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一個淹沒在歷史之中的國度

2021-02-23 丁點的八寶粥

↑↑↑關注會變漂亮的哦~~

———————————————

(圖片來自攜程網琉球福州園,此為福州冶亭。)

———————————————

  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臺灣》裡寫到:「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這裡的臺灣的「群弟」,琉球。琉球,是一個被歷史淹沒了的國度;琉球,是一群站在歷史之中的島嶼;琉球,是解開一串政治真相的關鍵詞。

  琉球位於太平洋以西,介於日本和中國臺灣之間,最初琉球國的疆域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琉球列島與我國的閩浙隔海相望,自隋後,與中國的交往散見各種文獻。12世紀建國,14世紀與中國正式建交,成為古代東亞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的重要成員,是東北亞和東南亞鄰近國家的貿易樞杻。然而,古琉球在100多年前被崛起的日本侵佔後,先設置「琉球藩」,後設置為「衝繩縣」,歷史上的琉球國就此消失。1945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不作為,使得原本在二戰後就可以獲得主權的琉球國,《波茨坦公告》的模稜兩可約定中,琉球國的權屬成為了一個歷史的難題。

  但,歷史已然記住琉球國曾是一個獨立的王國,藩屬於中國,這個曾沒有系統文字的國度,在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後,開始大量地學習中國的文化,包括中國的方塊字、帶有福州腔的官話,甚至國土上建築的一磚一瓦。

 

是琉球還是衝繩,歷史說


  琉球國與中國的正式建交是1372年,即明朝成立剛剛成立的第五個年頭,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行人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當時,琉球列島上屬於「三國」並立的時代,即北山、中山、南山。1383年,北山王和山南王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揭開了一段長達500多年的中琉交好的歷史。

  朝貢與冊封是中琉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交流方式,僅明朝,中國政府對琉球國王的冊封就有20多次,而琉球入明朝貢達300餘次,並且這些大多都有詳細的使事記錄,無疑都是研究琉球歷史和中琉關係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文獻上記載的是不可能被抹去的真實。在福建省福州市臺江區,坐落著一座見證中琉歷史的館舍——「琉球館」。琉球是為接待琉球國使節而建立的館舍,又名「柔遠驛」。福州的琉球館始建於明朝的成化八年(1472),重建於清朝康熙六年(1667),負責接待琉球國來中國的進貢使和琉球來中國的留學生,對中琉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的衝繩「縣立博物館」中,有一口鑄造於1458年的「萬國津梁鍾」,也是中琉關係的見證物。這口原本懸掛在琉球王國首裡城正殿門前的大鐘上這樣銘刻著:「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剎,地靈人物,遠扇和夏仁風」。「萬國津梁」展示出琉球國人的抱負與自豪,在實行海禁制度的明代,琉球卻承擔起中國溝通海外的重要任務,《明史》中記載的琉球朝貢次數幾乎是其他各國的總和。依靠著政治優惠,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琉球成為東亞各國貿易的中轉中心,依靠轉口貿易興旺了起來,成為名符其實的「萬國津梁,東南亞地區十分重要的貿易島嶼。

(圖見互動百科「萬國津梁鍾」詞條。萬國津梁鍾鑄造於公元1458年,鑄有漢字,本懸掛於琉球國首裡城的正殿內,鐘身長為154.9公分,直徑為93.1公分,重量為721公斤。「萬國津梁」指琉球王國,意為「萬國的橋梁」。)

  正是琉球逐步發展起來的經濟,以及它特殊的地理位置,1609年,琉球國被位於日本九州最南部的薩摩藩侵略,失去奄美群島之領土,日本控制了琉球列島的北部,琉球國開始向中日兩國同時朝貢。由於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太平洋中的戰略地位,為此,日本進一步地入侵,於1871年先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使琉球成為日本的令制國。而後,在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不承認中國自1372年起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宣布廢除琉球國,設置琉球藩,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正式佔領琉球。1875年7月24日,在日本的逼迫下,琉球國停止向中國朝貢,明治政府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朝朝貢禮儀,斷絕與清朝的外交關係,從此琉球國成為日本的傀儡國,開始使用日本年號,同時也結束了琉球國與中國長達500多年的朝貢關係。而到了1879年3月30日,日本又再一次用武力吞併琉球國,日本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移居到東京,置琉球為衝繩縣。「琉球國」這個名詞就湮沒在現實的歷史,琉球國滅亡。

