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先秦時期兵役建制演變

2021-01-13 無敵通史

引言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戰爭也隨之而生。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有戰爭的地方就有兵。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先秦時期的兵役建制演變!

軍隊戰陣

兵農合一

夏朝時期,人口不興,實行兵農合一制度!

來源夏時期,人類逐步從部落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然而那時人口稀少,各方面制度都不完善,因此也沒有出現兵役(後世的稱謂)的說法。農民就是兵勇,兵勇就是農民,二者合二為一不分彼此。

再加之當時的戰爭局限於社會發展力,除了貴族擁有青銅製武器以外,其餘兵勇是沒有武器的。軍隊沒有武器怎麼打仗呢?不可能讓他們赤手空拳的上去互毆吧!於是就出現了國家教導人民,用家裡的農器充當某種兵器的做法。如此便最早出現了所謂的寓兵於農,即是兵農合一的說法!

夏朝疆域圖

建制夏朝時期,因為並沒有出現完善的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兵役制度也是沒有的。只能用整體行動來形容當時的軍隊建制以及戰爭模式。平時大家都是農民在家務農,戰時接受國家號召變身兵勇拿起武器(農器)統一出徵!實際戰鬥時,可能會大致劃分一下編制隊伍,但是也只是十分原始的手段。這便是最早的軍隊建制,也可以說沒有建制!

兵農合一

《六韜農器第三十》:「鋤耕之具,其矛戟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夏朝時期由於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制度。兵役建制也並沒有完善的系統,完全實行基礎的~兵農合一!

民奴相合

商周朝時期,國家領域進一步擴大,出現了徵服者與奴隸,由此實行民奴相合制度!

商周時期,國家制度已經逐步完善健全,因此自身控制的領域也逐步擴大。作為徵服者進行戰爭,最後贏得勝利奪取了被徵服者的土地與資源。戰爭完畢,被徵服者沒有容身之所,便成為徵服者的奴隸。由此,演變出奴隸隨軍的兵役制度。

商朝中後期,戰爭雙方的人數進一步擴大,因此徵用奴隸充當協助。另一方面戰爭時奴隸主為了避免自身在戰爭中受到傷害,因此會調用自己的奴隸作為保護者隨軍出徵。因此奴隸也成為軍隊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時候發揮出的效用還大於正式軍隊。由此,便出現商周時期由本國民眾與大量奴隸組成的兵役制度!

商周疆域合圖

商周時期,國家已經形成完整的制度,因此軍隊建制也初具模型!

對於軍隊的劃分十分清晰,:「五人為一卒,十組為一戎,四戎為一卒,十卒為一師。粗略的計算了一下,一個師(不同於今天)大約有兩千餘人。到周朝時期軍隊建制更加的完善,衍生出步兵與乘(車)兵兩種不同的兵種,甚至出現以軍隊建制劃分國家的方式。史記記載:天子六師,方伯二師,諸侯一師,可以看出軍隊建制在國家形成的初期,發揮了巨大作用!

這時期的兵,已經可以稱的上為職業軍人。他們的主要職責也已明確,一部分固守城池維護治安,另一部分駐紮邊境保境安民!由此,我國的軍隊建制已經逐步走向成熟!

商周戰爭

《尚書》記載武王伐紂: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奴隸軍)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商周時期,兵役來源由本國民眾與俘虜奴隸共同組成,軍隊建制也已經趨於成熟。這時期執行~民奴相合的兵役制度!

強制徵兵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事頻繁,各國採取強制徵兵制度!

即至春秋戰國,國家制度已經發展完備,為了自身擴大疆域各國開始了頻繁的戰爭!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攻伐數百年。剛開始只是摩擦,到後來逐步演變為爭霸滅國之爭。

因此這一時期,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軍隊人數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雙方軍隊共計百萬。於是各國下令凡能戰之人,皆入伍出徵,戰事一起老弱婦孺全部參與後勤的保證。

這時候大家都是以殲滅國家為軍事目的,無論哪一方都不願意接受戰爭的失敗。一旦失敗,亡國滅種。例如當時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坑殺二十萬降卒。戰爭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基本實行~強制徵兵制度!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建制發展迅猛,逐步趨於完善成熟。

春秋時雖然遺留西周部分制度但也有新的發展。春秋各國以乘為軍隊基本單位,乘即是戰車也。一乘的配備有:由 4匹馬駕挽,一般配有甲士10人(包括車上3人),徒卒20人。史書曰「千乘之國,百乘之家。」一個國家有多少乘,也成為衡量實力的重要標準!

