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2020-12-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書影

    內容簡介: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與琉球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長達500餘年之久。因琉球的貢使、留學生與明清兩朝的冊封使臣、閩人三十六姓及後裔的密切交流,改變了琉球社會發展遲緩的狀態,使其生發出「文明之花」。琉球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大量吸收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並以儒家文化為榜樣進行國家治理。這體現了琉球王國管理者的儒家文化認同傾向與國家治理方略的深意,且有利於琉球王國政權的穩定,對琉球王國官僚、上層社會乃至民間社會的生活價值與行為取向都有導向作用,因而構成了琉球王國自上而下的一種基本認知。本書以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以琉球諭祭冊封儀式、服飾、漆器、茶道、書法、孔廟、天妃宮、崇元寺、守禮門、石獅子、石敢當、閩人36姓十二講再現了儒家文化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乃至建築等方面對於琉球深刻的歷史影響,將琉球王國儒家文化認同研究置于堅實的實證考察基礎之上。

  作者簡介

  孫曉光: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南海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海域史。公派赴日本、韓國等國訪學。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著作3部,主持完成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省部級以上項目3項,省部級以上獎勵3項。

  張赫名: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海域史。公派赴日本、韓國等國訪學。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項目2項,省部級以上獎勵2項。

  田夢傑: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海域史與學科教學(歷史)。參與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

    目 錄

  緒論: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第一講:琉球服飾

  第二講:琉球漆器

  第三講:琉球茶道

  第四講:琉球諭祭與冊封儀式

  第五講:琉球書法

  第六講:琉球孔廟

  第七講:琉球天妃宮

  第八講:琉球崇元寺

  第九講:琉球守禮門

  第十講:琉球石獅子

  第十一講:琉球石敢當

  第十二講:琉球閩人三十六姓

  結語:儒家文化在琉球的影響

 

