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憂離職之愁的背後,為官之人孝道與忠義的苦苦掙扎

2021-02-23 騰飛談史

導語:中國古代的官場一向以忠君事孝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評判,在朝為官,孝,首先就作為重要的人格品性標準,嚴格規範著官員的行為處事的合理性。雖然,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事孝可能只是單純的作為一種品性態度的道德評判,遠遠沒有上升到類似封建皇權威壓對於普通官員階層鉗制的必然性高度。但無論是儒家士大夫階級的思想統領,還是礙於封建皇權統治的維穩要求,孝,歷來都是考驗官員人格與基本道德的重要標準。

儒家強調的孝道文化

"丁憂"作為皇權掌控之下,儒家考驗官員孝道執行力的官場政策,以其法律強制性和道德迫使性成為眾多官員在位期間,都可能碰到的非客觀性突發狀況。為何丁憂可以在歷朝歷代能引發一波官場風雲變幻?孝道的執行為何要付諸法律層面的強力管控?官員丁憂背後需要承擔的後果到底是否無法想像?這一切,都需我們細細探尋這個人情與道德中,政治、權力、爭奪、背叛相互糅雜的"孝"。

一、談虎色變的丁憂卸職

何為丁憂?這其實一種適應於官員在職期間,父母親人離世的特殊政治對策。古人所受的儒家教育一直都在強調"百善孝為先"。經過上千年的皇權改造,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早已以其高度切合統治者思想的適應性,成為封建政治運行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丁憂政策設立的初衷即是儒家考慮到封建官場的特殊運作性,加上儒家孝義思想的核心要求,而創立的官員喪禮行事思想。並在其後的時間內,不斷加強演變,逐漸形成諸如服喪期間"不得婚娶"、"不得作樂宴飲"等一系列強化服喪悲觀思想的行為規範。

古人丁憂服喪三年

相比於普通白丁來講,這類喪葬習俗的強制性原則雖然是作為一個社會重要的道德風氣評判標準,但卻並不代表著它有高度的強制與逼迫性。雖然孝義文化是中國發展至今的一個重要社會美德,但也從來不乏有蔑視、厭棄這類文化的不孝之人。但對於中國封建社會中擔當孝義政治執行的各級官員來說,它的強制與不可規避,則成了眾多人的噩夢和無法面對的現實。

丁憂對於官員仕途之路影響最為重大的一項政策,當即是"卸職還鄉,守孝三年"的法令。這是一條卡死的,不容辯駁的硬性人事調動規章。這也就說明,在一定意義上,中央政府執政過程中強調的孝義施政政策,在官員在職服喪的特殊期間,往往比至高無上的中央統治者更有特權。無論是你是身在高位、大權在手的宰相高官,還是官運亨達、前途無限的新起之秀,亦或是不思上進、懶政怠政的無用之徒,都無法規避丁憂背後引發的離職風暴。

古人卸職回鄉

權力的突然解除,官員階位的無奈變動,都在丁憂服喪政策的背後,醞釀著一番權力爭奪的腥風血雨。孝道與法律的兩桿尖槍無疑是官員仕途中的最大阻礙。仕宦之路平步青雲的幻想可不能在此葬送,他們如是想,卻不知一番更為猛烈的浪潮即將把這些被權力迷惑了雙眼的可悲之人徹底傾軋。

二、暗潮湧動下的權力傾軋

丁憂政策下的強制規定對於每一個遭受親人離世之痛的上下階級官員來說,都是一個消泯未來仕途的無奈之舉。強制性的離職返鄉,不僅使得在職的官員丟失當前的官位,更是為三年之後的仕途之路,蒙上了一層令人琢磨不透的陰霾。官場形式瞬息萬變,任何無端變故的人事調動都可能會造成官員長期扶植勢力的傾覆。丁憂帶來的無法背負的後果也使得一部分蒙受服喪之難的官員鋌而走險,期翼牢牢把控住來之不易的權力。

古代官員黨派會談

父母親人離世的匿藏不報,就成為了一部分官員應對丁憂卸職的第一手段。為避免自己的仕途受挫,不免遮蓋血親離世之實,暗地裡秘密操辦喪葬事宜,隱匿披麻戴孝的實景。當然,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大不違之道。這無疑是對國法明面上以孝為先的施政手段的褻瀆。如果東窗事發,等待這部分丁憂官員的則是更為嚴厲的刑事處罰。

