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2020-08-27 西江月k


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於1973年譯製的,同年在全國公映。影片上映後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帶給國人的感覺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因為過去我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黑白電影,還是窄銀幕;而《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卻是彩色寬銀幕。我們過去從電影中看到的幾乎都是李向陽式的農民打扮,或者是土八路的粗布裝束。看《偵察兵》時,王心剛扮演的郭銳穿著國民黨軍的制服,就覺得帥的不得了了。而在《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中我們看到的德國軍服是如此的華麗美觀,如此的威風八面,色彩豔麗,沒想到軍服還可以設計的這麼帥氣、漂亮,軍帽的帽簷還可以挑得這麼高!影片情節緊湊,懸念叢生,一環緊扣一環,隨著故事的發展,依次出現了槍戰、互設圈套、飛車追擊、諜戰鬥智、徒手格鬥、火車車頂的戰鬥、大爆炸等元素,而且這些元素的出現順理成章,非常自然,合乎情節的需要,從而使得這部影片很有看頭,對之後的中國電影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多中國電影如《黑三角》、《特高課在行動》都出現了「瓦爾特拳」,飛車追擊的場面更是數不勝數,中國各地還出現了瓦爾特服,給當時到處都是中山裝的中國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


影片的開頭是序幕,表現的是1944年德國本土遭受同盟國的轟炸,德軍的一個軍事會議在地下室召開。這個會議對理解影片非常重要,它通過一位德國將軍(元帥)之口描述了當前德國的處境:貝爾格勒已經丟失,俄國軍隊正在從北方推進,東南軍區司令萊爾上將帶領A軍團當晚從巴爾幹撤退,如果在其撤退之前多瑙河以南的公路被敵人控制,A軍團就會被包圍,這意味著德國將要損失20個師,而目前保衛德國就指望這20個師。為了保證A軍團順利撤退,必須保證裝甲部隊的燃料供應,裝甲部隊從希臘的薩洛尼卡出發,燃料只夠到達南斯拉夫的維謝各拉特,需要用塞拉耶佛油庫的燃料運輸到維謝各拉特,支持A軍團撤回德國,這就是代號「勞菲爾行動」計劃。在這次會議中,借著德國將軍(元帥)的口對塞拉耶佛對於二戰結束的作用進行了誇大,還借著維蘭特中校的口對瓦爾特和塞拉耶佛公民的抵抗運動進行了誇獎,其實這裡發生的事情客觀來看,對於二戰的進程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因為這部影片是由南斯拉夫波士尼亞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的首府就是塞拉耶佛,自我表揚應該可以理解。


影片從塞拉耶佛郊外高地的一處高炮陣地開始,引出兩條線:一條是假瓦爾特(康德爾)帶領遊擊隊炸毀了一座鐵路橋,導致德軍報復,20名鐵路工人被吊死,養路工奧伯倫被監視;另一條是真瓦爾特(真名叫彼勞特)帶著蘇裡去調查,營救出奧伯倫。

吉斯照相館,非法委員會召開會議。康德爾跟布蘭克要向解放區轉移的17個人的名單,導致這17人被殺,姑娘尼達也被黨衛軍上尉比紹夫在街頭開槍擊斃。這個細節電影沒有展示出來,其實原版電影裡有,我看過這段視頻,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不明白為什麼公映時被剪掉了。

謝德跟女兒阿茲拉談話,希望她好好活著,不要參加反德行動。

彼勞特派伊萬跟布蘭克在哈姆飯館見面,了解非法委員會的情況。之後伊萬先走,去飛鷹藥房接頭;後走的布蘭克被康德爾打死。蘇裡找到謝德,告訴他布蘭克的死訊。伊萬在飛鷹藥房得知自己被跟蹤,就去博物館。在博物館,遊擊隊員馬利施帶一群學生湧進來,擋住了特務,掩護伊萬逃跑。在逃跑過程中,伊萬受傷被俘,被德軍送進醫院。在醫院,醫生們在蘇裡和醫院電工的配合下,利用停電成功地偷梁換柱,用一具死屍將伊萬調包,營救出伊萬。從伊萬口中,彼勞特得知,非法委員會在吉斯的照相館碰頭。

