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發這篇已經是去年10月28日了,最近一個月,後臺收到好多胖友發的消息,找這篇,然而我並沒有設置相應的自動回復。= =
好辣,來啦。為防止打亂我的更新計劃,先在次條發一下。
我有個所謂的「性格缺陷」。
只需要對自己負責的事情,甚至是對自己比較重要的事情,不怎麼上心(真的很不好);但一旦需要對別人負責、需要被別人監督,我就會認真得不得了,特別特別的那種。
不知道是好還是壞了。
不過,如果有效利用這一點「包袱」,對把很多事情做好,真的很有幫助。
打顆慄子,在「冷冷求監督·求冷冷監督」這個微信群的監督下(共80人),我真的堅持學了180天的英語口語。並且最後以學習效率100分、平均得分93分達標,拿到了獎學金,發了紅包。嘻嘻。
現在,我把這個,經過我和79位胖友,長達半年的檢驗的英語口語課程,安利給你們。
啊,其它漂亮話我就不說了。我學姐、我學妹、我發小、我高中好朋友、我室友,都在用流利說®的明星產品——「懂你英語」。課程質量很高,方法很科學(正文會詳細介紹),效果很棒。關於英語口語,這兩年來,我只推薦過這一個產品。
四六級的聽力、考研的複試、找工作、出國旅遊或者留學,種種方面,英語口語是你避不過去的坎兒。而且,多擅長一門語言,就能觸摸到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需要練聽力、練口語,可以放心選擇這個課程。認真學習,可以拿到全額返現。——不算難,我會在留言區分享策略,兼顧學習效果和達標目的。好多胖友來和我說,用了我的策略,迅速提高了分數,後面拿到了返現。我在推薦東西時,引言都是自己寫的,是我的真實體驗,都是有一說一,大家可以放心。
這是之前推薦時,部分胖友的留言:
說說大致情況:
1、每天學習半小時,打卡到微信群即可,不用發朋友圈。
2、共計180天的課程,最後,學習效率達到90分,學習時間共計90小時,以及課程平均得分90分,可全額返現。以下是我的最終數據:
(啊!這些數據是冷冷自己的真實數據!)
3、不用每天都學習,我有時候連續好幾天都沒學。看的是180天的綜合表現。
4、幾乎適合所有英語水平的人。聽力和詞彙基礎極其薄弱,可以從level1開始學,無壓力。
5、專屬學習群和語伴小分隊(也就是小組的微信群),有效的監督和約束,很容易就能堅持下去。你不打卡你會覺得拖後腿…
需要學英語口語?買就對了:
「半年返499學費指標:學習時長90小時,學習效率90分,平均得分90分」
以下是他們官方寫的文案,講了懂你英語使用的方法和原理,有時間的話可以認真看看。反正,購買二維碼我已經放在前面了。
身邊有熱衷立flag的朋友,19年初立下豪言壯語:要在這一年裡,每天背50個單詞,早起聽英文廣播,看美劇練口語,力爭2020年實現口語逆襲!
起初,還非常積極,每天在朋友圈打卡背單詞。前不久偶然問到,計劃執行得如何?回答很無奈,說頭一兩個月完成得不錯,但怎麼堅持都感覺進步不大,後面就懶得努力了……
你看,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有沒有包括你)都會把目標定得很宏大,認為這樣才顯得特別有意義,但執行起來呢?
我們都知道如果每天堅持用1小時背50個單詞,一年之後肯定能背完託福8000詞,哈佛劍橋不再是夢;也都知道如果每天堅持閱讀英文原版書1小時,幾年後肯定寫英文郵件小菜一碟,商務英語碾壓同事……(誰都知道!)
可問題是,目標太遙遠,根本看不到希望:才背了一個單詞,還有數不清的單詞要背!才看了幾頁書,還有幾十本沒看!現狀和結果之間的差距,讓我們背負巨大的壓力,不斷焦慮,放棄是遲早的事。
《圓桌派》嘉賓許子東分享過一個成就感公式:成就感 = 你的能力 / 你的理想——如果設定的理想是200分,能力卻只有10分,那成就感就只剩0.05了,過大的目標只會帶來挫敗感,而非成就感。
行為科學家福格曾提出了一個Tiny Habit Method(微習慣方法論),他認為:要想培養一個好習慣,應該做到Take baby steps——從最簡單、毫不費力的步驟開始。想要做好一件事,最關鍵的不是制定計劃,而是你能否從中持續收穫「成就感」,或者更專業的說法,正向激勵。正確的做法是:想要實現大目標,必然要分解成每天的小任務,簡單、方便執行,完成之後又有激勵獎賞作用,你就會愛上重複執行。我給大家推薦過很多次的老朋友:流利說·英語APP的【懂你英語】課程,就把這個思路展現得非常好。也許有新來的同學還沒用過,我再簡單介紹一下:懂你英語是一款著重於提升口語和聽力的實用在線英語課程。我周圍很多朋友一直都在用,也從讀者中獲得了許多正向反饋。在學習之前,可以先做個5分鐘的小測試,確定現階段的英語水平,設定有針對性的目標,懂你會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定製學習內容:你看,它把我想要「達到母語者水平」的大目標,切分成了若干個小目標,又具體分散到每天的小任務中,真正讓每天的學習都變得微小、簡單、方便執行:值得一提的是,80%的懂你學員平均2個月提升了1個歐標等級,直接把英語學習效率提高了一倍!如果你的計劃是「每天學30分鐘懂你英語」,這個步驟夠簡單,也很好執行,特別棒!
