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島國往事:中國是如何「失去」琉球的?

2021-01-13 最愛歷史

1

亡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876年,琉球之秋,分外悽涼,日本侵略的魔爪,正伸向那個有著「萬國津梁」之稱的小小島國。

受困於囚牢的琉球國王尚泰,秘密派遣其姐夫向德宏赴華,請求母邦出面與日本交涉。隨行的還有官員林世功、蔡大鼎,二人都是華裔,還曾在中國留學,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

一行人乘坐一條小船,迎著風浪,直到第二年才抵達福州,向福建巡撫丁日昌呈遞琉球國王在獄中所寫的請願書。

丁日昌左右為難。三年前,清政府剛籤訂《北京專條》,與侵略琉球的日本和談。這件事,他不好做主,便上奏清廷,聽候指示。琉球人只好留在福州等待結果。

在向德宏使團羈留福建期間,1879年,日本政府宣布,將琉球王國劃為衝繩縣,正式將其吞併。

向德宏使團這才得以從福州北上,衣衫襤褸、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在總理衙門外痛哭哀嚎,痛訴日本入侵之慘狀,向清政府求援。

他們滿懷國讎家恨,宣誓道:「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屬鬼!」

向德宏等人先後上書27次,都杳無音訊,最後僅僅等來清廷的安慰。與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他們只能向上天祈求,每逢朔望就到正陽門的關帝廟上香祈禱。

年輕的林世功忍無可忍,決心絕食自殺上書清廷。臨終前,他留下一紙絕命書,其中寫道:「為一死泣請天恩,速賜救亡存國,以全臣節事。」

清廷依舊沒有出兵,只是為林世功以身殉國而嘆道:「此誠忠臣也,實屬可憐。」之後,賜白銀二百兩,送葬於張家灣。

琉球從不缺忠臣,但是他們一直倚靠的「大哥」,垮了。

這就是亡國的感受,悲憤、無奈、絕望。

2

琉球,這個被遺忘在歷史角落的美麗島國,與中國緣分匪淺。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命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異俗。

朱寬行至琉球,不禁為眼前美景驚嘆。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海水、繁茂的棕櫚、色彩斑斕的珊瑚群與熱帶魚,勾勒成現今與夏威夷齊名的海濱風光。

遠遠望去,位於中國臺灣與日本九州島之間的琉球群島,似虯龍浮於水面,幾百個小島自東北向西南蜿蜒一千多公裡,形成東海屏障,與中國大陸緊密相連。

虯,是神話傳說中有角的小龍,後世為避帝王之諱,將此地稱為「琉球」。

琉球素有「萬國之津梁」的美譽。

琉球雖然國土疆域狹小,但憑藉得天獨厚的獨立優勢,成為周邊各國貿易往來的海上中轉站,如橋梁一般連接中國、朝鮮、日本、暹羅、安南、蘇門答臘等國家和地區。

有學者認為,在葡萄牙人、荷蘭人遠航來到東亞之前,琉球人就已經靠中國、日本、南洋間的海外貿易獲取了大量財富,成為東亞貿易一大市場,儼然是亞洲版「海上馬車夫」。

據史料記載,東南亞各國的物產在當地價格相對低廉,比如龍涎香,「貨於蘇門答臘之市,官稱一兩,用彼國金錢十二個,一斤該金錢一百九十二個,準中國銅錢九千個(9貫)」。

而《明會典》中記載龍涎香每斤價為48貫,價格相差5倍。到了嘉靖年間,龍涎香價格一度飆升到1200貫,與原產地相差130多倍。

琉球是中間商賺差價,僅龍涎香這一樣商品,就從中轉貿易中獲利匪淺,更不用說金銀粉匣、玳瑁珊瑚等其他奢侈品。

現在已經成為日本重要文物的「萬國津梁鍾」,為琉球人在明代所鑄造,曾經在琉球王宮懸掛四百多年。

鐘上鑄有銘文,敘述琉球昔日的輝煌:「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剎。」

琉球,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毛.澤.東於1937年撰寫的《祭黃帝文》中,有一句「琉、臺不守,三韓為墟」,將琉球放在與臺灣同等重要的地位。

