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案牽出殺人犯:為何很多女性會深陷「與敵共眠」?

2021-01-08 姬鵬

有媒體報導,在山西省太原市,在一起生活11年的夫妻,因妻子總是遭受丈夫暴打,警方介入調查。令人驚詫的是,調查顯示丈夫竟然是隱姓埋名潛逃多年的命案逃犯,而戳破這一真相的是妻子打工所在店面的老闆娘,因為總聽到自己的員工訴苦,便仗義向派出所「告了狀」。

暫且不論「家暴者」與「殺人犯」之間有什麼關聯,就「家暴」本身似乎也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從一些官方的社會調查數據中顯示,被暴露出來的家暴行為只是冰山一角,絕大多數「家暴」都屬於隱忍狀態。從這個層面上評析「家暴案牽出殺人犯事件」,似乎也就能從邏輯上講通。

當然,在大的社會風氣上,「家醜不外揚」一直以來都是「市井圭臬」。甚至,對於一些女性而言,為不讓家人擔心,也很少主動和家人訴說自己所遭受的暴力。這種情況下,一些女性因長期被「家暴」,就容易墮入「人質情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她們一邊在家暴中周旋,一邊又對丈夫(戀人)產生依賴,直至形成一種秩序性很強的「與敵共勉」。

就如「 家暴案牽出殺人犯事件」中的妻子,她甚至都不清楚丈夫的真實姓名,也沒回過婆家,所謂的「夫妻之名」也只是過日子,「結婚證」都沒有領,從法律角度上而言,根本就談不上「夫妻」,可事實上,這樣的「過日子夫妻」,在現實的生活中,還是有一定數量存在的,不管是「領證」還是「沒領證」。

如上述事件中被家暴的「妻子」,在丈夫的暴力之下,早已沒有獨立的「反抗人格」。甚至,對於整個生活的認知,早已將「丈夫」奉為自己的「監護人」。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在道義上的求助,還是在法律上求援,對她而言基本上是不在考慮範疇之內,其中有害怕丈夫的一面,也有依賴丈夫的一面。

而這也是一些女性深陷「與敵共眠」情境中,較為難解的一環。不過,對於普遍被「家暴」的女性而言,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問題,應該逐一的釐清,並清醒的認知。以便自己能早日擺脫「家暴困境」,走向更好的,更有尊嚴的生活之河。

其一:婚姻家庭就是一種社會化組織單位,結婚只是為更好的生活。

從本質上講,愛情與婚姻著實不一樣,愛情講究情感趨向,荷爾蒙驅動;婚姻講究合作趨向,利弊權衡。但從社會普遍的意義上而言,一般更願意將二者結合,形成更為有效的柔性結合機制。所以,就目前來講,絕大多數婚姻,都提倡在戀愛的基礎上進行結合,而非單純的「婚姻法則」。

只可惜,就目前來看,不管人們怎樣強調愛情,在一些婚姻中,還是主要「權衡利弊」,事實上也就是對婚姻本質的核心實證。但這裡面,有一些方面,卻也沒有按照婚姻的規則進行,比如夫妻要互相尊重,「家暴行為」是犯法的,這些方面雖然會有提倡,但是在一個以男性視角主導的社會下,女性的相關權利很容易被忽視掉。這其中有主動的忽視,也有被動的忽視。

這種情況下,女性很容易受到婚姻內部的傷害。但是,作為女性要搞清楚,婚姻家庭就是一種社會化組織單位,結婚只是為更好的生活。如過,在婚姻合作的過程中,總是受到傷害(身體或精神),就要毫不猶豫的作出反抗,可以求救家人,也可以求救警察。

其二:現代社會中,如果還信奉「家醜不外揚」,註定會陷入悲慘婚姻。

對於婚姻家庭而言,世俗的評價中,慣常認為「家醜不外揚」。可事實上,這種認知上的羸弱,往往看不到自身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一個人格不獨立的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是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對於生活幸福的判斷,都來源於外部的評價。自己穿的如何,吃的怎樣,都好像要展現給外部世界,而非真正意義上,自己是否真的開心快樂。這種情況下,就出現所謂的「金龜婿」,「好人家」等俗世名頭。可事實上,嫁的好不好,最基本的標準是:「自己是否過得好」,而非在別人眼裡該怎樣。

