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貢體系到海禁:中國近代海權是怎麼從明朝開始一路衰落的?

2021-02-13 撲克投資家

 溫情提示 :"撲克投資家」技術升級啦,親們記得再次置頂哦

文 |  陳堅

來源 | 地球知識局 ID : diqiuzhishiju

編輯 | 撲克投資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宣德八年(1433年)的冬天,對於明朝君臣來說,顯得極為特殊。明宣宗朱瞻基更是格外興奮,為了犒勞來自天方國的使臣,他決定用前所未有的大禮迎接他們。

因為在這一年,天方國使者向大明進貢了麒麟。這是中國古書上最典型的祥瑞,是宣德朝太平盛世的寫照。

不過,宣宗皇帝不知道,天方國所進貢的神獸如今的學名,叫「長頸鹿」。


天方國隨處可見的「神獸」,在大明成為了至高無上的寶貝。宣宗皇帝用了無數財寶賞賜天方國。

這僅僅是明代「朝貢體系」的一個縮影。海外國家可以用一些普通的貨物,通過「朝貢形式」來換回無數金銀珠寶。

然而,明朝可不覺得自己虧。因為在他們眼裡,中國更需要的是象徵性的宗主權。

在宋元看來,南海代表著貿易和利益;在明朝看來,南海代表著禮儀和朝貢。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態度,最終導致了其海運和國運的不同發展。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取得政權之後,一直試圖營造一個理想的國家——一個可以自

自足、循環自生的太平盛世。因此,海洋在他的眼中,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出於對商人和國外勢力的敏感,洪武皇帝在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後,頒布了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詔令。這道詔令,是對中國蓬勃發展的海商力量又一次重擊(元末戰爭對海商發展也起到了毀滅性作用)。

自此,漂浮在這個龐大國度東南一隅的海洋萌芽被摧毀,中國回到了大陸國家的老路上。

永樂元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隨後「支動天下十三省的錢糧」,集福建、江浙等數百餘的造船工匠前來造船。

1405年,鄭和率領著一支約二百五十膄船,近三萬餘船員的龐大隊伍,開啟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航行。

作為歐洲海洋文明的興起標誌之一,迪亞士領著幾隻帆船到達好望角的時間,要比鄭和船隊從南京到東非海岸的時間,整整晚了86年。

雖然中國人的行動更早

但歐洲人邁向了另一個大洋,中國人卻沒有

鄭和船隊的基本「套路」,是船隊每到一國,便向當地國王宣讀詔書、賞賜寶物。由於 「賞賜厚誼」是朝貢體系的基本原則,每一個受冊封的國家,都能受到極為豐厚的獎勵。由於賞賜物品往往是進貢物品的數十倍,一些小國便非常熱衷於朝貢。

鄭和船隊有一套相當精密、高效、成熟的管理體系。其主要把船隊分為五部分: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

寶船相當於大型艦隊中的旗艦,是鄭和船隊的主體部分,也是其中規模最大的船舶。

馬船,是船隊中的負責運輸馬匹及下南洋中所需或得到的大量貨物的船舶。

糧船,便是存儲糧食的船舶。

坐船,是船隊中的大型戰艦。是鄭和船隊中諸位將領坐鎮的船舶,也是諸位將領的居住之所。

戰船,是鄭和船隊中最為「花哨」的船隊,也是儲備兵器的船舶。

早在18世紀之前的歐洲遠航中,許多船員由於缺乏維生素C而死於壞血病,但在鄭和船隊中,卻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船隊在運輸的大量瓷器中栽種豆芽,用豆芽可以有效補充船員的維生素含量。

這種辦法,不僅保護了瓷器的安全,也保護了船員的安全,堪稱古人的創新智慧。

不過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反對聲自船隊開始建造時便持續不絕。一方面是因為遠航勞民傷財,不符合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讓一個太監代表國家形象,有失體統。

在激烈的反對聲中,1433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的鄭和病逝於印度西海岸的古裡,隨即被安葬於今印尼的三寶壟市。鄭和的去世,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此後的數百年裡,中國再未派出相當規模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經常被史學家認為是古代中國海洋文明發展的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與下西洋運動平行的,是官方嚴厲禁止民間下海。這就是明代航海最顯著的特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當龐大的鄭和船隊航行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時候,永樂帝仍然規定民間「片板不許下海」。1433年8月,在海商、水手、漁民犯禁下海事件屢屢發生的情況下,宣德帝敕令沿海官員「嚴通番之禁」,進一步強化了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至嘉靖帝,達到最為嚴厲的高度,最終導致了沿海倭亂等一系列反抗。

