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盡千古風雲、太行東麓原是一片澤國,曾幾何時黃河北行衝入渤海,留下冀中平原千裡溼地。唐虞時代保定周邊環水、形似長靴,故名靴城。周武王滅商、兵不血刃設上谷治署貶去燕侯。
靴城地處京津冀要衝,太行東麓,位於京畿門戶、面南背北,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經三千多年的風雨滄桑,保定曾歷燕國、中山國、後燕都府之闕、皇門重地;湧現出燕趙名士不勝枚舉,荊軻、劉備、趙匡胤、祖衝之、酈道元等歷史人物聞名遐邇。
何為保定?其名與京師相伴而生,保定取自「保大都一方平靜,安定天下」之意,歷來為京畿要道「首善之區、都南門戶」;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
兩宋、遼金以來南北對峙,北宋時期保定據前沿關鎖與契丹共創白溝互市百年。南宋「紹興議和」之後,宋、金以淮河為界,保定府在金人統治下曾歷數十年之久。時至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古蓮花池才得以重建;古蓮花池其前身名曰雪香園,位於保定城內,當時已是一片廢墟。時任保州(今保定)都元帥張柔是降蒙金將,由滿城移駐保州率部重建保州城,其重建工程浩大曆時數載,營造工程設計者毛正卿、賈輔、苑德本為當地名士,對南宋宮廷營造頗有建樹。其工程直至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才竣工修成。元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又重修河道將保州城西一畝泉、雞矩泉水引入城內,在泉水緩流逶迤之處,建有四座園林:西曰種香,北曰芳潤,南曰雪香,東曰壽春,雪香園即古蓮花池。
步入古蓮花池正門,其前庭開闊,右側闢一方庭院陳列碑刻,文苑鐫刻百世流芳。正對園門處立有一面假山替代照壁,又名春午坡,兩側有長廊維繫,分東西兩路環湖而行。假山背後,青松挺秀、修竹滴翠,掩映其間的是一座牌坊,其牌樓坐南朝北,為三門四柱歇山式建築,朱漆彩繪、高約10米;匾額題字「古蓮花池」,為民國年間大總統徐世昌所書。兩側欄額題有「滌翠「、「搖紅」,狀寫園內「茂樹蔥鬱、異卉芬蒨」,烘託其背書「蓮漪夏豔」四字。
蓮池內正直蓮花怒放之時,朵朵蓮花映日紅,層層荷葉疊錦繡。蓮池以中心島為界分為南北兩塘,維繫其間的東西二渠蜿蜒曲折溝通兩塘池水。南塘呈半月形,峭壁環峙、松柏滴翠,玉石堆岸湧流泉;北塘呈不規則矩形,亭臺挺秀、拱橋如虹,楊柳垂絲觀錦鯉。沿東岸一路走來,經水東樓、含滄亭、篇留洞等處,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山石堆砌間盡顯玲瓏剔透,青藤盤曲下靜觀荷塘秀色。
相傳元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賈輔在雪香園北側比鄰宅第前修建萬卷書樓,珍藏從各地收集圖書萬卷。如今站在書樓前憑欄遠望,北塘宛虹橋畔風吹楊柳曲水逶迤,猶如「蜺帶」;南塘滿池荷花、白蓮映日,恰似一塘碧水披「霞衣」。南北荷塘園林之美以水為勝,因蓮築池,山環水繞、以水襯山,山水之間望斷蓬萊仙境。繼續沿岸環塘前行是北草堂、萬卷樓至高芬閣下,可見蕊幢精舍內陳列有絲竹管弦禮樂大般,編鐘、首鼓之上題有「斯文在茲」橫幅,彰顯禮儀之幫垂範千古韶樂;也許文脈相傳的真諦就蘊含在韻律之間,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禮儀之下的窘困。
時至明萬曆四年(公元1587年),保定知府查志隆在原建規模上整修擴建,收買民房、拆除巷坊,改建為廊廡、水廬之趣裝點園林;盡顯瀟湘情趣,冠以「蓮漪夏豔」之美。
