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2020-11-18 澎湃新聞

文 | 江隱龍

琉球篇上:東海海疆的群島王國

在朱元璋《皇明祖訓》所列舉的「不徵之國」中,有一對頗為特殊的島國,分別是大琉球國與小琉球國。大琉球國有注為「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而小琉球國則注為「不通往來,不曾朝貢」。從記載中看,小琉球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遠較大琉球國疏遠,不過朱元璋似乎並不以為意,依然將兩個琉球國均列在了「不徵之國」中。

從兩國國號的字面意思上推測,小琉球國的領土面積似乎比不上大琉球國,然而事實上卻正好相反:大琉球國指的是琉球王國,大體便是後來的日本衝繩群島;而小琉球國則是臺灣,若以面積論,小琉球國倒是有大琉球國的十倍有餘了。

鑑於明清以降臺灣的特殊歷史發展進路,小琉球國雖被《皇明祖訓》列為十五個「不徵之國」之一,但不屬於明朝的藩屬國。一方面是因為小琉球國並未與明朝建立朝貢關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小琉球國在明鄭時期與清朝幾百年間中的大部分時段都是作為中原王朝的直接統轄地而存在的——哪怕只是形式上。所以,真正作為宗藩體系一員的琉球國,只有大琉球國,也就是琉球王國;而琉球王國對中原王朝的朝貢,幾乎與明朝立國同時開始。

元朝中期,琉球群島上逐漸出現了國號如同童話故事的小國:中山國、山南國與山北國,因國號中均帶「山」字,這一段微縮版「三足鼎立」的歷史被稱為「三山時代」。就在三國在琉球群島中上演起「百年戰爭」的時候,明朝建立了。

洪武五年(1372年),也即是明朝建立的第五年,朱元璋便遣使至琉球三國發布諭詔令其稱臣了。三國中最強大的中山國當即向明朝朝貢,山南國、山北國於次年緊隨其後,於是三國均成為明朝藩屬國。《皇明祖訓》將大琉球國列為「不徵之國」,除了確立華夷秩序之外還有有雙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大琉球國其實包含了琉球三國:朱元璋切切實實地分別賜給了三國國王金印,由此可以得知「不徵之國」也並不止十五之數;第二重含義也是為大琉球國正名,因為「琉球」這一國號也正如朝鮮王朝的國號一樣,是通過朱元璋的冊封確立下來的。

在明朝之前,琉球群島的名稱可謂「音定字不定」,如留求、流求、流虯、留仇、流仇等不一而足。隋時慣以「流虯」之名,意指琉球群島「若虯龍浮在水面」;「虯」為龍族,至唐時修史時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流求,相比之下朱元璋所定的「琉球」則頗顯雅致了。

琉球王國

向明朝稱藩後,琉球三國國王嗣立後請明朝冊封便漸成傳統。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國統一琉球並再次請求明朝冊封,由此大琉球國實至名歸,而中山王也便成了琉球王。這之後的一個世紀,是琉球王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黃金時代,琉球海軍縱橫東海,其版圖也幾乎囊括了整個琉球群島,成為中華文化圈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宗藩體系自明朝基本定型,而這一宗藩體系的基礎則是華夷秩序。華夷之辨雖然在理論上不以血緣、地域為主要依據,但不可避免地具有濃濃的族裔色彩——通常只有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才能獲得周邊民族的廣泛認可。且不說清末時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八字口號,早在元明易代之際,朱元璋在《伐蒙元檄文》便有「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之說,而明清易代之後朝鮮、日本以「小中華」自居,對清朝這一「蠻夷」所建的中原王朝不置可否,便是華夷秩序在中華文化圈中曾經留下的獨特印痕。