琉球的石敢當  作者供圖

   附件:第四講:琉球諭祭與冊封儀式.pdf

相關焦點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
    以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為標誌,朝貢體系開始走向衰落。研究琉球被日本吞併的歷史,有助於加深對東亞朝貢體系演變過程的理解,更可從中得到歷史警示。
  • 琉球王國消亡史
    琉球位於中國臺灣東北部海域中,北接日本九州,總面積大約為3600平方公裡。因為地緣相近,古代琉球與中國和日本都有密切的聯繫。在語言和生活習俗方面,琉球與日本更接近,但在禮儀文化上,琉球又與中國關係深厚。 公元14世紀初,琉球本島上出現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個王國,因此被稱為「三山時代」。
  • 古琉球王國的貨幣賞析
    此後,不斷有華人遷徙進入琉球地區,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對古代琉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琉球古代錢幣同樣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一脈相承,深受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影響。現今的琉球群島琉球群島位於東中國海上,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大小島嶼60多個。
  • 重塑國民:佔領期美國對琉球的教育改革和文化構建
    在報告中第一部分考察了琉球的歷史和對外關係,這一部分總共寫了17頁,其中14頁的內容都是中琉關係,報告注意到了琉球王國與中國明清兩代的朝貢貿易,琉球是中國宗藩體系的一環,琉球的士族階層接受的是中國的教育,中國對琉球的文化影響很深。
  • 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吞併琉球王國的?
    琉球,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組成。琉球曾經建立的有琉球王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
  • 曾在被稱為琉球王國的衝繩,流傳數百年的紋身是怎麼樣的?
    琉球王國的紋身文化 日本衝繩縣,以前曾經是琉球王國。他們擁有完全不同於日本本土的文化,「ハジチ(Hajichi)」就是其中之一。 女性會在手上施以這種刺青,用來避邪。現年70歲的Lensman Hiroaki Yamashiro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名為《Hajichi》的攝影集。他說,所有受試者都活到了100歲或以上,並自豪地展示了他們的紋身。介紹這種紋身。
  • 【謝必震】琉球二戰勝利果實 為何落入戰敗國日本之手?
    本期繼續選載謝必震教授的會議論文,探討琉球問題的歷史因緣及其與釣魚臺列嶼(大陸稱釣魚島)的關係。其中,謝教授認為儒家思想的影響使中國在歷史上兩度錯失解決琉球問題的機會,對此我們持保留態度。因儒家的「王道」是「禮樂」與「徵伐」並用的,不能把晚清的積弱歸咎於儒家,否則中國難以超越西方及日本「國強必霸」的老路。
  • 葛兆光:從古琉球史說到國境內外與海洋亞洲——讀村井章介《古琉球:海洋アジアの輝ける王國》
    一直到近幾年,在復旦大學被迫趕鴨子上架給博士生們開課,講「亞洲或東亞史研究的方法」,這才開始認真翻閱有關琉球的中文文獻和研究論著。因為這門課上有一講,就是「《歷代寶案》以及明清有關琉球的文獻」。我在閱讀他二○一九年剛剛出版的《古琉球:海洋アジアの輝ける王國》(「角川選書」616,東京:角川書店,2019)一書時,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他對古琉球「作為日本地方史」的不同看法。   如果古琉球不是「日本的地方史」,那麼,它應當是什麼呢?
  • 玩,衝繩|遺忘之天堂裡找尋消逝的琉球王國
    」,以示琉球王國精神、文明,以及風度。隨處可見的獅子,是為吉祥物 』東海以東,臺灣與日本之間有片遺落的天堂,古時之琉球,現今之衝繩。中日文化交織孕育的琉球文明充滿魅力;大自然創作的美景令人留戀;濃濃的大洋深處風情讓人期待。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儘管琉球群島僅有4644.75平方公裡,比我國廣東佛山市稍微大一些,但三大王國之間有著細緻的邊界、城市劃分。中華帝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利用冊封以及儒家思想,層層向外拓展。唐朝開始,朝貢逐步轉化為朝貢貿易體系,實施「禮尚往來」的原則:琉球等國將本國物品以朝貢名義運送到明朝獻給中華天子,天子則以萬國來朝之名給予該國所需。
  • 萬國津梁上的華夏苗裔——琉球王國久米村的五百年興衰
    註:明朝的策略是成功的,1592年日軍意圖侵略朝鮮和明朝(萬曆朝鮮戰爭時)時,琉球便遣使向明朝報告,因為。當時琉球王國的三司官是久米人士鄭炯,圖為樹立在衝繩縣那霸市的鄭迵顯彰碑那麼,得到明朝「高看一眼」的琉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
  • 琉球王宮被燒毀,為何中國人更該心痛?
    執筆/馮鉞加州山火未滅,今天凌晨時分,在太平洋對岸的衝繩,又燒起一把大火,琉球王國都城遺址首裡城正殿、北殿和南殿全部被燒毀。琉球最重要文物遭受二戰之後最嚴重的摧毀。和加州山火相比,衝繩大火不僅僅是離中國更近,而且更有著特殊的淵源。這是今天日本的土地上,最後一塊「中國符號」的物理載體。
  • 琉球王國覆滅後,王室後裔都去了哪裡?為啥不恢復祖國統一?
    日本國土面積不大,但適宜的溫度和獨特的文化讓這個國家旅遊業相當發達,其中,位於九州島的衝繩縣更是享有"日本的夏威夷"的美譽。  每年會有很多遊客前往衝繩,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一個國家——琉球王國,只不過該國早在一百多年前被日本吞併。
  • 世界那麼大——中山世土 琉球王國 有著「東方夏威夷」之稱的衝繩
    初識衝繩衝繩,本名叫琉球,處於日本九州島和中國臺灣省之間,是日本最南端的一個縣,其以琉球群島為中心,由宮古諸島、八重山諸島等100多個島嶼組成。衝繩富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氣候溫暖宜人,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稱。
  • 丟失琉球,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痛
    儘管琉球王國對薩摩藩稱臣,但是琉球王國早已是個「小中華」。琉球的居民,除了島上的原住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大陸福建、廣東的移民。根據一項不完全統計稱,閩人三十六姓目前在該島的後裔人數大約有2萬人。在明清時代,琉球國不斷向南京和北京的國子監以及福州的琉球館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因此島上通用的語文,也都是漢語漢字。
  • 大火一周年後衝繩首裡首次舉辦城祭 重現琉球王國氣象
    (圖源:共同社)海外網11月2日電 日本衝繩縣世界文化遺產首裡城大火一周年,那霸市上周六(10月31日)起一連4日舉行傳統節慶活動「首裡城祭」,首裡城公園有傳統技藝等表演,吸引3000人參與,讓遊客體驗琉球王國的氣象。
  • 傍晚郵輪從那霸港啟航,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琉球
    琉球群島位於東海臺灣島和日本九州之間上,呈東北西南向,包括大隅群島、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衝繩群島、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等,釣魚島群島不屬於琉球群島範圍之內。歷史上,琉球群島長期處於中國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的薰陶之中。
  • 儒家文化的問題在哪
    隨著近日瑞典關閉最後一所孔子學院,一系列話題諸如文化輸出、孔子學院夾帶馬列私貨、儒家文化落後、意識形態等等一系列論調又開始老生常談。但在筆者看來,這些話題或者論點都顯得有氣無力,對於儒家文化的定位,國內一直沒有說到點子上。今天的中國在思想文化上實際面臨著很尷尬的境地。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在世界範圍內也面臨著被廣泛質疑的窘境。
  • 被遺忘的島國往事:中國是如何「失去」琉球的?
    三年前,清政府剛籤訂《北京專條》,與侵略琉球的日本和談。這件事,他不好做主,便上奏清廷,聽候指示。琉球人只好留在福州等待結果。在向德宏使團羈留福建期間,1879年,日本政府宣布,將琉球王國劃為衝繩縣,正式將其吞併。向德宏使團這才得以從福州北上,衣衫襤褸、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在總理衙門外痛哭哀嚎,痛訴日本入侵之慘狀,向清政府求援。
  • 琉球,一個淹沒在歷史之中的國度
    但,歷史已然記住琉球國曾是一個獨立的王國,藩屬於中國,這個曾沒有系統文字的國度,在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後,開始大量地學習中國的文化,包括中國的方塊字、帶有福州腔的官話,甚至國土上建築的一磚一瓦。福州的琉球館始建於明朝的成化八年(1472),重建於清朝康熙六年(1667),負責接待琉球國來中國的進貢使和琉球來中國的留學生,對中琉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的衝繩「縣立博物館」中,有一口鑄造於1458年的「萬國津梁鍾」,也是中琉關係的見證物。這口原本懸掛在琉球王國首裡城正殿門前的大鐘上這樣銘刻著:「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