所以,對於因「家暴」等不良因素,導致的身心受損時,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極少部分男性也會遭受女性的家暴),都應該學會及時止損,讓自己少受傷害。不要再被「家醜不外揚」綁架,因為別人即使知道,也只是口舌是非的層面,對於自己過的好與壞,人家才不會去關心。

其三:以「離婚」的方式逃離家暴沒毛病,「家暴」永遠是可恨可恥的。

在世俗的認知上,離婚好像不是什麼好事,當然這依舊是外部的認知。坦白講,就當事者而言,「離婚」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生活的「自我救贖」,無論從實際效果還是心理效果,都算是一種很好的處置方式。

尤其,對於一些遭受家暴較久的女性或男性(極少部分男性也會遭受女性的家暴),離婚或許是最好的一種選擇。很多人說,「家暴」是可以修正的,為何非得以「離婚」的方式解決問題,因為那些有「家暴嗜好」的人,往往骨子裡就變態,能改正的可能真的是很小。所以,對於受害者一方,「離婚」是最好的選擇。

說到底,在「家暴」的處境中,選擇以「離婚」的方式逃離真的沒毛病。無論如何,在「家暴」中,都應該以受害者的感受為先,而非以加害者的感受為先。甚至,從「家暴」的危害來看,完全可以一票否決。無論如何,不管男性女性,都不應該對彼此施以暴力,這是婚姻的底線,也是生命的底線。

最後,補充一點,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在遇到家暴的情況時,請優先考慮自己的處境,而非他(她)人的感受,這與自私無關,只關乎自我保護。

