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親為何叫叔梁紇,卻不姓孔?或許你對先秦的姓氏有些誤解

2020-12-19 一品鏟史官

孔子及其父都不姓孔,而是「子」姓,到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時候才有了「孔氏」。

孔父字叔梁,暗含其排行,名因此稱叔梁/紇;其實孔子也有一個類似的字叫仲尼,仲指的孔子的排行老二。

而孔丘之所以被稱作孔子,這個「子」在先秦時常常被用作有學問有道德之人的尊稱,沒有官方諡號的稱呼一般就以子為尊了。如果孔子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和教育成就,或許後世也就把孔丘稱作仲尼了。

可能有人看到這更加迷糊了,那麼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先秦時期的稱謂,讓你看懂這個叔梁紇是怎麼來的。

一、姓氏怎麼來的?

實際上,以姓+名進行稱呼,尊稱其字都是漢朝以後才有的事情,在先秦時期,姓一般是不在稱呼之內的。

這是因為,先秦時,貴族才有姓,而貴族有很大的繁衍優勢,他們繁衍出來的姓氏可能不止一個,因此,為了加以區分,姓一般表示父系。

這個姓氏下,某一個支系強大以後,又有了氏,表示父系下的某一個支系。甚至有可能,一個大貴族繁衍出的姓都不只一個,比如黃帝的後代就有至少14個姓。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完備的姓氏體系,在這之後,一般出自於一個父系的,有的將原來的氏變成姓,有的以其他的方式找到了姓,其後代一般繁衍以後也不再改姓。

那麼,這時候的姓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1、氏演變而來。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姓的來源,一般能得氏是由於在姓的基礎之上某一代人又有建樹,才得氏,長此以往,姓已經忘卻,之記得氏,便慢慢演變成了姓。那麼,氏又是怎麼來的呢?以下234一般都是氏的來源。

2、封地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時,許多貴族得了封地,其後人甚至治下的百姓,便以封地為姓,比如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魏,是因為其先祖分別被封在韓原、魏地,便以此為氏,演變成王族的姓;比如商鞅,也是因為被封在商地。

3、諸侯國遺民。春秋時有很多小諸侯國,被滅亡後,國君後代和百姓,多有以國號為姓氏的。比如朱姓就來源之一就是位於山東的邾國,類似的還有曹姓、薛姓、費姓、羅姓等等。

4、身份官職演變而來。比如大家熟悉的公孫是因為其諸侯國君支系;司馬、太史等姓則與其祖先擔任的官職有很大關係。

5、表字演變而來。比如秦國的孟西白三族,實際上出自百裡奚和蹇叔,百裡奚的兒子名視,字孟明,後來就以孟為姓,蹇叔的兩個兒子白乙丙、西乞術同理;

再比如就是本文的主角孔子家族,孔子家族本是宋國公室,子姓。其得姓始祖是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是宋國大司馬,政變失敗後其子逃到魯國,但實際上直到孔子本人,孔姓才被確立下來。

孔子世系:宋前湣公(子共)→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祁父 →孔防叔→伯夏→叔梁紇→孔丘→孔鯉

所以,我們看到,即使從孔父嘉到孔子,僅有孔防叔和孔子兩人稱孔**,其餘的人還是以字+名或稱名。

而孔子的時代,屬於春秋戰國之間,還沒有姓氏還沒有成型,因此,孔子其父自然不可能被稱作孔**了,那麼,他又為何被稱作叔梁紇呢?我們需要再說一說,先秦時都怎麼稱呼別人的。

二、先秦時見面都怎麼打招呼?

先秦時姓氏這麼複雜,一些名氣不大的人,估計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與他見面的這個人是什么姓什么氏,那麼,先秦時又該怎麼稱呼呢?很簡單,很多時候,稱呼也可以與姓氏無關。

首先,有官方稱謂的一定要用官方稱謂最合理:生前稱呼官職+名/號,或直接稱呼官職爵位,比如周公旦,或稱周公,太史;死了的稱呼諡號+名,或者姓+諡號,封地+諡號;比如姬發生前稱天子,死後稱武王發;姜太公生前稱呼太公(官職)望(號),死後稱齊(封地)太公(諡號);

其次,如果沒有官職,也沒有封地,但有一定身份的人,可以稱呼其身份+名。比如周王室或諸侯國君旁系後代,稱呼為王子/公子+名,王孫/公孫+名,比如王孫滿,公子昭。

再次,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直接稱呼姓/氏+子,比如先秦諸子都是被稱作,孔子,老子,莊子,列子,晏子等等。

那麼,既沒有官職,也沒有顯赫的身份,應該怎麼辦呢?好辦,有名就好。有兩種稱呼方式,第一種,取了字的,稱呼字+名,是在是都找不到的,直接稱名就好了。比如前文提到的孟明(字)視(名)、白乙(字)丙(名),而孔子的父親就屬於字+名的這一種。