日本侵吞琉球,就像是拆毀了中國東海綿延兩千裡的海上城牆,留下深深隱患。

3

近代以前,琉球一直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據日本學者赤嶺誠紀統計,明清兩代,琉球進貢使團到中國的次數多達886次,其中明代537次,清代349次。琉球人幾乎年年都來,跟走親戚似的,每次都要帶上瑪瑙、象牙、檀香、蘇木等禮物。

同一時期,中國對琉球冊封有27次(一說25次)。自洪武年間冊封琉球三王起,每當琉球國王去世,新王即位,中國都會派出使團進行隆重冊封,與之形成穩定的宗藩關係。

最早提出與琉球建立宗藩關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後,勢必要重建東亞國際秩序,追尋以往明君雄主的事跡,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封貢體系。

明軍把蒙古人驅逐到漠北,一直趕到捕魚兒海,可謂軍威浩蕩。但對周邊小國,朱元璋推行的是「不徵」國策。咱不打,你叫我一聲大哥,做我藩屬國,感動不感動?

洪武二年(1369年),楊載作為明朝使臣,帶著朱元璋的璽書出使日本。

朱元璋以霸道總裁式的口吻,命日本「奉表來庭」,如果不來,「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一點兒都不客氣。

日本人還挺囂張,竟然殺死明朝5名使臣,將楊載拘押了三個月才放歸,可把朱元璋給氣著了。

過了三年,在楊載冒著生命危險去了兩趟日本後,朱元璋下達命令,老楊,琉球離得也挺近,你順路去看一看。

當時,琉球群島尚未統一,小小島國有三個國王,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要到宣德年間,中山王尚巴志才滅掉其他兩國,統一琉球。

日本人不太聽話,琉球的地理位置顯得至關重要,與其建立關係,可「作屏東藩」,拱衛東南海。

洪武五年,楊載持朱元璋的詔書抵達琉球。朱元璋在詔書中說: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處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琉球人一聽說中原王朝派來使者,心情大概和劉備當年說「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時一樣受寵若驚,樂開了花,當年就遣使回應,叫明朝一聲大哥。

之後,三個國王先後接受明朝皇帝的冊封,琉球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朱元璋對琉球的友好態度很滿意。先富帶動後富,既然收了小弟,就要拉兄弟一把。

在發展海上貿易之前,琉球窮得叮噹響,甚至連船都造不好。朱元璋想,那咋行啊,於是在福建選拔「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移民琉球。

在元代,福建泉州曾是世界第一大港,福建人「多諳水道,操舟善鬥」,其造船航海技術到明代已然登峰造極。這些技術傳到琉球,大大推動了當地海外貿易的發展。

想致富,先修路,要做生意,也得先有船。

從福建遷過去的這批人才不僅精通造船,還為琉球帶去了儒學、中醫、天文等中國文化知識。他們很快融入琉球,在當地形成一個龐大的族群——「閩人三十六姓」。

閩人三十六姓得到當地居民極大尊重,還被授予官職,委以重任。琉球歷史上的名相蔡溫是閩人後裔,前文提到為琉球殉國的末代使臣林世功,也出自閩人三十六姓。

閩人三十六姓集中居住的「唐營」——久米村,名字有「永久享有俸祿」之意,一聽就散發著貴族氣息。久米村坐落於琉球王都,為琉球四大城邑之一,建有孔子廟、天后廟和關帝廟,風俗與中原無異。

歷史學者謝必震認為,朱元璋賜閩人三十六姓是對閩人移居琉球的正式認可。從此,中國與琉球關係更加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像是一家人。

有明一代,自洪武年間起,中琉交往近三百年未曾斷絕。後來,清朝沿襲明朝的宗藩體制,琉球繼續作為中國的藩屬國,進行朝貢,接受清朝冊封。

遺憾的是,在中琉500餘年的友好交往中,明清政府始終只滿足於政治上的虛榮,忽視了其他國家對琉球的野心,沒有對中國東南門戶的前哨提供軍事保護。

在歐洲新航路開闢的世界巨變中,這將成為致命的失誤。

4

在中國通往琉球的海路上,有一個重要的航標始終發揮著關鍵作用,那就是釣魚島。

明朝使臣出使琉球的記錄,迄今存世的僅有五部,其中最早的一份報告是陳侃寫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使琉球錄》。

《使琉球錄》明確記載了中琉的疆界,其中使團登島的這一段寫道:

