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東南亞篇)

2020-12-23 澎湃新聞

文 | 江隱龍

緬甸篇:中南半島的西霸主

朱元璋欽定的「不徵之國」中包含著大量的東南亞國家,除了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地區性大國外,還包括諸如蘇門答刺、爪窪、湓亨、三弗齊等蕞爾小國,但在這一系列的國家名單中卻並沒有緬甸。儘管如此,在歷數中原王朝在東南亞地區的藩屬國時,卻無法繞開這個瀕臨印度洋卻更接近中華文化圈的國家。

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是建立於大中三年(849年)蒲甘王國,當時的中原王朝唐朝已經進入極度的衰落。據趙汝適《諸蕃志》所載,蒲甘王國於景德元年(1004年)首次遣使至北宋朝貢,而此時也恰好處於北宋王朝贏得澶州之戰、準備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的前夕。歷史在此似乎有意埋下了一個伏筆:緬甸與中原王朝宗藩關係建立的同時,中原王朝正因為羸弱的軍事力量而與另一個強國籤約了和約,而這相似的一幕將在近千年之後的歲月裡再次上演。

蒲甘王國自立國後一直戰火不斷,而此時的中原也長時間處於巨大的分割狀態。淳祐十二年(1252年),忽必烈遠徵大理將領土推進至蒲甘王國北境,並多次遣使招降蒲甘國王,後者非旦不予理會,反而二次扣押了蒙古來使,蒙古緬甸由此交惡。至元二十年(1283年),已經吞併南宋的元朝大舉攻伐蒲甘王國,蒲甘王國一觸即潰。元朝將緬甸北方的大部分領土置於新成立的緬中行省治理之下,同時又將蒲甘國王封為緬王,準許其朝貢——此後的六十年間,緬王前後遺使至大都十五次,與中原王朝半內附半藩屬的關係亦由此確立。

不過自蒲甘王國被元朝鐵騎擊潰之後,緬甸便再一次陷入了分裂,各土邦彼此長達二個多世紀的攻伐導致緬甸在相當漫長的時期中均未能形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元明易代後,朱元璋在雲南外圍設立了六大宣慰司,其中孟養、木邦、緬甸、八百四宣慰司在全盛時期幾乎囊括了緬甸全境。雖然明廷一向對緬甸秉持著「外夷之治與內地殊異,非徒賴以撫安,而實資以控制」的方略,但緬甸也由此在形式上完成了從藩屬向內臣的的轉變。

不過緬甸畢竟距中原路途遙遠難以控制,明廷的羈縻態度也助長了緬甸的獨立傾向。直到萬曆年間,緬甸東籲漸漸興起,這一曾在洪熙元年(1425年)和宣德五年(1430年)兩度來中原朝貢的小國不再甘當明朝的藩屬,在通過戰爭實現緬甸歷史的第二次統一之後,進一步將兵鋒直指雲南,由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明緬戰爭。此時的明朝無法與昔日的元朝相比,最終在收復雲南後承認了東籲王朝。此後明朝國勢江河日下,直到南明永曆帝在國破後竟逃亡至東籲,這一番宗藩體系也便無人提起了。

東籲王朝

明清易代之後,緬甸與中原王朝基本斷絕了官方來往,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爆發的清緬戰爭撕開了這一片寧靜。乾隆十七年(1752年),緬族領袖雍籍牙建立貢榜王朝,並迅速統一了幾乎緬甸全境。這一時期是緬甸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貢榜王朝四處用兵,甚至一度攻克了暹羅首都。最後,稱霸整個東南亞的貢榜王朝最終向清帝國發動的進攻,開始了對中原王朝的北伐。

貢榜王朝的軍事實力的確不容小覷,在強勁的兵鋒下屢挫清軍,前後三任雲貴總督皆因徵緬戰爭自殺,清廷一時人心惶惶,當時參贊大臣舒赫德在實地考察後亦提出徵緬有辦馬、辦糧、行軍、轉運、適應「五難」,認為不宜再戰。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任命傅恆率兵南徵,清緬戰局由此升級。

貢榜王朝的軍力未必強於清軍,但的確佔了天時地利。清軍主力多為出身於北方的滿洲兵,入緬後紛紛染上瘴癘,一時間病死者竟遠遠多於戰死者,最終導致四次對貢榜的進攻盡數被擊退。不過貢榜王朝也由此元氣大傷,一度徵服的暹羅也趁機獨立,於是貢榜王最終在前線將領私自停戰的情況下向清帝國奉表納貢。這一年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緬甸貢榜王朝在勝而無益的情況下主動成為清帝國的藩屬國,成為清帝國宗藩體系中的一員。