(琉球國王尚敬為遣使進貢事表文(乾隆11年)-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日本對琉球國的強行侵佔,曾引起許多國家的不滿,琉球人民也曾用各種方式進行過反抗,但都失敗了。琉球國滅亡之後,許多不滿日本統治的琉球人都流亡中國,其中有不少居住在位於福州臺江的琉球館附近。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琉球本已脫離日本回歸自主。1971年中美建交前夕,由於擔心其軍事基地無處立足,美國遂將琉球的行政管理權(並非主權)交給日本。1971年,因無力推翻美國的決定,數萬琉球人集聚中心廣場號哭,發誓要趕走日本侵略者。幾十年來,他們從未停止過爭取獨立的鬥爭。2006年3月,琉球全民公投,75%民眾投票要求獨立,恢復與中國的自由往來;25%日裔移民,雖不要求獨立,卻也贊成自治。

 

 釣魚島,帶你去琉球


  古代中國的航海技術屬於世界一流,其中福建的先民更是領軍人物,不論是福州的馬尾還是漳州的月港。祖先們漂洋過海,通過驚濤駭浪,在帶來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的航海經驗,並凝結成冊,用默默的文字向世人訴說歷史的真相。從明代而起,當然這剛好也是整個世界的航海大時代的背景下,中國開始出現了大量的航海通書,如《羅經針簿》《渡海方程》《四海指南》《航海全書》等,但這些都是舟子相傳的秘本,藏書家鮮少著錄這些書,所以傳承下來的不多,存世的也十分可貴。在英國牛津大學的鮑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中,藏有兩本海道針經:《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這兩本珍貴的舊抄本大約是由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帶回歐洲的,最後於1639年由勞德大主教(Arch.Laud)收購後而捐贈給圖書館的。

(圖片來自網絡,此書藏於牛津大學)

  這兩本書都詳細地記載著往返中國琉球之間的航海路線,我們發現,沒有釣魚島或釣魚嶼這個太平洋中的島嶼,中國先民們在前往琉球的航程中就會十分的迷茫,在古代大海的航行中,島嶼是人們辨明方向最為重要的參照物,而釣魚島是無疑是福建前往琉球的「航標」。

  《順風相送》中是這樣記載的:「太武(今金門島)放洋,用甲寅針七更船取鳥坵。用甲寅並甲卯針正南東牆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頭(指臺灣南部的琉球仔,也稱小琉球)。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風東湧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湧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嶼在內。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用艮針取枯美山。南風用單辰四更,看好風單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馬齒山,是麻山赤嶼。用甲卯針取琉球國為妙。」從這上面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福建往琉球的途中是經過臺灣、釣魚嶼(今釣魚島)。而從琉球回福建的回針為:「港口用坤申一更半平古巴山是麻山。用辛酉四更半,用辰戌十二更、單乾四更、單辛五更、辛酉十六更認是東山路,望下勢便是南犯,坤未三更半臺山,三更是鳥麻山,坤針見官塘。五更平官塘,取定海千戶所前拋為妙。」

(圖片來自網絡,示意以增加理解。)

  《指南正法》中關於前往琉球的針路,始發港便直接定為了福州,從福州長樂梅花港開船,即「梅花開舡(同船),用乙辰七更取圭龍長。用辰巽三更取花矸嶼。單卯六更取釣魚臺北邊過。用單卯四更取黃尾嶼北邊。單卯十更取枯美山。看風沉南北用甲寅,臨時機變。用乙卯七更取馬齒北邊過。用單卯寅取濠灞港,即琉球也。」從琉球回福州針路為:「琉球開舡,用單申一更取包而是麻山。用辛酉取枯美山。用辛酉四更,又用辛戌十五更、單酉十九更,又用辛酉十五更取南杞山。坤未三更取臺山。用坤未三更取霜山。用單坤取官塘,收入定海千戶所。」