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路。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後。十一日夕,見古(姑)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於舟,喜達於家。

陳侃使團走的是中琉交往的傳統航線,從福建出發,向東經過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之後到姑米山,才算進入琉球邊界。

隨船的琉球人也都認同這一划分,他們一直要等過了赤尾嶼,看到姑米山,才在船上歡欣鼓舞,認為自己到家了,So happy。

琉球人已有明確認知,之前經過的釣魚島等島嶼都屬於中國疆域,不是自己家鄉。

嘉靖年間的這份報告有力地證明,釣魚島自古就屬於中國。

從地理上看,海難多發的琉球海溝,將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架分開。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以及臺灣島就坐落於水深不足200米的中國大陸架上,一目了然。可見古人的劃分方式相當科學。

值得注意的是,陳侃使團的這份報告簡直神助攻,不僅記載了中琉國界,還順帶提了當時琉球與日本的國界。

陳侃訪問琉球期間,曾在海邊「遠見一山巔微露,若有小山伏於其旁。詢之夷人,乃曰:『此熱壁山也,亦本國所屬,但過本國三百裡。至此,可以無憂。若更從而東,即日本矣。』」

琉球人門兒清,知道熱壁山為琉球所屬,再往東才是日本國界。當時的琉球,自然也不歸日本所有。

5

日本吞併琉球,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侵略行為。

琉球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度,被稱為「沒有武器的國家」。近代以前,當地居民常身著漢人服飾,腰間別著摺扇,嘴上說的都是儒家的仁義道德,只做生意,不崇尚武力。

據聯合國人口統計資料表明,當今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在世界名列前茅,而其平均壽命最長的地區就是衝繩,即琉球。歲月靜好,與世無爭,是琉球島民長壽的秘訣,也是自古養成的性格。

和平的歲月,在日本軍隊踏上琉球群島時戛然而止。

1609年,日本發起第一次滅亡琉球的嘗試。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派兵三千,出動戰船100艘,從九州島出發,渡海入侵琉球。

薩摩藩為攻打琉球所找的理由很奇葩,說是琉球之前沒有為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負擔軍費,由薩摩藩代為墊付,事後琉球人沒還錢,這才出兵討要。

這算什麼道理?你日本發動侵略戰爭還跟別國要軍費。

琉球人一點兒也不慫,在三司官鄭迥的帶領下,組織軍隊抵抗倭寇。鄭迥出身閩人三十六姓,是福建人的後代,也是琉球的民族英雄。

大軍壓境之際,鄭迥積極部署防禦工事,修理城防大炮,在薩摩軍逼近王城首裡時全力反擊。但是,自統一後未曾經歷過戰事的琉球人根本不是薩摩軍的對手,琉球各島相繼淪陷。

薩摩軍登陸琉球後,一路燒殺劫掠,將琉球的金銀、絲綢、典籍等珍寶一掃而空,還將琉球國王、宗室、大臣等一百多人押送到鹿兒島囚禁。

琉球王侍從滿懷悲憤寫道:「有如家家日記,代代文書,七珍萬寶,盡失無遺。」

堅持抗戰的鄭迥被日本人以主戰之罪收押,受盡折磨,隨後被斬首(一說處以烹刑)。

眼見琉球即將被薩摩藩所滅,德川幕府慌了。

德川家康一方面希望通過琉球和中國恢復關係,自從豐臣秀吉兩次侵略朝鮮後,日本與明朝互相拉黑,已經幾十年沒聯繫;另一方面,遠在西南的薩摩藩一旦坐大,也會對幕府形成威脅。

