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在古代「丁憂」是什麼意思?

2021-02-07 走心微閱讀

閱讀本文之前,麻煩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藍色字體」,再點「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電視劇《康熙王朝》

在看到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收復臺灣部分,姚啟聖二次丁憂,很多人可以不知道什麼是丁憂。

丁憂,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道德禮儀制度,後世往往指用於擁有官吏身份之人。

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

「丁憂」亦稱「丁艱」,是古代遭父母之喪的通稱。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產生了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丁憂喪俗。春秋戰國之際,儒家倡導重喪,《孟子·離婁下》中記載「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漢代以後,「丁憂」服喪被納入法律,匿喪不舉、「丁憂」期間作樂、喪期未滿求取仕途、生子、兄弟別籍分家、嫁娶、應試等都被視為「不孝」犯罪,將會受嚴厲的刑律懲罰,判處1年至3年不等的徒刑,或遭到流放。

對於仕宦官員,除了應遵守普遍性的行為之外,還有些特殊性的要求,即三年「丁憂」必須解官去職,脫離職權崗位,唐朝時就將此項規定付諸立法條文。有些官員因為丁憂期間貪戀權位而丟官喪命。如後唐天成年間,滑州掌書記孟升因母喪隱瞞不報,最後被「賜自盡」。而大詩人白居易,其母由於看花墜井而死,在丁憂期間,白居易作了《賞花》及《新井》的詩,被認為有傷官德孝道而遭一貶再貶,從京師到江州刺史,後又被貶為司馬。相反,在丁憂期間,若「丁憂」守喪孝行卓著,則可以越級提拔,受到朝廷的嘉獎。如《明史·孝義傳》記載:明代,徐州人權謹「遷光祿署丞 母年九十終,廬墓三年,致泉湧兔馴之異。有司以聞,仁宗命馳驛赴闕,出其事狀,令侍臣朗誦大廷,以示百僚,即拜文華殿大學士」。

