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最後一天,電影公社與您拿英劇乾杯。是的,自八了美劇/動漫/韓劇/網絡國產劇後,終於輪到卷福以及皮囊眾演員登場。
在英國,觀眾們為英劇中演員們優雅的著裝和精湛大膽的演技而自豪,但美國的電視劇在這裡也很受歡迎,甚至可以說觀眾們更喜歡美劇。雖然美劇中頗具特色的角色們表演總是略顯誇張,服裝也不夠精美,但英國觀眾顯然對這些「缺點」非常寬容。
「鋪天蓋地的《朱門恩怨》。」這句話曾被視作一種警告,它預示著英劇過分美國化帶來的一系列可能後果。而記得這個短語的那些觀眾、評論家和製片人們,也都會帶著一種驚奇的眼光來審視當前這個時代。如今在英國的網絡中,對美劇的嫉妒情緒佔了主導地位,而民意調查也顯示,在大多數人們的眼中,最好看的電視劇都是一些美劇,比如《絕命毒師》、《廣告狂人》、《權力的遊戲》和《紙牌屋》。
許多人悲觀地認為英劇一直會活在美劇的陰影下,他們覺得英劇沒有很好地代表民族文化;拍攝期短,拍攝過程一般比較倉促;最後,所有的英劇給人的感覺都像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顯得毫無新意。而與這種沮喪情緒相對應的,是英劇讓人們感受到的那種近乎固執的樂趣,這其中包括無廣告電視帶來的快樂、表演的水準以及像《神探夏洛克》那樣熱播的作品。
一些問題
種族問題日漸成為困擾英劇製作的因素。獨立電視一臺(ITV1)收視率一路領先的電視劇《殺機四伏》,因為其近乎全部由白人組成的演職員班子而遭到了種族歧視批評。不論這類電視劇題材是基於歷史改編(比如那些改編自簡·奧斯汀和查爾斯·狄更斯小說的電視劇),還是純屬杜撰(比如《殺機四伏》),這種演職人員安排都意味著英劇會被認為帶有種族歧視色彩。而那些具有表演天賦的實力派演員們,比如阿德裡安·萊斯特(Adrian Lester)、索菲·奧康尼多(Sophie Okonedo)、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被逼無奈之下只好去美國尋求更長遠的發展。
在美國,電視公司有勇氣也有足夠的資金去製作一些大片。他們會把每一季連續劇的長度設定在20集左右,並且很快推出新一季。在英國,團隊創作更傾向於沿襲單次著作權的傳統。因此,委託製作的時間總是特別短,而版權擁有者和製作者都會十分謹慎。所以當一部電視劇真正走紅時,比如《神探夏洛克》和《唐頓莊園》,熱心的觀眾和廣告商們會憤怒地發現他們想看續集就不得不經歷痛苦而漫長的等待。
在題材上,英劇一直給人一種彼此相似的感覺,看起來似乎每一部英國電視劇都有把警察局或是醫生編入劇中的義務,甚至公認最注重原創的編劇彼得·鮑克,也在《芒洛醫生》一劇裡屈服於這種毫無新意的內容。美劇中,編劇總是能想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場景(比如殯儀館、20世紀60 年代的廣告公司,甚至白宮),或是讓人始料未及的人物,比如黑手黨幫派、貪汙腐敗的政客和警察。
想想好處
英劇中擁有最多粉絲的,應該是《神探夏洛克》了。這部電視連續劇改編自英國著名的偵探故事。雖然「夏洛克·福爾摩斯」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老土,但是這部連續劇找到了金牌製片人史蒂芬·莫法特和演員馬克·加蒂斯,把他們的想法融合到了福爾摩斯的故事中,這其中也有視覺上的創新和機智的角色分配。最後這部電視劇將英國傳統故事和美式激情結合在了一起,使英劇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也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事業推向了巔峰。