在大明朝廷和德川幕府的不斷警告下,薩摩藩只好在關押琉球國王兩年五個月後將其放回。

但薩摩仍不肯善罷甘休,每年都對琉球敲詐勒索,索要朝貢,並割佔奄美列島、大隅諸島等五大群島。一直到1654年,薩摩藩才從琉球全部撤軍。

自薩摩入侵琉球,此後兩百多年裡,日本都是琉球的夢魘。

6

明治維新後,日本侵略琉球的野心死灰復燃,大力鼓吹所謂的大陸政策,要「開拓萬裡波濤」,將徵臺、徵韓、吞琉作為開疆拓土的首要目標。

1871年,一場改變琉球命運的意外事件發生。

琉球的兩艘進貢船在駛往中國時遭遇狂風,漂流海上,一艘遇救,幸運返航,另一艘漂到臺灣西南海岸高山族牡丹社的聚居地。

漂到臺灣的琉球船員登岸求助,竟然和原住民爆發衝突。高山族將其中54名船員殺死,僅有12人死裡逃生,逃到鳳山縣尋求清政府庇護。

倖存的琉球船員被送往福州,之後輾轉歸國。

本以為此事就此翻篇。沒想到兩年後,日本的好戰分子在與琉球商人閒聊時得知這一消息,如獲至寶。

日本人跟清朝抗議,說他們國家的藩屬琉球在中國遭到非人道的對待。

清政府起初還挺硬氣的,派出代表向日本嚴正聲明,說:

「蕃民」之殺琉民,既聞其事,害貴國人則未之聞。夫二島俱屬我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

意思就是說,琉球和臺灣都歸我們管,此事純屬中國內部事務,你們日本人不要多管閒事。

日本人說,我偏要管,你還能咋地。

1874年4月,日本政府以問罪「生番」為由,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領兵6000人,悍然出兵臺灣。

剛從洋務運動中發展起來的清軍也不是省油的燈。

清軍由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坐鎮,迅速派兵增援臺灣,投入了接近日軍10倍的兵力,軍隊中有從歐洲訂購的鐵甲艦,還有跟德國人購置的3萬支毛瑟槍。

日本人當時也剛開始明治維新,實力並不強,一眼望過去,傻眼了。隨著清軍精銳陸續抵臺,日軍進退兩難,隨時要被按在地上摩擦。

撤軍應該體面,既然打不過,那就和談吧。

當年11月,中日雙方代表談針對琉球、臺灣問題進行談判。清政府發揚「傳統美德」,與日本籤訂了《中日北京專條》,之後日軍撤出臺灣,清軍也各回各家。

這個《北京專條》是清政府的恥辱,簡直是噁心他媽給噁心開門,噁心到家了。

在軍事完全佔優勢的情況下,清政府竟然同意,日本此次入侵是「保民義舉」,中國「不指以為不是」。這就是默認琉球為日本所有,給日本後來吞併琉球留下口實。

另外,清政府還賠償日本軍費50萬兩。其中,原本有10萬兩是給之前琉球遇難船員家屬的撫恤金,後來全部賠償給日本政府,作為日本之前在臺修路、建房費用。

籤完和約後,日本人就命令琉球停止向中國朝貢,今後外交由日本外務省全權負責,並改用日本年號、刑法,規定琉球人渡海到中國要用日本護照,將吞併琉球提上日程。

清朝放棄了琉球,可琉球從未忘記中國。

第二年,在日本的野蠻入侵下,琉球末代國王尚泰,還跟日本內務相大久保利通爭辯:「久荷中國恩誼,今不能無故背棄。」

中琉和平交往幾百年了,我們祖宗十幾代都受過天朝的恩惠,你們日本讓我們和中國絕交,恕難從命。

日本人沒空聽尚泰講大道理,直接將他投入監獄,獄中的尚泰不甘心亡國滅種,才秘密派遣使團向清朝求助。

清朝的有識之士都看得出《中日北京專條》所受的屈辱,也為此感到不甘。

李鴻章在給其兄李瀚章的信中談及《北京專條》痛心不已,說:「甘允日本『保民義舉』,不指以為不是,尤要出五十萬,猶以為了結便宜,庸懦之甚,足見中國無人,能勿浩嘆?」

果不其然,《北京專條》籤訂僅僅過了五年,琉球被日本強制「廢藩置縣」,劃為衝繩縣。

琉球王國,就此滅亡。

這段痛史,琉球人未曾忘卻,我們,也沒有忘。

參考文獻:

