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尤以美國和香港,以李小龍的出現為代表,再次把「功夫」推向了高潮。李小龍的出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武之聖者」,他的功夫不止一次公開展示,更是把主演的功夫電影演繹的淋漓盡致。
李小龍尤其是腿功一絕,其著名的「李三腳」至今無人能出其左右。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李小龍是「武之聖者」是不是就像金庸武俠裡那種「拳腳雙絕」的絕頂高手呢?李小龍稱之為「高手」當之無愧,尤其是「李三腳」堪稱一絕;但說起「拳」,還有一人與李小龍齊名。
熟悉李小龍的人一定聽過一句話「腿有李小龍,拳有陳惠敏。」能跟李小龍齊名並稱的人一定來頭不小!是的,陳惠敏在香港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不僅是公眾眼裡的「世界拳王」,更是聲名顯赫的「14K」龍頭。
說起陳惠敏的生平比之李小龍簡直是天壤之別,陳惠敏自幼學習「譚家三展拳」和「西洋拳擊」,本想當警察結果警校沒考上,最終當了一名「獄警」。在當時香港也同時湧現出了很多有著特殊地位的「大哥」,可以說當時的香港社會「黑白交織」;而陳惠敏為人仗義,在獄中也幫助了不少這樣有特殊社會地位的「大哥」。
陳惠敏雖是在獄中幫助了很多人,但也由此被「14K」納入名下,也算成了一名「黑白都有份」的江湖人。陳惠敏的拳尤其的厲害,加入「14K」後不久便升為「金牌打手」;當時的陳惠敏在香港可以說聲名日盛,黑白通吃。
這時李小龍回港發展,並憑藉《唐山大兄》等影片一炮而紅,其名在香港社會中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本來陳惠敏和李小龍是兩個世界的人,但最終交織在了一起;這還要從李小龍的「兄弟」,小麒麟說起。小麒麟是李小龍從小的玩伴,李小龍年長小麒麟6歲,從小就以「大哥」自居保護著「兄弟」小麒麟;直到李小龍回港也是小麒麟從中周旋。可以說當時的李小龍和小麒麟是對「搭檔」,李小龍負責拍攝電影、展示功夫;小麒麟就負責「外聯」和交際應酬。
而在香港擁有著特殊地位的陳惠敏,小麒麟自然不敢忽然,並想找機會引薦給李小龍;陳惠敏早聽說李小龍的大名,有機會認識當然也非常高興。於是就由小麒麟在中間周旋,陳惠敏與李小龍有了第一次見面。
陳惠敏第一次見到李小龍,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身材瘦小,還有一臉的鬍子茬,甚至看著有點「不倫不類」。陳惠敏看到這樣的李小龍,心中就覺得李小龍並沒有傳聞中的那麼神;結果兩人坐下一談,陳惠敏大為震驚,大有相近很晚的感覺。李小龍和陳惠敏都是學武之人,談武論鬥一番後,兩人難免技癢難耐。陳惠敏在李小龍面前為了先試一下,當眾就展示了一趟拳和對著沙袋打了一通西洋拳擊術。陳惠敏的本意是想「挑戰」一下李小龍,兩人比武切磋一下。
但李小龍沒表示什麼,只是讓小麒麟拿著護具,自己表演了一下側踢。正是李小龍的這一下側踢,儘管小麒麟拿著護具,但還是被李小龍踢飛出去;陳惠敏見飛出的小麒麟,也就打消了與李小龍「比武」的念頭。李小龍當時笑著對陳惠敏說「咱倆比比力氣吧」說著作勢要掰腕子。陳惠敏善「拳」,腕力剛好是自己的強項,於是就欣然答應與李小龍「掰手腕」。結果「還不夠他有勁,他就一下,我就敗了。後來還跟楊斯談起此事兒,楊斯說我都敗了,何況是我。」(陳惠敏口中的哪個「楊斯」,就是李小龍御用的那個「肌肉男」)
陳惠敏雖沒能和李小龍真正來一場「龍爭虎鬥」,但從「扳手腕」比腕力已分勝負。陳惠敏與李小龍由此也變成了好友,俱傳李小龍在香港最初也遇到了很多麻煩,都是這位「14K」龍頭親自出面才得以解決。
雖然陳惠敏「挑戰」李小龍沒能成功,但與李小龍齊名並非浪得虛名。不吹不黑,論街鬥李小龍遠沒有這位「金牌打手」多,陳惠敏還在香港當眾痛擊過挑事的外國「拳王」,在1983年更在日本擂臺上35秒KO過日本拳王,並在擂臺上放言「專打日本人!」如果單比較陳惠敏所在的「14K」,其實力不輸日本的「山口組」,因此陳惠敏敢在日本家門口的擂臺上放言「專打日本人」分明是不把「山口組」放在眼裡;當然,陳惠敏的豪言以及暴打所謂的「日本拳王」也使他在香港的特殊地位更加穩固。
其實李小龍和陳惠敏本就是一對身在不同社會領域的好友,如果非要把這兩人分出個高低勝負,就好比恐龍和鯨魚誰更厲害一樣,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