只是歷史已經沒有留給貢榜王朝多少時間了。三十餘年後,已經徵服了半個地球的大不列顛軍隊踏上了貢榜的領土,開始了對緬甸的蠶食。光緒元年(1875年),貢榜王朝最後一次向清廷進貢,十年之後,整個緬甸被英國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行省,清帝國與緬甸的宗藩關係在實質上已經結束。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英國與清帝國於北京籤訂《緬甸條款》,第一條規定「因緬甸每屆十年,向有派員呈進方物成例,英國允由緬甸最大之大臣,每屆十年派員循例舉行,其所派之人應選緬甸國人」,表面上承認了緬甸向清廷「十年一貢」的慣例。當然,英國從未履行這一義務,清帝國與緬甸的宗藩關係由此成為一條不可能實現紙面權利,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暹羅篇:英法殖民地的夾縫

相比於與中原王朝戰事頻繁的緬甸,暹羅自元朝之後便保持著向中原王朝朝貢的傳統,由此也躋身於朱元璋欽定的十五個「不徵之國」中。

泰國直到13世紀初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後才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國家,在此之前泰人常年處於鄰國的統治之中,並沒有發展成一支強大的勢力。素可泰王朝獨立時南宋已經搖搖欲墜,隨後元朝統一中原,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到至治三年(1323年)之間,素可泰王朝向元朝通使達十二次,不過此時並沒有其向元朝請封稱藩的記載。

元貞三年(1296年)周達觀奉命隨元使赴真臘訪問後寫成《真臘風土記》,其中將素可泰王朝稱為暹羅。其實這裡的「暹羅」二字還要拆開來闡述:「暹」是指暹國,即素可泰王朝;而「羅」則是暹國以南的羅斛國,後者於至正九年徵服了前者,建立了泰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大城王朝。在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中,暹國與羅斛國的確是分開記錄的,而兩國的合併,自然也成了後世「暹羅」之謂的淵源。

而中原王朝對暹羅的冊封,也正始於大城王朝。洪武十年(1377年),大城王朝入朝請封,朱元璋遂合暹、羅斛二國之名封大城國王為暹羅國王,「暹羅」之名也由此成為中華文化圈中各國對其的稱呼。不過,暹羅人一直自稱為「泰」,直到曼谷王朝時期出於國際交往的便利才正式以暹羅為國號,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暹羅作為中原王朝宗藩體系中的一員,相對處於比較邊緣化的位置。

比較有戲劇性的是泰國第三個王朝吞武裡王朝——這一王朝的開創者竟是原籍廣東澄海的華裔鄭信。鄭信本為大城王朝的將領,在反抗緬甸貢榜王朝侵略的戰爭中黃袍加身,另立新朝。鄭信領導下的暹羅軍隊南徵北戰,在與貢榜、安南的鬥爭中逐漸佔據上峰,一時成為中南半島的霸主,東南亞的政治格局在18世紀末期再一次被改寫。

暹羅

相對於剛剛結束了與清朝十餘年戰爭才無奈向清帝國稱藩的貢榜王朝,鄭信所建立的吞武裡王朝與中原有著天然的血脈聯繫。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剛剛執政的鄭信便呈書清廷,希望接替大城國王由清帝冊封其為暹羅國王。乾隆皇帝認為其奪國不正,不予認可,並回了一封措詞嚴厲的飭文。三年後,鄭信趁清緬戰事正酣時命人解送一批緬甸俘虜進獻北京,並再次請封,幾經投誠之下清廷終於承認鄭信為暹羅國王,吞武裡王朝由此再次被納入到中原王朝的宗藩體系中。

無論從軍政還是外交來看,吞武裡王朝都是一個極為輝煌的朝代,不過它同時也是一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朝代。吞武裡王朝的興盛源於鄭信這一「卡裡斯瑪型」君主,而一旦這一君主出現擁護危機,政權也勢必隨之紊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政變出身的鄭信同樣因政變而被迫退位,隨即被新登基的拉瑪一世處死。出於鄭信的前車之鑑,拉瑪一世在向清朝入貢請封時自稱鄭信之子鄭華,很快受封為暹羅國王——清朝與暹羅的宗藩體系就在這一次彌天大謊中平穩過渡了。