不過在琉球王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史中,宗藩體系似乎與華夷秩序關聯不大,琉球對中原王朝的臣服並不以中原王朝締造者的民族為意,這一傾向在琉球王國君主尚賢、尚質二人請封的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崇禎十三年(1640年),新一任中山王尚賢即位並遣使赴明請求冊封。此時已經風雨飄搖的明朝沒有能力支撐起足夠的冊封使團,故冊封一事就此擱下。崇禎十七年(1644年),尚賢再次遺使請求冊封,當時崇禎皇帝已於煤山自盡,尚賢於是奉為正朔的南明政權,但建立伊始便處於戰火之中的南明政權依然沒有餘力對琉球王國進行正式冊封,尚賢派到南明的使者也因戰亂滯留福建。

琉球王國繼續向南明朝貢一方面是源於宗藩體系的慣性——畢竟南明待續了明朝皇帝的正朔;另一方面明朝本在南方設置了另一套極為完善組織架構,南明與清朝劃江而治其實北伐中原的可能性並不算小。不過很快,勢如破竹的清軍便攻入福建,南明局勢一潰千裡,明清易代已成定局。

琉球王國的使者立刻改弦易轍向順治皇帝稱藩,不過此時正值鄭成功縱橫東南海疆,清廷遲遲未能完成冊封之事。康熙年間,隨著鄭成功病逝、南明殘餘勢力基本被消滅,清朝冊封的使團終於到達琉球王國。由此,中山王的爵位未變,敕印的頒發者卻由明朝皇帝變成了清朝皇帝,琉球王國與中原王朝的宗藩關係由此步入了一個新時期。

琉球方位

琉球篇下:東方列強撕碎的宗藩體系

作為中原王朝東南海疆的一對「姊妹王國」,大琉球國與小琉球國都有著頗為特殊的一段歷史。小琉球國——也就是臺灣——是東亞最早受到西方列強入侵的地區,而大琉球國則是東亞最早受到「東方列強」入侵的地區。這裡的東方列強,指的正是日本。

萬曆年間,日本「天下人」豐臣秀吉曾兩次入侵朝鮮,均被朝鮮的宗主國明帝國擊潰。然而朝鮮戰場上的失利並沒有阻擋日本人海外擴張的野心,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已經步入德川幕府的日本派薩摩藩再次跨海西徵,這一次日本將侵略對象鎖定為西南方國力相對較弱、距明朝也較遠的琉球王國。

其實日本對琉球王國的入侵也屬蓄謀已久。早在入侵朝鮮之前,薩摩藩主島津義弘便已備戰為名要求琉球王國為其提供戰備支持了。琉球王國顯然不可能同意,於是這一事件便成為日後薩摩藩入侵的藉口。

琉球軍民太平已久,顯然不是剛剛經過戰火洗禮的日本人對手,經過短暫的交鋒後,薩摩藩軍很快便攻佔了琉球王國的首都首裡,並將中山王尚寧俘至鹿兒島。兩年後,尚寧被迫與日本籤訂城下之盟《掟十五條》及宣誓永遠效忠的「起請文」,由此而琉球王國步入「一國兩屬」的時代。

《掟十五條》的內容極為苛刻。自此條約開始,薩摩人幾乎掌握了琉球王國所有的政治、財經大權,琉球王國對明朝進行朝貢自然也必須事先經薩摩藩同意,如果說中原王朝將琉球王國視為藩屬國,那日本則是將琉球王國視為殖民地了。

雖然是「一國兩屬」,但從政策上來看,日本是將琉球王國劃歸薩摩藩直轄而非將其視為自己的藩屬國。崇禎五年(1632年),薩摩藩設立「在番奉行」以監視琉球王國的內政外貿及進貢,這一機構成為了琉球王國事實上的最高行政機關,相比之下明朝對琉球王國的影響力已經微不足道。

不過由於忌憚琉球王國的正統宗主國明帝國以心之後的清帝國,日本在對外關係中以依然默認琉球王國作為獨立主權國家而存在——只是這種主權早已流於形式,琉球一輛向日本朝貢時使用日本年號,向明清貢時又要使用明清年號,小國之悲哀在這一時期展現得淋漓盡致。