在海禁政策的影響下,由官方壟斷的朝貢貿易成為當時唯一的海外貿易形式(除了貢使外,嚴禁外國人私自貿易)。隨著鄭和下西洋運動的結束,外國朝貢貿易逐步蕭條,能保持一定的聯繫的,也僅是周邊國家了。

明代市舶司主要有三所:廣州市舶司(原先為太倉附近,後因離京城過近,移至廣州,主要為東南亞諸國所設)、福州市舶司(原為泉州市舶司,後為了壓制泉州海商勢力,移至福州,主要為琉球所設)、寧波市舶司(主要為日本所設)。三所市舶司都經歷過設而廢,廢而復設的坎坷命運。

嘉靖元年(1522),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生活用品嚴重依賴於大明的輸出,朝貢是當時獲得中國商品的唯一合法途徑。

有兩家大名使團由於代表權問題發生衝突,最後爆發了「寧波爭貢」事件。其中一使團襲擊了當地的武器庫,攻擊了另一使團和寧波市區與市舶司。不少中國官民都在這場混戰中喪生。

嘉靖二年(1523),一支來自弗朗機(葡萄牙)的艦隊闖入廣東江屯,要求廣東官府與其進行和平貿易,並建立相關據點。明代官方斷然拒絕,並命令備倭官對其進行驅逐,爆發了「西草灣之戰」。這場戰爭最終以以弗朗機人全軍覆沒結束。

「寧波爭貢」和「西草灣之戰」共同給了明代朝貢貿易一記重拳。這兩次紛爭最終導致了三所市舶司的廢黜。而由於日本使團的野蠻表現,中日貿易,除了此後嘉靖18年,嘉靖26年的兩次進貢,便徹底中斷。

儘管如此,日本和葡萄牙都未放棄與中國貿易的機會。葡萄牙在1557年,以「借地曬貨物」為由非法佔領了一個稱之為「媽祖」的小城,即如今的澳門。

在明後期,市舶司保持相對穩定主要在於三個原因:倭亂程度的減輕、德川幕府控制下的日本趨向穩定、大明財政短缺需要資金補助。

地方官員的利益當然也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地方對於海洋貿易的需求使得中央不得不維持市舶司的存在。

廢立市舶司,絕不僅僅是表面上是一道詔令那麼簡單的事。

恢復朝貢的同時還能限制民間海商,這主要依靠強大的海軍實力,明軍艦船甚至配備了「水雷」等武器。

「備倭都司府」「備倭官」皆是當時為了防海而設立的官員,他們不只擔負抗擊倭寇的責任,也有打壓民間出海勢力和保證沿海安定的職能。

清朝政府繼承了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與市舶司制度。但是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統治者所面臨的,已經不是明朝當初的境遇。

明朝所處的國際環境相對平靜,外國擴張勢力未敢覬覦,但清朝的國際環境卻越來越險惡。原先對華朝貢的許多小國已經被外國所殖民。朝貢體系到了清代,已經徹底局限於周圍國家了。

清朝曾經數次試圖打破海禁,但最終都由於沿海不穩定而再次封鎖。畢竟要維持這樣一個龐大國家的順暢運轉,可控性一定是最重要的。在清朝皇帝們眼中,混亂的沿海政局和在明朝時一樣令人討厭。

無法控制的局勢背後,恐怕是清代海軍的孱弱。這主要受到以下三點因素所影響:

第一,清代海軍的定位很低。

明代建國戰爭運用到了水軍(例如至關重要的鄱陽湖水戰等,雖然這是內河的),因此明代統治者會重視水軍建設。而清代的建國戰爭主要依靠的是步騎兵。在制海權的重視程度上,清代肯定不如明代。

第二,海軍在前期的作用不大。

明代倭亂嚴重,且日本正處於混亂的戰國時期,沿海壓力大。而清代的日本,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臺灣也已經收復。因此,沿海相對穩定,水軍作用不大。

然而兩百年後

日本再次發展為海洋強國並侵略大陸

是清朝統治者無法想像的


第三,熟悉海洋的東南漢人不受信任。

清代統治者對漢人始終不能完全信任,自然不會允許大量漢人出海。他們無法確定,這些看上去已經歸順大清的漢族良民會不會掌握海洋上的軍權,而變成動蕩的因素。與其為了蠅頭小利去冒動亂的風險,還不如不發展水軍。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大清的海洋思想非常閉塞,一直到了西方人的堅船利炮達到家門口才長嘆一聲水師落後的悲哀。

從積極的意義看,一個運轉良好的朝貢體系是鼎盛的中央王朝維持周邊穩定的利器。

天朝上國就像一個家族的長者,接受周邊小國的貢品和叩拜,並給回更多的禮品。表面上的吃虧實則換來了整個東亞乃至環印度洋地區的和平穩定。

但是從消極的意義看,缺乏競爭的海洋環境讓中國統治者沉迷在河清海晏的虛假夢境裡。

對外國壓力的躲避式彈壓,讓中國徹底喪失了從大陸走向海洋的機會。

無論是大明還是大清,本質上都是要為中國近代在海上吃的大虧負責的。這個責任的主要載體,便是朝貢體系。

撲克財經 & CME Group聯合主辦 

「中國企業風險管理論壇」活動正式開啟!