唐淳風:《悲憤琉球》,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

楊邦勇:《琉球王朝500年》,海洋出版社2018年版

萬明:《明代歷史敘事中的中琉關係與釣魚島》,《歷史研究》2016年03期

相關焦點

  • 專家:挑釁釣魚島,日本需解釋琉球問題
    如果失去了琉球群島,就意味著日本不僅難以在海上封堵中國,其自身還將失去西南部的戰略屏障。琉球群島對日本的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就經濟利益而言,對東海權益中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問題,中國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堅持「自然延伸」的原則,認為中日之間的東海大陸架應以琉球海溝(日本稱「衝繩海溝」)進行分割。
  • 丟失琉球,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痛
    後來,這個「保民義舉「被日本歪曲解釋為中國承認琉球屬於日本,成為日本對琉球侵略的張本及所謂法理根據。琉球雖然只是太平洋上一個小小的島國,但是它的歷史絕非乏善可陳。明朝崛起之後,琉球很快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並開始與朝鮮等國進行外交往來。
  • 我們是怎樣永遠失去琉球的 | 360°全景VR
    1871年10月,幾艘貨船一如既往,在完成了上繳歲貢的任務後,從琉球首裡城返回宮古島。航行到已能望見宮古島的位置時,海上突降颱風,一艘載有69名船員的帆船失去控制,漂流到臺灣島東南部。(蔡英文就是排灣族的後代)這一次又是因為語言障礙,琉球船員們擔心對方不懷好意,偷偷從原住民家逃走,於是才引發這場血案。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首裡城正殿 圖源 | 維基百科時間來到永樂年間,中國賜琉球王姓為尚氏,史稱「第一尚氏王朝」。16世紀,日本倭寇侵擾中國海域,使得日本幕府與大明朝交惡,隨著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琉球不得不在明朝和日本兩個雞蛋之間跳舞。很快,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令琉球朝貢,琉球不從。之後大明出手,豐臣秀吉不敵明朝聯軍。但琉球高傲的態度,在日本幕府的心中栽下了仇恨的種子。
  • 平史 是時候再談談琉球了,琉球回歸中國應提上議事日程
    於是,我在想,我們不妨也趁此機會像美國佬、小日本給中國製造一個個所謂的「議題」(比如西藏問題、香港問題……原本就是小事,但經他們一弄就變成了問題,跟著起鬨的國家和不明真相的人便多了,麻煩也大了)那樣製造個琉球問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這樣至少能讓他們也頭痛頭痛。更何況若由我們提出琉球問題,肯定更有說服力。
  • 琉球失國
    琉球群島,正是一串撒落在太平洋上的美玉。琉球位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依東北、西南走向依次由奄美諸島、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組成,蜿蜒1000公裡,總面積4600平方公裡。從名字也能看出它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來華,琉球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此後500多年,中國與琉球始終保持著宗藩關係。
  • 島國被滅了:有人說,它和臺灣一樣重要
    1876年,琉球之秋,分外悽涼,日本侵略的魔爪,正伸向那個有著「萬國津梁」之稱的小小島國。受困於囚牢的琉球國王尚泰,秘密派遣其姐夫向德宏赴華,請求母邦出面與日本交涉。隨行的還有官員林世功、蔡大鼎,二人都是華裔,還曾在中國留學,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
  • 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吞併琉球王國的?
    琉球,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組成。琉球曾經建立的有琉球王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
  • 琉球和臺灣關係:大琉球是臺灣 小琉球是琉球群島
    在中學古代史課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臺灣一處標註的是「琉球」或者「流求」。那麼曾經的琉球古國指的就是臺灣嗎?  我們可以從大名鼎鼎的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中可以看到「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 「琉球」?「衝繩」?:哀土琉球抗爭史及其主權疑雲
    但在當時,自保尚且困難的中國又有何餘力去庇護琉球?儘管中國已竭盡所能,但面對日本的敲詐與自身內外交困的局面,琉球案最終不得不被擱置。但即使失去了一切外援,琉球人民仍沒有絕望,在百餘年來一直前僕後繼地進行著抗爭。在上一篇文章《琉球,遠去的國度》的最後我們提到,日本違反國際法,強行吞併琉球國。
