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2020-12-25 澎湃新聞

目前,展現秦始皇統一中國歷史進程的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熱播,引發強烈關注。劇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一角令人印象深刻。在《大秦賦》第24集中,呂不韋向朝臣們宣布,自己主編的《呂氏春秋》,歷時六年已經編完了,並稱此書是「天下第一書」。

《大秦賦》海報

那麼《呂氏春秋》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我認為,《呂氏春秋》可謂是一部「數位化」的奇書。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讓我們從《呂氏春秋》的那場史上最貴的新書發布會說起。

一字「千」金

《呂氏春秋》新書發布會

電視劇中呂不韋向朝臣展示《呂氏春秋》一書的場景,是有歷史依據的。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擔任秦國相邦(漢人避漢高祖劉邦諱,稱「相國」,故《史記》中記載秦王政即位後,「尊呂不韋為相國」)後,為了和當時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競爭,獲得禮賢下士的美名,也禮遇天下賢士,招致門客三千。呂不韋讓門客們一起寫書,「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書修成之後,呂不韋將書陳列在秦都鹹陽市門,懸掛千金於其上,邀請天下諸侯遊士賓客來閱讀,聲稱「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堪稱是史上最貴的新書發布會了。相比商鞅讓人搬木頭賞五十金,呂不韋這一字千金的獎賞出手可太闊綽了,讓我這個以改錯為工作的編輯看了不禁垂涎三尺,躍躍欲試。也許這也跟呂不韋善於營銷的商人本色有關,有了「一字千金」的噱頭,想必當時就吸引了大量讀者前來閱讀,自然也就迅速擴大了《呂氏春秋》的社會影響。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讀者注意到,電視劇中呂不韋說:「是書十二紀,八覽,六論,一共一百六十篇。」而《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的卻是「八覽、六論、十二紀」,兩者次序不同。這裡頭又有什麼玄機呢?這就要說到《呂氏春秋》的結構體系了。

貫通「三」才

《呂氏春秋》的結構體系

今本《呂氏春秋》先後依次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三部分,而《史記》中記載《呂氏春秋》的順序卻是「八覽、六論、十二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司馬遷隨手寫錯了嗎?據學者研究,很可能司馬遷看到的《呂氏春秋》就是「八覽」在前而「十二紀」在後的。這有兩點證據:

其一,《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話,說到「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就提到了《呂氏春秋》的另一個書名《呂覽》。為什麼《呂氏春秋》又叫「《呂覽》」?有學者認為,就是因為司馬遷看到的《呂氏春秋》第一部分是「覽」,所以習慣上將其簡稱為「《呂覽》」。

其二,《呂氏春秋》十二紀末有一篇《序意》(今本已殘),是對全書大義的總結,相當於《呂氏春秋》的序。而與今人通常把序放在書的開頭不同,古人著書的體例,序一般都放在最後。例如前面提到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史記》的最後一篇,其他如我們熟悉的《漢書》《文心雕龍》也是如此。由此推論,《序意》應該是《呂氏春秋》的最後一篇,而十二紀也應該是《呂氏春秋》的最後一部分。

所以,《呂氏春秋》最初可能就是按照八覽、六論、十二紀的順序排列的。

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本《史記》部分目錄

那麼《呂氏春秋》為什麼會分為紀、覽、論三個部分?這三部分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這就要說到「貫通三才」的問題。所謂「三才」,就是天、地、人。《呂氏春秋·序意》中說其書「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就表明了其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雄心。有學者認為,從《呂氏春秋》紀、覽、論各部分的篇數安排,可以推論它們分別對應於天、人、地:十二紀,每紀五篇,合於天之中數五;八覽,每覽八篇,合於八卦之數;六論,每論六篇,合於地之中數六。而最初按照八覽(人)、六論(地)、十二紀(天)的順序編排,又暗含「人法地,地法天」之意,合乎《呂氏春秋·序意》中所說的「法天地」的思想綱領。

當然,上述觀點也只是一種推論。但毋庸置疑的是,《呂氏春秋》是一部在形式上具有完整結構體系的諸子著作,其篇數及次序安排也必有用意,讀者諸君不妨也來探討一下這個未解之謎。

順應「四」時

《呂氏春秋》的書名奧秘

前面說到,《呂氏春秋》又叫《呂覽》是因為「八覽」在前,那麼《呂氏春秋》又為什麼叫「《呂氏春秋》」呢?「呂氏」二字不難理解,自然是因為呂不韋姓「呂」。那麼「春秋」二字又有何奧秘呢?