詳情請看下圖,掃碼立即參與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至撲克投資家(puoke.com)

獲取更多、更及時的乾貨內容

相關焦點

  • 明朝海禁背後的真相
    朝貢制度分為朝貢與朝貢貿易,兩者是不一樣的。朝貢是你進貢多少東西,我回贈多少東西,原則是厚往薄來。朝貢貿易是朝貢完後,按中國規定的配額,將其從本國帶來的商品與中國商人互相交易,以其所有,易其所無。朝貢和朝貢貿易要分清,很多國家好幾年才來上一回。嚴嵩在朝貢貿易時大佔便宜,使俺答大怒,興兵來攻,莫真把別人當傻瓜了!那麼這個朝貢貿易利潤到底有多大呢,上百倍!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於是,1879年,也就是日本本土全部完成「廢藩置縣」後的第八個年頭,明治政府開始對琉球如法炮製,並最終將琉球藩改成了衝繩縣。至此,這個飄搖於西太平洋數百年之久的「守禮之邦」,從此宣告滅亡,中國的朝貢體系也開始走向崩潰。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崛起」是一個特定概念,是指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在其所處的國際體系內的力量排位,快速提升,進而成為該體系內一流大國的歷程。大國的崛起,從根本上說,就是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且在與他國競爭中佔據優勢的過程。
  • 剛需還是朝貢貿易?明朝蒙古使者為何頻繁進京
    韃靼雖知道明成祖的用心,但受迫於經濟貿易剛需,仍然不惜食明朝之餌,開始向北京城派去朝貢貿易的使者。這種經濟來往一旦建立,就基本再也沒有中斷,即使後來明成祖親率大軍試圖徹底滅亡韃靼部,蒙古使者仍然堅持每年到北京朝貢。而明朝出於政治招撫的考慮,一直沒有斷絕這種看似進貢、實則是物資互換的經濟來往。
  • 一國,數百年來向中國朝貢,被日本覬覦佔領,至今情況複雜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儘管中國的朝代在不斷地更替,但是中國的先進文明,卻對整個東亞,甚至的亞洲,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在古代,這種先進性,更是引得很多國家的朝貢。然而到了近代,隨著清王朝的逐步腐朽,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進程的加速,曾經中國的屬國,也在一個個消失,被歷史長河所淹沒。而今天小編講的,便是一個已經消失的中國屬國:琉球王國。
  • 四百年海權衰落:明明是新式戰列艦,卻用祖傳381毫米「老炮」
    【話說軍世】如果說到近代海軍強國,美國的起步其實較晚,在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歐洲六國開始了海洋拓展,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以及俄羅斯前後開始,其中曾經佔據世界83%貴重金屬的西班牙,最終被英國艦隊擊敗,而英國前後四百年的海軍強權時代開始進入鼎盛,直到英國最後的戰列艦見證海權的旁落。
  • 一文看懂:朱元璋的一項政策,如何讓中國失去500年?
    支持海禁,抑或反對海禁,是兩條路線的殊死搏鬥。汪直的崛起與死亡,胡宗憲的反悔與自保,都被裹挾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路線之爭中。而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他們也將預見一個龐大帝國終將衰落的肇因。1559年,汪直被處死的那一年,一個叫努爾哈赤的人降生了。同年,伊莉莎白一世加冕為英國女王。英國在她的治下,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國。
  • 中美的新型關係:朝貢體系的終結與奴役體系的建立?
    這是因為中國的精英層以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牢固的中美朝貢體系,並和美國、乃至全球的權貴建立了利益共同體。他們甚至大量的在歐美置業,並把妻子遷徙到美國居住。中國大量出口,也大量進口,出口各種商品到全世界,然後把順差獲得的外匯用於購買美債。正如日本、沙特等國所作的那樣。
  • 明朝到底管轄過臺灣島嗎?用最全面的史料探討這一段歷史
    關於臺灣的問題,我曾經寫下過《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是什麼時候納入中央王朝版圖的》《臺灣是不是明朝的疆域?朱元璋曾經將這裡設為不徵之國》《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的文章進行介紹。不過,最近有明粉裝著看不見我的文章(實際上他們總是盯著我的文章),搬出什麼彭湖巡檢司、鄭成功甚至鄭和來證明臺灣明朝管轄著臺灣。
  • 講古仔 | 了解歷史上的臺灣 —「明朝」篇