相關焦點

  • 《與敵共眠》:冷暴力、精神控制才是家暴最恐怖的一面
    《與敵共眠》是一部由羅納德·巴斯和約瑟夫·魯本執導的驚悚片。從表面上看,《與敵共眠》只是茱莉亞·羅伯茨、派屈克·博金主演的驚悚片,但事實上,導演更是想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在當今社會中家庭暴力對女性的危害以及對女性缺乏保護的現狀。
  • 與敵共眠:杭州失蹤女子案水落石出
    一:憑她的智商 不可能一個人離開小區(那就是有人 避開所有監控帶走了來女士 藏在了小區的角落裡)二:來女士 什麼都沒帶 包括她自己的手機 就帶了一件睡衣 如果警方假設來女士已經死亡 那麼就是穿著睡衣 死亡的 在小區內 沒帶任何東西 而且穿著睡衣死亡 很明顯 除了死在家中 還能有別的死法嗎 想起一部老片子《與敵共眠
  • 與敵共眠:辦法總比問題多
    愛情和婚姻的險惡,《與敵共眠》這部電影,已經展現到了極致。蜜月第一天之後,就是3年6個月7天的家暴。女主人公打碎了2盞海灘邊的路燈,這樣,從茫茫的大海中,回遊向岸邊的時候,她知道,黑暗無光的那個缺口,就是自由光明的地方。向死而生,前路漆黑,心中明。
  • 家暴案牽出逃亡11年的殺人犯,鄰居:你這日子咋過的如此糊塗
    一說起家庭暴力,我們第一個便會想起『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確實2011年9月李陽那場家暴折騰的是天下皆知。但你若以為家庭暴力是個少之又少的小概率事件,那你便大錯特錯了。據權威部門統計:有17%左右的女性承認有被配偶打過的經歷。每年大約有100000個家庭,因家暴問題而分崩離析。
  • 解讀:約瑟夫.魯本《與敵共眠》|馬丁、蘿拉夫婦月光下的夢魘
    1991年上映美國影片《與敵共眠》:是約瑟夫.魯本執導驚悚片,朱莉婭.羅伯茨、派屈克.博金、凱文.安德森、記得看過一部片子叫《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具體情節實在忘了,家暴情節比較真實,相信給很多人造成了童年陰影...也可以理解為施暴者心理疾病,一旦觸犯到了某一個點,實施者就無法理智對待事實而非了,一味衝動下所產生的結果。也許很多人在清醒後會非常自責,但當時腦子缺少理智判斷力不夠,長期性格促成演繹下的缺陷。
  • 女孩穿睡衣報警稱被家暴,牽出7年前拐騙案,對你的孩子上點心吧
    前幾天,一樁因家暴牽出7年前拐騙案引發網友們的關注。我們先來看看事件經過。浙江一女孩因遭遇父親家暴,向社區疫情檢查點民警求助。女孩衣裳單薄,只穿一件睡衣,神色慌張。民警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家暴案件,沒想到卻牽扯出一樁7年前的拐騙案。原來,施暴的男子並不是女孩的親生父親,他是7年前拐騙女孩的人販子。
  • 曾經的「瘋狂英語」李陽離婚案始末,他為何對老婆瘋狂家暴?
    除了李陽的「瘋狂英語」之外,還有一件事當年鬧的沸沸揚揚,那就是李陽「家暴門」。從2011年的8月開始,李陽深陷「家暴門」到後來的離婚官司,他的教育家這個形象,在人們心中那是大打折扣。就在前不久,歷時一年多的李陽離婚案,終於落下了帷幕!而這一場離婚官司當中,又牽出了怎樣的紛爭與內幕呢?
  • 家暴案牽出殺人犯:妻子11年竟不知丈夫真名 從未見過婆家人
    當我興高採烈地回到家裡時,等待著我的卻是第二次家暴。諷刺的是,家暴結束後,他反而哭得像個孩子,不停地對我哭訴,說他在外有多辛苦,我多麼不關注他。而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感到內疚。我安慰他,向他道歉。也許是因為我的服軟,這次家暴風波甚至沒有驚動第三個人,就這麼平息了。但僅僅一周後,第三次家暴就發生了,原因僅是我吃飯的時候抱怨了一句「每天吃這幾個菜,都吃膩了。」
  • 《與敵共眠》
    蘿拉來到了一座小鎮,這裡的養老院裡住著她的母親,蘿拉很想去看望她,但又害怕會被馬丁發現,只能在附近先找個房子租下來。她看到隔壁家的蘋果樹長滿了果實,正想伸手去拿時突然尷尬地停住,原來被主人發現了。電影《與敵共眠》講述的是一個家暴的故事,馬丁在娶蘿拉之前一直都是個風度翩翩的紳士,單純的蘿拉答應結婚之後,馬丁才暴露出自己控制狂,偏執狂的本色,不斷地對蘿拉進行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蘿拉一開始也比較懦弱,她只會恐懼的逃避,而不會進行反抗。最終她因為擁有了愛,擁有了想保護的人,才完成心理上的突破最後戰勝了馬丁。
  • 女孩遭「家暴」求助疫情檢查點,牽出一起7年前拐賣兒童案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3月5日從浙江金華市公安局婺城區分局獲悉,日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當地警方在一件普通的「家暴」求助警情中,挖出了一起隱藏7年的拐賣兒童案。2月27日6點,婺城區城東派出所接到接某社區疫情檢查點報警求助,一名女孩衣衫不整,跑到社區疫情檢查點求助,疑似遭遇家暴。
  • 小s首談家暴:中國女性為何不願承認被打?