德軍第510摩託化團來到塞拉耶佛,團長哈根中校向馮.迪特裡施報到,馮.迪特裡施命令哈根警戒鐵路線的東段,安全區共130公裡,直到維謝各拉特。

警察局的喬斯科(真名斯特利)找到彼勞特,匯報火車站出現了大批德軍的情況。

非法委員會開會,面對質疑,布爾吉無意中說出來女朋友阿茲拉的父親謝德是個老遊擊隊員。會議期間彼勞特闖進來,在吉斯面前演了一齣戲,贏得了吉斯的信任,吉斯將其帶到米爾娜家裡。

晚上,一群人去燒德國的軍車,被設伏的德國機槍手打死,布爾吉和阿茲拉也犧牲了。次日,德國人宣讀公告,讓死者親屬去認領屍體,謝德帶頭,彼勞特、蘇裡、車站調度員等遊擊隊員緊隨其後,隨後大批群眾走出來,使比紹夫打死少數人的陰謀破產。

米爾娜家裡,彼勞特告訴米爾娜康德爾是蓋世太保,米爾娜心慌意亂,矢口否認。彼勞特給她一塊手錶,交代她以此為信物與自己保持聯繫。

謝德修表店裡,一個假冒的遊擊隊聯絡員告訴謝德有關「勞菲爾行動」計劃的絕密情報,5點鐘在清真寺門口要親自交給瓦爾特。隨後斯特利趕到謝德修表店,告訴謝德這是敵人的圈套。謝德知道上當了,決定自己代瓦爾特去清真寺。在清真寺門口,謝德擊斃了假聯絡員,自己也被塔樓上的機槍手打死。隨後,彼勞特、蘇裡和另外一名遊擊隊員和敵人展開了一場戰鬥,而後在群眾的掩護下平安脫險。

在一處墓地,謝德的徒弟凱姆引導米爾娜見到了彼勞特。從米爾娜口中,彼勞特得知吉斯住在庫茲曼地球廳的樓上。彼勞特、蘇裡他們在庫茲曼的眼前演了一齣戲,將吉斯除掉。

晚上,在野外的一處廢墟,向解放區轉移的50多人被假德軍包圍,為了不被槍斃,安插其中的德國特工阿克瓦利斯說出自己是德國軍官,並在名單上標註出5名安插進遊擊隊中的德國間諜。

米爾娜家裡,彼勞特和吉斯說出了米爾娜是叛徒的真相,彼勞特讓米爾娜約康德爾晚上在磚窯見面。在磚窯雙方展開槍戰,米爾娜被康德爾打死,康德爾被吉斯打死。

德國裝甲部隊抵達維謝各拉特,上校汪施道夫讓休伯特通知馮.迪特裡施:「勞菲爾行動」可以開始了。

塞拉耶佛火車站,哈根和馮.迪特裡施約定運傷員的列車10:20準時到達油庫。馬利施佯裝給調度員送飯,得到關於這列火車的情報。欽德勒給值班員打電話要15輛卡車,電話被遊擊隊監聽。火車準10點開出,此情報被接力傳送,最後到達彼勞特處,彼勞特、醫生、蘇裡、伊萬四人根據情報分析判斷,知道運傷員的火車到達油庫後要卸下傷員,用15輛卡車運傷員,火車的真實用途是運油,用油支援A軍團的撤退,這就是所謂的「勞菲爾」行動。

1267號運傷員列車到達油庫,傷員下車,油被裝上列車。

欽德勒的車隊去油庫,最後一輛車被遊擊隊截住,彼勞特、蘇裡、吉斯頂替司機開車進入油庫。彼勞特三人將火車司機勒納特三人打暈,冒充他們控制了火車頭。被打暈的司機擰開水龍頭,被德軍發現,發出警報。德軍設法將列車截住,沒有成功。比紹夫派兵上車頂去攻擊車頭,蘇裡利用繳獲火車司機的一把手槍戰鬥,繳獲了兩枝衝鋒鎗,他們利用這兩枝槍與成百敵人戰鬥。彼勞特將車頭與車皮的掛鈎摘掉,然後倒車將運油列車撞擊爆炸,使敵人的「勞菲爾行動」歸於破產。吉斯最終從蘇裡嘴裡知道彼勞特就是瓦爾特。

