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37歲「高齡」,只有高中學歷,靠蹬三輪車賣苦力為生,這不正是一個現實版的「駱駝祥子」嗎?如果換成你身處如此境地,你能做什麼呢?大多數人無非是將蹬三輪車進行到底罷了。
可是,有一個人卻完成了逆襲,被位列「雙一流」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錄取為博士研究生,其後又在貴州一所大學任教,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那麼,在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被知識改變命運的蔡偉。
蔡偉是典型的偏科生,高中時,語文成績一直遙遙領先,但數理化成績最低時只有十幾分。在現行高考體制下,落榜是毫無疑問的,甚至拿到高中學歷都費勁。
在待業的一年多時間裡,蔡偉天天泡在圖書館裡。和別人不同,他最痴迷的是那些大家都不願看也看不懂的古書。外形奇怪的文字、晦澀難懂的意思,一般人看一頁都費勁,可蔡偉一看就是一天,整整看了三百多本,而且還做了詳細的學習記錄。
進入工廠後,儘管工作繁忙,但他仍保持著愛讀書的習慣,基本上所有業餘時間都用看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將錦州所有能找到的,能看的書都看遍了。」
九十年代,正趕上國有企業的破產大潮,蔡偉所在的橡膠廠未能倖免,他下崗了。擺在面前兩條路:一條是賣力氣,再一條是下海做小生意。
他賣過饅頭、賣過冰棒,還賣過瓜子、花生,但只要是閒下來,哪怕是等顧客的間隙,他都會用來看書,可以說到了痴迷的地步。為了記筆記,他搜集行人隨手丟棄的廢煙紙盒,記在裡面的錫紙上。儘管賺錢不多,維持溫飽已屬不易,但只要有餘錢,他都花在買書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蔡偉都沉浸在古文字的「孤島」上,別人不能理解他,他也毫不在意別人投來的異樣眼光。直到一次,有人拿來收藏的民國古畫諮詢真偽,他通過上面的古字一眼看出是贗品,才換來了別人的認可。
在自學過程中,蔡偉向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知名學者寫信請教問題、提出建議。問題的專業性和建議的準確性讓這些全國古文獻研究領域的一流學者深為嘆服,不敢相信出自一個只有高中學歷的人之手。
隨著交往的深入,他們越來越認為蔡偉是一個古文獻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人才,有著天然的敏銳自覺和深厚的古文字功底。恰好2000年,復旦大學開始實施一項制度:兩院院士、傑出教授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題由導師自己定,學生可以不參加統考。這樣,一直和蔡偉有聯繫的復旦大學知名的古文字學家裘錫圭教授有自主招生權。
於是,蔡偉終於實現了從三輪車夫到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的人生逆襲。
也許有人會說,蔡偉是幸運的,他的經歷不可複製。但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的,且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從蔡偉的例子看,「必然性」是他從車夫一躍成為博士,兩種天壤之別身份的互換;「偶然性」則是他在幫別人鑑別古畫時的準確判斷、在和裘錫圭教授等知名學者有了交往、2000年復旦大學實施的新政策給了他機會;但深入的想一想,這種看似「偶然性」的機會難道不是他從小就熱愛語文,打下了很好的文字基礎,並且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鑽研古文字等「必然性」條件所換來的嗎?
天道酬勤,只要你堅持、只要你努力,鯉魚也能跳龍門,這就是你應該知道的公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