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展現秦始皇統一中國歷史進程的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熱播,引發強烈關注。劇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一角令人印象深刻。在《大秦賦》第24集中,呂不韋向朝臣們宣布,自己主編的《呂氏春秋》,歷時六年已經編完了,並稱此書是「天下第一書」。
《大秦賦》海報
那麼《呂氏春秋》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我認為,《呂氏春秋》可謂是一部「數位化」的奇書。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讓我們從《呂氏春秋》的那場史上最貴的新書發布會說起。
一字「千」金
《呂氏春秋》新書發布會
電視劇中呂不韋向朝臣展示《呂氏春秋》一書的場景,是有歷史依據的。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擔任秦國相邦(漢人避漢高祖劉邦諱,稱「相國」,故《史記》中記載秦王政即位後,「尊呂不韋為相國」)後,為了和當時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競爭,獲得禮賢下士的美名,也禮遇天下賢士,招致門客三千。呂不韋讓門客們一起寫書,「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書修成之後,呂不韋將書陳列在秦都鹹陽市門,懸掛千金於其上,邀請天下諸侯遊士賓客來閱讀,聲稱「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堪稱是史上最貴的新書發布會了。相比商鞅讓人搬木頭賞五十金,呂不韋這一字千金的獎賞出手可太闊綽了,讓我這個以改錯為工作的編輯看了不禁垂涎三尺,躍躍欲試。也許這也跟呂不韋善於營銷的商人本色有關,有了「一字千金」的噱頭,想必當時就吸引了大量讀者前來閱讀,自然也就迅速擴大了《呂氏春秋》的社會影響。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讀者注意到,電視劇中呂不韋說:「是書十二紀,八覽,六論,一共一百六十篇。」而《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的卻是「八覽、六論、十二紀」,兩者次序不同。這裡頭又有什麼玄機呢?這就要說到《呂氏春秋》的結構體系了。
貫通「三」才
《呂氏春秋》的結構體系
今本《呂氏春秋》先後依次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三部分,而《史記》中記載《呂氏春秋》的順序卻是「八覽、六論、十二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司馬遷隨手寫錯了嗎?據學者研究,很可能司馬遷看到的《呂氏春秋》就是「八覽」在前而「十二紀」在後的。這有兩點證據:
其一,《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話,說到「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就提到了《呂氏春秋》的另一個書名《呂覽》。為什麼《呂氏春秋》又叫「《呂覽》」?有學者認為,就是因為司馬遷看到的《呂氏春秋》第一部分是「覽」,所以習慣上將其簡稱為「《呂覽》」。
其二,《呂氏春秋》十二紀末有一篇《序意》(今本已殘),是對全書大義的總結,相當於《呂氏春秋》的序。而與今人通常把序放在書的開頭不同,古人著書的體例,序一般都放在最後。例如前面提到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史記》的最後一篇,其他如我們熟悉的《漢書》《文心雕龍》也是如此。由此推論,《序意》應該是《呂氏春秋》的最後一篇,而十二紀也應該是《呂氏春秋》的最後一部分。
所以,《呂氏春秋》最初可能就是按照八覽、六論、十二紀的順序排列的。
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本《史記》部分目錄
那麼《呂氏春秋》為什麼會分為紀、覽、論三個部分?這三部分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這就要說到「貫通三才」的問題。所謂「三才」,就是天、地、人。《呂氏春秋·序意》中說其書「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就表明了其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雄心。有學者認為,從《呂氏春秋》紀、覽、論各部分的篇數安排,可以推論它們分別對應於天、人、地:十二紀,每紀五篇,合於天之中數五;八覽,每覽八篇,合於八卦之數;六論,每論六篇,合於地之中數六。而最初按照八覽(人)、六論(地)、十二紀(天)的順序編排,又暗含「人法地,地法天」之意,合乎《呂氏春秋·序意》中所說的「法天地」的思想綱領。
當然,上述觀點也只是一種推論。但毋庸置疑的是,《呂氏春秋》是一部在形式上具有完整結構體系的諸子著作,其篇數及次序安排也必有用意,讀者諸君不妨也來探討一下這個未解之謎。
順應「四」時
《呂氏春秋》的書名奧秘
前面說到,《呂氏春秋》又叫《呂覽》是因為「八覽」在前,那麼《呂氏春秋》又為什麼叫「《呂氏春秋》」呢?「呂氏」二字不難理解,自然是因為呂不韋姓「呂」。那麼「春秋」二字又有何奧秘呢?