琉球之於日本,正如同東南亞諸國之於越南。日本、越南兩國自古以「小中華」自居,明清易代之後更自認為中華文明繼承人,以至於在大的華夷秩序中藉助自身的國力構建了以本國為中心的次級的華夷體系。與此相似的還有漢化程度更高的朝鮮,試想如果朝鮮歷代王朝的國力更強,如果朝鮮半島如中南半島一般遼闊而讓朝鮮歷代君主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或許中原王朝的東北方也會出現如日本、越南一般的次級華夷體系。只是歷史不容假設,朝鮮不僅沒有成為宗主國,反而和琉球王國一道成了日本通向宗主國的墊腳石。

琉球王國「一國兩屬」的歷史持續了兩個多世紀,而這兩個多世紀也正是西方文明逐漸擴張至全球的時代,琉球王國就這樣在尷尬的境遇中失去了在海權時代發展的機會。琉球王國無力「走出去」,西洋的艦隊卻要闖進來了。

日本南進

日本寬永九年(1853年),美國佩裡率艦隊至日本叩關,並於次年強迫日本籤訂《神奈川條約》,強行打開了日本的大門。這一事件被日本稱為「黑船來襲」,當時的日本人恐怕不會知道這一條約對日本意味什麼,而美國人恐怕更不會料到被這一紙條約「激活」的日本又將帶給世界什麼。

在針對《神奈川條約》的談判過程中,佩裡不僅要求日本開放開放下田與箱館兩港,同時還要開放琉球王國的那霸港,而日本對此的答覆是琉球王國乃獨立的主權國家,無權插手其內部事務。有鑑於此,佩裡轉而率艦隊進逼琉球王國並於次年籤訂《琉美修好條約》,在強令開放那霸港的同時,於條約第四款以相對「含蓄」的語句攫取了琉球王國的領事裁判權:

「合眾國人民上岸,俱要任從其遊行各處,母得遣差追隨之窺探之,但或闖入人家,或妨婦女,或強買物件,又別有不法之事,則宣地方官拿縛該人,不可打之,然後往報船主,自能執責。」

《琉美修好條約》撕開了琉球王國的主權,法國與荷蘭緊跟而上分別籤訂了《琉法修好條約》和《琉蘭修好條約》。在此同時,日本吞併琉球王國的速度也陡然加快——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外務省宣布去琉球王國的國號改設為琉球藩,並於次年由天皇下詔將琉球歸於內務省管轄;明治十二年(1879年),日本又將琉球藩改設為衝繩縣,末代中山王被挾至東京,琉球王國滅亡。

日本將吞併琉球的這七年稱為「琉球處分」或「琉球徵服」,然而直到衝繩縣誕生之前,琉球王國的宗主國一直是清朝,無論是已經滅亡的琉球王國還是當然依然為遠東最強的清帝國,都不可能坐視日本的擴張。同時,日本吞併琉球王國亦有礙美國在西北太平洋航線上的利益,故在清朝欽差大臣李鴻章的請求之下,美國前總統尤裡西斯·格蘭特前往日本進行調停,稱日本此舉將「斷絕清國與太平洋之通道」——他恐怕不會想到,這一句「斷絕清國與太平洋之通道」將成為半個世紀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第一島鏈戰略」的雛形。

在調停中,尤裡西斯·格蘭特提出了「琉球三分案」:琉球群島中部歸還琉球,恢復琉球王國;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清帝國;奄美大島以北劃歸日本。日本在「琉球三分案」的基礎之上進行了修改,將方案中的琉球王國及北部均劃歸日本。清廷無法接受這一方案,談判由此破裂。

如果當時的清帝國能接受這一方案,至少還能保有琉球群島南端。清日談判破裂後兩國矛盾逐漸升級,最終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爆發了甲午戰爭,擁有世界第七海軍實力的清帝國在是役中一敗塗地,一併割讓了臺灣及遼南,琉球問題自然更不了了之。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末代中山王逝世。也正是這一年,在庚子國變中再次戰敗的清帝國與西方籤訂了《辛丑條約》,偌大帝國由此淪為半殖民地,更不可能為恢復曾經的宗藩體系而做出任何有效的努力。中原王朝與琉球王國的宗藩史,由此成為永遠的歷史記憶,唯有章炳麟寫給清朝統治者慈禧太后的一「祝壽聯」,還依然能讓後人感受到當時清人的心痛:

「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蓋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今日衝繩

 

相關焦點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東南亞篇)
    此後明朝國勢江河日下,直到南明永曆帝在國破後竟逃亡至東籲,這一番宗藩體系也便無人提起了。洪武十年(1377年),大城王朝入朝請封,朱元璋遂合暹、羅斛二國之名封大城國王為暹羅國王,「暹羅」之名也由此成為中華文化圈中各國對其的稱呼。不過,暹羅人一直自稱為「泰」,直到曼谷王朝時期出於國際交往的便利才正式以暹羅為國號,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暹羅作為中原王朝宗藩體系中的一員,相對處於比較邊緣化的位置。
  • 琉球群島被日本吞併,斷絕與清廷的宗藩關係後,王室還有後裔嗎?
    群島曾經建立過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又在1429年統一為琉球王國。這個王國具體位置在灣灣和日本九州島之間,總面積達到3600平方公裡,是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商業發達,號稱「萬國津梁」。當時中國處於明朝時期,在位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按慣例,中國皇帝發生人員交替時「宗藩」之間須互遣使臣,彼此確認。可當琉球將派人向清廷行慶弔之禮時,卻遭到了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堅決阻止。日本圖謀琉球已久,曾在1873年將琉球事務的管轄權由外務省移至內務省。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
    以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為標誌,朝貢體系開始走向衰落。研究琉球被日本吞併的歷史,有助於加深對東亞朝貢體系演變過程的理解,更可從中得到歷史警示。
  • 琉球失國
    琉球群島,正是一串撒落在太平洋上的美玉。琉球位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依東北、西南走向依次由奄美諸島、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組成,蜿蜒1000公裡,總面積4600平方公裡。從名字也能看出它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來華,琉球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此後500多年,中國與琉球始終保持著宗藩關係。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與琉球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長達500餘年之久。因琉球的貢使、留學生與明清兩朝的冊封使臣、閩人三十六姓及後裔的密切交流,改變了琉球社會發展遲緩的狀態,使其生發出「文明之花」。琉球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大量吸收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並以儒家文化為榜樣進行國家治理。
  • 葛兆光:從古琉球史說到國境內外與海洋亞洲——讀村井章介《古琉球:海洋アジアの輝ける王國》
    我從來沒有去過琉球,其實,也沒有資格談論琉球史。雖然我曾經發了好幾次願,要去看看那個傳奇的地方,但一直不曾如願。對於琉球的歷史與文化,過去我非常陌生。大概十幾年前,京都大學的夫馬進教授曾經送給我一冊《使琉球錄解題及び研究》,為此,我還特意借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中琉歷史關係檔案》和《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七編》來瀏覽,但始終只是好奇,根本算不上研究。
  • 被遺忘的島國往事:中國是如何「失去」琉球的?
    琉球是中間商賺差價,僅龍涎香這一樣商品,就從中轉貿易中獲利匪淺,更不用說金銀粉匣、玳瑁珊瑚等其他奢侈品。現在已經成為日本重要文物的「萬國津梁鍾」,為琉球人在明代所鑄造,曾經在琉球王宮懸掛四百多年。鐘上鑄有銘文,敘述琉球昔日的輝煌:「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剎。」
  • 610名士兵吞併琉球,日本怎麼做到的?
    後來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琉球王國又接受了清朝的冊封。從明初到清末,琉球王國一直保持著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從未中斷。但在此期間,日本勢力也進入了琉球。1609年,日本德川幕府指派薩摩藩侵入了琉球,倭寇攻佔了琉球王國國都,大肆劫掠了七天七夜,將一切可以拿走的珍寶,全部裝箱運回了日本。並把琉球國王大臣等數百人擄掠到了鹿兒島。
