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丨出版史話

2021-02-13 木鐸書聲

《史記》載,秦國宰相呂不韋曾仿效戰國四公子的做法招養門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書布天下」,便讓這些門客「人人著所聞」,書成後取名《呂氏春秋》。

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該書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從編輯工作角度看,《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擔任主編,眾人集體寫作的一部經典。

成書後的《呂氏春秋》是一部體例完整、結構合理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簡單的眾人撰述拼湊。這說明主編呂不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部書也為後世提供了怎樣當主編、怎樣定體例的榜樣。

《呂氏春秋》的編輯特點主要體現在:

一是有明確、務實的編輯意圖。呂不韋編撰該書的目的是「欲以並天下」,指導秦統治階級兼併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並實現長治久安,同時為秦國作文化上的積累。

可以說,對於秦國,《呂氏春秋》比諸子百家中任何一家的理論都更加實用,更加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需要。

二是兼收並蓄,集眾家之長。《呂氏春秋》兼諸子之說而有之,超越了傳統的門戶之見,這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保持各家相殊的論見而不加齊同,但有總的主導思想統率,通過各家各派見解來闡述主編的政治意圖,可說是由百家爭鳴而趨向百家交融了。

據劉汝霖《呂氏春秋之分析》一文統計,在160篇文章中,涉及法家學說的有43篇,儒家學說有26篇,道家學說17篇,兵家學說16篇,墨家和縱橫家各10篇,名家學說有5篇,農家學說有4篇,小說家有1篇,還有幾篇學派觀點不明顯,法家學說佔上風。

由於沒有強行進行人為的統一,百家學說在各自篇章中依然保持著獨立性,使得該書具有戰國末期各派學說資料彙編的性質。

例如其中的音樂史料和音樂論述就是一大文化遺存。《呂氏春秋》以前,談到音樂,只有一個「樂」字,包括音樂、樂舞、享樂等意思;《呂氏春秋》之後,專門音樂意義上的「音樂」和「樂」才開始平行使用。

由於《呂氏春秋》是一項集體編輯活動,所以既不像諸子百家的著述那樣排斥他說,又不像專門史書那樣嚴謹端正,因此,許多有趣的神話傳說、頗具文學意味的先秦作品得以保存下來。譬如《本味篇》裡的伊尹說湯,可能就是漢志小說家著錄的《伊尹說》,魯迅先生認為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小說作品之一。

三是有所取捨,形成了新的思想體系。在編選數千食客所寫的文章時,一個主導的標準就是秦國特有的務實精神,不是簡單地排斥名家言論,反對不切實際的詭辯。

一方面全面地反映了各派學術觀點,另一方面又沒有變成眉目不清的「大雜燴」,可以看出實際主編者是一位頗有見識的學者。

四是編排有序、體系嚴謹、結構完整,各篇字數大體均衡。由於處於編輯出版的草創時期,戰國時期編輯方法十分簡單,有的書往往只有篇名而沒有書名。許多書不分章節。體例十分混亂。

而《呂氏春秋》是將許多學說的文章編在一起,編輯體例非常整齊而有系統,全書分八覽、六論、十二紀,總共26卷;每覽各有8篇,每論各有6篇,每紀各有5篇,合計160篇。

有人從此書的情況分析,認為有可能當時為此組織了專門的編輯班子,負責將眾多賓客按各自學派的觀點撰寫的文章經過集體討論,然後進行篩選、歸類。

特別是它成功地使用兩級分目法,為此後大部頭書籍的編輯提供了技術上的重要參考和保證。

南通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編審錢榮貴教授認為《呂氏春秋》的編輯思想主要體現在「法天則地,以行人事」「取之眾白,化眾為一」兩個方面。

一、法天則地,以行人事 

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所要構建的是一部「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的著作,即囊括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其難度可想而知。

呂不韋確定的總體編纂思想可以概括為「法天則地,以行人事」。

《呂氏春秋》還進一步指出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聯性,呂不韋認為,萬物雖異,其情一體,修身也好,治國也罷,都必須效法天地, 這是不容改變的「歷史經驗」。

基於這樣的認識,呂不韋以「天」、「地」、「人」為支點,構建出《呂氏春秋》龐大而嚴密的思想框架。

呂不韋「法天則地,以行人事」的編纂思想貫穿全書,尤以「十二紀」最為鮮明。「十二紀」以十二月令為序,每月置文五篇。

首篇言天象、節氣、物候,並以此來闡釋天子在郊廟祭祀、禮樂徵伐、修身起居等方面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其目的是規諫天子「凡舉事無逆天數,必順其時」。