    明朝時期,繼承了元朝的澎湖巡檢司,不過到洪武五年(1372),就取消了。《皇明世法錄》記載:「我朝信國,以島中餘民,叛服難諶,故徙之以實內,湖中虛無人矣。」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海上的百姓難以統治,於是將澎湖群島的百姓全部遷徙到內地,使得澎湖群島成為了荒島。朱元璋實行該政策,是為了配合海禁。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所以,真正作為宗藩體系一員的琉球國,只有大琉球國,也就是琉球王國;而琉球王國對中原王朝的朝貢,幾乎與明朝立國同時開始。元朝中期,琉球群島上逐漸出現了國號如同童話故事的小國:中山國、山南國與山北國,因國號中均帶「山」字,這一段微縮版「三足鼎立」的歷史被稱為「三山時代」。就在三國在琉球群島中上演起「百年戰爭」的時候,明朝建立了。
  • 葛劍雄: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的機遇和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最初被提出時,大家都認為這是要重建絲綢之路,但是「老」的絲路是怎麼回事,很少有人清楚,一些領導幹部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知道在座的各位當時是否清楚,現在弄明白沒有。其實,絲綢之路(包括海上絲綢之路)完全是一個外來的、後來才有的概念,在中國,最初是沒有這個概念的。現在所講的絲綢之路,一般是指歷史上從中國內地經河西走廊,先到今天甘肅的敦煌,再到中亞、西亞乃至更遠。
  • 歷史上的明朝海軍到底有多牛逼?打起仗來連自己都怕了!
    從元末朱元璋渡江戰役和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朝立國近三百年,明朝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可惜中國古代軍事向來重陸戰輕水戰,因此明朝水師的光輝也就因此而淹沒了。事實上明朝水師,確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人所共知,斯裡蘭卡之戰活捉其國王,大揚華夏國威。
  • 明朝強盛之時,為何不去佔領向其稱臣的國家?
    #明朝初期,逐漸恢復了唐宋時期的朝貢制度,到了明成祖時期,明朝更是開創了萬國來朝的昌盛景象。在這裡有必要提一下「朝貢」二字,朝貢是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是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朝貢體系存在於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楊載,向琉球三大王國發出詔書,中山國、北山、南山接連臣服明朝,向明朝朝貢,成為大明帝國的藩屬國。同時,明朝一直保持「宣德化而柔遠人」的思想,盡力幫助朝貢國解決困難。說到明朝,不得不提起當時的中華朝貢體系。自公元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維持在東亞、東南亞的一種特殊國際關係。簡單來說,是以中華地區帝國為核心,向外逐步擴散的網狀政治秩序體系。
  • 二戰後,日本重塑海權思想,使其在經濟領域獲得重生
    在馬漢的海權認知中,海權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它既包括國家擁有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也包括國家擁有龐大的商業船隊,還包括國家建立的殖民地體系。也就是說,掌握海權即一方面通過海上軍事力量的較量獲得殖民地和特權,另一方面運用海上軍事力量維護本國利益,從而有條件建立起「產品—航運—殖民地與市場」這一海上霸權體系。
  • 錢盛華 | 朝貢體系在中南半島的變異與實踐——— 以越南阮氏政權...
    當明命將儒學理念運用到中南半島事務時,其並沒能成功將與暹羅的外交關係拉入到儒家話語體系中,使得阮朝的「朝貢體系」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出現巨大的不協調性,直到兩國關係破裂方才得以解決。  關鍵詞:越南阮朝;暹羅;朝貢體系;華夷之辨  東亞地區曾長期存在著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係體系。朝鮮、越南(安南)、琉球等國君主向中國皇帝稱臣納貢,並接受冊封。
  • 種馬穿越,點評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
    我看過第1本關於明朝的小說,是《明末邊軍一小兵》裡邊的內容無比的慘烈和悲壯,我沒有想到明朝這個朝代看起來很強大,實際上內憂外患的,各個方面都不行。 而這部小說裡明朝也是內憂外患,但是程度還輕了一些,明朝這個朝代真的很迷人,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中華正統。
  • 古代日本向中國朝貢時送了什麼?日本網友稱:這是奇恥大辱
    當然,它們來華朝貢,中國也不會虧待這些國家,往往在各國使臣離開前,皇帝會加倍賞賜他們,一是為了顯示「天朝」的大度,二是為了像其他國家「炫耀」中國地大物博。朝貢體系在世界歷史上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是古代世界主要的國際關係模式之一,廣泛存在於全球各地。不過,日本曾鬧出了一個笑話,被後世稱為是「奇恥大辱」!那麼,日本當時送了什麼,讓日本網友如此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