古蓮花池與保定府署相隔咫尺,其左側百步之餘便能望見轅門前聳立的刁鬥,雖早已不見昔日飄擺的經蕃,但其威武雄壯的氣勢依然蕩人魂魄。走入府衙內,可見「公生明」的石刻碑文與九州同運,彰顯出亙古不變的泰然。六部格局清晰如初、尚能看到初始規模;如今已闢為展覽廳,展示清初以來朝服及官房器具等物,述說直隸府衙昔日的輝煌。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為中國現存完整的省級衙署。其原建於元代,明初曾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為大寧都司署,清初更名為參將署。清雍正八年 (公元1730年)擴建為總督署,設直隸總督;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濃縮清王朝歷代都府之一斑,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就有66任之多,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遜位才被廢止。
步入正殿、其規模超出行省規制,再現了當初總督署大堂形制。正堂五開間、長22米,進深10米,高9米,堂前抱廈三庭,露臺寬闊,為總督署主體建築。大堂內通體油飾黑色為基調,頗據森嚴肅穆之感;大堂正中屏風繪有丹頂鶴及海潮日出景象,大寫一品文職大員圖形;上懸「烙恭首牧」匾額,為雍正皇帝親筆御書。室內陳列公案、浩封架、職銜牌、萬民傘及車轎等物,為總督辦公所用及出巡儀仗之具。大堂明柱之上抱柱楹聯,為直隸總督李鴻章70大壽時光緒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賜聯匾,彰顯直隸首府之臣、其位舉足輕重。當時地處京師門戶的保定府改稱「直隸省」。所轄區域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及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東部,為清初全國八督之首。因此當時有「三資輔為政,屏藩衛帝京」之說,直隸總督統兵保衛京師可謂震懾四方、位高權重。
府衙庭院內植有數十株粗狀檜柏鬱鬱蔥蔥,每逢冬季數百隻貓頭鷹棲息其上,「古柏群鷹」之奇堪稱一景。以樹相隔,衙署內分東、中、西三路甬道,其主體建在南北向中軸線上,中路包括大門、儀門、正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建築,並有左右耳房、廂房,配置嚴禁;東西兩路輔助建築有花廳、幕府院及後花園,均布青瓦頂、坊式硬山模式,盡顯其北方典型衙署建築格局。
保定大悲閣位於古城中心,佛寺建在鬧市極為少見。大悲閣坐北朝南,山門正對裕華路,其左側原是三條小街拓寬後形成十字街巷;如今提法司街、炮臺街、光園街等窄巷已有名無實。
大悲閣也是深居鬧市中的一方淨土,「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雖說前庭不算開闊,但三排石階依次上延,感覺上行的步履越發虔誠;「大悲閣」紅牆青瓦、重簷三層,山門上懸酞青藍底雕花牌匾,上書金字「真覺禪寺」。穿過山門,就是天王殿,咫尺之間,鬥起三層樓宇中懸豎匾,「大悲閣」三個鎏金大字分外遒勁、彰顯出殿前頓悟的寬容;樓閣高聳映襯藍天祥雲,直衝九霄的瑞彩融入山河。
正殿基座漢白玉砌成22級臺階平分左右人字階梯上行,兩側分別設有鐘鼓樓。緣階而上閣樓高約九丈九,有「市閣凌霄」之美稱;「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
步入閣內、正中供奉五米多高的木雕神像,蓮花須彌臺上矗立觀世音大士慈眉善目、神態安然,大慈大悲的千手千眼菩薩像佛法無邊、普度眾生。仰望神像你會感到菩薩那慈祥的眼神正望著你,驀然間使你遠離孽業、令你心生善念,從其善緣、求得寬恕。傳說大悲閣建寺,也許就是讓百姓能從心理上接受善緣?頓悟真覺、修來世、以度今生!