其他四篇則在首篇的統率之下,專題闡發與時令相適應的「世道」和「人道」。「十二紀」中的「春紀」、「夏紀」、「秋紀」、「冬紀」分別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思想相應合。

今天看來,呂不韋編纂「十二紀」以月令為序、以「天地人」為思想軸心,似乎有些牽強。其實在當時,這種安排可說是十分巧妙的。

其一,以「月令」、「四時」為序,完全符合當時人們的認知習慣和普遍認同的天道觀。

其二,「法天則地,以行人事」的編纂思想有很強的包容性,由「天」到「地」,由「地」到「人」,可以做到古今萬物無所不包。 

其三,可以做到放言高論,不避當世。「十二紀」中有許多「虛君實臣」思想。呂不韋以天之道、地之理為二維向度來審察人事,可以相對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其四,這種編纂思想使得全書「網羅精博,體制謹嚴」,幾乎無懈可擊。從這一點講,呂不韋無疑是秦時期少有的編輯高手。

二、取之眾白,化眾為一

「取之眾白,化眾為一」的編纂思想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出於一人之手」。該書不限一人之力,而是廣集群儒,在此基礎上,由呂不韋統編而成。

二是「不名一家之學」。《呂氏春秋》對百家之說的吸收和改造不是機械「拿來」,也不是任意「拋棄」,而是萃取百家之說,以形成新的一統思想和理論體系。

無論是從編纂體例、編纂程序,還是從編纂內容上來看,《呂氏春秋》都是相當成功的。其編排之整齊,章法之嚴謹,思想之一貫,在先秦典籍中十分罕見。 

《呂氏春秋》歷2000多年保存完好,一方面因此書為秦人編撰,不在秦火焚毀之列,另一方面也因為它「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使其公之於世,廣泛流傳。這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產生之前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出版方式。

只可惜沒有得到始皇的認同和採納。郭沫若曾斷言:「假如沿著呂不韋的路線下去,秦國依然是要統一中國的,而且統一了之後斷不會僅僅十五年便迅速地徹底崩潰。」

無論如何,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代表了戰國時期書籍編輯的最高水平,還標誌著我國書籍編輯工作正在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肖東發等.《中國出版通史·先秦兩漢卷》[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12.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01.

[3]胡益祥.諸子文化與《呂氏春秋》——中國編輯史研究之二[J].南都學壇,1989(02):110-116.

[4]錢榮貴.曠世奇書《呂氏春秋》的編輯思想[J].中國編輯研究,2010(00):352-357.

[5]王啟才.略論《呂氏春秋》的編輯特點[J].文獻,2000(03):20-30.

[6]戴文葆.歷代編輯列傳(二)[J].出版工作,1986(02):48-51.