戰國時期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諸侯僅剩下七雄爭天下,此時軍隊的建制已經完全成型!軍隊總稱三軍,前軍、中軍、後軍是為三軍。軍隊兵種也更加細化,車軍由於戰爭的多變性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騎兵。剩下的還有主要的步兵,偵查兵,吳越之地甚至有了水軍!戰國時期的軍隊建制,更加的合理化、精細化!

秦國鐵甲

《秦律》:男子十七,皆服徭役,違者連坐!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的規模化與多變性,軍隊建制發展完備,因為戰爭的需求各國也實行~強制徵兵制度!

結語

先秦時期的兵役建制也影響著後世,進而演變出募兵制、府兵制……等一系列兵役制度。研究兵役建制的演變史,也是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相關焦點

  • 先秦時期的天命觀演變過程
    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受到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影響,統治者認為自身與上天有著某種聯繫,政權的建立與毀滅也按照上天的意志進行,這種思想可以稱為天命觀。天命觀是最早產生並用於論證政權合法性的理論。從精神方面,天命觀與原始的宗教信仰有關,認為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於上天的授予。
  • 從《詩經》中飄出來的嫋嫋炊煙——淺析中國先秦飲食文化
    從《詩經》中飄出來的嫋嫋炊煙——淺析中國先秦飲食文化《詩經》既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詩歌的開端之作。曾有人說讀有一部《詩經》,就可以透徹了解先秦的政治文化、人民生活以及社會形態。雖然這樣說有一點片面之嫌,但《詩經》所囊括的內容,確實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
  • 歷史考古紀錄片《發現鄭州·先秦篇》開播 講述早期中華文明發展歷程
    新華社鄭州7月12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大型歷史考古紀錄片《發現鄭州·先秦篇》將於13日起在河南衛視首播,首次集中呈現鄭州地區先秦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是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12日在鄭州舉辦的首播儀式上,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表示,早期中華文明各階段的歷史遺蹟在鄭州均有發現,以先秦時期為主,特別是隨著雙槐樹遺址的發現,這一時期的發展歷程日益清晰完整。
  • 或許你對先秦的姓氏有些誤解
    而孔丘之所以被稱作孔子,這個「子」在先秦時常常被用作有學問有道德之人的尊稱,沒有官方諡號的稱呼一般就以子為尊了。如果孔子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和教育成就,或許後世也就把孔丘稱作仲尼了。可能有人看到這更加迷糊了,那麼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先秦時期的稱謂,讓你看懂這個叔梁紇是怎麼來的。
  • 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光明日報廣州11月15日電 記者吳春燕、雷愛俠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在按程序辦理報批手續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9月底至11月中旬對沙嶺遺址東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處、柱洞86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37座、溝3條;宋代墓葬1座、溝2條;明清時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近百件。
  • 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與此同時,王官之學流散為稷下之學的變化,也讓先秦時期的士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的特徵。特別是原來一些層平民中,受過教育的人,進入到士階層的範疇中。在西周時期,教育是一項具有官方性質的事情。禮樂是官師政教合一的王宮之學。正如《論語》所言:君子思不出其位。西周時期的學問,是有著嚴格的規矩和約束的。
  • 一個團的建制有幾個營?
    我國軍隊的標準建制是「三三建制」,即一個團有三個營;一個營有三個連;一個連有三個排;一個排有三個班;一個班設三個戰鬥組。這一口氣寫下來,有點像繞口令,這就是「三三建制」。
  • 韓國人為何抗拒服兵役?
    究其原因得從韓國的兵役制度說起:總人口只有4800萬的韓國,卻擁有67萬軍隊——韓國憲法規定,納稅、受教育、勤勞和服兵役被列為四大義務,民眾必須認真履行。韓國男性服兵役制度被強行規定並執行,無論是演藝界的大腕還是體育界明星,都無法逃脫服兵役。
  • 為什麼先秦時期,地處中原核心的宋國,卻成了地域黑的重災區
