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
還記得瓦爾特嗎?1977年,中國電影事業還沒從重創中恢復過來,幾部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等,在中國引發了空前熱潮。觀眾不僅了解了這個和我們恢復了友好關係的國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勇,更認識了一個和以往英雄形象完全不同的不羈硬漢的獨特魅力,沉默冷峻,風度翩翩,有勇有謀。這就是前南斯拉夫功勳演員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上述電影中均飾演主角,被中國觀眾用影片中的角色稱為「瓦爾特」。「瓦爾特」自我回憶第一次來中國上海時,到處遇到蜂擁而至的觀眾,令他大為感動。 「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直到今天許多的文藝演出現場,仍能聽到電影《橋》中的插曲,伴隨著人們頭腦中那位硬漢的形象。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位男神級的「瓦爾特」先生,和古城保定還有一段美好緣分。
自小在保定長大的蔣君嶺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保定北市區中學(二十四中)上學,後來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斯拉夫語,又在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大學研究生畢業。這個經歷,讓他成為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南兩國恢復正常關係後最早赴任的外交官之一,並長期從事這一友好事業。 當時蔣君嶺負責對南斯拉夫文化界的聯繫交往,和文化部專家小組一起參與了這批優秀影片的引進,並在工作中和「瓦爾特」(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結為親密的朋友。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除作為功勳演員參加過200多部反法西斯戰爭影視劇演出,系前南斯拉夫公眾人物。他先後五次來到中國,中央電視臺為他做了專訪節目。中國人民對他表達的熱忱,讓巴塔充滿了感激之情。同時隨著工作中的密切交往,巴塔和蔣君嶺的個人友誼也越來越深,蔣君嶺對這位外國文化大師充滿了尊敬,巴塔則把蔣君嶺當做他的「中國嚮導」。 每當有遠道而來的中國朋友,想通過蔣君嶺見見久已仰慕的「瓦爾特」時,「瓦爾特」不管多忙,都會囑咐他的助手:「千萬不能慢待中國來的朋友,儘量安排一起吃飯。」 上世紀八十年代,蔣君嶺曾參與組織中國中醫援外醫療的工作,讓傳統中醫技術在南斯拉夫建立了信任和威望。蔣本人退休之後,想做些民間對外交流,把家鄉保定的中醫藥向國外引介推廣。他和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平時交流,多次介紹保定的傳統文化,巴塔對他的想法大為支持,並幫助與該國衛生部官員溝通渠道,等保定方面的中醫院人員到達後,他還親自會見陪同,為中醫在東歐地區的落腳,做了許多鋪墊工作。
2016年3月,83歲的巴塔先生跟蔣君嶺聯繫,告之中國有關部門邀請他再來中國訪問。蔣君嶺也藉機向他發出個人邀請:「這次來中國一定要到我家鄉保定走一走,看看這塊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土地。」巴塔高興地接受了邀請,但同時又提出一個請求:「中國人民的友情,讓我已經把自己的心和中國連在了一起。我雖不敢貿然提出中國國籍的申請,但請老朋友出頭,讓你的家鄉給我一個『榮譽市民』的稱號。蔣君嶺向有關部門請示後,得到了首肯。
可世事無常,不久之後,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突然中風,臥床不起。蔣君嶺雖然努力幫助尋求中醫意圖救治,但未能出國成行。我們心中的巨星「瓦爾特」不幸離世,也在古城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巨大的遺憾。
所幸的是,從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塞爾維亞之後,這個前南斯拉夫遺留下的最大國家,和中國建立起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積極加入了「一帶一路」合作,並成為歐洲第一個對中國免籤的國家。2020年抗疫鬥爭中,當中國醫療隊落地貝爾格勒機場時,總統武契奇親吻五星紅旗的畫面,令無數中國人眼眶溼潤。
退休後的蔣君嶺先生,繼續做著維繫中塞兩國人民友誼的工作。去年,蔣先生幫助河北農大與塞爾維亞農學院建立了農業科技推廣、雙方學生交流、建立科研基地的聯繫。 疫情期間,做了一生外交工作的蔣先生不方便出國了,他也不回北京居所,而是住在保定西大街的老家舊宅中,搜集查閱保定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內容資料,準備今後向外推介。 前些日子,他剛和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的遺孀通了電話,人不在了,但這份深厚真摯的友情一直保留著。「老夫人說巴塔去世前還在說著要去保定的事,說他就要成為那裡的榮譽市民了。」 蔣先生動情地說:「巴塔還惦記著我給他說的把中醫繼續介紹過去的事情。這件事我也還打算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