代保定城內的中央、府、縣衙署》。清苑縣衙設知縣、縣丞、典史、教諭、訓導、巡檢等官員。(詳見後《清代清苑縣衙的官吏構成》)

文章來源於《老保定叢書》(第一輯)——《老保定的衙門》,作者李佔才,圖片來源於網絡。

//////////

原標題:《老保定的衙門——保定為何曾稱「四衙同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老保定的衙門——清河道在保定的三處衙署
    後來經「吏部議準」,明確下轄保定、正定、河間三府,易、冀、趙、深、定五直隸州,仍管河務。當時設在保定的直隸省「清河道」,全稱「分巡道直隸清道」,主官為道員,別稱道臺,正四品,負責直隸中部治河事宜。清河道所管理的下屬官員包括保定河捕同知一人,正定糧馬河通判一人,分汛翼州、祁州、安州管河州判各一人,武強、隆平、寧晉兼河務知縣各一人,清苑、高陽、新安、安肅管河縣丞各一人,保定、任丘、唐縣管河主簿各一人。直隸清河道署在保定曾先後有三個辦公地點。據清同治《清苑縣誌》載:「分巡清河道署在府治東,舊為大名道,雍正四年改設,移駐省城。」
  • 老保定的衙門——民國前期保定城內的省、道、縣行政機關
    但是,當時亂局未定,北洋政府在地方政權建制上反覆變化,省、府、縣建制裁留不定,名稱也多次更改,直隸省曾有過遷省、撤府、改道的過程。1省級機關進入民國後,今河北省仍沿清制稱直隸省,直隸省的最高長官名最初不叫省長,而叫民政長。到1914年2月,袁世凱又將直隸的民政長改稱為巡按使。袁世凱死後,1916年又改稱為直隸省長。
  • 老保定的衙門——明朝軍事機構大寧都司內遷保定始末
    為了鞏固北部邊疆,明朝曾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戰役,在長城以北與殘餘元軍決戰。經過幾次戰鬥,元朝殘餘勢力投降,明軍進入遼東。明軍進入遼東後,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政府分別修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並在大寧城設了大寧衛(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西南大明鎮)。後在此處又設了都指揮使司(簡稱大寧都司),駐軍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
  • 保定點滴
    其名與京師相伴而生,保定取自「保大都一方平靜,安定天下」之意,歷來為京畿要道「首善之區、都南門戶」;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兩宋、遼金以來南北對峙,北宋時期保定據前沿關鎖與契丹共創白溝互市百年。南宋「紹興議和」之後,宋、金以淮河為界,保定府在金人統治下曾歷數十年之久。
  • 鉤沉|抗戰老電影裡的保定故事
    [閱讀提示]跟保定有關的老電影有很多,而且大多是紅色經典。《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野火春風鬥古城》,這些影片反映的都是發生在保定的抗戰故事,故事原型在保定,影片拍攝也在保定。熟悉的旋律,縈繞耳邊;熟悉的鏡頭,印在心頭。一部部紅色經典電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記憶。
  • 人間吃貨指南之老保定篇
    老保定用味道喚醒你的青春記憶。驢肉火燒,民間稱之為驢火,保定最出名的美食。保定的驢火,連真的帶假的高仿的山寨的好吃的不好吃的遍地都是,老保定精選四家,僅供參考。在推薦之前,先簡述一下驢火的正確吃法。驢火要好吃,火燒一定要新烤出來的,刀一切要能冒出熱氣。肉從瘦到肥分為,瘦、肥瘦、肥瘦加湯、板腸、碗口加板腸。
  • 保定歷史上曾有過多少座關廟?
    保定歷史上曾有過多少座關廟?它們大致建於什麼年代?當時坐落何方?後來情況如何?「祀關」在歷史上經歷過哪些興衰演變?一、保定關廟知多少廣義的關廟不僅包括專祀關羽的廟宇,而且包括關羽與其它神祗合祀的廟宇。按著這個標準,截止到解放前夕保定城區(城垣為界,郊縣不計)曾有過關廟至少+五座。
  • 河北保定帥府胡同:別看只剩兩處遺存,但承載的歷史記憶卻有很多
    清晨遊走在保定帥府胡同北頭,立刻就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住了——這裡應該是一處早市市場,攤位經濟在這裡得到了極好的展現(見下圖)。也有買、也有賣……一派熱鬧的情形。而相比於北頭,南頭臨近西大街這裡就安靜多了。在老保定的所有街巷、胡同中,帥府胡同無疑是極具歷史意義的。
  • 保定電影膠片廠——我們的老廠
    保定膠片廠為國人所熟知是因為膠捲,它的前身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影膠片製造廠。1958年7月1日,保定電影膠片製造廠作為新中國第一個電影膠片製造廠在保定西郊開工興建。當天,郭沫若為電影膠片廠奠基題詞:「電影是藝術的機械化,它的教育功能很大,能自行製造膠片,猶如能製造火箭。」
  • 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起源於河北保定