說到以「春秋」為名的書,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經過孔子編訂的魯國史書《春秋》。《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事。有趣的是,如果一年中某一季無事可記,《春秋》中仍會記載該季的首月。例如《春秋·隱公六年》有一條經文:「秋,七月。」可是這個月啥事也沒記。《春秋公羊傳》解釋說,為什麼什麼事也沒有,還要記錄「秋,七月」呢?因為「《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也就是說,《春秋》是編年體史書,必須保證春、夏、秋、冬四時都有記載,才算記錄了完整的一年。而這種春夏秋冬四季齊備的史書,就稱為「《春秋》」。當然,讀者可能要問,那為啥不叫「冬夏」呢?也許古人認為冬夏是寒暑之極,不如春秋那樣令人喜愛吧。

《春秋公羊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而《呂氏春秋》中的「十二紀」正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十二個月來排列的,而且「十二紀」的內容安排也大體暗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例如《孟春紀》《仲春紀》中有《本生》《貴生》等講養生的篇章,合於「春生」之旨;《仲夏紀》《季夏紀》中有《大樂》《制樂》等講音樂的篇章,因為夏天長養萬物,萬物喜樂,故於夏言「樂」,亦合於「夏長」之旨;《孟秋紀》多有論兵的篇章,因為秋天肅殺,故古人多於秋天行刑,正所謂「大刑用甲兵」,故於秋言「兵」;《孟冬紀》有《節喪》《安死》等講喪葬的篇章,喪葬是人生的歸藏之事,亦合於「冬藏」之旨。所以《呂氏春秋》也是一部順應四時之道的書。

正如《論語》中孔子所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四時流轉就是天道的集中體現。故以「法天地」為綱的《呂氏春秋》也要順應四時,故而稱為「《呂氏春秋》」。

《論語(中華經典藏書)》

當然,《呂氏春秋》之稱「春秋」,也與它像《春秋》一樣「紀治亂存亡」有關。那麼《呂氏春秋》究竟又闡述了怎樣的「治亂存亡」之道呢?這就要說到《呂氏春秋》的思想內容。

「百」家「萬」象

《呂氏春秋》的思想內容

《呂氏春秋》的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即「融匯百家,包羅萬象」。

如果說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的是政治上的一統;那麼呂不韋編《呂氏春秋》,融匯百家思想,就頗有思想上總結「百家爭鳴」的一統氣象。在《呂氏春秋》中,我們既能看到儒家的禮樂教化思想,也能看到道家的貴生無為思想,還有墨家的節葬,法家的法治,兵家的兵法,農家的重農,各家各派的思想都融匯其中,盡顯博取百家之長的雜家特色。

從今天的角度看,《呂氏春秋》不僅有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而且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和科學文化方面的資料。例如《呂氏春秋》保存了很多古代衛生醫學方面的知識,強調身體要運動,那樣精氣才能流通,否則就會精氣鬱結而生病。又如《呂氏春秋》第一次比較全面地記載了我國樂律的六律三呂及其計算法的三分損益法,是研究古代音樂史的寶貴資料。《呂氏春秋》還保存了不少天文曆法知識,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九野及二十八宿的名稱,記載了每月太陽、月亮所在的位次及相應的物候特徵、節氣的原始形態等,對於研究古代天文物候都是十分寶貴的。由此觀之,稱其「包羅萬象」,絕非誇大其詞。

二十八星宿圖

《呂氏春秋》不但思想精深,內容豐富,而且文筆平易,敘述流暢,書中還有不少有趣的寓言故事,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因而入選了目前的中小學教材。

說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心動呢?心動不如行動,要想發現《呂氏春秋》的更多奧秘,那就趕緊買來一讀吧。

| 其他推薦閱讀:

《呂氏春秋》(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原標題:《《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丨出版史話
    《史記》載,秦國宰相呂不韋曾仿效戰國四公子的做法招養門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書布天下」,便讓這些門客「人人著所聞」,書成後取名《呂氏春秋》。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該書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從編輯工作角度看,《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擔任主編,眾人集體寫作的一部經典。
  • 呂不韋的傳奇一生,《呂氏春秋》意義非凡
    呂不韋準備就寢,太后卻傳令他即刻進宮議事,呂不韋渾身一顫,心如死灰。嬴政已經長大,再這樣毫不避諱,恐怕即將遭受滅門之災,作孽啊。呂不韋忍不住嘆道:「趙姬啊趙姬,給我留條活路吧。」 呂不韋聽罷精神一振,趕緊將嫪毐招入相府,經過實地考察後,發現他貨真價實,實力非凡。呂不韋經常大張旗鼓地讓嫪毐在賓客們的面前表演獨創的「轉輪之術」,消息很快傳到趙姬的耳朵裡。 趙姬本著懷疑的態度想要親自檢驗,呂不韋授意屬下狀告嫪毐有罪,讓他接受了虛假的腐刑,再拔掉鬍子,扮成宦官送入後宮。
  • ——《呂氏春秋》
    出自戰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這句話意思是說:事情是難是易,不是事大事小的問題,而在於是否正確地把握時機。賞析這句話講事情成功於否不在於事情本身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把握住了時機。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時機,乘時而動,許多難以想像的事也都可以變為現實,所以有道之士不必急,只需韜光養晦,勤以待時就可以了。
  • 《呂氏春秋》10句千古名言,句句富含哲理(深度好文)
    賞析:這句話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缺少自知之明。世界上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不曾遭遇失敗的人也是沒有的。提高修養,做一個成熟的人,儘可能地避免錯誤,並最終避免失敗。2. 凡作亂之人,禍希不及身。賞析:這句話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論·原亂》。
  • 常識積累 | 《呂氏春秋》及50條名句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
  • 經典│《呂氏春秋》中十大名句,受益匪淺!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下面選取《呂氏春秋》中的十大名句,供大家參考學習!
  • 《呂氏春秋》裡的智慧,一字千金
    《呂氏春秋》是在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組織門客編寫的道家著作,又稱《呂覽》。成書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夕。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陰陽、儒墨、名法、兵農等諸家學說,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 《呂氏春秋》10句精華,讀懂經典
  • 上古奇書《山海經》到底是誰的著作?
    大禹治水的過程中,一部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奇書也誕生了,這部奇書就是《山海經》。《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有《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4篇、《大荒經》5篇。另據推測:秦始皇、呂不韋及其門客也讀過《山海經》,因為秦始皇對海外求仙篤信不疑,而《呂氏春秋》則記述有許多《山海經》的內容,屈原的《天問》中有大量與《山海經》相同的內容,他的其它文章也有與《山海經》相同的記述等等。現代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也並非一人,其中4卷為後人增補作品,而它最初的撰寫人,則被認為有可能是大禹、伯益、夷堅,而最有可能的則是伯益。
  • 呂不韋對秦國法家的反抗
    最近在追劇《大秦賦》,已經看到了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完成,一向沉穩的呂不韋,興奮得有所失態,但是一個細節頗具玩味。這部書耗費了8年時間,承載了呂不韋極大的期待。在場的文武百官和門客看了後,無不拍手叫好,只有一個人冷眼旁觀——李斯。
  • 《呂氏春秋》原文和譯文 珍藏版
    《呂氏春秋》10句精華,讀懂經典。《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夕。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高誘評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 讀《晏子春秋》《呂氏春秋》
    中國歷來就不缺管理系著作,就看你怎麼認識,譬如《晏子春秋》論得賢之道「舉之以語,考之以事。能諭則尚之,近而勿辱。拙於文而工於事。」「逢有道則順,逢無道則諍。」「臨國蒞民患善惡不分,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地位雖低但不失掉尊嚴,處境雖差但不失掉正直。
  • 仲父呂不韋
    清代修撰的呂氏宗譜中的呂不韋像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沒有仲父就沒有秦國近年的節節勝利。嬴政對仲父是感激的,是尊敬的,可一件事改變了這一切,這是本書,叫《呂氏春秋》。
  • 呂不韋和秦始皇究竟是什麼關係?
    他說:意思是,呂不韋被貶謫到蜀地之後,他所編纂的《呂氏春秋》才得以傳世,《呂氏春秋》在成書之時名為《呂覽》,後改名為《呂氏春秋》。其實,這是司馬遷身陷囹吾時,自我勉勵的說法。實際上,早在貶到蜀地之前,呂不韋還任秦國相國的時候,《呂覽》就已經流傳開來了。在《呂覽》成書當天,呂不韋充分發揮了他的宣傳本事。
  • 呂不韋只是個投機商人嗎?他留下的書和孫子兵法、離騷、國語齊名
    2、「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呂不韋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曾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呂氏春秋》並不是一本閒來無事講故事的閒書,也不是附庸風雅的裝飾品。
  • 秦始皇為呂不韋兒子?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
    考證的根據,便是呂不韋主持選編的著作《呂氏春秋》。意思是,呂不韋被貶謫到蜀地之後,他所編纂的《呂氏春秋》才得以傳世,《呂氏春秋》在成書之時名為《呂覽》,後改名為《呂氏春秋》。其實,這是司馬遷身陷囹吾時,自我勉勵的說法。實際上,早在貶到蜀地之前,呂不韋還任秦國相國的時候,《呂覽》就已經流傳開來了。
  • 《呂不韋列傳》|富而謀國,位極人臣,呂不韋為何最後飲鴆自盡?
    輔孤理政,編撰《呂氏春秋》,以卓越的政治才能穩定秦國政局公元前257年,即秦昭王五十年,秦王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這個時候,趙國想殺死秦質子。秦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通過賄賂守城官吏,從趙國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順利回國。秦異人和呂不韋回到秦國後,呂不韋讓異人穿楚服去進見華陽夫人,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華陽夫人果然非常高興,當場給異人改名為子楚。
  • 大秦丞相呂不韋十句名言,堪稱中國風險投資第一人
    呂不韋堪稱中國風險投資第一人。其「投資」故事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有詳細記載:呂不韋早年在趙國經商時認為秦國質子異人「奇貨可居」,不惜重金走通秦國當時太子夫人-華陽夫人的門路將異人立為繼承人,異人後成為秦莊襄王,拜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莊襄王去世後,呂不韋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後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 被罷官的呂不韋為何一定要死?
    因為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根本矛盾衝突,是分別以雜家、法家兩家思想為主要基礎的政治主張上的衝突。呂不韋是崇儒的,他的《呂氏春秋》雖然被定為「雜家」,但其中的多數政治主張還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同時還結合了道家的「無為」思想。這本書的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