當然,這種瞞報遮蔽的做法,實則觸及了中央政權執政、施政的底線。而這底線也在丁憂背景下的黨派爭鬥中,成為了敵對黨派以及政治鬥爭傾軋的有力工具之一。官場如戰場,有時黨派的政見不和,可能就會成為你日後被人落井下石的原因之一。丁憂政策的特殊性也使得它成為諸多心胸狹隘份子,敵對諷毀意見不合官員的無差別攻擊武器,並在日後,逐漸成為朝堂之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平常上朝,唯唯諾諾,相關無事,僅有政見不合之爭,而一旦其中一人已經丁憂卸職,了脫朝堂之上,那麼一大堆攻擊、嘲諷的報文便蜂擁而至,直指命脈,莫須有之罪,不判誓不罷休。

明末黨派林立

丁憂帶給離職官員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損害,更是精神上的折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點一滴的小錯,都會被別有用心的對手無限放大,進而使得自己現在本就慘澹的生活現狀雪上加霜。一場本就是符合人倫禮儀的孝義傳統卻因為官場權力鬥爭的傾軋,徹底淪為具有濃厚政治意義的無過之罪。

三、人情世故變通下的政治漏洞

即使丁憂離職解官的做法自建立以來為大小官員所詬病,但凡事也總有例外。丁憂雖然其時間有較強的不確定性,但也是建立在一個政事局面相對緩和的情形之上,更不用說官僚體制的上層歷來都是由皇權領導者作為最後的裁決人。這也就為"丁憂事下,無倖免之人"的一刀切政策活化了局面。

邊疆戰亂人士調動

通俗的來講,就是國家的政局實況正處在較大的轉折點,或是邊疆有較大的軍事人員調動等部分國家危機來臨時。身居要職的官員可以收到丁憂離職的限免決定,這也即是官場"奪情"制度。奪情的出現似乎給長久遭受非議的丁憂政策又強加上了一絲政治意義。事出有急,刻不容緩,國家層面的立場需求,給予部分達到標準的高級官員些許特權,可以使其在服喪期間,保留原職,維穩國家政治運作。

這種政治上的考慮,或許還摻雜了一絲帝王不舍能人的人情蘊意,其本質還是有著極強的非客觀性及後臺操作性。一般來說,奪情的複議皇權不會輕易插手,而是藉由朝堂百官的立場,才得以初步確定,帝王在其中,大多數時間,也只是擔當了不知情的最後決議者。這種明面上突破丁憂政策限制的法律漏洞,難免會被貪戀權力者所使用。

奪情政策的出現及濫用的開始,對於權力貪戀者和利益索取者而言,既然匿報喪事的做法被明令禁止,那麼為何不另闢蹊徑,鑽明面上理論可行的政治漏洞。越來越多的丁憂官員妄圖借取奪情的寬鬆政策,來為自己的仕途生涯續命。

明末被奪情者張居正

且不管道德禮儀、社會風化,只管我個人利益、官途亨通。奪情最後直接墮落成為官場裡不便明示的潛在規則,並大有刺激官場各派別政見之爭爆發的傾向。我們設身處地的來思考,如果敵對黨派支柱官員因為丁憂一事即將離職奔喪,這不妨是一個攻擊異黨,磨合政見統一的大好時機,但奪情背後的暗箱操作,卻使一切化為幻想泡沫,難免不會刺激起本就硝煙正濃的敵視氛圍,提前爆發一場政權爭鬥的腥風血雨。

四、自古忠、孝不兩立

說了這麼久,我們似乎還忘了官僚政治的頭上還有一位虎視眈眈,統領一切的帝王存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皇權的特殊歸攏化,皇權的下放依賴於各級官員的執行。這就需要保證官員對於皇權的絕對忠心,而絕對的忠心在儒家的發展思想看來,又脫胎於人對於父母血親的至孝。

封建皇權威壓

孝道的教育成果決定了忠義的具體表現,但實際情況是,自古忠孝並不兩全,雖然統治者階級大肆宣揚儒家教育中孝道的重要性,但一個士人,一個為官者,既然走上仕途之路,基本的孝道理念早已被帝王剝除。孝義是要盡的,但基本只是浮於表面的宣傳。孝子可以宣傳,忠臣必須存在。專制皇權的存在代表著當孝道與忠義相辯駁之時,忠義只能是唯一的選擇。忠義與孝道兩難全,莫過是當時為人臣子的士人階級的最大悲哀。

