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文學(考研筆記122)
學生李清文 編輯
吠陀文學大約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期間,一般指從上古時期積累流傳下來的重要文獻《吠陀本集》。
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
一、說在前面的話:
1、這是一個學生寫的考研複習筆記,是學習過程中所做的摘錄、記錄,還有一點兒自己的隨想隨感。文中所錄的參考答題,也只是參考。
2、為了不把時間耽誤在與撲所迷離的平臺「規則」和舉報「用戶」之間的毫無實用意義的矯情上,下文中將用「詩意插話」的方式來改變文本表面。可能影響閱讀體驗,但為了不破壞參考答案的原文原意,避免加入我個人的表述、轉述,出此下策。望讀者朋友們體諒我的無奈。
二、考題與參考答題要點:
名詞解釋:《吠陀文學》
1、古代印度文學吠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吠陀》。吠陀的字面意義是知識、學問。《吠陀》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四部,總稱為四吠陀。它們由婆羅門教祭司或巫師編訂整理成書,初步成型於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是印度上古時期的巫術、宗教、禮儀、風俗、思想和哲學等方面的記錄。
2、詩意插話: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作為一個忙碌的學生,沒有時間去看誰在網上率先發表了類似的內容,更沒有時間去弄清撲朔迷離的平臺的「規則」。所以,企圖舉報我的「用戶」們,不要來糾纏了,有很多書等著我去讀,有很多知識等著我去複習,沒有時間陪你們。)
3、作品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文學指的是《吠陀》中具有文學性的部分,其中以《梨俱吠陀》最有價值。吠陀文學是印度文學的源頭之一。
4、詩意插話: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歷史上有諸多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如今身邊有老師、教授、專家,他們對文學史、文學作品都做了不同的解讀、評論,而學生應該做的也只是懷著敬仰的心認真學習、研讀。)
5、吠陀意為智慧、知識和文學,後轉化為教義和經典之意。吠陀本集是印度最古老的詩歌,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四部。吠陀文學主要指吠陀本集中具有文學性的頌神詩、神話傳說和咒語等。其中,《梨俱吠陀》最古老,也最具有文學價值。
6、詩意插話: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也許有那麼一天不再更新,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平臺的「規則」。在某度、某號的平臺上,也發筆記,但是未必完整、齊全,原因也是搞不清楚的「規則」。)
7、它最早的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在口頭上流傳,在公元前1500年成書,主要反映了上古印度的神話傳說、原始宗教、社會生活和自然景觀等,其中的哲理詩對印度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抒情詩成為印度世俗文學的源頭,對話詩為史詩和戲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吠陀文學是印度梵語、印度教和印度文學的源頭。
三、總結、所感、所想:
1、關鍵詞:古代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文學源頭
2、閱讀說明:上文中第1、3要點組成一個完整的答題;第5、7要點組成一個完整的答題。
3、詩意:《螽斯》是一首祝賀多子多孫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