    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歷代封建王朝為保護皇權,鎮壓人民反抗,長期實行政警不分、軍警不分的體制,各地的治安由駐防軍隊和衙門中的捕役負責維持
  • 走進河北,保定的飲食文化
    大慈閣醬菜因曾被清朝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而名聲遠揚。現有醬包瓜、醬八寶菜、醬黃瓜、醬子蘿、醬五香疙瘩頭、醬花生仁等30多個品種。白運章包子始於1919年,由保定人白運章所創製,並獲得「百年老字號」的稱譽,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齊名。其特點是餡大皮薄、鮮香味美、風味獨特。
  • 河北保定老街巷遊記:唐家胡同是哪個唐家?第一客棧何來「第一」
    常將每日的晨跑地點鎖定在古城保定的大街小巷當中。因為,每一條老街巷仿佛就是一本散發著書香氣的線裝古籍——古樸的門樓宅院、厚重的小街巷道……無一不讓人賞心悅目。在遊走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想:這些老街小巷豈止是一條街道,更多的是一個概念、一段歷史,更是一個符號、一種文化。
  • 路過保定吃了一碗牛肉罩餅,店家稱是保定名吃,清嘉慶皇帝都吃過
    去北京出差回來路過保定,順便串了一門親戚。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提出吃吃保定的特色,於是進了一家牛肉罩餅店。前幾年,我們趙縣城內也開過一家這樣的店,可惜一直沒有品嘗過,不知那家店還開不開門?後來再沒有打聽過。
  • 舌尖上的保定特色風味美食
    保定,古稱上谷、保州、靴城、保府,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保定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傳承下來的美食更是令人回味悠長。
  • 上有天堂,下有保定
    在人口坍縮的時代,保定可能還擁有一種厚積薄發的潛力。在計劃生育的時代,保定應該能當作反面教材,因為在我們80後這一代獨生子女是絕對的稀罕貨,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沒有生出兒子就沒有盡頭。在我身邊兩三個孩子的屬於正常家庭,四五個孩子的也並不罕見。
  • 史克己 | 保定軍校傳奇 (第一集)
    袁世凱也由此和保定結下了解不解之緣,袁世凱在創建保定軍校的過程裡與保定發生的千絲萬縷的聯繫,成了保定軍校歷史中一個個饒有趣味的花絮:李鴻藻去世後,袁世凱親派北洋兵丁護靈下葬,山東巡撫袁世凱特意在保定高陽接任直隸總督關防,並在入駐保定期間多次拜謁恩師李鴻藻的故居和墓地(鏡頭提示:李鴻藻故居、墓地)。袁世凱在自己的練兵處為李鴻藻公子始終保留了一個乾薪幾十兩的差使。
  • 保定周邊旅遊景點推薦,去保定旅遊必去的五個景點,保定景點介紹
    河北保定,名字是來自「保衛大都,安定天下」,國際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去保定旅遊必去的五個旅遊景點介紹,看一下保定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四:清西陵,清西陵景區的環境特別好,一共四位皇帝的陵墓,都是宏偉的墓地,古松都有上百年的樹齡,每棵樹都有編號,古松林、紅牆黃瓦,藍天白雲,夕陽,真的是好美,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密,風景極佳。五:滿城漢墓,漢墓所在的靈山不高,是漢朝劉勝和他媳婦兒的墓地。
  • 保定公示407家「善美保定·誠信商家」
    6 保定軒宇詩豐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7 保定軒宇陸鼎雷克薩斯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8 保定源盛融通發展有限公司電谷酒店分公司9 保定正午商貿有限責任公司10 保定油條哥餐飲管理有限公司11 保定祥眾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12 保定市豪食餐飲服務有限公司
  • 「瓦爾特」與保定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位男神級的「瓦爾特」先生,和古城保定還有一段美好緣分。自小在保定長大的蔣君嶺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保定北市區中學(二十四中)上學,後來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斯拉夫語,又在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大學研究生畢業。這個經歷,讓他成為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南兩國恢復正常關係後最早赴任的外交官之一,並長期從事這一友好事業。
  • 【保定食尚探店】裡外院:夢回老上海
    保定食尚帶您走進裡外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