同時,叔梁這個字隱含著其父在兄弟們中間的排行。所謂排行就是指兄弟姐妹幾人,根據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別叫做孟仲叔季。因此孔子的父親在兄弟們中間應該排行老三,名紇,因此就被稱作叔梁紇了。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何姓孔?
    也許是因為太興奮了,父親這個才高八鬥的學子一時間竟然想不出合適的名字。這時候,他忽然看見孩子的頭頂有凹陷,就像起伏的山丘,於是靈機一動,就給兒子取名丘,這樣一來孩子就有姓名了——孔丘。說到這裡,細心的朋友發現不對勁了,孔子老爸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孩子不隨母姓不跟父姓,姓孔,有沒有搞錯,難道孔子的母親她?
  • 孔子姓子不姓孔!「孔」的本意是嬰兒急著喝奶,還有這5個故事
    一說到「孔」這個姓氏,很自然會想到儒家學說的精神領袖——孔子,然而2015年海昏侯墓一塊孔子屏風的出土,卻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事實上,孔子並非姓「孔」而是姓「子」,「孔」是他的氏。這是為什麼呢?01 孔子姓「子」與「玄鳥生商」、「大禹治水」的典故。中國古代用幹支法紀年,「子」是12地支之首。
  • 孔子的生父到底是誰,為何司馬遷說孔子的父母是「野合」?
    從司馬遷的記載裡,能夠看出來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母親是一個姓顏的女人,在別的地方有記載該女子叫顏徵。這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後面的那個「野合」就很耐人尋味了。而且母親顏徵直到去世前都沒有告訴孔子自己的生父是誰,據民間傳說,後來還是孔子的一個鄰居告訴他,自己的父親叫叔梁紇,是魯國曲阜的陬邑大夫。
  • 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春秋時代的「姓」和「氏」有何意義?
    那麼在對時代背景有些概念之後,就回到我們今天所要談論的姓氏問題。02孔子不姓"孔"首先想問問大家,你知道孔子不姓孔嗎?孔子雖然是魯國人,但與宋國有極深的淵源。在周公東徵後,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被封於宋,微子啟死後傳位給弟弟微仲,宋國的第二任國君微仲正是孔子的先祖。商朝王族為"子"姓,所以孔子自然也姓"子"!但這邊必須補充說明一下,孔子不是因為姓"子"才被稱為孔子哦!像孟子,既不姓孟,也不姓子,孟子其實是魯國貴族的後裔,因此孟子姓姬。而孔子、孟子的"子"則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 孔子不姓孔?任賢齊、劉若英、林青霞,誰的名字更有深意?
    中國人講究「名」,因「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兩千多年以來,人們始終相信這個信條,所以在任何事情開始之前,總要仔細斟酌它的名義。從古至今,由文化人物到經典文藝作品,名字都有各自的內涵、淵源。例如本文提到的——孔子的姓氏是什麼?金庸武俠小說裡,人物命名有何深意?任賢齊、劉若英、林青霞,幾位明星名字的來歷?
  • 叔梁紇
    ——叔梁紇有些大逆不道地埋怨祖上,仁之至者莫大於蒼生,但系此心念則應當仁不讓,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才是。或許正是因為許由之徒太多,只顧自己羽毛,潔身自好,方才使小人竊位,大盜竊國,禮崩樂壞,天下紛亂。叔梁紇從小便聽父祖輩講述家國故事,憂懷於心。乃習兵書劍術,意欲行俠,振濟天下。他回憶到自己二十歲時客於叔孫氏之門,隨莊叔與長狄作戰,以勇武兵謀而聞名。
  • 汪小菲問孔劉是孔子的後人?別瞎起鬨了,真相在此!漫談孔子家族
    在之前的文章《對朝鮮半島的4個誤區,95%的中國人都中槍》(點擊藍色文字可閱讀該文章)裡我們曾提到過:韓民族姓氏大多與中國姓氏沒有血緣關係。據統計,韓朝姓氏總共有285個,其中單姓273個,複姓12個。
  • 孔子三代對妻子很殘忍,一代比一代狠,孫子甚至立下規矩不喪出母
    甚至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孔子為何會有這種慷慨?一切,還得從他的父親說起。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有休妻的記錄。而且根據《史記》的記載,孔子的出身並不好,是「叔梁紇和顏氏女野合而生,禱於尼丘得孔子」。
  • 魯國第三大權臣為何要拜孔子為師?
    拜孔子為師的這位就是孟孫家族的家主孟懿子。孟懿子,姬姓,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本姓仲孫,也稱孟孫,名何忌,世稱仲孫何忌,諡號懿,因此後人稱之為孟懿子。他還是「亞聖」孟子的六世祖。在魯國的貴族圈子裡,孔子的出身算是很低的。出身高貴的魯國第三大權臣仲孫何忌為什麼要拜出身很低的孔子為師呢?一、時代背景。
  • 娛樂圈明星姓氏成迷:易烊千璽不姓易烊,鹿晗不姓劉