影片又回到了開始時塞拉耶佛的高炮陣地,被解職的馮.迪特裡施發出感慨,他指著塞拉耶佛告訴押解他的蓋世太保說:「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這部影片成功的塑造了彼勞特(瓦爾特是他的化名)、謝德、蘇裡、吉斯、斯特利、馬利施、布蘭克、布爾吉、醫生、調度員等一大批遊擊隊員的光輝形象,令中國觀眾耳目一新。因為他們和我們中國的遊擊隊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他們的遊擊隊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生活在城市,成員平時都有正當的職業做掩護,例如:謝德是修表店的老闆,吉斯是照相館的老闆,斯特利是警察,馬利施是學生,米爾娜大概是個裁縫,還有醫生、車站調度員等等,他們為了南斯拉夫的民族解放事業而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視死如歸,最終贏得了南斯拉夫的解放,南斯拉夫也是歐洲除蘇聯外唯一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國土的國家。

這部影片不僅表現了遊擊隊員們的英勇事跡,更是濃墨重彩的表現了普通群眾的抵抗行動:

A.假瓦爾特帶領隊員炸毀鐵路橋被追擊時,鐵路養路工奧伯倫掩護了他們。

B.一位火車司機配合彼勞特、蘇裡救出了奧伯倫。

C.謝德的女兒是一位醫院的護士,她受戀人布爾吉的影響參加襲擊德國軍車的行動而犧牲。

E.伊萬在博物館無法脫身,馬利施帶來一群學生湧進來,掩護伊萬逃跑。

F.博物館館長打開窗戶讓伊萬逃跑。

G.伊萬做手術時,醫院電工、手術室的一群醫生配合,將伊萬調包。

H.謝德死後,彼勞特、蘇裡和另一名隊員和敵人戰鬥後,被一群手工藝者掩護逃脫。

I.墓地,謝德的徒弟凱姆讓米爾娜見到了彼勞特。

J.運傷員列車發車後,調度員——凱姆——書報攤——騎自行車人——火車工人——醫生——彼勞特。

他們當中很多人並不是遊擊隊員,只是普通的群眾,但是他們義無反顧的投身到反抗法西斯的鬥爭中,為贏得這場戰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這部影片始於高炮陣地,終於高炮陣地,不同的是,剛來到塞拉耶佛的黨衛軍上校馮.迪特裡施躊躇滿志,信心百倍,要找出化名瓦爾特的這個人;離開時,他神情黯然,無可奈何,指著塞拉耶佛告訴身邊的蓋世太保,也是告訴電影觀眾:「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這句話是對整部影片的總結,是對塞拉耶佛全體公民的褒揚,影片的片名其實不是說彼勞特個人保衛了塞拉耶佛,而是全體塞拉耶佛人民保衛了塞拉耶佛,因為每一位塞拉耶佛的公民都是瓦爾特。

這部影片是一部獻禮片,為紀念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起義三十周年而拍攝。

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往往把七十年代引進的南斯拉夫電影理解為塞爾維亞人的故事,這是錯的。南斯拉夫的主體是塞爾維亞族,是斯拉夫人的後代,他們信奉基督教。我們看到的南斯拉夫電影,如《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等等幾乎全是波士尼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反映的是波士尼亞人民的戰鬥故事,波士尼亞就是現在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簡稱波赫)。塞拉耶佛是波赫的第一大城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常駐波赫國際組織的集聚地,有36個國際組織和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處集中於此。由於當地人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城市裡到處都是清真寺和宣禮塔。

這部影片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2010年5月9日上海世博會波赫館舉行國家館日活動,專門邀請了在電影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中扮演遊擊隊長瓦爾特的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參加了波赫國家館日活動,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英雄『瓦爾特』來參加世博會了!」大家競相歡呼,爭相合影,一時間波赫館變成了歡樂和懷舊的海洋。

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部電影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由於是獻禮片,細心觀察可以看出很多趕工的痕跡。

1.序幕中電影借德國將軍(元帥)之口對塞拉耶佛對於二戰結束所起的作用進行了誇大,事實上發生在這裡的事情對於結束二戰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2.影片中只要有德軍坦克的鏡頭,都能看到T-34,這是大錯特錯的。T-34是蘇聯坦克,用蘇聯坦克冒充德國坦克,是該片的一大硬傷,這也是最遭觀眾詬病的地方。