拉瑪一世登基後立刻將首都適往曼谷,其開創的王朝也因此被稱為曼谷王朝。泰國由此未再出現王朝更迭,其與清帝國的宗藩關係也由此穩定下來,直到歐洲列強的入侵。

依託於鄭信打下的江山,曼谷王朝的疆域頗廣,包括了撣邦、寮國和柬埔寨的大部分地區,直接與清帝國接壤。然而該來得終究會來。19世紀中期,英法兩國的侵略軍逐漸染指印度及印度支那,曼谷王朝陷入腹背受敵的境遇,國家主權危在旦夕。

鹹豐三年(1853年),曼谷王朝派至清帝國的朝貢使在回國途中受到英國駐香港總督鮑林的接見,後者令其回國後奏請暹羅國王不再向清帝國朝貢;兩年之後,又是這位鮑林率軍艦與暹羅國王拉瑪四世籤訂城下之盟《鮑林條約》,將暹羅逼上了半殖民地的道理。與此同時,法國人的入侵也馬不停蹄,開始蠶食暹羅領土。

同治八年(1869年),出於安全考慮,暹羅國王請求改變朝貢路線而未獲批准,由此鹹豐三年的朝貢使團便成為暹羅歷史上最後一批朝貢使團。至20世紀初,暹羅逐漸割讓北部與東部幾乎一半的領土,與清帝國也不再接壤,朝貢之事由此再無恢復的可能與必要。

《真臘風土記》

東南亞諸國:舊時代的殘破句號

在朱元璋欽定的「不徵之國」中,位於東南亞地區的除了越南、暹羅之外還能列出一長串:真臘、佔城、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而到了清朝中期,東南亞地區的宗藩體系雖然日趨穩定,但藩屬國的數量卻有所減少。這一現象既源於東南亞諸國之間的吞併戰爭,也源於東南亞在中華文化圈影響下所形成的次一級國際關係。

不同於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東南亞地域廣大、地形複雜,最終未能孕育出大一統的帝國反而形成了小國林立的局面。因為國家數量眾多、勢力盤根錯節,所以東南亞諸國也得以在北方中原王朝主導的宗藩體系下形成次一級的國際關係。

東南亞歷史上最強三大勢力分別是越南阮朝、緬甸貢榜王朝以及暹羅曼谷王朝,其中越南、緬甸均與中原王朝爆發過漫長的戰爭,越南更是時常以「小中華」自居,長期傲視其它東南亞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弱於這「東南亞三強」的其它小國搖擺於「大中華」與「小中華」之間也便不足為奇了。

在些不妨先歷數這些「不徵之國」的朝貢史。真臘原為扶南的屬國,後反滅扶南,自隋朝開始便屢向中原王朝朝貢,直到永樂年間尚有真臘國王參列婆匹牙派遣使團朝貢的記錄。不過很快真臘便被「東南亞三強」之一的暹羅滅亡了——宣德五年(1430年),暹羅大軍西進,真臘從此在歷史舞臺上消滅,唯給後人留下了雄偉壯觀的吳哥窟。

佔城源於林邑國,其創始人本為東漢的下層官吏,以兵變立國。佔城最繁榮時中原正處於唐朝的統治之下,而至兩宋時期佔城已漸於衰微,屢屢受到如越南、真臘的侵略,並由此開始了同時向中原王朝及越南進貢的歷史。嘉慶七年(1802年),佔城最終滅於越南阮朝,對中原王朝的朝貢自然由此斷絕。

除去真臘與佔城,東南亞中南半島上尚有大量小國,事實上真臘與佔城在這些小國中已經算是較強的勢力,如此兩國尚不能在戰爭中獨善其身,就更不用提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弱國了。中原王朝雖然強大,但其權力行至中南半島已經是強弩之末,明越戰爭、清緬戰爭中中原王朝均不是勝利的一方,尤其可以看出東南亞的國際關係的重心並不在遙遠的北方。

然而東南亞內部同樣沒有孕育出一個擁有絕對力量的地區性大國,縱然是自稱「小中華」的越南,在很多情況下也未能能徵服暹羅甚至更靠西方的緬甸,更何況南方的南洋群島偶爾也會誕生出諸如滿者伯夷帝國這樣的強大勢力,於是東南亞地區的霸主,也就是東南亞國際關係格局的主導者便一直處於變動中,由此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多中心體系,這一體系被美國學者沃爾特斯命名為曼陀羅體系。

古代東南亞

曼陀羅體系從屬於中原王朝的宗藩體系之下,對於最弱小的國家來說,強而遙遠的中原王朝與較而接近的東南亞強國均不能得罪,於是自然形成了雙重甚至多重的朝貢關係。而歷代中原王朝又常常將朝貢視為給予化外之國的權利而非義務,這一傾向自然導致了東南亞藩屬國的變幻無常。