    如果你被家暴,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很多人會說:「我會麻溜地逃。」或者說:「我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事實上,大部分遭受家暴的女性,都會選擇隱忍。僅有14.86%的家暴離婚案,成功辦理了離婚手續。全國婦聯也曾做過調查,得出這樣的統計數據:面對暴行,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才選擇報警。大部分女性在遭受到家暴時,都會回到施暴者的身邊,繼續和施暴者維持夫妻關係。前兩天,小S又因家暴上了熱搜。
  • 家暴案牽出逃亡11年殺人犯 生活多年妻子不知丈夫真名
    7月29日,太原市公安局萬柏林分局萬柏林派出所轄區內一家麵館的老闆娘來到派出所,反映自己的女員工小李經常遭受家暴。小李是山西運城人,十幾年前就來到太原打工。2007年底,她認識了丈夫「劉松」,次年生下兒子,但二人始終沒領結婚證,而且丈夫多年來從未領她回過婆家。
  • 醜聞連連看,李勝利到底牽出了多少人,而老闆梁鉉錫又會牽出誰呢
    從一個不起眼的打架,牽出一名韓國藝人,在從這個藝人身上牽出更多的藝人,越南的,臺灣的,香港的,日本的,泰國的,新加坡的,澳門的,甚至國內的,最後甚至把自己的老闆都牽扯進來,他一個人讓整個亞洲娛樂圈都跟著顫抖,而他自己卻神走位,到現在什麼事兒都沒有,而他的老闆梁鉉錫現在卻焦頭爛額,李勝利真乃神人也
  • 被前夫活活燒死的女網紅,會是最後一個家暴死亡的女性嗎?
    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系統」,對於「家暴」這樣的事件,總是會被冠以「家」的名義。 於是在暴力發生時,很多時候都沒有得到第一時間的有效回應。甚至很多受害者在報案時,還會被「清官難斷家務事」這樣的理由搪塞回去。 可事實是,「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犯罪。
  • 原住民攤上家暴案,華裔代理人全程親歷
    家暴分很多不同級別,如果只是小打小鬧,警察雖然也會上門,但速度不一樣,由於Linda在報警電話中自稱被勒住脖子,這算是有生命危險,所以警察立馬就登門了。二、西方家暴案報警後,怎樣走法律程序?在西方家暴報警中,除非有明顯不符,否則,報警一方佔絕對優勢,所以警察上門來,不由分說就把Adam逮捕了。其實很多不嚴重的家暴報警,檢方不一定會提出起訴,但在這個案件中,顯然,寡言少語的Adam不知道該怎麼解釋,而Linda一向能說會道,導致警察完全根據女方陳述來確定案情,認為足以嚴重到要提起刑事訴訟。
  • 從拉姆案到女子不孕被虐致死案,家暴的難題是什麼?
    拉姆案和山東女子不孕被虐致死案讓「家暴」話題成為今年公眾議題的一個痛點。《反家暴法》的出臺和家暴的屢禁不止,讓人不禁思考,家庭暴力在社會生活中為何易發難解?法官加律師的多年司法工作依然讓張逢春感到對這個難以回答,在當前的案件處理中,家庭暴力類案件認定後的精神補償往往被忽略不計,物質生活的快速提高和精神補償的空白使得很多家暴受害者的心理問題始終難以忽視。2013年2月3日,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離婚案宣判,法院認定李陽家暴屬實,判決兩人離婚,並賠償妻子李金5萬元精神撫慰金。
  • 女性最危險的場所是家,直面家暴……
    這導致了很多女性受到多年的停不下的拳腳,變本加厲也就是從這開始,女性開始被「物化」,「事已至此」就成為了女性的安慰劑,鼻青眼腫成為了常態。精神虐待一旦發生,會夜不露痕跡地摧毀一個女性的自尊,造成一輩子難以磨滅的精神創傷,精神虐待也是女性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帶走孩子」可能會導致女性被侵犯程度大幅上升。性虐待也是家暴中一大殺手,性虐待往往是家庭中的秘密,不容易被外人察覺,哪怕女性報案後也不會主動提及此事。
  • 解讀《想點大事》7、正義,為何會讓殺人犯逍遙法外?(上)
    男的是旁邊餐廳的服務員,是好心來給另一位被害女性,送她遺落在餐廳的眼鏡的。這位女性名叫妮可,是辛普森的前妻。辛普森當時在美國那可是炙手可熱的大明星,橄欖球超級巨星,退役後拍了不少電影,又成了電影明星。是從底層社會逆襲上來的一個黑人。所以在當時的美國民眾眼中辛普森就是一個時代「美國夢」的最佳代表與完美詮釋。
  • 當街打死前女友:為何女孩會被家暴渣男吃得死死的?原因是這個
    視頻中,男子一開始用刀捅向女孩的頸背部,7刀;女孩倒地後,男子又拳擊她的頭部臉部,11拳;女孩從蜷縮到無意識,男子猛跺17腳,仍不肯罷休,抄起旁邊的防撞錐,猛砸女孩頭部,4次;圍觀男子眾多,無人阻止,只有一個勇敢的女性上前阻止,被兇手用防撞錐砸開,但女性並沒有離開,而是又折返回來,保護奄奄一息的受害者。
  • 陳冠希當年事件,前後牽出15位女星,為何只有應採兒能全身而退
    不過回顧陳冠希的這起事件,當年前後牽出了15位女星,事件也對這些人全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應採兒也是深陷輿論風波中,而到最後只有她一個人全身而退了,這究竟是為何?雖然陳小春要比應採兒大很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