結束語:丁憂的政策立場雖在一定程度上顧及了儒家素質教育中的孝義觀念,但它的實施與發展卻又因為諸多漏洞而盡顯政治紛爭色彩。道德的非理性鉗制,政治刑法的嚴厲處罰,黨派相爭的攻擊武器,都是丁憂所背負的種種負面意義。而奪情等一系列在官員角度來看稍顯改觀的措施,卻又難以真正發揮作用,最終還是淪為皇權統治下的利用工具。孝道只是淪為皇權傾軋下的笑談罷了。

相關焦點

  • 國學,在古代「丁憂」是什麼意思?
    在看到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收復臺灣部分,姚啟聖二次丁憂,很多人可以不知道什麼是丁憂。丁憂,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道德禮儀制度,後世往往指用於擁有官吏身份之人。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丁憂」亦稱「丁艱」,是古代遭父母之喪的通稱。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產生了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丁憂喪俗。春秋戰國之際,儒家倡導重喪,《孟子·離婁下》中記載「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 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中獲得的乾貨(五)什麼是丁憂和奪情
    所以,當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立馬上奏湖北巡撫張朝珍和討逆大將軍尚貝勒,準備回鄉丁憂守制。而張朝珍因為黃州初定,和吳三桂的戰爭在僵持中,于成龍離不開,一方面去于成龍府上挽留,另一方面,尚貝勒上書朝廷,對于成龍丁憂守制進行奪情處理。
  • 家中親人去世,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奔喪,為何古代叫丁憂呢?
    意為遭逢、遇到,《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丁憂」指的是就是遭遇居喪的意思,而居喪的意思就是在家守喪,不辦理外事。  至於古代為何對那些回家奔喪的要叫「丁憂」,其實無需多說,因為古人所賦予「丁憂」的意思就是如此。  中國向來是一個重孝道,百善孝為先的國家。
  • 不得不執行的「三年喪假」:古代皇帝和官員如何利用「丁憂」制度?
    《喪服圖》,西漢,絲帛,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現藏湖南省博物館戰國亂世百家爭鳴,道術將為天下裂,儒家的主張當然不會被普遍遵守;秦朝焚書坑儒,更不會聽信這一套,但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要求官員們都守三年之喪,爸媽去世就應該離職,也就是後世所謂「丁憂」,想必就應該成為制度了吧?漢代官員的父母去世,正式的喪假大概只有幾十天。要不要守三年之喪,整個漢朝一直沒有形成制度。
  • 古代的「丁憂守制」利弊談
    如果今天讓公眾評選傳統禮教哪些制度反人性,我估計「丁憂守制」很有可能排進前幾位。  只要對明朝歷史有所了解的人,應該知道在萬曆朝曾有過一場「江陵奪情」的政治風波。  好在「丁憂守制」的禮法也不是僵化到沒有一點變通餘地,「奪情」是一種補充性糾偏措施。如果朝廷正碰上軍國大事,某位重要官員作用甚大,他一旦因父母之喪回老家丁憂三年,將影響到江山社稷之安危,那麼皇帝可以下旨「奪情」,意思是為了天下蒼生,不得不奪掉他為父母守制三年的盡孝之情,所謂「移孝做忠」。於是萬曆帝下旨「奪情」,張居正也遵旨回到京城繼續當他的首輔。
  • 明朝的丁憂制度,談談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
    親在者好生侍養與親歿者以生之禮侍之,乃孝道之要求與人情之所需,以此感念雙親生養之恩情。 然李能竟詐稱親亡故以誆騙朝廷,於公是為不忠,於私是為不孝,違反人之大倫,所以受到的懲處亦是極重。
  • 刺客豫讓之失,忠義之辯
    刺客豫讓之失,忠義之辯作者:轅固小生古龍說過,人類社會有兩種最為悠久的職業,一是妓女,一是刺客。當然,刺客的格調更高一些,有時甚至可以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而最早記載刺客行跡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其間的《刺客列傳》只收錄了五個人,作為太史公心中當之無愧的忠義之士,在如椽巨筆的刻畫之下,為後世傳頌不止。
  • 「中孝杯」孝道詩詞作品來稿展示之卷九十七