但是,你下班了,吃了飯,洗了澡,又玩了遊戲,刷了微博,不知不覺12點了。你要睡覺了,躺在床上,才突然想起:哎呀!今天是不是還沒學習?
你信心滿滿制定了計劃,最後總是不了了之,知道問題出在哪嗎?
哈佛大學學者查爾斯,提出習慣的養成存在「暗示→獎賞→慣常行為」的路徑。
壞習慣的迴路往往更短,即暗示直接、獎賞回饋迅速。
比如:下班回家看到床(直接暗示),躺下(慣常行為),馬上覺得舒服(回饋迅速)。這樣積極迅速的回饋,會讓你的大腦感到興奮,刺激你重複做這件事,碰到美食「好吃到停不下來」也是這個道理。相反,好的習慣,迴路更長,暗示不夠直接,獎賞回饋還特別慢。比如,很多人都想學好英語,但很少人能堅持,因為英語好這個最終獎賞,並不是背幾個單詞就能馬上達成的,缺乏正向回饋,沒有成就感,你自然想放棄。但懂你英語的課程設計,創造性地採用了「遊戲闖關」模式,每一個小關卡,都預設金幣獎勵,每節課程還有打分機制,學的越多獎勵越多:課程內容也特別豐富,跟讀題、填空題、選擇題換著花樣來。別看它只是簡單的插畫形式,其實把文字具象成圖案,能進一步刺激大腦加深印象,學習過程絕對不枯燥~這種學習模式,迴路更短,暗示更直接,獎賞回饋也特別直接:還設置打分機制,進步看得見,成就感爆棚!可哈佛大學學者,針對1975-2003年所有美國創業者所做的研究表明:一個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是習慣性再次失敗,相反,曾經創業成功的人,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會增加50%。學「懂你英語」,就是一個不斷進步,收穫成就感,愛上學習的良性循環。我相信,你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
計劃每天要背50個單詞,辛辛苦苦堅持了兩周,某一天回家太晚,實在太困了,就對自己說:「算了,明天再說吧。」
到了明天,下班太累了,安慰自己「反正昨天也沒看,那就再休息一天吧」。
時間一長,你心裡會想「反正也堅持不了,那就算了吧」。
心理學上把這種想法稱為「all-or-nothing」(「全或無」思維),是指以絕對化的思考方式對事物作出判斷,要麼全對,要麼全錯。
舉個例子,你在節食,三餐只吃水果,堅持了很久,有一天忍不住多吃了一塊蛋糕,你會感到懊惱、悔恨,覺得吃一塊和十塊區別不大,只要出現了一點瑕疵,就認定節食計劃完全失敗,乾脆開始暴飲暴食。
這種心態是完全錯誤的,它就是造成你計劃破產的罪魁禍首。
要知道,即使某天的目標沒有「完美達成」,也不必沮喪,更不要產生「既然都失敗了,索性拉倒吧」這種牴觸情緒,而應該以此激勵自己,明天可以更好!
在懂你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它不會強制你每天打卡,而是注重你長期的學習效果:不完美的一天,在不斷改進後,也能蛻變成完美的自己。
拿我自己來說,每周學習3~5天,每次15~30分鐘,勞逸結合,如果哪天真的特別不想學習,也不會因為這一次「不完美」,就推翻所有計劃。
如果你沒有整塊的時間,流利說的「懂你英語」課程恰恰非常適合你,它之所以在上線4年之後,能成為超過500萬用戶共同的選擇,就在於用碎片時間完成系統化學習目標。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是24小時,關鍵在於如何利用碎片時間,這樣你就會感覺比別人「多了」一部分時間。通勤路上、等外賣、排隊、睡覺前……只要有手機,走哪都能學,中途被打斷還能保存進度,簡直太智能了!基礎差也沒關係,懂你英語有8個等級,482個課時可供學習,聽說讀寫都能提升。每天不到3塊錢,拾起平時被你浪費掉的幾個5分鐘,半年就有希望從零基礎到英語4級同等水平,這種成就感,絕對比漫無目的地刷手機爽多了!想要積極主動地尋求成就感,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分享。想想上學的時候,如果你英語好,考試分數高,得到老師同學的誇讚,你一定會付出更多時間精力,在這裡,誇獎和鼓勵為你持續做這件事提供了更大的動力。一個人的學習之路是孤單的,一群人的陪伴是溫暖的,也能帶你走得更遠。分享你的學習感受、進步情況,其實就是在積極主動地尋求成就感,這個過程,既能得到來自他人的「監督」,也能積累自己的影響力。懂你英語在這點上做得特別好,因為它有強大的社群服務。學員在使用懂你的課程後,最多的反饋就是:在與其他小夥伴的交流互動過程中,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被看見的,被鼓勵的。在懂你的助學群裡,得到的不僅僅是助教老師對學習疑惑的解答,人生焦慮的幫助,更多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和成就感,變得自信,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更好,也更有動力把當下的計劃做好。
為了激勵我們大家,懂你英語還特別推出了【獎學金計劃】:學習達標就能全額返學費,相當於免費學180天!「返學費標準:半年499元,只要180天後,學時達到90小時,學習效率和水平達到90分以上,學費全部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