3.遊擊隊夜晚火燒幾輛德國軍車,根本用不著20多人,幾個人就能搞定。人少既利於隱蔽,突然發動襲擊,又利於迅速撤離,這是軍事常識。

4.襲擊失敗後,德軍通知死者家屬認領屍體,比紹夫命令欽德勒,誰走出來就打死誰。打死行動小組的成員,德軍有正當理由,因為他們襲擊德國軍車。而在光天化日之下打死死者親屬就於情於理都說不通,這是公然的屠殺,違反日內瓦公約,比紹夫不敢這麼做。電影這麼拍,只是想反映德軍的兇殘。

5.假聯絡員讓謝德通知瓦爾特,說有關「勞菲爾行動」的重要情報要親手交給他,在斯特利來之前謝德並沒有察覺這是個圈套,但是在如此重要的情報面前,作為一名老練的遊擊隊員的他卻無動於衷,沒有立即去通知瓦爾特。

6.謝德在清真寺替瓦爾特犧牲,彼勞特和其他遊擊隊員知道這裡設有埋伏,他們應該立即撤退。結果他們違反軍事常識,反而進入敵軍圍困中的清真寺塔樓為謝德復仇,這不是一個老練的遊擊隊長幹的事。戰鬥結束後,彼勞特等人跑到手工一條街,一個人為了掩護他們,推出一輛板車阻擋德國人。這個鏡頭明顯穿幫了,因為他幾乎是當著比紹夫的面將車推出的,比紹夫還是裝作沒看見。

7.康德爾開槍打死米爾娜也是於情於理都說不通,顯得極為牽強,生硬地給人傳遞叛徒沒有好下場的信息。

8.彼勞特、蘇裡、吉斯三人在破磚窯裡預先設伏,康德爾三人完全不知情,即便是這樣,彼勞特他們卻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破磚窯的戰鬥從夜晚一直持續到天亮,康德爾手槍裡的子彈才打完。在破磚窯已經將康德爾的兩個隨從擊斃,形成了三打一的有利局面,可是此時吉斯和蘇裡卻消失了,只剩下彼勞特和康德爾一對一,兩人從磚窯一直打到山上,直到康德爾被彼勞特從山上打得滾到山下,吉斯和蘇裡才急匆匆趕了過來,這期間兩個人在幹什麼?

9.布爾吉、蘇裡、謝德、假聯絡員、康德爾、米爾娜都有中槍的鏡頭,但是身上都沒有血跡。

11.在火車上,三顆子彈對付上百個訓練有素的德國兵,顯得太誇張了,遊擊隊員們太神勇了。

12.彼勞特摘掉火車掛鈎向回爬時,背對著車廂,這時他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但恰好此時車廂頂上卻沒有一個德國鬼子。

13.哈根的摩託化團警戒鐵路線,彼勞特劫持火車後沿線卻沒有遇到德國兵,只有一處德國人用原木攔住鐵軌,出現一個德國機槍手用MG-42掃射,卻沒有給他們造成任何殺傷。

儘管這部影片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瑕不掩瑜,《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用很低的成本創造了一部經典。

我是一個瓦爾特迷,是《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第一批觀眾,記得當年我還是在露天看的這部片子。德軍華美的制服,MP-40衝鋒鎗,MG-42通用機槍都是我第一次看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

「你是德國軍官?那我還是邱吉爾呢!」

「肖特呼喚康德爾,肖特呼喚康德爾。」等臺詞經常縈繞在耳畔。90年代,我買了這部影片的光碟,現在我的電腦裡保存著一部修復版高清電影,我還有一部原聲未經翻譯的電影,我的手機鈴聲也是這部影片的片頭、片尾曲,所以我有很深的瓦爾特情結。我現在收集了兩套德國黨衛軍的制服,一隻標價很高的原品MP-40衝鋒鎗的彈夾我也毫不猶豫的買下了,我這樣做就是為了圓童年時代的一個夢。

——謹以此文獻給全國的瓦爾特迷們!