    郯子深山取鹿乳,為療雙親目疾焉。人憐赤子肝膽熱,以茲相贈答誠虔。老萊自耕蒙山麓,奉親雙鬢白如仙。著衣五彩以為孝,有子長可樂安便。董永避亂賃為奴,斂貲葬父淚涓涓。槐蔭訂盟天意也,秦晉同好償佣錢。丁蘭木刻雙親像,事之若生心拳拳。妻瀆遺形大不順,垂淚休黜告九泉。
  • 「中孝杯」孝道詩詞作品來稿展示之卷二十四
    皋亭一脈,山水文化;孝道忠節,俱往存矣。 峰本布衣,富春郡人;鄉同半山,字同殊遠。今居杭城,擇寓半山;鄉土情耳,是為同生。離鄉別走,一十八載;漂泊在外,難免思鄉。少小離家,光陰似訴;父母年邁,更增思戚。 今有徵文,鄉愁漸甚;特備筆墨,序文離情。
  • 諸葛亮,忠義與謀略的代表,是值得敬佩的忠義之士
    諸葛亮,在很多人心裡,是智慧與謀略的代名詞,他與劉備之間的君臣故事亦多為後人所稱道。對於諸葛亮的歷史地位,也是有不同的看法,但總的來說,對於諸葛亮都是懷有敬佩之心的。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 宋孝宗的「孝道」
    歡迎點擊上面藍字「點滴經卷」 訂閱宋孝宗是個有血性的人,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品質
  • 「中孝杯」孝道詩詞作品來稿展示之卷四十八
    幡影依依愁背影,餘弦嫋嫋亂心弦。五倫長念親為上,百善須知孝在先。欲報慈恩應趁早,遲來惟剩淚潸然。 七律   孝悌為先從來世事孝為先,國泰家和值萬錢。敬老之風長浩浩,銜環有愛永涓涓。親情可範名鄉裡,善念於懷即聖賢。採下芬芳香一束,椿萱並茂共陶然。
  • 孝道與感恩文化
    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當舜在歷山的農田耕田時,竟有大象跑來幫他犁田,小鳥飛來替他播種。後來,堯帝發現並提拔了舜,讓舜協助自己來管理國家大事。舜在堯手下幹了28年,做過各種各樣的官,都很稱職。最後,堯把帝位傳給了舜。堯之所以選中舜為帝位繼承人,就是因為舜不僅有才幹,而且是個大孝子。可見,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的,並時代相襲、貫穿百代。
  • 張馨月被林峰寵成公主,前女友吳千語還在為嫁豪門苦苦掙扎
    還有人說吳千語搭上了更為年輕有為的富三代施伯雄,雖然這只是外界的猜測,但是與林峰分手後,吳千語確實多次被媒體拍到與施伯雄同窗的畫面。從宣布戀情到結婚生子,林峰和張馨月只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有人說林峰是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還有人說林峰迫於家庭壓力選擇遵循父母之意快速結婚生子。不管是哪種原因,可以肯定的是林峰現在家庭事業幸福美滿,而吳千語離開林峰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論水滸傳的忠義觀,是反對忠義還是頌揚忠義
    《水滸傳》中來江自明本志道:「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宋江的《念奴嬌》說: 「義膽包天,忠肝蓋地」;他勸索超人夥,說:「若是將軍不棄, 同以忠義為主。」朝廷命官關勝稱讚宋江:「人稱忠義 宋公明,話不虛傳。」呼延灼說宋江: 「專以忠義為至。」第68回結回詩:「天 罡盡數投忠義,地煞齊臨水滸來。」宋江改聚義廳為「忠義堂」,天文石碣上的鐫文,一邊是「替天行道」,一邊是「忠義雙全」。
  • 內黃「勇三郎」王伯當,史上忠義之人.
    王伯當原名為王勇,因排行第三,又驍勇好勝,被時人冠以「勇三郎」的綽號。伯當是王勇的字,後因《隋唐演義》等小說演繹下多以王伯當稱呼,原名反倒被人遺忘。內黃鄉間相傳「七裡潭頭王伯當」,意思是說王伯當曾住在內黃縣城西北七裡的潭頭村。
  • 《少年包青天》包拯的背後,沒有想像中的「公正」,反而有點偏執
    而包拯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就是鐵面無私的忠義之臣,他的臉譜就自然是代表忠義的黑色。經過戲曲的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後來人對於包拯的印象也就慢慢的固化,認為他是臉漆黑如碳的。一般人能夠在額間長一個胎記就已經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更別說胎記的形狀還是一個月牙的形狀了。包拯額間的胎記,也是來自於人們的想像。因為古代人對於厲害的大人物都會有一份敬仰,認為他們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包拯額間的那個月牙胎記,就是老百姓認為他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好官,所以覺得他能夠在晚上的時候斷陰間的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