由此看來,丁憂已經由一種習俗、一種倫理而逐漸演變成一種政治資源了。


點個【好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丁憂守制」利弊談
    好在「丁憂守制」的禮法也不是僵化到沒有一點變通餘地,「奪情」是一種補充性糾偏措施。如果朝廷正碰上軍國大事,某位重要官員作用甚大,他一旦因父母之喪回老家丁憂三年,將影響到江山社稷之安危,那麼皇帝可以下旨「奪情」,意思是為了天下蒼生,不得不奪掉他為父母守制三年的盡孝之情,所謂「移孝做忠」。於是萬曆帝下旨「奪情」,張居正也遵旨回到京城繼續當他的首輔。
  • 古代沿襲了幾千年居喪守制的丁憂,現在為何消失不見了?
    那麼,古代對「遭逢居喪」有什麼說法和講究呢?什麼是丁憂「丁憂」由誰首創?書上並沒有記載。但作為一個詞彙,「丁憂」最早見於《宋史.禮志》:「鹹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並令持服。」那麼,古人為何把居喪守制稱為「丁憂」呢?究竟什麼是「丁」?什麼又是「憂」呢?
  • 家中親人去世,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奔喪,為何古代叫丁憂呢?
    意為遭逢、遇到,《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丁憂」指的是就是遭遇居喪的意思,而居喪的意思就是在家守喪,不辦理外事。  至於古代為何對那些回家奔喪的要叫「丁憂」,其實無需多說,因為古人所賦予「丁憂」的意思就是如此。  中國向來是一個重孝道,百善孝為先的國家。
  • 現代看起來十分荒謬的「丁憂守制」,為什麼在古代很科學?
    沒錯,看到這,很多人已經知道我說的是中國古代的「丁憂」。這個規定在今天看起來很荒謬,但是在古代,實際上是很科學的,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下面我分三點來解釋原因,其中第二個原因是重點所在。一、情感創傷需要至少三年平復期什麼是情感創傷?先拿談戀愛來舉個小例子,兩個小年輕談起戀愛來如果一帆風順,沒有遇到什麼阻力,那這段感情一般也不會激起什麼波瀾。
  • 明朝的丁憂制度,談談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
    在古代社會,喪禮作為五禮之中兇禮的最重要內容,真正開始將丁憂服喪律典化、制度化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明朝的丁憂制度慢慢的形成了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和嚴格的官員管理制度。 一、明朝官員因丁憂奪情的情況在永樂年間極為普遍 "奪情",即奪其哀情,令留任當差。
  • 不得不執行的「三年喪假」:古代皇帝和官員如何利用「丁憂」制度?
    本       文     約 5810 字閱       讀       需       要15 min「丁憂」的丁,解釋為「當」,也就是遭遇的意思,所以字面上講,丁憂就是遭遇憂傷。實際上,這個詞不會泛指一般的憂愁傷心,和小老百姓也沒什麼關係。
  • 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中獲得的乾貨(五)什麼是丁憂和奪情
    所以,當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立馬上奏湖北巡撫張朝珍和討逆大將軍尚貝勒,準備回鄉丁憂守制。而張朝珍因為黃州初定,和吳三桂的戰爭在僵持中,于成龍離不開,一方面去于成龍府上挽留,另一方面,尚貝勒上書朝廷,對于成龍丁憂守制進行奪情處理。
  • 丁憂離職之愁的背後,為官之人孝道與忠義的苦苦掙扎
    導語:中國古代的官場一向以忠君事孝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評判,在朝為官,孝,首先就作為重要的人格品性標準,嚴格規範著官員的行為處事的合理性。官員丁憂背後需要承擔的後果到底是否無法想像?這一切,都需我們細細探尋這個人情與道德中,政治、權力、爭奪、背叛相互糅雜的"孝"。一、談虎色變的丁憂卸職何為丁憂?這其實一種適應於官員在職期間,父母親人離世的特殊政治對策。古人所受的儒家教育一直都在強調"百善孝為先"。
  • 勸君慎讀《弟子規》,國學經典待商榷!
    作為一個自小受過蒙學,後來在國學機構工作過,如今依舊給孩子講詩詞和古文的老師而言,我對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弟子規》並非國學經典,雖然短時間它能規範孩子言行,但是長此以往,容易誤導孩子的教育,影響孩子對國學知識的深耕。換言之,《弟子規》應當作為一本言簡意賅的小學生規範條例,冬天夜晚爐火邊父母給孩子邊讀邊講的童年守則罷了,遠遠上升不到國學經典的程度。
  • 薦書 | 章太炎:《國學概論》——打開國學視野的大師之作
    有人說,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組織 「國學講習會」,劉師培(申叔)氏也有「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大概他們就是國學兩個字的最初使用者。這是不是正確,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國學這個名詞,是因為歐美學術輸入才發生的。它的範圍,是把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包括進去的。  和國學相當的名詞,還有國粹和國故。
  • 「男女授受不親」是什麼意思?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尤其是國人的禮儀,我們自古以來都自詡禮儀之邦,古代的三省六部中,還有專門研究禮儀的「禮部」。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
  • 古代官員也守孝三年嗎?聊聊「人性化」的元代丁憂制度
    一、 元代丁憂制度的主要特點丁憂制度,指的是在古代官僚政治體系當中,要求官員在父母去世之後,必須去官守孝的一種制度,這是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所官方制定的一種法定製度。這種限制,實際上是當時的朝廷規範丁憂制度的一種體現。對於一些違法官員的處理,限制他們的丁憂,也是有著一定的考慮的。比如說,當時的官員如果侵用了官錢,就不允許丁憂,因為在丁憂期間,如果對違反規定的官員還發放俸祿的話,那就談不上什麼處罰了。
  • 國學小戲班:演藝古代小故事,上堂傳統美德課
    青青小戲班浙江話劇團繼今年7月份來海鹽獻上懸念兒童劇《神秘的牛奶瓶》後,再次送出公益演出——古裝兒童劇《國學小戲班》。一個個富有哲理的古代小故事,生動有趣,給家長與孩子們上了一堂中華傳統美德課,以發現忠孝和勇敢、誠信和道義、勤勞和節儉、尊敬和禮貌、仁德與愛心的真正道理。上周日(12月13日)下午那一場,浙江話劇團演藝古代小故事共有三個,展示了什麼是「忠孝與勇敢」,什麼是「勤勞和節儉」,什麼是「仁德與愛心」。
  • 古代守孝的禮制有多嚴苛?現代人大呼:一樣也受不了!
    因此,在古代人們極為重視父母亡後的守孝制度。在古代,父、母去世後,兒子在守孝期間必須遵守儒家的禮制,這種守喪制度叫「守制」,俗話說就是「守孝」。一般期限為三年(準確說是二十七個月),而在這段守孝期間,有一系列相當嚴苛的生活方面要求,我們現代人回過頭看看,估計一樣也接受不了。
  • 【國學知識】行酒令
    酒器指中國古代用於盛酒、溫酒、飲酒的各類器具的總稱,樣式多到嘆為觀止。瞅瞅,古人為了喝酒,家當多全乎!有了酒文化,當然少不了行酒令。古人喝酒時喜歡熱鬧,特別是祝壽慶生的宴會上,都要行酒令。行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其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當然,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
  • 古代「皇權不下縣」是什麼意思?
    大家可能聽過類似「天高皇帝遠」「七品芝麻官」這樣的說法,說明什麼呢?兩個意思,一是很多地方皇權是管不到的,二是縣令就是國家最小的官員了,而我們現在縣級對於老百姓來說級別很高了,因為縣以下機構還很多。這是為什麼呢?說好的「威加四海」呢?原因是這樣的,對於皇帝來說,他的需求就是保住自己的皇位,然後收賦稅,只要老百姓不造反,給自己交賦稅,其它的事情也沒必要操心。
  • 五行八卦是什麼意思?
    五行八卦是什麼?  五行八卦分為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是古代漢民族的基本哲學概念,是古代的陰陽學說。「五行」具體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學說同今天的數學、物理、化學一樣,一直是中國古代漢族先賢從事各種研究的工具與方法,無論道家、醫家、兵家、儒家、史家、雜家、歷算家都必須精通「五行」。八卦,是陰陽、五行的延續,也或將萬物分作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和兌。八卦通常運用在方位、測卦、風水等學科上。
  • 國學二字之解釋
    國是一國,學是學術,國學便是一國的學術。如果其在中國,自然就叫做中國的學術。既然叫做中國的學術,那就無所不包了,既然無所不包,也就無所偏畸了。 許多人,或以國學為單指中華民族之結晶思想,或以國學為中國語言文字學,還有以史學眼光去觀察一切的,以及誤認國學為單指國文與中國文學的。
  • 【磁縣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縣局成立「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學習推進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全民學國學」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進行集中學習、日常學習、周交流和月評比等學習方式
  • 「國學早教」之惑:從搖籃曲《小寶貝快快睡》說起
    化用經典的文學語句,是值得鼓勵的,此處化用是否恰當,也許見仁見智,如果將裡面的詞語逐個分析下,似乎更容易得出結論:首先,「粉面」並不是「粉撲撲的臉」,而是塗脂抹粉的臉,「油頭粉面」中的「粉面」就是這個意思。《紅樓夢》中王熙鳳第一次出場,她濃妝豔抹、花枝招展,還未進入眼帘就先聲奪人,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粉面」出現在兒童歌曲中是否恰當?是指誰?想要表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