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拔都」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蔡國公。這位戎馬一生、驍勇善戰的「都元帥」,晚年敬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此修建佛寺大慈閣,請來一位真覺禪師,主持營造事宜。
寺院落成後,大家懇請真覺禪師留下來,住進樓閣後面的僧房;待禪師圓寂後,寺院山門懸掛起「真覺禪寺」的匾額,只為紀念禪師的善舉,所以後人稱大慈閣為真覺禪寺。
大悲閣後身臨街有個後門,這座廟坐南朝北在國內可謂絕無僅有。為什麼坐南朝北呢?北城門正對通往京城的大道,南來舉子前來敬佛卻迎其背像大為不吉,後迎請關公關老爺護法,寺廟後門即成為關帝廟正門,關老爺坐北朝南面對南來的舉子大吉大利,保佑進京趕考舉子高中喜登龍門,據說十分靈驗;關帝廟雖說方圓不大,時至今日香火不絕。
關帝廟前是條老街,拐入深巷兩側店鋪皆為兩層洋房、青磚灰瓦、中西合璧,盡顯當年直隸行省風韻。巷口處立有一座牌坊,臨街一側上書「西大街」,沿街西行就是老城根;樹影婆娑下的殘城倍感滄桑,青磚浸滿蒼苔,被樹根拱起的裂縫,層層剝開牆體深深塌向地面;仿佛在訴說昔日裡不堪回首的往事中那些無盡的悲涼。
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軍攻入保定,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外手諭傳訓「以禮相待」;嚴令之下,侵略軍大肆燒殺搶掠,無人抵抗。11月6日,英軍少將蓋斯利為首的侵略軍進駐總督署,將直隸護理總督及其都衛五人綁赴大堂跪審,之後推出轅門斬殺。此辱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歷史上可見一斑!
李鴻章在任期間,面對江河日下的大清時局,已是無力回天。《煙臺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俄條約》、《辛丑條約》,乃至中日甲午海戰,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結局;讓一位披肝瀝膽的老臣來承擔,而真正喪權辱國的慈禧、光緒卻無任何擔當,這就是中國近代史。
1901年11月初,李鴻章病逝,撒手西去。袁世凱趕赴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根據《辛丑條約》規定、天津附近不準駐紮軍隊,因此小站新軍便移師保定。袁世凱本是李鴻章麾下得力幹將,督軍直隸十餘載,靠編練新軍起家,歷經滄桑終於進駐直隸總督署身居高位。
「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政史篇」;直隸總督衙署的功過是非承載了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方方面面的縮影,積澱了豐富的內涵可謂經典,又何止是半部清史,那就是京師門前的照壁,無時不刻在敘寫輝煌。
1902年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練常備軍(即新軍),並設軍政司,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任督辦。同年5月,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由馮國璋任總辦(即校長),可謂保定軍校的前身。從1906年至1911年、數年間分別在保定軍校校址開辦;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及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同年七月,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在保定軍校原址開辦陸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為段祺瑞親信趙理泰。
時過境遷,如今保定東關外已闢為新時代廣場,保定軍校原址只剩一隅闢為紀念館,步入軍校正門,堂前綠樹掩映下的軍魂二字格外醒目。大廳內立有幾尊雕像,抬頭便能望見當年的校訓,守信、守時、苦讀、勤練、愛校、愛國。左右展廳以照片為主,展品中有部分當年遺物。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全國掀起討袁浪潮;兩廣、兩湖、江西、安徽、江蘇、福建及四川等省籍的學生,利用軍校放暑假期間,紛紛跑回家鄉積極參加反袁作戰,直到來年3月底才輾轉返校。
實際民國成立後所建「陸軍軍官學校」,是在北洋政府「陸軍軍官學堂」原址上重建,又稱「保定軍校」;共辦了九期,1923年停辦。從保定軍校走出來的知名校友、人才濟濟,如蔣介石、白崇禧、張治中、葉挺、傅作義、陳銘樞、陶峙嶽、楚溪春等。軍政要員更是不勝枚舉,在軍政屆任要職的如陳誠(國民政府參謀總長)、李樹春(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秦德純(國民政府國防次長),還有熊式輝、顧祝同、劉峙、薛嶽、羅卓英、馬法五、周至柔等國民黨高級將領。
走出軍校、保定東關早已是面目全非,想來當年歷次出差途徑保定,只要有空、一個電話就能招集十來人聚會;杯酒之間,敘舊閒談不絕於耳,都有席散意猶未盡之感。如今能走出家門的人已經不多,也許是疫情作祟、也許家中有了第三代、也許病魔纏身根本走不出家門、也許根本就沒有也許;總之圍坐在桌前的故友已是寥寥無幾。
從飯店走出來時下起了雨,雨下得很急,雨絲飄來淡去了幾分酒意,似乎清醒了許多。坐上出租車、一直向東直奔河北大學方向駛去,車窗外面風聲掠過,恰似時光飛逝的當下,大把大把的時間就從身邊偷偷溜走,看不見、摸不著;唯一能證實時光在暴走的景象,只有那默默老去的身影。
《保定點滴》
作者、燕然搦管
2020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