西江月於英格蘭

相關焦點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
    這是男主角瓦爾特的一句臺詞,也是貫穿始終的主線。電影一開始,瓦爾特就是懸疑人物,筆畫中都帶著故事成為塞拉耶佛的幽靈,卻又神龍見首不見尾弄得觀眾莫名其妙,不到最後一分鐘不予揭曉。真假瓦爾特輪番出場,遊擊隊員頻頻扮演德軍劇情撲朔迷離。時光倒流到1944年,德軍線被動,盟軍越逼越近,戰火燒向德國縱深。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主題音樂
    朋友,還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在中國上映的南斯拉夫經典影片《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嗎?韃督巡那時正在部隊服役,在那崇尚英雄、熱愛英雄的年代,這部影片給中國人民留下來深刻的印象。而該片的主人公瓦爾特勇敢、機智,率領遊擊隊員抗擊德國納粹、保家衛國的形象更是深入觀眾人心。
  • 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在電影中,南斯拉夫遊擊隊的負責人瓦爾特就像一個幽靈一樣困擾著德國人,雖然觀眾可能會猜到瓦爾特是誰,但謎底還是在影片最後才揭曉,瓦爾特也就成了一位神秘的遊擊英雄。也許有人會有疑問,這麼帶有神秘色彩的遊擊英雄是否真的存在,這不會是抗德神劇吧。實際上,瓦爾特確實有原型,他的真實名字叫弗拉基米爾·佩裡奇,生於1919年,二戰爆發前他在一家銀行工作並被調去塞拉耶佛分行。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那句經典臺詞勾起多少童年的回憶
    很多上了年紀的同志,已經非常說戲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現在網絡發達,你要是想再看一下,非常容易就會找到的。橋》再有就是《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講述了一位英雄 瓦爾特與一座城 塞拉耶佛 的故事。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故事,主演是狄托朋友,導演餓死在城裡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大家曾經同屬於一個陣營,但這也不能完全解釋得通,畢竟咱們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些國家的親切感就弱一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我們和前南地區文化交流比較多的原因吧。扯遠了,本文要說的就是我國幾代人、無數人都看過的前南斯拉夫經典二戰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 瓦爾特去世了!誰還記得那些經典臺詞?誰來保衛塞拉耶佛?
    我一來到塞拉耶佛就尋找瓦爾特,可是找不到,現在,我要離開了,總算知道了他」。身邊的維爾德姆特趕緊湊過來問:「你說瓦爾特是誰?請告訴我他的真姓名」。馮·迪特裡施有氣無力地說:「我會告訴你的,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導演克爾瓦瓦茨-「西方遊擊隊大師」
    ,瓦爾特在 1945年4月6日塞拉耶佛解放前夕,為保護髮電廠與撤退的烏斯塔沙戰鬥中犧牲。電影委員會第一任製片人莫尼· 芬奇聚集了可能對電影感興趣的年輕人,這其中包括當時19歲的克爾瓦瓦茨,他的電影事業自此開始了。
  • 塞拉耶佛,瓦爾特的身影時隱時現
    腳下這座清真寺建於1480年,是當年瓦爾特與敵人發生槍戰的地方。保護瓦爾特的鐵匠就犧牲在這清真寺的宣禮塔下。仔細再看,居然是家咖啡店。尋到電影裡的「鐘錶店」了,它曾是遊擊隊的情報站。店主謝德是一位老遊擊隊員,為了不暴露瓦爾特的身份而英勇犧牲在敵人槍口下。可惜大門緊閉。導遊說,現在是一家賣表的店鋪。倒是頗有名氣的「鐵匠鋪」沒讓我失望,它位於一條窄巷裡,不缺顧客。
  • 與塞爾維亞分家的波赫:今天的瓦爾特還會保衛塞拉耶佛嗎?
    塞拉耶佛似乎在提醒我,不要小看這座城市。塞拉耶佛號稱歐洲的耶路撒冷。把塞拉耶佛跟耶路撒冷比有點誇張了,但塞拉耶佛有耶路撒冷的影子,也是巴爾幹半島問題的縮影:這座城市從建城以來延綿不絕的衝突和戰爭,大都與族群和宗教有關。塞拉耶佛是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幕後故事,配音演員全是大腕,吉斯長著中國...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幕後故事,配音演員全是大腕,吉斯長著中國面孔?這是一個專門推介老歌老電影的公眾號,有情懷,有溫度,希望更多朋友關注。對於很多中國觀眾來說,塞拉耶佛這座城市,和瓦爾特這個名字是緊密相連的。這完全源於一部充滿特殊記憶的老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據統計,這部電影在我國的觀影總人次,竟然高達上百億之多。
  • 塞拉耶佛,一座因歷史事件聞名的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
    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首都,位於塞拉耶佛河谷之中,被五座山峰所環抱,城市建在丘陵地帶,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城。這是一個多民族和多種信仰大融合的城市,有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和東正教,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人們共同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城市。