  在中琉500多年的往來風浪中,釣魚島見證著這段琉球國在中國的支持下,琉球人民周旋於茫茫大洋,往來貿易於東南亞國度,甚至更遠的歐洲,他們創造財富,學習文化,逐步壯大的歷史。

 

久米村裡吃「甕菜」


  在衝繩首府那霸市,有一座向市民開放的中國式園林公園——福州園,漫步公園,倚著小橋觀流水,靠著「兩塔」看「三山」,你會產生時空錯覺,以為來到了福州。是的,這個佔地8500平方米的「福州園」確實原汁原味,1992年,為了紀念中國福州市與那霸市結為友好城市10周年,由那霸市政府投資9億日元而修建的中國式庭園。公園不僅以福州的「三山兩塔一江」為基調,運用中國傳統園林小中見大的景觀布局和藝術構圖建成,甚至建築材料也是使用福州當地的材料,可以說,有著濃濃的「福州味」。

(看,這像福州的白塔還是烏塔?)

  走出公園,你踏上街區,就可以感受到滿眼的熟悉,不論是那古老的建築,亦或當地居民所散發出人情,這裡滿滿地中國味,如果仔細聽聽,也許還有一兩句熟悉的發音,福州人的你也許有種聽到鄉音的感覺。是的,這不是錯覺,你聽到確實就是閩語鄉音。漢語在琉球廣泛流行,琉球方言中至今仍有許多與福建方言發音相同,如吃飽了、阿媽、香片、龍眼、大碗、鬥雞、鬥牛、桔餅、貓、豬、南瓜、絲面、甕菜等詞彙,借用的是福建方言的詞彙。琉球至今還流傳著幾百年前琉球國的宮廷樂曲:《紗窗外》,幾百年來原汁原味,從未改變,不是用日語,而是用很純正的普通話唱——明朝普通話!中國的文化在琉球深深地紮下了根,數百年過去,古老文化的氣息依然清新。

       洪武二十五年(1392),洪武帝朱元璋為加強中琉之間的朝貢貿易關係,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移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到了琉球後都受到重用,「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貢謝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總管,為指南之備」。他們為琉球的航海貿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引入了大量福建的文學、藝術、建築、陶瓷、染織等文明成果,使得琉球「風俗淳美」,「民物皆易,而為衣冠禮義之鄉」。

  中國的文化對古琉球國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其中以福建文化對琉球的影響最大。除了政治需求,琉球國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的需求也是很大。每當琉球國的國王嗣立,他們都會向中國請命冊封,沒有中國政府的冊封認可,國王的繼任就無法被視為正統。為此,明清兩朝大多應其請求,並派遣大型使團,在福建造船起航,遠涉重洋,行冊封之禮。大型的冊封使團是中國文化在琉球上傳播的途徑之一。冊封使團設正副使,隨行者除了政府所規定的各種官員、兵丁、水手外,還有冊封使挑選的「從客」,包括各個行業,如:文人墨客、琴師畫匠、高僧、工匠、藝人等。由於福州是中國與琉球往來的唯一口岸,使團的各類隨員自然以福建籍貫的人員為主,這些福建籍隨行的「從客」到達琉球後,無疑對在琉球傳播福建文化產生作用。

(首裡城是位於琉球群島的琉球島南部首裡市以東一座琉球式城堡,建造於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從15世紀至19世紀是琉球國的都城所在地和王宮,首裡城是琉球王國的政治和權力的中心。圖為正殿,是琉球國王辦理公事和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也是琉球王國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糅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形態宏偉,色彩鮮豔。主殿有三層,寬29米,進深17米,高約16米,十一間七進,前面有五間一進的抱廈,重簷歇山頂中央為唐破風。正殿雙層建築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極其相似,只是規模小一些。)