除以上諸中南半島國家外,蘇門答剌、爪窪、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諸國均位於南洋群島。這一片群島還有另外兩個預示其殖民命運稱呼:「東印度群島」或是「香料群島」。16世紀以降,以葡萄牙帝國為先行者的歐洲諸殖民強國紛紛入侵,南洋群島上的傳統國家紛紛滅亡,逐漸淪為西班牙、英國、荷蘭、葡萄牙諸國的殖民地。當然,這一過程並沒有字面上所描述的那麼簡單,然而大航海時代以降的殖民過程的確在此進行得非常徹底。這裡唯一要提一筆的是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的前身其實是一家華人開的公司,名為蘭芳公司。雖然名為公司,但蘭芳公司體制嚴密,其中不乏團練與傭兵,在亂世中的南洋群島很快佔據了一席之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羅芳伯正式成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並立即向清朝稱臣,同時派員前往北京朝貢,不過其進貢時所用的名號依然是「蘭芳公司」而非「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由此可知,蘭芳共和國對清朝的進貢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宗藩關係,而更近似於民間的「殖民擴張」。不過連欲舉國內附的蘇祿國都看不上眼的清帝國又怎會利用好蘭芳共和國的基業,再加上清朝國勢日漸傾頹,蘭芳共和國也便成了清朝歷史上驚鴻一瞥,最終沒了蹤跡。

光緒十年(1884年),蘭芳共和國遭荷蘭入侵,餘部逃入蘇門答臘,名存實亡。清朝滅亡後的第二年,荷蘭正式宣布吞併蘭芳共和國,由此東南亞無論是宗藩體系也好,曼陀羅體系也罷,最終都歸於殖民統治下條約體系,為一個時代劃了上殘破的句號。