相關焦點

  • 《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劇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一角令人印象深刻。在《大秦賦》第24集中,呂不韋向朝臣們宣布,自己主編的《呂氏春秋》,歷時六年已經編完了,並稱此書是「天下第一書」。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擔任秦國相邦(漢人避漢高祖劉邦諱,稱「相國」,故《史記》中記載秦王政即位後,「尊呂不韋為相國」)後,為了和當時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競爭,獲得禮賢下士的美名,也禮遇天下賢士,招致門客三千。呂不韋讓門客們一起寫書,「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
  • 呂不韋的傳奇一生,《呂氏春秋》意義非凡
    呂不韋準備就寢,太后卻傳令他即刻進宮議事,呂不韋渾身一顫,心如死灰。嬴政已經長大,再這樣毫不避諱,恐怕即將遭受滅門之災,作孽啊。呂不韋忍不住嘆道:「趙姬啊趙姬,給我留條活路吧。」 呂不韋聽罷精神一振,趕緊將嫪毐招入相府,經過實地考察後,發現他貨真價實,實力非凡。呂不韋經常大張旗鼓地讓嫪毐在賓客們的面前表演獨創的「轉輪之術」,消息很快傳到趙姬的耳朵裡。 趙姬本著懷疑的態度想要親自檢驗,呂不韋授意屬下狀告嫪毐有罪,讓他接受了虛假的腐刑,再拔掉鬍子,扮成宦官送入後宮。
  • 《呂氏春秋》10句千古名言,句句富含哲理(深度好文)
    賞析:這句話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缺少自知之明。世界上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不曾遭遇失敗的人也是沒有的。提高修養,做一個成熟的人,儘可能地避免錯誤,並最終避免失敗。2. 凡作亂之人,禍希不及身。賞析:這句話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論·原亂》。
  • 《呂氏春秋》裡的智慧,一字千金
    《呂氏春秋》是在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組織門客編寫的道家著作,又稱《呂覽》。成書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夕。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陰陽、儒墨、名法、兵農等諸家學說,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 常識積累 | 《呂氏春秋》及50條名句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
  • ——《呂氏春秋》
    出自戰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這句話意思是說:事情是難是易,不是事大事小的問題,而在於是否正確地把握時機。賞析這句話講事情成功於否不在於事情本身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把握住了時機。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時機,乘時而動,許多難以想像的事也都可以變為現實,所以有道之士不必急,只需韜光養晦,勤以待時就可以了。
  • 經典│《呂氏春秋》中十大名句,受益匪淺!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下面選取《呂氏春秋》中的十大名句,供大家參考學習!
  • 《呂氏春秋》10句精華,讀懂經典
  • 呂不韋和秦始皇究竟是什麼關係?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撰 / 梁運華整理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時間:2009年在千古名篇《報任安書》一文中,太史公將呂不韋的名字與文王他說:意思是,呂不韋被貶謫到蜀地之後,他所編纂的《呂氏春秋》才得以傳世,《呂氏春秋》在成書之時名為《呂覽》,後改名為《呂氏春秋》。其實,這是司馬遷身陷囹吾時,自我勉勵的說法。實際上,早在貶到蜀地之前,呂不韋還任秦國相國的時候,《呂覽》就已經流傳開來了。在《呂覽》成書當天,呂不韋充分發揮了他的宣傳本事。
  • 秦始皇為呂不韋兒子?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
    考證的根據,便是呂不韋主持選編的著作《呂氏春秋》。|《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撰 / 梁運華整理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時間:2009年在千古名篇《報任安書》一文中,太史公將呂不韋的名字與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等先賢並列,稱讚他們前期歷經磨難
  • 七裡河區編纂《阿幹史話》正式出版發行
    七裡河區編纂《阿幹史話》正式出版發行 2020-12-23 1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呂氏春秋》原文和譯文 珍藏版
    《呂氏春秋》10句精華,讀懂經典。《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夕。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高誘評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 呂不韋對秦國法家的反抗
    最近在追劇《大秦賦》,已經看到了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完成,一向沉穩的呂不韋,興奮得有所失態,但是一個細節頗具玩味。這部書耗費了8年時間,承載了呂不韋極大的期待。在場的文武百官和門客看了後,無不拍手叫好,只有一個人冷眼旁觀——李斯。
  • 讀《晏子春秋》《呂氏春秋》
    中國歷來就不缺管理系著作,就看你怎麼認識,譬如《晏子春秋》論得賢之道「舉之以語,考之以事。能諭則尚之,近而勿辱。拙於文而工於事。」「逢有道則順,逢無道則諍。」「臨國蒞民患善惡不分,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地位雖低但不失掉尊嚴,處境雖差但不失掉正直。
  • 呂不韋成就了秦始皇,也敗給了秦始皇,解讀他的傳奇人生
    閱讀大綱 >> 人生相遇 >> 積極運作 >> 呂氏春秋 >> 引狼入室
  • 仲父呂不韋
    清代修撰的呂氏宗譜中的呂不韋像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沒有仲父就沒有秦國近年的節節勝利。嬴政對仲父是感激的,是尊敬的,可一件事改變了這一切,這是本書,叫《呂氏春秋》。
  • 大秦丞相呂不韋十句名言,堪稱中國風險投資第一人
    呂不韋堪稱中國風險投資第一人。其「投資」故事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有詳細記載:呂不韋早年在趙國經商時認為秦國質子異人「奇貨可居」,不惜重金走通秦國當時太子夫人-華陽夫人的門路將異人立為繼承人,異人後成為秦莊襄王,拜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莊襄王去世後,呂不韋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後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 呂不韋只是個投機商人嗎?他留下的書和孫子兵法、離騷、國語齊名
    2、「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呂不韋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曾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呂氏春秋》並不是一本閒來無事講故事的閒書,也不是附庸風雅的裝飾品。
  • 《呂不韋列傳》|富而謀國,位極人臣,呂不韋為何最後飲鴆自盡?
    輔孤理政,編撰《呂氏春秋》,以卓越的政治才能穩定秦國政局公元前257年,即秦昭王五十年,秦王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這個時候,趙國想殺死秦質子。秦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通過賄賂守城官吏,從趙國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順利回國。秦異人和呂不韋回到秦國後,呂不韋讓異人穿楚服去進見華陽夫人,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華陽夫人果然非常高興,當場給異人改名為子楚。
  • 被罷官的呂不韋為何一定要死?
    因為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根本矛盾衝突,是分別以雜家、法家兩家思想為主要基礎的政治主張上的衝突。呂不韋是崇儒的,他的《呂氏春秋》雖然被定為「雜家」,但其中的多數政治主張還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同時還結合了道家的「無為」思想。這本書的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