    娛樂圈明星姓氏成迷:易烊千璽不姓易烊,鹿晗不姓劉文/紅鯉魚姓氏這個東西真的好玄學,無論你認識多少人,經歷過多少事,依然無法篤定法判斷出一些人的姓氏。娛樂圈中明星的名字更是千奇百怪,有些明星為了提高知名度還會給自己取個藝名,就算是追隨多年的粉絲也有辨別錯姓氏的時候,今天就來給大家匯總一下那些容易被誤解的明星姓氏~成龍,小時候一直想當然地認為他就姓成,雖然也會感覺這個姓氏有點奇怪,但是後來聽說他兒子是房祖名,就有點懵逼,後來一查才知道成龍的真實姓氏其實是房。
  • 李姓:這個姓的祖先是誰?為何發展成為人口最多的姓氏
    李利貞像·網絡供圖在唐宋時期的姓氏考證的書籍中記載,一說李姓的祖先是皋陶(gāo yáo)。在歷史上他為堯帝時期的理官,掌管刑獄典章的,被認為是「中國司法的鼻祖」,然後就以官為姓氏「理」。皋陶像·網絡供圖但是在公認的姓氏源頭考證中,李姓是源於嬴氏的。嬴姓的祖先是伯益,那麼李姓的更早祖先是誰呢?伯益的父親叫大業,是顓頊帝的後代,據說他曾繼任過皋陶的理官之職。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受舜賜姓嬴,封於秦地。
  • 「新垣、千代、端木」你以為這些姓氏是日本的?其實都是中國的姓
    《百家姓》並不是只有一百個姓氏,共收錄了504個姓氏,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其實中國的姓氏遠遠不止504個,有許多姓氏並沒有記錄在《百家姓》裡面。雖然複姓並不多見,但也不是僅僅只有60個。現存的複姓就有81個。複姓一般是指超過一個漢字的姓氏。
  • 孔子有何身世?竟是紂王之兄後代,六世祖因妻子太美被殺!
    宋煬公在位時,一個叫孔父嘉的擔任大司馬(猶如國防部長),一個叫華督的擔任太宰。這兩人都是宋國王族後人,孔父嘉是宋國第五任國君宋閔公的五世孫,子姓,名嘉,字孔父,封地位於宋國慄邑,華督是宋戴公之孫,子姓,華氏,字華父。
  • 人們叫秦始皇連名帶姓,為什麼到胡亥和扶蘇就失去了姓氏?
    現代人的名字通常分為姓和名,也可以合起來成為姓名,可能大家會認為「姓」和「姓氏」是一回事,但這只是在現代看來,古代人的姓氏其實是分開的,「姓」是「姓」,「氏」是「氏」,這樣聽著是不是很拗口呢?
  • 世人對鍾離家族的誤解,我們姓「鍾離」,不姓「鍾」!
    我以前不知道鍾離竟是一個姓氏,一直以為鍾離眛姓「鍾」,還是後來看小說的時候恍然大悟,隨即找了很多鍾離這個姓氏的資料,才恍然大悟,相信有這種誤解的不止我一人吧?
  • 孔子生平若干疑誤辯正
    孔子其人,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但孔子其事,大多數人都茫然無知。縱然有些人能說上一二,也多以訛傳訛。本文將對孔子生平中,若干存疑或有誤的細節,加以考辯,以存其正。1野合野合之說,出自《史記·孔子世家》——「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 孔子「居宋」新說 - 中國社會科學網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證據如此明確,司馬遷以來的古代學者、近現代學者,及眾多的孔子後人,為何都不予採信呢?筆者以為,原因如下:第一,《左傳》《史記》有關記述陰差陽錯。《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五引《風俗通義》逸文曰:「伯魚之生,適有饋孔子魚者,嘉以為瑞,故名鯉,字伯魚。」也隻字未提昭公,可與杜注孔疏互證。今本《孔子家語》雖說經孔安國整理,但是直到三國王肅整理、注釋,才行之於世。其昭公饋鯉之說,應為後儒所摻誇飾之辭。既然近現代學界對反證材料已提出質疑、否定,為何孔子「居宋」之事,仍未得到論述和肯定呢?這就談到下一條。
  • 孔子真是韓國人?韓國學者拿出三大證據,中國網友的回覆讓其沉默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史籍記載他是陬邑大夫叔梁紇和妾室顏徵在所生的兒子,《公羊傳》還記載了孔子出生的日期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九月庚戌朔, 日有食之。
  • 先秦歷史:屈原為何不能被錯稱為「羋原」
    但對於她的出身,史書並未明言,只有「羋」這個姓反映她出身楚國。從其嫁給秦惠王后地位不高來看,不太可能是楚國的公主,應當只是一般的宗女;而其作為屈原的學生,也是小說家杜撰的情節。不過我們知道,屈原也是楚國王族。那麼,為什麼屈原叫「屈原」不叫「羋原」?
  • 「美眉」老子的出生,比孔子高明幾許?
    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是這樣記載孔子的出生的:「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紇與一個姓顏的女人「野合」,然後生下了孔子。孔子還是看看老子的閃亮登場吧。不像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一生下來,頭頂上就四邊高中間低,像一個山谷,於是名字也叫孔丘。更奇妙的是老子的出生。他媽媽81歲時才生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