  • 【謝必震】琉球二戰勝利果實 為何落入戰敗國日本之手?
    不過,謝教授文中提及:在日本吞併琉球前夕,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主張對日強硬,否則日本「必滅琉球」,且「琉球迫近臺灣,…他時日本…(藉琉球以)擾我邊陲,臺澎之間將求一夕之安不可得。」在日本自衛隊加強進駐琉球的今日,臺灣卻即將由親日臺獨主政,兩岸中國人重溫何如璋語,猶應警惕。
  • 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吞併琉球王國的?
    琉球,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組成。琉球曾經建立的有琉球王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
  • 琉球王國消亡史
    衝繩群島如一條珍珠項鍊散落在西太平洋的浩渺煙波中,在這些美麗的島嶼上,曾經有過一個古老的國家——「琉球國」。  琉球位於中國臺灣東北部海域中,北接日本九州,總面積大約為3600平方公裡。因為地緣相近,古代琉球與中國和日本都有密切的聯繫。在語言和生活習俗方面,琉球與日本更接近,但在禮儀文化上,琉球又與中國關係深厚。
  • 琉球和臺灣關係:大琉球是臺灣 小琉球是琉球群島
    在中學古代史課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臺灣一處標註的是「琉球」或者「流求」。那麼曾經的琉球古國指的就是臺灣嗎?  我們可以從大名鼎鼎的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中可以看到「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 琉球亡國後,末代國王移居東京改說日語,衝繩處處有中國痕跡
    但是很少人知道衝繩縣曾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東亞文化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這個消逝在歷史煙塵,掩於史冊的國家就是——琉球王國。 歷史上,琉球和朝鮮、越南一樣是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也都是中國的屬國,向中國朝拜進貢。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說到明朝,不得不提起當時的中華朝貢體系。自公元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維持在東亞、東南亞的一種特殊國際關係。簡單來說,是以中華地區帝國為核心,向外逐步擴散的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中華帝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利用冊封以及儒家思想,層層向外拓展。唐朝開始,朝貢逐步轉化為朝貢貿易體系,實施「禮尚往來」的原則:琉球等國將本國物品以朝貢名義運送到明朝獻給中華天子,天子則以萬國來朝之名給予該國所需。
  • 島津氏的舊好,反而成為了琉球的禍害?
    至於事件起因的討論則較為簡單,華文世界的討論較為傾向於解讀此事件為德川日本意圖擺脫明、清帝國的政治秩序,即所謂的「華夷變態」的影響下,擺脫中華帝國的朝貢體制,實現日本的「小中華帝國」之夢。然而,這樣的解讀還存在著爭議,因為這究竟這是結果,還是緣由呢?換句話來說,這個理解是否有倒果為因的問題呢?
  • 博聞強識 | 萬國衣冠拜冕旒——皇帝的帽子
    那這「冕旒」[miǎn liú]到底是什麼,跟皇帝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咱們給大家講明白。所謂的冕旒,是「冕」和「旒」的合稱。冕,是「首服」——可以簡單理解為帽子的一種,只不過地位最高,通常是用於祭祀、大朝儀的時候才會戴,平常一般不用。而「旒」呢,就是帽子前面墜下來的一串串小玉珠,用紅白藍黃黑五種顏色搭配。冕和旒加在一起,成為冕旒。
  • 重塑國民:佔領期美國對琉球的教育改革和文化構建
    縱觀琉球歷史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發現,美國佔領前後是琉球族群意識發生變化的重要時間節點,在美國佔領前的琉球王國時期,琉球是獨立的國家,是中國朝貢體系的附屬國。到了日本殖民時期,日本將琉球人進行「大和化」改造,琉球人變成日本衝繩縣民。
  • 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國度叫「琉球」,你所不知道的那些歷史
    (圖)三山時代的琉球群島可大家還知道嗎?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國家叫琉球,聞一多在《七子之歌》的「臺*灣」一節裡曾深情寫道:「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這讓——那些為琉球戰死的將士情何以堪?那些到天津為琉球請願的琉球使團情何以堪?這讓,那個在北京以死請求清廷出兵的使節林世功情何以堪?我們,還是一起回顧一下琉球的歷史吧。否則,時間再長點,都沒有人記起當時的琉球是什麼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