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家住雲霄城區的黃麗梅帶著女兒早早驅車前往內龍村,為心中的一個困惑尋找答案。前些天,黃麗梅從朋友的口中得知內龍「好厝邊」計劃,聽著好友不吝誇讚的形容,她不由地對這場公益活動充滿好奇。湊巧的是,由「好厝邊」計劃發起的臺灣親子國學班將在村裡開課,她當即報名參加,心想借這個機會既能同女兒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也能到村裡探探「好厝邊」的「底細」。
千金難買「好厝邊」,這是閩南人再熟悉不過的俚語。跟黃麗梅一樣,許多雲霄人每每用地道鄉音念起這句話,總能喚起記憶裡某段古厝老街、鄰裡互助的和諧時光。而在內龍村,「好厝邊」則是一場公益行動、一支志願服務隊的暖心代號。
內龍村多山地,枇杷、金棗等農業種植零散,產業基礎薄弱,這也導致了村裡的青年紛紛外出謀生,村莊人氣凋敝。有感於家鄉滯後的發展現狀,2015年底,80後北大學子林爐生帶著原先在外積累的公益資源返鄉,「好厝邊」計劃也隨之在小山村落地。
如何引導村民覺醒,激活村莊發展內生力?以修繕村裡的百年土樓——陶淑樓為契機,帶起村民意識的改變成為「好厝邊」邁出的第一步。這期間,來自澳洲大學呂志和書院、上海紐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等高校的志願者以及雷勵中國的志願團隊紛紛進村,到陶淑樓幫工,在村小學開展義教,積極投身這場公益行動。
志願者在陶淑樓開展活動
「修繕土樓那時候,外地的學生和志願者都在為內龍村出力,看著他們又當村道清潔工,又當老師輔導孩子功課,咱自個兒心裡也會反思,外客都這麼熱心、都這樣出大力,自己村裡人更要有所擔當才行!」「好厝邊」婦女志願隊隊長張嬌鳳回憶起外來志願者馳援自己家鄉建設那段時光,仍十分激動。
外來志願者的公益熱情感染著內龍村村民,帶動大家紛紛參與到家鄉建設當中。村老人會號召村民出工出力,經驗豐富的工匠提供免費技術指導,婦女們負責整理物料與夥食,接待外來志願者……在修繕土樓的過程中,由高校、慈善公益機構、志願者組成的「好厝邊」志願隊融入了婦女、老人、鄉賢等熱心村民的力量,隊伍日漸發展壯大。
然而,陶淑樓的修繕僅僅是「好厝邊」計劃的開始。去年以來,「好厝邊」志願隊的鄉村振興探索步伐又朝著鄉村教育、環境保護、文化振興等方面挺進。
村裡學前教育辦起來了。張嬌鳳、林茶梅、林志燕、林素芳、張碧玉等「好厝邊」志願隊成員既是組織者,也是老師。既要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又要學習充電,編排課程表,明確任教課程分工。漸漸地,村裡停辦四年的幼兒班得以重辦,村裡學齡前兒童入園難的問題得到解決。村居環境乾淨了,結合縣裡農村垃圾治理專項行動的開展,「好厝邊」志願隊籌資新建垃圾池,整治溪塘周邊環境,並向村民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村裡垃圾遍地、汙水橫流的舊貌逐漸消失。內龍村越來越有人氣了,陶淑書院、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展示廳、志願者活動中心相繼建成,林文鏡慈善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等越來越多的慈善公益機構關注內龍村,澳門大學的師生支教、臺灣親子國學班等越來越多樣的公益教學活動辦進內龍村;越來越多的「黃麗梅」帶著好奇而來,深受鼓舞而歸。
今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好厝邊」志願隊榮獲第十六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稱號。
「厝即是家,即是村裡的土樓;厝邊是鄰居,是人與人和睦為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好厝邊」計劃發起人林爐生這樣詮釋公益行動名字的內涵。如今,在「好厝邊」計劃以及「好厝邊」志願團隊的帶動下,內龍村籌資金、修土樓、辦書院、邀講師,200多年歷史的陶淑樓重煥生機;建隊伍、迎賓朋、總動員、聚愛心,全村各項事業不斷發展,鄉風更加和諧文明。
來源:閩南日報 郭揚 文/圖
漳州新聞網
本期編輯 @曾周嵐
值班主任 @羅蓉芳
值班總編 @賴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