  • 琉球王國消亡史
    琉球位於中國臺灣東北部海域中,北接日本九州,總面積大約為3600平方公裡。因為地緣相近,古代琉球與中國和日本都有密切的聯繫。在語言和生活習俗方面,琉球與日本更接近,但在禮儀文化上,琉球又與中國關係深厚。 公元14世紀初,琉球本島上出現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個王國,因此被稱為「三山時代」。
  • 琉球亡國後,末代國王移居東京改說日語,衝繩處處有中國痕跡
    這個消逝在歷史煙塵,掩於史冊的國家就是——琉球王國。 歷史上,琉球和朝鮮、越南一樣是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也都是中國的屬國,向中國朝拜進貢。只是後來被日本吞併,劃入日本行政版圖,而"琉球"這個國家,終不復存在,湮沒史海。
  • 地緣政治:琉球會獨立嗎?
    下面我們就從地緣政治上說說琉球問題是如何產生的?未來琉球能不能獨立?很多普通的人對琉球的問題並不了解,認為琉球是屬於日本的,其實不然。琉球問題根本是:美國搗鬼!甲午戰爭前,清政府與日本曾就琉球問題多番談判未果,直到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不僅對琉球失去發言權,還被迫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規定日本必須放棄侵略所得土地,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
  • 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自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太祖朱元璋遣楊載出使琉球,琉王察度對明朝稱臣,開始向中國朝貢,歷受中國皇帝的冊封,稱為屬邦。琉球定期向中國朝貢,進獻方物,中國朝廷賞賜以相應的物品,類似換貨貿易,中國對琉球並未進行過政治統治。琉球在地理上距離日本較近,自然也有歷史關係。日本古史謂,「推古天皇二十四年(公元六一六年),有掖玖人三名歸化。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文 | 江隱龍琉球篇上:東海海疆的群島王國在朱元璋《皇明祖訓》所列舉的「不徵之國」中,有一對頗為特殊的島國,分別是大琉球國與小琉球國。一方面是因為小琉球國並未與明朝建立朝貢關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小琉球國在明鄭時期與清朝幾百年間中的大部分時段都是作為中原王朝的直接統轄地而存在的——哪怕只是形式上。所以,真正作為宗藩體系一員的琉球國,只有大琉球國,也就是琉球王國;而琉球王國對中原王朝的朝貢,幾乎與明朝立國同時開始。
  • 【石佳音】1949年後臺灣對琉球政策的演變
    因此,直到國民黨今年再度失去政權,臺灣對琉球政策只在事實上承認了琉球屬於日本,但在法理上並未做出任何澄清,而仍然維持模糊的「琉球地位未定論」立場。我們可以預見:在蔡英文上臺以後,臺灣勢將急遽靠向日本,有可能正式承認琉球主權歸日。為了保住中國人對琉球未來的發言權,大陸應及時承接「琉球地位未定論」。
  • 玩,衝繩|遺忘之天堂裡找尋消逝的琉球王國
    」,以示琉球王國精神、文明,以及風度。琉球傳統大鼓表演 』隨處可見的獅子,是為吉祥物 』東海以東,臺灣與日本之間有片遺落的天堂,古時之琉球,現今之衝繩。中日文化交織孕育的琉球文明充滿魅力;大自然創作的美景令人留戀;濃濃的大洋深處風情讓人期待。
  • 琉球語是如何擺脫閩南語的影響,慢慢被日語所同化改造的
    在我國東南沿岸的東部,東海的邊緣存在著一個從北到南長達1000多公裡的群島,這個群島叫做琉球群島。從地理位置上看,這個群島位於日本和中國之間,其中最近的島嶼距離臺灣省不過幾十公裡,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在1879年日本侵佔琉球群島之前,在琉球群島上存在著一個「琉球國」,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叫做琉球語。在「琉球國」存在時,這個島國是當時中國的附屬國,島上官方文書上用的是漢字,而且使用的是中國的年號,在明朝和清朝,琉球還不斷的安排留學生到我國的北京,南京以及離它最近的福州學習先進的技術。
  • 明朝進士杜三策冊封琉球國王,證明釣魚島是中國的
    《元史》中寫作「求」,至明洪武初,改稱琉球,時國分為三:察度王中山、承察度王山南、帕尼芝王山北。  自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與琉球建立封貢關係以來,冊封新國王一直就是琉球國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冊封是世子繼位受到中國認可,獲得國際聲威的重要手段,已經是琉球王國百年來的傳統和定律。
  • 二戰時堪比南京大屠殺的戰爭,26萬人喪命,日本狙擊隊聚首琉球
    二戰時堪比南京大屠殺的戰爭,26萬人喪命,日本狙擊隊聚首琉球 日本在華14年,製造了很多起屠殺案件,至今仍舊是中華民族心頭上一道無法忘記的傷疤,對於那些極其殘忍的過往,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