    像先秦時期,咱們的老祖先,把自己叫做華夏,何為華夏?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解釋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見祖先們還是比較自信的。而把四周的鄰居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都不是好詞。
  • 先秦及兩漢時期的琴人
    先秦時期的琴人  一、專業琴人  在周代禮樂盛行
  • 災禍現溫情:施捨貧困人口、幫助弱勢群體,先秦時期的「人情味」
    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些天災的記錄只有更多,受災影響只有更嚴重,那麼可想而知努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黎民蒼生到底經受住了怎麼樣的困苦。2,人禍橫行,傷殘倍增,人間煉獄誕生此時期因為爭霸需要的戰爭成為了社會中出現大量「弱勢群體」的主要推手,哪個士兵不是父親?不是兒子?不是丈夫?
  • 先秦文化,一個和漢文化截然不同的貴族文化
    要知道整個先秦時期最長的楚國就存在了892年,其中很多大大小小的習俗文化都和後來中原文明不同,在談論秦始皇的功績之前就想來看一下先秦文化的不同之處吧。先秦的通常是指秦一統六國之前,也就是夏商文化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在這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社會轉向封建期間,同時政治上是貴族政治,和秦漢時期的士族政治也不一樣,這兩者的不同加上西周那會兒的禮樂文化就形成了先秦文化。
  • 先秦時期男女的定情信物是什麼,是戒指嗎?《詩經》中給出答案
    愛情是美好的,是人間至情之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男女戀愛確認關係是要有定情信物的,現在人們都會選擇用戒指或者項鍊,那先秦時期沒有這些東西,他們是用什麼定情信物來傳達真情的呢?答案就在《詩經》裡面。先秦時期的定情信物並不是戒指,但種類有很多,花草動物甚至吃的,他們想要表達的都是重情不重物,情義無價,愛情無價,也能讓我們看出愛情純潔美好的樣子。《詩經》的地位益高,成了文人都不敢小覷的聖經。
  •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裸體藝術」中看「裸體」的演變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裸體藝術」中看「裸體」的演變 文 Laura Cumming、 編譯 陸林漢 2019-04-04 07:41 來源:澎湃新聞
  • 以色列女人必須服兵役——解讀歐洲各國兵役制度
    ,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適合本國特點的兵役制度。換句話說,每名健康的瑞士男子一生服兵役的時間大約為300天。服完義務兵役後,可以保留軍隊中的職務。1962年,瑞士通過了《民防法》,1971年,瑞士開始實施「總體防禦」戰略。民防掩體有的建在住宅建築物底下,有的倉庫和車庫則是根據民防中心的意圖設計建造的。和平時期服務於社會和家庭,戰時用作掩體。
  • 紅星書評|章夫,先秦的抵達者、徘徊者與守望者
    後來索性要了全部書稿,通讀了兩遍才禁不住感嘆:這,其實是一部先秦簡史。而章夫,正是先秦的抵達者、徘徊者與守望者。我曾因研究詩歌一路從元曲、宋詞、唐詩、楚辭返回先秦時期的《詩經》,也曾因研究唐朝宮廷樂器沿著絲綢之路重回漢、秦、周、商、夏,尋找因禮制樂的起源,讀《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則是我第三次抵達公元前那段比廟堂更廟堂、比江湖更江湖的歷史。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古代關於女子的言行規範和習俗較多,就以見面禮節來說,女子的見面禮也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最早是肅拜,後來演變成萬福禮,間雜蹲安禮,再到如今的握手禮,其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在了解女子禮節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拜禮。
  • DBD介質阻擋放電的演變過程淺析
    通過在一個電流脈衝期間,對氣隙側面放電圖像的研究,可以對DBD介質阻擋放電的演變過程有一了解。下圖所示為大氣壓氦氣介質阻擋均勻放電的一個電流脈衝期間連續拍攝的六幅曝光時間均為20ns的放電圖像。這種氣隙中放電光強分布的演變過程代表著放電模式的演化過程。當對上圖中各放電圖像分別橫向求均值,得到氣隙中放電光強沿軸向的分布,如下圖所示,由此便可展開對放電模式演變過程的分析。1.放電從湯生放電開始放電前氣隙中電場可以近似為均勻電場。在放電起始階段,放電很弱致使空間電荷場可忽略不計,氣隙中電場仍保持均勻分布。
  • 先秦女性的光輝
    為母之教先秦時代,名賢輩出,齊桓晉文、孔孟老莊,我們都已瞭然於胸,但仔細想來,我們熟悉的先秦名賢大多為男性
  • 按照先秦古法做一頓飯菜是什麼感受?
    答:雖然拜諸多古裝劇所賜,先秦時代的飯菜,常給電視劇票友以「很豐盛」的模樣。先秦時代的「健康無公害食材」,也叫不少現代人無比憧憬。許多火熱的「穿越劇」「穿越小說」,寫到「穿越」到先秦年代後的飯局時,也都照著「香噴噴」的路數上來表現。但事實是,倘若真有一位現代人「穿越」到了先秦,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吃不慣先秦的飯菜。先秦的「健康無公害」夥食,到底有多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