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電影局8月7日消息,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2019年第56屆臺北金馬影展。隨後,多部香港電影也表示撤回金馬獎報名。其中包括劉德華和古天樂主演的《掃毒2 天地對決》、張家輝主演的《使徒行者2 諜影行動》等。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報
此前,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廈門市政府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將於11月19日至23日在廈門舉辦,與同樣在11月23日舉辦的第56屆金馬獎頒獎禮撞期。
去年,張藝謀曾憑藉《影》,獲得金馬最佳導演獎。而對於今年是否會參展第56屆金馬獎,張藝謀在回復媒體時僅簡短表示:「您好,不會的。」
沒有大陸電影人參加的金馬獎,現場還能不能「熱鬧」起來?
網友評論: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近日又有媒體曝出,金馬獎相關贊助商包括寶格麗、OPPO、伯爵等相繼表示退出此次活動。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中國臺灣網
對此,臺灣資深媒體人唐祥隆感嘆,「此情此景讓人不勝唏噓」;前國民黨「立委」吳育升則痛批,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分子」的介入,讓島內電影人的夢想付之東流,也將使臺灣影視產業呈現「骨牌效應」,「每況愈下」。
一直以來,「金馬」、「金像」、「金雞」被並稱為「華語三大電影獎」,其中「金馬獎」創立時間最早,誕生於1962年,「金馬」兩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島名的首字。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截圖
它設立的目的是促進臺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彰對華語電影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評選條件不限地域,面對全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
我們所想得到的「影帝」幾乎都拿過金馬獎的獎項,也有諸如黃渤、劉燁、周冬雨等演員因金馬獎而被大眾所熟知。
金馬獎被譽為「華語電影的風向標」,曾在兩岸電影人中間搭建了一個交流互動的舞臺。
人民網曾評價:金馬獎不以票房作為入選考量,反而為華語文藝片提供了展示舞臺。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
在2018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上,臺灣地區年輕女導演傅榆的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臺灣》獲最佳紀錄片獎。
然而,她在發表獲獎感言時竟表示: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註:指中國臺灣省)可以被當成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生為臺灣人最大的願望。」
當時原定最後頒發最佳影片的鞏俐沒有同李安一同上臺頒獎。頒獎典禮現場的氣氛從李安和鞏俐的表情中或許可略知一二。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之後最佳男主角塗們上臺頒獎時發言回擊:「特別榮幸再次來到中國臺灣金馬做頒獎嘉賓。這次見到很多熟悉面孔,接觸很多新面孔,認識很多新朋友,我感到兩岸一家親」。
去年11月28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馬曉光曾指出:
金馬獎是兩岸電影人開展交流的平臺,兩岸同胞應該共同珍惜。一些政治勢力利用兩岸電影交流活動發表「臺獨」言論,製造政治事端,這種行徑不得人心,希望兩岸影視界和相關人士共同抵制。
圖片 | 來源已在文中標註
編輯 | 塗鑫
綜合整理自中國臺灣網、每日經濟新聞、新浪微博
中國青年報 · 中青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