現實主義:從電影《今日劇》到肯·洛奇和麥克·李的早期作品,英國的電視小說劇一直充滿了紀錄片或是新聞報導的風格。美劇的最大弱點就是片中的每個細節都傾向於進行高度修飾。在英國,流行的紀錄片風格造就了一批導演。最近的代表人物是彼得·考斯明斯基,他在英國熱播的作品《諾言》裡將自己的寫實功底應用到了小說劇中。
更緊湊的劇情:英劇不乏那種跨度幾十年的常青劇集,如BBC的《神秘博士》,單新版本就有6季之多,每季13集。但相比於美劇司空見慣的大手筆,相當部分的英劇還是短小精悍,很多英劇一季只有3集(俗稱「3集片」),長一點的也不過一季6到9集。篇幅短,情節自然更濃縮,每一集都有高低起伏,就像一部獨立成章的電影。比如《神探夏洛克》,夏洛克那些喋喋不休的推理簡直到了不多按幾次暫停鍵就沒法跟上的程度。這種特點對粉絲來說,好處是追看起來沒什麼壓力,壞處就是你絕對會意猶未盡,看完3集後常常要等上整整一年。
更耐看的演員:英劇裡有不少「第二眼帥哥」和「第二眼美女」。初看《唐頓莊園》,很多觀眾都對瑪麗小姐喜歡不起來。她也確實長得不算特別好看,但隨著劇情展開,瑪麗小姐的形象變得立體又可愛了。觀眾這時才發現她美得那麼獨具特色。此等「第二眼法則」也適用於英劇中的很多男主角。其中的典型就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了,這個有著一張馬臉的男演員如今已經在全球收穫了無數女性粉絲。
更精緻的畫面:在製作成本上,英劇無法跟財大氣粗的美劇相比,英國的免費公共電視臺包括BBC 在內不足10個,劇集製作量更是無法和美國抗衡。既然沒法做大,那就索性做精,英劇的製作團隊深諳此道。他們以傳統紳士派頭慢悠悠地拍出了很多品質佳作,比如《唐頓莊園》,它創下了英國電視史上製作費用的紀錄,把莊園貴族生活的奢華展現得淋漓盡致。
更深刻的文化底蘊:英國人悠久的文學傳統給英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很多劇集都翻拍自文學名著,比如《遠大前程》和《傲慢與偏見》。除此之外,英劇也普遍在深度和內涵上比美劇略勝一籌。《黑鏡》正在網絡上大紅大紫的時候,很多人都感嘆劇中表達出的深刻寓意,以及對當下社會心態的剖析,大概只有英國人才拍得出來。
更開放,更諷刺:英國的紳士和淑女們拍起電視劇來尺度比美劇還要大。英國電視臺不設分級,沒有「公共臺」和「有線臺」的尺度區別;而且英國人的思想觀念比世人想像的更開放,在性方面,英劇可以說「肆無忌憚」。青春劇《皮囊》裡,性愛、粗口、嗑藥和暴力鏡頭如同家常便飯。在政治方面,英劇的尺度也是世上罕有的,在《皇家律師》等英劇中,指名道姓拿首相卡梅倫開涮的不在少數。往遠了看,還有《是,大臣!》和《是,首相!》這樣的經典政治戲劇。英劇不光調侃英國政客,哪怕涉及到政治體制內幕也照播不誤。
更基,更腐:英國向來有「腐國」的美譽,而英劇編輯也樂得見縫插針地賣腐。在幾乎每部英劇裡,你都能總結出一對基情四射的男男組合。比如《神探夏洛克》,如果說第一季還處於試探性、偶發性賣腐的階段,到了第二季,編劇們就開始肆無忌憚地讓華生和夏洛克玩起了小曖昧。還有BBC新版的《遠大前程》,在這部改編自狄更斯同名小說的英劇裡,男主角與女主角之間的戲碼居然遠不及他與男配角赫伯特之間的基情。值得一提的是,飾演赫伯特的哈裡·勞埃德還真就是狄更斯的玄孫。不過英劇的「腐」雖然明顯,卻也精妙,既讓「腐女」大快朵頤,同時也不會讓普通觀眾想入非非,可以說編劇們在這點上總是拿捏得多一分太濃、少一分太淡。
來源:百度知道日報
以上由「電影公社」為您乾貨報導。
回復「521」,隨機看馬賽克。
交流,請加「dianyinggongshe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