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敵共眠》是一部由羅納德·巴斯和約瑟夫·魯本執導的驚悚片。
從表面上看,《與敵共眠》只是茱莉亞·羅伯茨、派屈克·博金主演的驚悚片,但事實上,導演更是想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在當今社會中家庭暴力對女性的危害以及對女性缺乏保護的現狀。
家庭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家暴往往意味著對受害者進行言語上的侮辱以及行為上的攻擊。
但事實上,「家庭暴力」所包含的內容遠比眾人以往認知中複雜得多。
除去常見的身體暴力以及語言暴力以外,家庭暴力還包括性暴力、經濟控制和精神暴力。
在這幾種類型的家庭暴力中,精神暴力是現實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暴力手段。
而電影《與敵共眠》就是講述了妻子羅拉擺脫偏執狂丈夫馬丁長達三年時間的精神暴力的驚悚故事。
電影《與敵共眠》中的馬丁和羅拉在眾人眼中是極其幸福的一對模範夫妻。
但卻沒人知道帥氣體貼的馬丁在背地理卻是一個變態的偏執狂+控制狂,除去對妻子羅拉進行身體暴力以外,他還變態的對羅拉進行了精神上的控制。
長期在丈夫馬丁的控制下,女主羅拉早已經被無形的枷鎖牢牢的禁錮住無法喘息。
家庭暴力最恐怖的就是無形的控制
家庭暴力造成的身體傷害是可以被時間所癒合的,但帶來的精神傷害卻是永遠無法結束的。
《與敵共眠》中女主羅拉長期生活在男友所支配的環境中,她的內心世界早已被恐懼所充斥,精神世界早已破碎不堪。
在《冷暴力》一書中,法國心理醫師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寫到:通過精神虐待,一個人真的有可能毀掉另一個人,將之稱為『精神謀殺』也不為過。
《與敵共眠》的故事早不是簡單的性別暴力,而且一種在極度精神控制之下的「精神謀殺」。
在男女主兩人「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中,女主精神上所受到的凌辱卻是她一生都難以甩掉的痛苦回憶。
甚至在逃離男主的那段時間後,男主強加給她的精神枷鎖依舊充斥在她的生活當中。
人還活著,精神早已死亡才是《與敵共眠》中最為恐怖的地方。
如何正確地應對家庭暴力呢?
近年來,家暴事件的曝光可謂是層出不窮。2009年的董珊珊案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家庭暴力」一詞開始被人所熟知。
2011年,作為瘋狂英語創始人的李陽毆打妻子的行徑被曝光後,人們對家庭暴力又有了新的理解,原來家暴並不僅局限於文化水平較低的群體之中……
家暴無處不在,名人還是普通人都可能深受其害
通過調查顯示,在中國2.7億個家庭中,百分之三十的已婚婦女都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
平均每7.4秒就會有一名已婚婦女要遭受丈夫的家暴。每年有15.7萬名婦女會因家庭暴力而自殺。
而面對家庭暴力,女性在選擇報警前平均會被虐待35次……當底線被一次又一次的踐踏後,實施暴力的一方會越來越肆無忌憚,而受虐待的一方也會在施暴者變本加厲的暴力之中失去還手的勇氣。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的許多女性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家庭暴力時,永遠不會像電影《與敵共眠》中但女主角一樣選擇反抗,大多數在面對家暴時都會選擇忍氣吞聲獨自承擔的道路。
而這種「家醜不可外揚」的心理就在無形之中給了那些施暴者無數的可趁之機。家暴只有第一次永遠沒有最後一次,在一個家庭中一旦一方染上家暴,那麼弱勢的一方就會遭受無盡的傷害。
性暴力會對女性造成肢體傷痛,精神抑鬱。強制、粗暴、隨意,使女性的自尊受到嚴重的踐踏,身體和精神受到雙重傷害,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動力。
家庭暴力對女性的影響與打擊早已無法用蒼白的語音進行形容,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女性因為無法忍受丈夫的不斷虐待進而走上了像電影《與敵共眠》女主一樣的殺夫之路,不得不說這樣的結果是可悲的。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真的被家庭暴力所侵擾,那麼被施暴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不被施暴者的外表所迷惑,不輕易妥協是反對家庭暴力的第一步。
學會勇敢的站出來為自己作證,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的對抗施暴者才是結束家庭暴力的最好選擇。在大多數家庭暴力都隱藏在黑暗中的時候,勇敢說出真相才是最大的勝利。
在電影《與敵共眠》的結尾,馬丁試圖說服女主角羅拉放棄抵抗。
在別人的幫助下,羅拉鼓起勇氣與馬丁展開生死較量,最終拿到了決定生死的手槍。這一次,她並不像從前那般軟弱。
在扣動扳機之前她向警方報案:「請儘快來。我剛剛殺了一個入侵者。」然後堅定的三槍打死了馬丁,也結束了他對自己長達3年的控制。
當遇到家庭暴力時,一個人第一時間內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感受。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與人生。雖然電影中女主角的處理方式比較極端,但是在面對永無止境的家暴時永遠都不要選擇去做那個被宰殺的羔羊。
在現實生活中像《與敵共眠》類似題材的反家暴作品比比皆是,大多數電影的結局都是在向觀眾們傳達勇於反抗家暴的理念。
儘管這些影視作品中每個主角所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比較過激,但不管怎麼說這類影視作品所給受害者的啟示就是: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在遭受不同程度的侵害時,第一時間所選擇的不是去逃避,而是去付出更多的勇氣和努力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