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10日
「大隱·五角場」人文講壇第五講
在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1樓舉辦
本次講座是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郭永秉老師帶來講述《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
郭永秉老師講座現場照片
說到漢字就不得不提
它的歷史淵源
READING
一、漢字的歷史
漢字的歷史至少有三四千年。其實漢字並不是最早的文字類型,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都比漢字出現得早。但是漢字有一個特點——連續性,它是獨一無二、沒有中斷的。從甲骨文時代到今天,漢字的系統沒有中斷,沒有被其他文字影響過,是一個完整連續下來的序列。而且漢字和漢語是互相匹配對應的,是最適合漢語的一種文字書寫系統。新文化運動以來,不斷有學者提出要廢除漢字,用拼音或者拉丁文字來取代,最後都沒有成功,就是因為漢字還是最適合漢語書寫的文字體系。
漢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存在
使用漢字的好處也不勝枚舉
READING
二、使用漢字的好處
古代文人階層使用的是文言文,就是大家熟悉的古文。總體來說古文系統沒有本質性的變化,因為它的物質載體是漢字。漢字是非常適合文言這種書面系統的記錄的。如果我們是一種標音文字,像西方的拼音文字,實際上不能形成這樣穩定的書面語系統,就是文言系統。西方很多語言都是用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記錄的是口語,口語稍微一變,拼式就會發生變化,所以西方人可能幾百年前的文獻就已經無法讀懂。但是我們現在依然能看懂明清小說,甚至更早的一些文獻。
《施氏食獅史》用的全部是「shi」這個音節。「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石室是一個地方或者住的房子,一個喜歡吟詩的讀書人姓施,非常嗜好吃獅子,所以誓言要吃十個獅子。如果用拼音來記這樣一段話,沒有人讀得懂,但是我們用漢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這就是漢字記錄漢語的一個重要好處。
從古代的甲骨文演變至今
漢字也一直在變化
其中的「密碼」你都破解了嗎?
READING
三、漢字解碼的方法
漢字解碼的方法有四個:一是看圖說話;二是與後代漢字縱向聯繫,找出其後來的位置;三是分析字形結構,找出讀解的途徑;四是靠文句內容卡死。
上圖表示的是車輪,古代的車就是從草原西北傳到中原華夏的。車輪也是內蒙巖畫中常常表現的東西。
READING
四、秦始皇時期的文字
古漢字分界線是在秦始皇統一前和統一後兩個時代。秦始皇統一六國用秦文字代替當時的六國文字,對後來漢字影響至關重要,結束了古文字的時代。
他用什麼統一六國文字?實際上就是當時的隸書。所謂的隸書就是徒隸佐書,是當時官府裡的文書小隸,每天要處理文件、處理檔案的文字。
漢代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是現在研究古文字最重要的一部書,是溝通古今文字的橋梁。因為它保存了一套從秦代流傳下來的比較完整的一萬字的小篆系統。
READING
五、古文字釋定的原則
古文字釋定有兩個原則,一個是分析字形,還有一個是分析文例。比如用梅花代表未釋讀的字。我們沒有辦法認定這是什麼字,可能是紅花、紅色,也可能是黑花、黑色。如果縮小範圍,又可以是紅旗、藍旗、黃旗,但是藍花、藍色也要能通,就這樣一步步縮小範圍。
21世紀以來,因為材料的發現越來越多,古文字面臨非常多的機遇和挑戰。戰國楚墓裡面發現的戰國文字對於我們了解和釋讀古文字有非常大的意義,推動我們大規模識字。但是識字以後,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古文字資料認識古人的思想、思維和古代歷史,要一代代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講座結束後,郭永秉老師還和現場讀者進行了互動,一起探討中國古漢字。
郭永秉老師為讀者籤售
據悉,在接下來的每個月,「大隱·五角場人文講壇」將陸續邀請張曉虹、段懷清、江曉原、葉舒憲、胡曉明等知名嘉賓帶來不同主題的文化講座。
資料:魅力五角場
原標題:《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復旦大學教授為你揭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