  琉球派遣來華的入貢使團、留學人員也是中國文化傳播者。為了與中國進行貿易交流,自明起,琉球就以各種名義派遣使團來朝,如進貢、謝恩、請封、迎封、上書、報倭警、送留學生、送漂民等,往往「一歲數至」。琉球的入貢使團通常有百餘人甚至數百人組成,抵達福州後,先住一小段時間,而後在福建的地方官的安排下,正副使節及隨員北上進京,這個人員的數量不過一二十人,而其餘的便留在驛館——柔遠驛,等候使節的南歸,而後便一同搭船回國。而這些留居的人員,在漫長的等待期間,或從事貿易或學習各種技藝,對閩人的禮儀習尚耳濡目染,並將這些習俗帶回琉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琉球中山王察度從子「日孜每、闊八馬、寨官子仁悅慈入國學讀書」,琉球「國人入監肄業,自此而始。」一些留學生在福州長期生活後,也把福建的民間習俗帶回琉球。為此,琉球國傳統的上巳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祭灶等節日的禮儀大多與福建的相仿。歷史上,琉球先後向中國派遣了二十多批次史籍稱為「官生」的留學生,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在福州的琉球會館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被稱為「勤學人」,學習的期限和方法都比較靈活,也比較有成效,所學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有天文地理、制茶、制瓷、製糖、紡織、冶金、農作物栽培、制墨、醫術、音樂、戲曲、法律等。另外飄風難民、海上貿易的私商等也是傳播福建文化的媒介。不少琉球服飾式樣也仿製福建。除了文化技藝影響琉球,在社會習俗、方式等方面,福建對琉球的影響也是很大。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是以福州菜係為主的,為此,福州的烹飪技術流行於琉球宮廷和上流社會。琉球民間的桔餅、黃米糕、千重糕、山東粉等食品及豆芽炒豆腐等菜餚也與福州地區百姓家的作法一樣。

(位於福州市臺江區琯后街的琉球館:柔遠驛)

       琉球國滅國之後,仍有琉球人來閩學習。《福州市志》的記載,琉球人東恩納寬量於光緒三年(1877),上地完文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先後在福州分別向劉良興(音譯)、周子和學武,回日本後各自創日本剛柔流和上地流空手道,而今日本的柔道與空手道流傳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4年3月30日,日本衝繩上地流空手道協會長上地完英和北美洲上地流空手道協會周志瑪存會長率領的26人的代表團到福州的閩侯南嶼尋根訪祖,確認周子和是他們空手道的始祖。

 


不一樣的時空,一樣的神鬼


  古代航海因存在著各種風險,在出海之前必須先行祭祀,以求得到神靈的護佑。福州陳文龍尚書廟和馬尾閩安鎮的海濱怡山院媽祖宮是中琉兩國行船前必先拜祭的神靈。

  南宋莆田陳文龍與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同時代人,都是南宋後期的狀元、丞相,他們的出身、仕途、遭遇幾乎相同,最後又同樣為國殉職,是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命中書省派員到地方訪求應祀的神祇,「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到祭。」陳文龍從當時起便成為護佑一方的神靈。琉球與中國隔著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凡「冊封使團」出發前必定先到「旨奉祀典」的陳文龍廟祭祀之後啟程,或將陳文龍造像陪同使團前往琉球,祈求保佑使團平安往返於中琉之間。陳文龍「神靈顯赫」,都能盡到「責任」,每次都使使團平安,很受皇朝讚賞,所以,皇朝就對他一次次地加以敕封,明代崇禎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曾三次敕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和加封「鎮海王」,皇朝通過對陳文龍的敕封,以求使團永遠受到陳文龍的庇佑,能在風平浪靜,海不揚波的情況下保護冊封使團平安往返於中琉之間。

(圖來自網絡,為位於上下杭三通橋旁陳文龍尚書廟,陳文龍是明朝詔封福州府城隍。)