只可惜清帝國終於淪亡了,唯有歷史的車輪依然不停向前轉動。只是維繫人類和平的從來不是條約,而是條約背後的力量吧。

蘭芳共和國

相關焦點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隋時慣以「流虯」之名,意指琉球群島「若虯龍浮在水面」;「虯」為龍族,至唐時修史時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流求,相比之下朱元璋所定的「琉球」則頗顯雅致了。這之後的一個世紀,是琉球王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黃金時代,琉球海軍縱橫東海,其版圖也幾乎囊括了整個琉球群島,成為中華文化圈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宗藩體系自明朝基本定型,而這一宗藩體系的基礎則是華夷秩序。華夷之辨雖然在理論上不以血緣、地域為主要依據,但不可避免地具有濃濃的族裔色彩——通常只有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才能獲得周邊民族的廣泛認可。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至此,這個飄搖於西太平洋數百年之久的「守禮之邦」,從此宣告滅亡,中國的朝貢體系也開始走向崩潰。清朝在1880年代曾經試圖在朝貢體系的基礎上,揉合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屬國的條約規範,正式把朝鮮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條約化。希望藉此讓西方能明白朝鮮的地位,又能保持宗藩關係,不被日本破壞。這項努力最後失敗,日本的反擊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朝鮮民族主義的崛起及的抵抗,也非常重要。
  • 博聞強識 | 萬國衣冠拜冕旒——皇帝的帽子
    那這「冕旒」[miǎn liú]到底是什麼,跟皇帝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咱們給大家講明白。所謂的冕旒,是「冕」和「旒」的合稱。冕,是「首服」——可以簡單理解為帽子的一種,只不過地位最高,通常是用於祭祀、大朝儀的時候才會戴,平常一般不用。而「旒」呢,就是帽子前面墜下來的一串串小玉珠,用紅白藍黃黑五種顏色搭配。冕和旒加在一起,成為冕旒。
  • 琉球群島被日本吞併,斷絕與清廷的宗藩關係後,王室還有後裔嗎?
    群島曾經建立過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又在1429年統一為琉球王國。這個王國具體位置在灣灣和日本九州島之間,總面積達到3600平方公裡,是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商業發達,號稱「萬國津梁」。當時中國處於明朝時期,在位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
  • 《易中天中華史》值得讀嗎?
    易中天先生出身中文,精研美學,博通歷史,這讓他的這套《易中天中華史》具有了文學的筆法,美學的視角,歷史的邏輯。易中天將歷史不僅當作歷史,而且作為了藝術品來解讀。(中華史何嘗不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宏偉藝術品。)這其中不僅僅是對歷史的陳述,還有對歷史的詮釋,甚至升華。
  • 汶萊曾經作為帝國,在東南亞是強大的存在,後來為何落魄了?
    汶萊作為東南亞國家,也曾有過輝煌的帝國時期,還與中國有過密切交往,最典型的就是兩者的宗藩關係,但是在新航路開闢後,汶萊經過了歐洲列強的入侵,國力直線下降,領土面積也大打折扣。如今的汶萊面積較小,人口不過百萬,而且還被馬來西亞一分為二,更因此被稱為「彈丸小國」。
  • 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原標題: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明歷時數千年而綿延不絕,比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斷的古老文明,就知識體系而言,中華文明所獨具的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特質值得深入研究。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思想,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充分滋養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深厚沃土。例如,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的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卷首就表達了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的文化理念。
  • 多元文明共生的亞洲:從東北亞、內亞到大陸東南亞
    系列講座第一部分「從東北亞、內亞到大陸東南亞」共9場,由廈門大學歷史系陳博翼副教授主持。「多元文明共生的亞洲」青年學者系列講座諺文史料與東亞史、朝鮮史研究本場講座為本系列講座的第一場,由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在站博士後丁晨楠博士主講。丁晨楠博士的研究主要方向與興趣為明清時期中朝關係史、朝鮮王朝史、東亞文化交流、女性史與女性文學。
  • 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作為規範人的行為方式的規則體系,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鮮明的歷史傳承性、文化傳統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縱觀人類文明史,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文化就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賴以立足的「水土」。
  • 中華文明的至暗時刻!論古典中華帝國遭遇到的最大挑戰
    大伊萬和朋友都認為:這種危險是切實存在的,而且起碼從十六世紀開始,古代中國與近代中國先後遭遇過兩次重大的、可能讓文明與政治法統發生顛覆性改變的危機,而這兩次危機,可以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至暗時刻」,從今天這篇文章開始,我們就用上下兩篇的篇目,向大家詳細分析一下,古代中國與中華文明的這兩次危機。
  • 融合發展開新局(海外華文文學·東南亞篇)
    東南亞風光趙 航攝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東南亞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得以恢復發展,華文文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強,亦促使其發展出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學樣貌。
  • 大陸第一部《中國檳榔文化史》 購買通道
    站得高,看得遠!歷代好食檳榔的文化名人很多,李白、白居易、蘇東坡、黃庭堅、陸遊、朱熹、劉伯溫、王佐等等是代表人物。尤其是唐朝大詩人李白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請朋友吃檳榔,「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清朝初期,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的先祖查慎行曾經途經湖南沅水流域的黔陽縣,吃到了檳榔。檳榔是一種情感、文化認同的載體。南朝詩人、文學家庾信是文壇宗師,出使北朝,被扣押滯留北方。
  • 中華書局每周新書 | 第39、40周
    以下七章,首先梳理黃河地理全貌,隨後從黃河如何孕育中華文明、古人對黃河的考察與認識、黃河為何渾濁而容易泛濫、自古以來中華兒女如何治理黃河等各方面娓娓道來,梳理黃河的歷史沿革、地理變遷,展現黃河與中華文明的緊密聯繫。最後展望新形勢下的黃河發展,指出新的黃河文明的創建不僅是美好的願望,而且有堅實的基礎,期待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中,黃河兒女不斷創建新的文明,黃河萬古流,中華民族的母親永葆青春。
  • 火影忍者的戰鬥體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崩潰的?
    火影之所以大火,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火影的戰鬥體系。忍者藉由凝聚體內的查克拉來釋放忍術、體術、幻術等。火影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各種各樣的忍術,還有層出不窮的戰術以及風格不同的戰鬥方式,這點在前期表現的尤為明顯。
  • 金融體系將崩潰?
    但從長遠來看,美國將走上與委內瑞拉、辛巴威和魏瑪共和國完全相同的道路 騰訊證券12月23日訊,美國財經博客The Economic Collapse的獨立分析師、著名經濟學者麥可·斯奈德(Michael Snyder)近日刊文稱,美國正走在通向惡性通貨膨脹的「高速公路」上,金融體系正走向一場史詩般的崩潰。
  • 東南亞哪方面的不足導致難以達到中國製造所創造的經濟奇蹟?
    東南亞要麼人口數量達不到,要麼土地資源欠缺、要麼人少地亦少,能達到兩者兼具的又是穆斯林國家,穆斯林國家民族和教派矛盾較大,爭鬥不休,不具備發展工業的和平環境,誰也不想讓投入巨資建立的工廠,還沒建成就被摧毀在戰火中。
  • 「全民閱讀」康震:中華文化傳播話語體系的重要典範
    「全民閱讀」康震:中華文化傳播話語體系的重要典範 2020-11-08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