說到以「春秋」為名的書,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經過孔子編訂的魯國史書《春秋》。《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事。有趣的是,如果一年中某一季無事可記,《春秋》中仍會記載該季的首月。例如《春秋·隱公六年》有一條經文:「秋,七月。」可是這個月啥事也沒記。《春秋公羊傳》解釋說,為什麼什麼事也沒有,還要記錄「秋,七月」呢?因為「《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也就是說,《春秋》是編年體史書,必須保證春、夏、秋、冬四時都有記載,才算記錄了完整的一年。而這種春夏秋冬四季齊備的史書,就稱為「《春秋》」。當然,讀者可能要問,那為啥不叫「冬夏」呢?也許古人認為冬夏是寒暑之極,不如春秋那樣令人喜愛吧。
《春秋公羊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而《呂氏春秋》中的「十二紀」正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十二個月來排列的,而且「十二紀」的內容安排也大體暗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例如《孟春紀》《仲春紀》中有《本生》《貴生》等講養生的篇章,合於「春生」之旨;《仲夏紀》《季夏紀》中有《大樂》《制樂》等講音樂的篇章,因為夏天長養萬物,萬物喜樂,故於夏言「樂」,亦合於「夏長」之旨;《孟秋紀》多有論兵的篇章,因為秋天肅殺,故古人多於秋天行刑,正所謂「大刑用甲兵」,故於秋言「兵」;《孟冬紀》有《節喪》《安死》等講喪葬的篇章,喪葬是人生的歸藏之事,亦合於「冬藏」之旨。所以《呂氏春秋》也是一部順應四時之道的書。
正如《論語》中孔子所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四時流轉就是天道的集中體現。故以「法天地」為綱的《呂氏春秋》也要順應四時,故而稱為「《呂氏春秋》」。
《論語(中華經典藏書)》
當然,《呂氏春秋》之稱「春秋」,也與它像《春秋》一樣「紀治亂存亡」有關。那麼《呂氏春秋》究竟又闡述了怎樣的「治亂存亡」之道呢?這就要說到《呂氏春秋》的思想內容。
「百」家「萬」象
《呂氏春秋》的思想內容
《呂氏春秋》的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即「融匯百家,包羅萬象」。
如果說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的是政治上的一統;那麼呂不韋編《呂氏春秋》,融匯百家思想,就頗有思想上總結「百家爭鳴」的一統氣象。在《呂氏春秋》中,我們既能看到儒家的禮樂教化思想,也能看到道家的貴生無為思想,還有墨家的節葬,法家的法治,兵家的兵法,農家的重農,各家各派的思想都融匯其中,盡顯博取百家之長的雜家特色。
從今天的角度看,《呂氏春秋》不僅有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而且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和科學文化方面的資料。例如《呂氏春秋》保存了很多古代衛生醫學方面的知識,強調身體要運動,那樣精氣才能流通,否則就會精氣鬱結而生病。又如《呂氏春秋》第一次比較全面地記載了我國樂律的六律三呂及其計算法的三分損益法,是研究古代音樂史的寶貴資料。《呂氏春秋》還保存了不少天文曆法知識,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九野及二十八宿的名稱,記載了每月太陽、月亮所在的位次及相應的物候特徵、節氣的原始形態等,對於研究古代天文物候都是十分寶貴的。由此觀之,稱其「包羅萬象」,絕非誇大其詞。
二十八星宿圖
《呂氏春秋》不但思想精深,內容豐富,而且文筆平易,敘述流暢,書中還有不少有趣的寓言故事,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因而入選了目前的中小學教材。
說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心動呢?心動不如行動,要想發現《呂氏春秋》的更多奧秘,那就趕緊買來一讀吧。
| 其他推薦閱讀:
《呂氏春秋》(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原標題:《《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