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演員蔣勁夫的日本女友中浦悠花在社交網絡上曬出多張臉部和身體的淤青照,並配上中日兩種文字說明,揭露「男朋友」蔣勁夫對自己的家暴行徑,旋即引爆網絡,「演員蔣勁夫毆打日本女友」一事一度佔據新聞頭條位置,更讓家庭暴力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而距離上一次佔據新聞頭條的類似事件「李陽家暴門」,已經過去7年有餘了。當時由於媒體的介入,「李陽家暴門」最終以李陽在微博上發文向公眾道歉做結。
近日新京報就此話題發表了一篇文章《媒體為何要堅持報導家暴事件?》進行了綜合述評。文章指出,雖然中浦悠花和李陽的妻子Kim有足夠的勇氣,能將施暴者的罪行公之於眾並訴之於法。然而,絕大多數曾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則是「沉默的大多數」,她們因為家庭、名譽、恐懼或其它因素的羈絆而選擇隱忍……
文章還提供了有關數據:「據聯合國調查,在大多國家遭受暴力的女性中,僅有不到40%尋求過幫助,報警的不到10%。在中國,受害者平均遭受35次家暴後,才會報警。」特別是提到中國的有關情況:「截至2018年11月25日,中國《反家庭暴力法》已經實施近三年,但仍然有許多人不知道家暴是違法行為,並將其性質歸為『『不冷靜』和『小矛盾』。據《工人日報》報導,自『反家暴法』實施以來,北京二中院審理的所有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家暴的僅有52件。經審理認定存在家庭暴力的案件數量分別為:2016年3件,2017年2件,2018年5件。」
所以,正如其標題所揭示的,新京報這篇文章呼籲媒體要堅持報導家暴事件,因為家暴不是一個家庭內部的「私事」,而是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危害性。而主流媒體對家暴現象缺乏持續而深入的報導,是家暴得不到遏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面對家暴這一社會問題,媒體不能沉默,更不能缺席。
筆者近兩年來一直在關注教會裡有關姐妹遭受家暴的狀況,看了新京報這篇文章,也有強烈同感。在大眾社會層面(用教會術語說是外邦人)中家暴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這方面已有權威的調查數據。而教會作為分布在社會裡的一個特殊群體,雖然目前還沒有大數據,但以觀察來看,姐妹們遭受家暴的人數也不少。但和社會比起來,對教會裡姐妹受家暴的情況關注度則非常低,很多牧者甚至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概念。
所以,既然新京報能適時地發出「要堅持報導家暴事件」的呼籲,那麼,我們同樣也要說,要繼續關注教會裡受家暴的姐妹們的情況。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已經有不少相關文章(包括姐妹受家暴的現象觀察、神學反思、個案研究等)為此發聲,喚起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仍然要把這個工作進行下去。
下面這三個方面尤其值得關注,這也是目前所缺乏的。
第一,在神學反思上還遠遠不夠。
家暴在基督教信仰層面涉及諸多神學議題,特別是觸碰到有關婚姻的問題,比如能不能離婚,能不能再婚等「敏感」話題。前不久改革宗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多篇論婚姻的文章在基督徒中間廣為流傳。約翰·派博在文章中強調基督徒不能離婚,離婚只能在聖經允許的條件下,即配偶犯淫亂罪和不信的配偶執意要離去,初此之外絕對不能離婚。就算在上述兩種情況下離婚了,也不能再婚,除非對方「死亡」。因為在神的眼裡先前的婚約是永遠有效的,除非對方肉體死亡。
約翰·派博的這種神學觀點被稱為是聖經絕對倫理主義,其特點是死摳聖經字句,嚴格按字句而行,聖經沒有提到的情況就絕對不能去做,其結果必然是缺乏彈性、無力回應時代處境。而這種邏輯應用在家暴方面,推演到極致就會得出這樣一個奇葩結論,打死不能離婚,家暴致死是為主殉道。這種神學「魔咒」深深地禁錮了姐妹們的心靈。
所以,我們需要在神學上有所反省和突破。需要探討的是,在家暴之下的婚姻是什麼性質的?在家暴的陰影下,姐妹的尊嚴和權利如何得到保障?而離婚可否成為一個選項(並非必須項)?等等。
第二,在教牧關懷還遠遠不夠。
以前在一個微信群裡,有位姐妹慨嘆,教會對家暴事件的處理遠遠比不上街道辦。這位姐妹路過一處街道辦的宣傳欄,上面對家暴的定義、性質和應對措施有非常詳細且具可操作性的說明,故而發出這樣的感嘆。
相比之下,教會面對遭受家暴的姐妹們,卻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援助舉措,除了說一些不著邊的屬靈空話,什麼這是你的十字架、你要忍耐、你要自省等類,別無所能。所以遭受家暴的姐妹們不僅不能從教會裡得到有效幫助,反而容易受到第二次傷害。
現今在教會層面,對受家暴的姐妹缺乏真正有效的教牧關懷,既源於上述神學觀念的禁錮,也和牧者對家暴缺乏認知有關。所以,我們需要繼續關注繼續發聲。
第三,對家暴個案關注還遠遠不夠。
俄羅斯大文豪託爾斯泰說過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萬千種不幸。」每個遭受家暴的姐妹背後都有一個心酸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遭遇和不幸。除了在宏觀層面做現象觀察和神學探討外,我們也需要在微觀層面去關注一些個案,去聆聽那些遭受家暴的姐妹個人的故事和心聲,並且力所能及地給予關懷和幫助。
今天的教會從外面引進了很多節日,比如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等。每年的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也被稱作國際反家暴日。對於姐妹人數佔多數的教會來說,引進這個節日或許更有價值,至少可以促進對家暴的關注。願上帝幫助我們!
寫於201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