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多數皇帝看似一般,大明卻能國祚276年

2021-02-13 爪的異想世界

朱家統治中國276年,共傳16帝。這16個皇帝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外,其餘皇帝大多表現得比較平庸。即使考慮到清朝編撰的《明史》有抹黑的成分,明朝大部分皇帝,也稱不上是好皇帝。包括史書評價「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中30年不上朝的萬曆帝朱翊鈞,以及杖笞群臣、崇奉道教並禍及自身、尋興大獄、誤用佞臣、剛愎自用的嘉靖帝朱厚熜,還有耽樂嬉遊,暱近群小的正德帝朱厚照更是明朝皇帝中備受爭議和批評的。但就是在這樣大部分平庸的明朝皇帝統治下,大明依照享國276年,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強有力的內閣保障權力正常運行

中國王朝的覆滅原因中有一種基本模式,就是「制度崩潰」,即體制內的人叛亂或者相互衝突導致國家滅亡。比如西漢的漢元帝聲色犬馬,整個統治系統失能,最後被王家篡權。而明朝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開始上升,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在永樂朝以後,內閣權力加強。中晚明的歷史可以看出,只要內閣中人才濟濟,皇帝不能再胡來。明朝時,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

內閣大臣張居正

二、軍事上的都司衛所制度

明代的都司衛所制度可以說是朱元璋的一個創舉,明朝建國初期,因為軍隊編制相對比較混亂,有原來的紅巾軍,有地主軍,有新徵兵,有降軍也有犯罪充軍等等,隊伍編制雜亂,戰鬥力各不相同,指揮調動也不方便,因此朱元璋苦心積慮,要把這些軍隊整合起來,這就需要一種新的軍隊編制和組織形式。於是,朱元璋創建了都司衛所制度。這種制度,實際上就是軍區制度。都司管著衛所,衛所駐紮在地方,統轄千戶,百戶,總旗,小旗,士兵等軍民合一的軍戶。都司衛所的最高管理機構是五軍都督府。但都督府只有管理權,軍令權掌握在兵部手裡,也就是,武官管理,文官調度。軍隊衛所化,可以有效的保衛國家,震懾地方。因此,衛所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因此,衛所制度對維護大一統的國家是非常有好處的。

三、沒有外戚幹政

由於中央集權的加強,自太祖朱元璋開始,在選擇皇后和妃子的過程中,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尤其是宋以前)皇帝也要與大家族聯姻,才能保障皇權的安全。朱元璋還立下的祖訓所有皇后必須出身小門小戶。其次即使一個家庭的女子被選為后妃,能夠改變他們家族命運的也只是一些照例的虛銜和俸祿,這些外戚從此不會再得到朝廷重用,反而在用人上是要刻意迴避的。而且朝廷在用人上,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科考和晉升體系,即使是外戚也沒有可以特殊的,所以貴為外戚,基本沒有人能做大官的。這樣就基本從根本上杜絕了外戚幹政的可能性。

四、明朝皇帝不暴虐

明宣宗朱瞻基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於用人,嚴懲貪官汙吏;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復位後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明代宗朱祁鈺受命於危難,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謙,在內信任興安,不近聲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是英明之主。但他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奸臣趁機作亂。

明憲宗朱見深執政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朱見深能夠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社會經濟漸漸復甦。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不能說沒有缺陷。

明孝宗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

明武總朱厚照處事剛毅果斷,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雖嬉遊玩樂,卻也有抵禦邊寇之功,大事上從不怠慢。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早期英明苛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後期雖然好道教,不侍朝,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廷官吏,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而非影視劇情演繹的那樣昏庸無能。

明神宗朱翊鈞初初親政時,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但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罷除了萬曆朝的礦稅,撥亂反正,重振綱紀。但每日回宮後卻沉於酒色,縱慾淫樂。