  福州與閩安鎮與琉球國的關係都十分密切,閩安鎮五虎門是琉球國貢船、商船航行抵達中國的首站口岸,琉球貢船及謝恩使、慶賀使、進香使和留學生等所乘海船,都是在閩安鎮海關登岸。在1372至1879年間500餘年歷史中,閩安鎮成為福州與琉球友好關係前哨的見證,也是中國與琉球人民文化交流和海上貿易的見證。凡中國與琉球國的互派使者、往來人員及留學生都經閩安鎮港轉道;琉球等國進貢船經閩安鎮海關檢驗封艙後,護送駛入福州內港河口,貯存在進貢廠,擇期取道進京。閩安鎮的海濱怡山院(媽祖宮),明清兩代從福州駛往琉球國的冊封使船及琉球國貢商船不無都停泊此江邊,上岸祭祀媽祖後開航,至今石碑尚存,碑文載有「新建天后祠,冊封琉球副使內閣中書、長蘆於宮篆」等字樣,無疑是研究福州與琉球重要關係的見證。

(福建福州馬尾閩安迥龍橋)

(答應了一個老先生,考證這個橋到底是唐末的還是宋代~)

  明初朝廷所賜三十六姓及隨後陸續入籍琉球的多是古閩安鎮與福州河口周邊的人,清朝出使琉球國使節也多為福州人。嘉慶十三年(1808),奉命琉球國正使的齊鯤是福州倉山區齊安村人;道光十八年(1838),出使琉球國的狀元林鴻年是福州鼓樓區人。嘉慶年間,閩安水師左營都司陳瑞芳領兵百名護送冊封使赴琉球國途中殉職,受到琉球王與清嘉慶帝贈銀撫恤。琉球國一些貢船商船漁船因遭風浪侵襲,就在閩安鎮港口避風。

  據載,福建地區亡故的琉球人前後有578人,大多數就地埋葬,福州地區的長安山白泉庵、高蓋山、福建建築學校和上渡塔仔村、連江鎮海鎮都有明清兩代的琉球墓。位於福建師範大學長安山後白泉庵的琉球墓園(福州長安山公園旁),是明清時代福州地方政府專門為客死福州的琉球人開闢的官方墓群,墓園佔地面積3120平方米,內有10座琉球墓,墓主的身份,有琉球國的王府財政官,有身份低微的進貢船水手,有擔任朝貢翻譯業務的通事,也有前來中國學習醫道的青青子衿。另外,最大規模的還算是福州古閩安鎮西碼山麓的琉球墓群,規模十分龐大、佔地2600多平方米的琉球墓群,埋葬了263位從琉球來福州的海上遇難與病故的官員、船員、商人。散落在福建各地的琉球墓園,是全國不可多得的研究琉球歷史和古代中琉交往的歷史古蹟。福州的琉球墓便是福州和衝繩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關係密切的見證。2000年,衝繩縣十三人前來閩安參訪,稱祖先是福州閩安鎮人,他們在閩安協臺衙門與琉球墓各捧了一把土用布包好帶回日本紀念。

(圖片來自網,琉球墓群,位於福州市倉山區長安山。)

 

  閩江水滾滾向東入海,海口翻騰的波濤,一陣陣,一聲聲,見證著,訴說著,期盼著……

———————————————

背景資料:久米村的居民是來自中國福建的閩人三十六姓的後裔,閩人三十六姓是對明朝遷居琉球的福建人三十六姓的總稱。1981年5月那霸與福州成為友好城市,1991年那霸建市70周年,也是與福州締結友好城市10周年。為了紀念這段歷史,那霸市政府於1992年9月修建完成了「福州園」,將福州代表性風景融入園中,成為當地一景。