  • 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博物館「添丁進口」
    新華社塞拉耶佛8月21日電(記者張修智)《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博物館21日「添丁進口」,兩座新的以影片人物為原型的蠟像正式向公眾展示。新添的兩座蠟像原型分別是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德國軍官馮·迪特裡希和「假瓦爾特」。與館中其他蠟像一樣,新蠟像尺寸與真人相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 誰知道瓦爾特的身份
    直到最後謎底才揭開:蘇裡向吉斯介紹說,瓦爾特的真實身份就是彼勞特。那麼當時究竟有幾個人知道瓦爾特的真實身份呢?我們不妨探討一番。 序幕中,在塞拉耶佛一處高炮陣地上,比紹夫面對馮.迪特裡施的詢問時說:「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我審問過100多個犯人,可是一無所獲,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沒有,我可以發誓。瓦爾特簡直是個幽靈,我開始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存在。」
  • 最經典的戰爭電影,火遍全中國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Hello,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部非常經典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這也是一部紅色戰爭電影。該片主要講述了瓦爾特這個人物在與敵軍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成功地抓到間諜,並且給敵人重重的一擊的故事。電影中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形象的人物,他們無一不為了人民的解放的隨時鬥爭著。
  • 保衛塞拉耶佛的「瓦爾特」,走了
    他就是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中的主角「瓦爾特」的飾演者,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再見」至今流傳。對30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說,「瓦爾特」就是一個英雄的代名詞,一段融入生命的記憶。
  • 「瓦爾特」與保定
    1977年,中國電影事業還沒從重創中恢復過來,幾部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等,在中國引發了空前熱潮。觀眾不僅了解了這個和我們恢復了友好關係的國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勇,更認識了一個和以往英雄形象完全不同的不羈硬漢的獨特魅力,沉默冷峻,風度翩翩,有勇有謀。這就是前南斯拉夫功勳演員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上述電影中均飾演主角,被中國觀眾用影片中的角色稱為「瓦爾特」。
  • 瓦爾特故鄉舉辦《瓦爾特:從普裡耶波列到塞拉耶佛》展
    新華社塞拉耶佛12月4日電(記者張修智)由波赫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瓦爾特:從普裡耶波列到塞拉耶佛》展覽4日在瓦爾特故鄉塞爾維亞普裡耶波列市博物館舉行,旨在介紹反法西斯英雄瓦爾特生平事跡。據波赫歷史博物館介紹,瓦爾特反法西斯的事跡具有永恆意義,值得傳承下去。作為波赫歷史博物館「歷史故事」項目的一部分,本次展覽也是為了配合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普裡耶波列戰役77周年。同時,12月也是瓦爾特的出生月份。瓦爾特本名弗拉基米爾·佩裡奇,1919年12月出生於普裡耶波列。
  • 在線收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在電影貧乏的年代,一部名叫《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電影風靡了全國,瓦爾特的英雄形象,在少年時代的我們看來簡直就是偶像,風度翩翩、有勇有謀
  • 中國這座城市在外國人眼裡環境是最美的!英國美女最喜歡這座城市
    如果是一個經濟發達但城市裡蒼蠅滿天飛的城市,相信不僅遊客不會喜歡,當地的居民會更加的討厭吧!現如今一切發展經濟的前提都是保護生態環境,大家要養成垃圾隨手丟進垃圾桶的習慣,為保護環境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城市才會更加的美好,也會有更多的遊客來遊玩。中國這座城市在外國人的眼裡環境是最美的!英國美女最喜歡這座城市!
  •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中譯本序
    因此,瓦爾特在音樂領域的卓越貢獻,吸引我們更為深入全面地走進他、理解他。這也正是這本自傳得以廣泛傳播的核心原因。 1929年瓦爾特與託斯卡尼尼、克萊伯、克倫佩勒、富特文格勒的合影本書是指揮家的傳記。西方音樂歷經千年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創作為核心的作曲家歷史。作曲家成為西方音樂的代言人,這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其他音樂藝術家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