明熹宗朱由校最大的特長就是做木匠活,到了醉心於木匠活的地步。如果他是個木匠,倒也還稱職,可是他偏偏是皇帝。

明思宗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

基於以上四點原因,明朝雖然自立國以來就內憂外患不斷,明朝皇帝也看似平庸,大明卻能享國近300年。

相關焦點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傳承了12世,總共有16個皇帝,國祚共計276年。朱元璋原先是個乞丐,憑藉著自己的本領,在亂世之中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登上了皇位,成為了一個布衣皇帝。
  • 朱厚照:明朝276年最能鬧的一位皇帝
    在明朝16個皇帝裡面,明武宗朱厚照顯得很「另類」。《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作者當年明月,就評價朱厚照「號稱明朝276年來最能鬧的一位皇帝」。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朝帝陵卻叫十三陵?
    【不轉載不抄襲,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創,碼字不易,認真碼字更不易,希望能加關注,您輕輕一個點擊,一個關注、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謝了!】大明王朝,中國封建王朝裡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開國皇帝出身最卑微的王朝。
  • 明朝時期的世界,還有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嗎?
    許多人將我國近代的落後歸咎於清朝這個非漢族建立的政權,仿佛換一個漢人做皇帝我國便依然是天朝上國,那麼明朝能擔得起這個重任嗎?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明朝時期的世界,是否存在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呢?
  • 一個可笑又可悲歷史謊言: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
    明清兩朝的政績確實是在歷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若是說清朝沒有昏君,明朝沒有明君,這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明清兩朝的國祚皆是276年,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276年?
  •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明朝到底有幾位是英明的君主?
    礙於明代少數皇帝的奇葩事實在太多,比如數十年不上朝的嘉靖、萬曆皇帝,自封大將軍的正德皇帝,不做皇帝做木匠的天啟皇帝,不愛美女愛奶媽的成化皇帝等。受這些皇帝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的皇帝都不行,甚至還流傳出「明代無」這樣的荒誕之語。試問,若明代真無明君,怎會有276年的國祚!
  • 三分鐘帶你盤點明朝十六位奇葩皇帝(上)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朝代共歷經16位皇帝,國祚276年,可相比其他的朝代的帝王,明朝的皇帝卻個個都是怪咖。今天讓我帶你們看看明朝的16位皇帝 ,都有怎樣的奇葩故事?1、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他與其他開國帝王不同,他當過和尚,要過飯,後來參加農民起義,開掛成為了帝王,當了帝王后害怕之前與他打天下的兄弟奪了他的位置,便將功臣殺的一乾二淨。
  • 大明皇帝作死圖鑑,一個更比一個騷
    當朱老哥的官只需要60兩白銀,剝皮示眾大禮包立刻奉上堪稱大明貪官一條龍服務他當皇帝那些年,殺了足足15萬的貪官。明朝二哥: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年齡:22歲在位時長:4年作死指數:★★★★作死行為:上臺立馬對自己的叔叔們開刀,引發明朝第一場內戰
  • 明朝皇帝名字暗藏玄機,將他們名字的第三字連起來,你看看是啥?
    大明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國祚276年,被譽為史上最有氣節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最經典的詮釋。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對明朝有特殊的情感或獨到的見解,但是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朱元璋在後世明朝皇帝的名字中隱藏了一個玄機! 或許大家只對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和刀光劍影的戰爭事業感興趣,並不去在意一個人叫啥名字,畢竟每個人的名字都或多或少的有點暗喻。
  •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出過許多偉大的人物。《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連中三元的奇才商洛、延續大明200年國祚的于謙等等,這些人都深深被刻在歷史功勞簿上。但是,當我們說到「大明第一人」時,總會想到這兩個名字:王陽明和張居正。
  • 明朝皇帝沒有一個軟骨頭 而清朝
    如果你仔細翻看史書的話,你會發現清朝的皇帝,特別是前幾任皇帝都是十分重視讀書的人。幾乎每天五點左右就起來都書了(幾乎每天都是現在高三的節奏)。他們除了讀書之外還要練習弓箭騎射。每天同時還要學習前代皇帝的治國之道,還要學習蒙古文、滿文、漢文,無論政務多麼繁忙,學習從來不放鬆。 但是,跟清朝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明朝。
  • 明朝的皇帝雖一些是荒淫無道,但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
    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如果去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    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明軍能夠保持這樣持久的戰鬥力,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再反觀明朝,雖然明朝有少許的皇帝看起來讓人很不靠譜,比如喜歡封自己做大將軍的明武宗、喜歡自己奶媽的明憲宗,還有二十餘年都不上朝的明世宗,甚至更過分的還有三十餘年都不上朝的萬曆皇帝。但是有沒有發現明朝這些皇帝雖然都不太喜歡治理國家,但是他們的治國能力卻不弱,簡而言之就是他們會當皇帝。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為了找出大明的敗家子,朱元璋建了個皇帝聊天群且看他們聊天記錄
    話說在公元1645年(乙酉年)的某一天,也就是大明滅亡的第二年。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準備通過聊天群開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討論會,召集了大明的歷屆皇帝,只為討論一個話題:為啥大明只存續了276年,誰是大明的敗家子?
  • 平史 | 崇禎皇帝其實是被明朝「網絡大V」,給活活騙死的
    1644年的煤山,明朝末代之君崇禎用顫抖的手將三尺白綾套上了自己的脖子,種種思緒,十七年間之過往於眼前划過。「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大明王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死於煤山老槐下,留下遺書「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縱觀大明王朝的276年與南明史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 明朝皇帝簡介,有不少破了歷史記錄,你最喜歡哪一個呢
    自從泥腿子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後,明朝共傳一十六帝,國祚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雖說終明一朝戰爭也不少,但大明一直踐行著「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也是讓後人津津樂道的重要原因。封建社會,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每隔幾百年都要循環一次,而為了國祚永昌,即使強盛的漢唐,也幹過割地和親、忍辱負重的事。
  • 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句話有什麼漏洞?
    明清兩朝的國祚很巧合都是300年左右。明朝的開國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一直到崇禎皇帝的1644年為止,歷經十六帝,正好是是276年。清朝自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一直到1911年宣統退位,歷經十二帝,正好是是295年。  但清朝實際享國年數為1911—1644=267年。為什麼?
  • 大明皇帝作死圖鑑
    大明皇帝作死圖鑑,一個更比一個騷》明朝,可能是最讓人又愛又恨又好笑的朝代。我們同時也能看到的,在前後一共十六個皇帝裡面,有人兢兢業業,有人卻縱情聲色、禍害朝政。今天,帶你走進明朝,看看那些皇帝們,是如何一步步把明朝「作」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