———————————————

關注↑↑↑會變漂亮的哦~

相關焦點

  • 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國度叫「琉球」,你所不知道的那些歷史
    來了一個衝繩縣強盜們燒了中琉往來的文書、文物和寶印強行銷毀了琉球國政府檔案企圖銷毀和隱匿 所有歷史的見證琉球國的使團來到了天津求大清琉球國陳情通事林世功 在頤和園外大哭三天又三夜他求老佛爺,他求李鴻章最後,他壯烈自殺以身殉了琉球國以死抗議日*本侵略,以死請求中國出兵
  • 「琉球」?「衝繩」?:哀土琉球抗爭史及其主權疑雲
    歡迎閱覽:琉球,遠去的國度,了解本文內容背景信息溫馨提示:全文大約
  • 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一八七七年至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三年至六年,日明治十年至十三年)的琉球問題之爭,是由於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國朝貢以至將琉球吞併而起。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現在的日本「衝繩」,在古代有過獨立建國的歷史——琉球國,曾是我大明與大清帝國的藩屬國。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讓其自古就成為東南亞國家的貿易中轉樞紐。也正是因為它的位置,讓其成為日本大肆擴張的「磨刀石」。之後,他花費23年的時間先後吞併了北山與南山,使得琉球成為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將首裡城定為王城。
  • 琉球和臺灣關係:大琉球是臺灣 小琉球是琉球群島
    這其中說的是「群弟」,那琉球是不是臺灣呢?  在日本的衝繩博物館,有一個「萬國津梁鍾」,上面用漢文記載了關於琉球國的信息:「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  隨之而來的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這個神秘的古鐘為什麼會掛在日本衝繩縣的博物館裡呢?琉球是否也跟日本衝繩有關係?
  • 傍晚郵輪從那霸港啟航,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琉球
    琉球群島位於東海臺灣島和日本九州之間上,呈東北西南向,包括大隅群島、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衝繩群島、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等,釣魚島群島不屬於琉球群島範圍之內。歷史上,琉球群島長期處於中國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的薰陶之中。
  • 被遺忘的島國往事:中國是如何「失去」琉球的?
    琉球從不缺忠臣,但是他們一直倚靠的「大哥」,垮了。這就是亡國的感受,悲憤、無奈、絕望。2琉球,這個被遺忘在歷史角落的美麗島國,與中國緣分匪淺。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命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異俗。朱寬行至琉球,不禁為眼前美景驚嘆。
  • 專家:挑釁釣魚島,日本需解釋琉球問題
    基於以上數端,在愈演愈烈的圍繞釣魚島主權之爭的今日,不能使這段歷史懸案繼續束之高閣下去,中國必須直接質疑日本對琉球群島的主權合法性問題。這不僅僅是為了在東海問題上回擊石原一類日本右翼的囂張氣焰,擊中日本的軟肋和死穴,也是為了還歷史一個公道。
  • 平史 是時候再談談琉球了,琉球回歸中國應提上議事日程
    日本有個教授叫松島泰勝,發起一個叫「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的組織,他通過媒體稱:「琉球被日本吞併不過百餘年時間,日本政府罔顧琉球當地民意,未來琉球將可能以如美國從英國殖民統治中獨立的方式成立為一個國家。
  • 琉球王宮被燒毀,為何中國人更該心痛?
    在王宮中保存著當年琉球王室與明朝的文書往來,都是中文的。琉球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後被日本入侵。二戰後,衝繩曾有機會交由中國託管,可惜國民黨政府不爭氣。琉球王宮既是這些歷史的見證者,其本身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它被付之一炬,了解這段歷史的中國人心裡也隱隱作痛。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
