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父都不姓孔,而是「子」姓,到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時候才有了「孔氏」。
孔父字叔梁,暗含其排行,名因此稱叔梁/紇;其實孔子也有一個類似的字叫仲尼,仲指的孔子的排行老二。
而孔丘之所以被稱作孔子,這個「子」在先秦時常常被用作有學問有道德之人的尊稱,沒有官方諡號的稱呼一般就以子為尊了。如果孔子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和教育成就,或許後世也就把孔丘稱作仲尼了。
可能有人看到這更加迷糊了,那麼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先秦時期的稱謂,讓你看懂這個叔梁紇是怎麼來的。
一、姓氏怎麼來的?
實際上,以姓+名進行稱呼,尊稱其字都是漢朝以後才有的事情,在先秦時期,姓一般是不在稱呼之內的。
這是因為,先秦時,貴族才有姓,而貴族有很大的繁衍優勢,他們繁衍出來的姓氏可能不止一個,因此,為了加以區分,姓一般表示父系。
這個姓氏下,某一個支系強大以後,又有了氏,表示父系下的某一個支系。甚至有可能,一個大貴族繁衍出的姓都不只一個,比如黃帝的後代就有至少14個姓。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完備的姓氏體系,在這之後,一般出自於一個父系的,有的將原來的氏變成姓,有的以其他的方式找到了姓,其後代一般繁衍以後也不再改姓。
那麼,這時候的姓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1、氏演變而來。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姓的來源,一般能得氏是由於在姓的基礎之上某一代人又有建樹,才得氏,長此以往,姓已經忘卻,之記得氏,便慢慢演變成了姓。那麼,氏又是怎麼來的呢?以下234一般都是氏的來源。
2、封地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時,許多貴族得了封地,其後人甚至治下的百姓,便以封地為姓,比如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魏,是因為其先祖分別被封在韓原、魏地,便以此為氏,演變成王族的姓;比如商鞅,也是因為被封在商地。
3、諸侯國遺民。春秋時有很多小諸侯國,被滅亡後,國君後代和百姓,多有以國號為姓氏的。比如朱姓就來源之一就是位於山東的邾國,類似的還有曹姓、薛姓、費姓、羅姓等等。
4、身份官職演變而來。比如大家熟悉的公孫是因為其諸侯國君支系;司馬、太史等姓則與其祖先擔任的官職有很大關係。
5、表字演變而來。比如秦國的孟西白三族,實際上出自百裡奚和蹇叔,百裡奚的兒子名視,字孟明,後來就以孟為姓,蹇叔的兩個兒子白乙丙、西乞術同理;
再比如就是本文的主角孔子家族,孔子家族本是宋國公室,子姓。其得姓始祖是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是宋國大司馬,政變失敗後其子逃到魯國,但實際上直到孔子本人,孔姓才被確立下來。
孔子世系:宋前湣公(子共)→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祁父 →孔防叔→伯夏→叔梁紇→孔丘→孔鯉
所以,我們看到,即使從孔父嘉到孔子,僅有孔防叔和孔子兩人稱孔**,其餘的人還是以字+名或稱名。
而孔子的時代,屬於春秋戰國之間,還沒有姓氏還沒有成型,因此,孔子其父自然不可能被稱作孔**了,那麼,他又為何被稱作叔梁紇呢?我們需要再說一說,先秦時都怎麼稱呼別人的。
二、先秦時見面都怎麼打招呼?
先秦時姓氏這麼複雜,一些名氣不大的人,估計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與他見面的這個人是什么姓什么氏,那麼,先秦時又該怎麼稱呼呢?很簡單,很多時候,稱呼也可以與姓氏無關。
首先,有官方稱謂的一定要用官方稱謂最合理:生前稱呼官職+名/號,或直接稱呼官職爵位,比如周公旦,或稱周公,太史;死了的稱呼諡號+名,或者姓+諡號,封地+諡號;比如姬發生前稱天子,死後稱武王發;姜太公生前稱呼太公(官職)望(號),死後稱齊(封地)太公(諡號);
其次,如果沒有官職,也沒有封地,但有一定身份的人,可以稱呼其身份+名。比如周王室或諸侯國君旁系後代,稱呼為王子/公子+名,王孫/公孫+名,比如王孫滿,公子昭。
再次,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直接稱呼姓/氏+子,比如先秦諸子都是被稱作,孔子,老子,莊子,列子,晏子等等。
那麼,既沒有官職,也沒有顯赫的身份,應該怎麼辦呢?好辦,有名就好。有兩種稱呼方式,第一種,取了字的,稱呼字+名,是在是都找不到的,直接稱名就好了。比如前文提到的孟明(字)視(名)、白乙(字)丙(名),而孔子的父親就屬於字+名的這一種。
同時,叔梁這個字隱含著其父在兄弟們中間的排行。所謂排行就是指兄弟姐妹幾人,根據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別叫做孟仲叔季。因此孔子的父親在兄弟們中間應該排行老三,名紇,因此就被稱作叔梁紇了。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