    以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為標誌,朝貢體系開始走向衰落。研究琉球被日本吞併的歷史,有助於加深對東亞朝貢體系演變過程的理解,更可從中得到歷史警示。
  • 琉球之風•(十一)冊封使的季節(四)
    湖中巖石重重疊疊,湖畔古柏雜樹成蔭,倒映在清波之中,看起來倒是令人心曠神怡。  蔡堅連忙介紹道:「使者大人,此乃是下天妃宮,又名靈應普濟神祠,已經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乃是由久米村的居民所建。」  趙彥昊看了一下,這個下天妃宮很小,走過門口的兩個石神,走進去不到三十步,便是孤零零的正堂,上書「慈航普度」四個大字,內部供奉著媽祖 神像。
  • 琉球or衝繩:已經丟失百年的孤島,為何每年仍舉行大清冊封儀式?
    這還要從古代琉球與中國以及日本的關係說起。隋朝命名,明朝交好關於「琉球」之名,其實最早在隋朝時期就有記載。當時的琉球還叫「琉虯」,後來又改成「琉求」,同音不同字,是由方言演變而來的,用來形容為大海之中分布的島嶼,也就是琉球。不過中國和琉球真正有交集還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那時候開始的。
  • 復國運動與琉球民族的消亡
    以琉球三司官為首的琉球高層紛紛商議對策,草擬了一份代表琉球高層的抗議請願書,並迅速收集多名五十多名高官貴族的聯署。第二天,這份抗議請願書由三司官遞交給松田道之。內容包括了抗議日本政府之前不侵略琉球國的承諾,請求日本政府撤回成命,只要保留琉球的國體,什麼條件都能答應。希望能夠讓琉球國延續。
  • 古琉球王國的貨幣賞析
    琉球王國是中國明清王朝的藩屬國,歷史上與我國交往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賜閩人三十六姓入琉球。
  • 【謝必震】琉球二戰勝利果實 為何落入戰敗國日本之手?
    錯失解決琉球問題的第一次機會日本吞併琉球處心積慮,由來已久。由於日本國神國觀念和海外擴張思潮的湧起,本身還作為藩屬國置身宗藩體制之中的日本,開始尋求打破以中國為主的「華夷國際秩序」。Grant)的調停,希望日本停止對一個弱小的國家,一個受中國保護的國家──琉球──實施侵害。迫於國際輿論的壓力,日本人提出了「分島方案」。即將琉球國一分為三,日本人佔據的北部五島歸日本,中部諸島仍然讓琉球立國,南部的宮古及八重山兩島歸清國。隨後,竹添進一作為日本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來華就「球案」處置的問題進行談判。
  • 葛兆光:從古琉球史說到國境內外與海洋亞洲——讀村井章介《古琉球:海洋アジアの輝ける王國》
    可是,當我講到琉球的歷史與文獻的時候,無論是我這個講課的老師,還是聽課的學生,似乎都在一種不自覺的意識中,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琉球,是一個「外國」,琉球歷史只是一個「外國史」,而我們介紹的明清有關琉球的文獻,也可以歸類為「中外交通史文獻」。我想,這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敘述,已經習慣了遵從現代國家的主權範圍,來倒推歷史上的疆域。
  • 丟失琉球,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痛
    後來,這個「保民義舉「被日本歪曲解釋為中國承認琉球屬於日本,成為日本對琉球侵略的張本及所謂法理根據。琉球雖然只是太平洋上一個小小的島國,但是它的歷史絕非乏善可陳。明朝崛起之後,琉球很快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並開始與朝鮮等國進行外交往來。
  • 琉球失國
    1872年,日本鹿兒島縣參事大山綱良來到琉球,軟硬兼施地要求琉球王尚泰派使節團前往日本慶祝明治新政。不明就裡的琉球使團剛到日本,就收到了明治天皇"琉球藩敘列華族"的表文。天真的琉球使節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日本已剝奪了琉球作為獨立國家的地位,強行把它變成了自己的一個行政區。不過,日本明白若想真正把琉球攥在自己的手心裡,光換個稱呼還不夠,割斷琉球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才是問題的關鍵。
  • 琉球之風•(十四)冊封使的季節(七)
    正殿的柱子和唐破風則是用桐油塗刷,顏色十分豔麗,頗具琉球風情。正殿中層掛著繡著龍鳳紋的絲綢帘子,趙彥昊看到似乎有幾個穿著鮮豔琉裝的女子正聚在一起,從帘子中偷偷向外觀看冊封的情形——這大概是琉球王妃、公主和高級宮女們了吧。  這時,差役們七手八腳地將龍亭停放在開讀臺前,兩架彩亭則分別放在龍亭的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