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誠信文化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7 澎湃新聞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誠為本、以信為先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傳統的道德體系中誠信之德與封建道德的其他規範相互貫通並居於核心地位,成為維繫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道德規範。而這一切都是以我國傳統文化中深厚的誠信文化底蘊為支撐的。今人可以從流傳至今專統典籍的字裡行間領悟中華民族先人對誠信的強調與踐履。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將人類社會的狀態劃分成原始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社會主義時期以及目前尚未實現的共產主義社會。

關於原始社會是否存在誠信道德的事實問題,我們可以從關於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中找到答案。我國先秦時期及其之後的許多文獻典籍分別記載了大量的關於我國上古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傳說。在傳說中,黃帝和伏義都特別注重誠信的美德。

據(莊子·應帝王)記載:「泰氏,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人子非人。」此中的「秦氏」就是伏義氏。用現代漢語來說,伏義氏的智慧真實無偽,他的德行真實可信,從不受到外物的牽累。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在描寫三代以前的原始社會風貌時,極力歌頌堯舜禹講誠信的品質。

《尚書》記載,堯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講求誠信。〈尚書。堯典〉稱他「允恭克讓,光披四表,格於上下」。「允恭克讓」的意思是誠心恭敬,也能讓賢。「允」就是誠信之義。《論語・堯日》中透漏堯在傳位給舜時,同樣強調:「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尚書》已經出現「誠」和「信」的概念,不過主要指對鬼神的虔誠,如《尚書・太甲下》中有「神無常享,享於克誠」的記載,《尚書・康王中有「信用昭明於天下」。禹也有講誠信的美德,《史記》記載:「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這些都證明誠信是原始社會領導人建立威信的必要素質。

那麼,原始社會為什麼會產生誠信意識暱?這是有其內在深刻的經濟根源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狩獵是原始社會一種基本的生產勞動,是部落得以存續的基本手段。而狩獵這種集體活動要求參與者必須協調一致,共同行動。如果少數人不守約,狩獵成果就會受到景向;如果大多數人不守約,狩獵就無法進行。因此,共同的勞動必然會產生遵約守信的概念和要求。

如果說堯舜禹講誠信只是原始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那麼奴隸主社會時期的殷周開明君主對自身的誠信自律,足以說明他們對誠信的自覺躬行。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是一位講誠信的「聖王」。

《尚書・湯誓》記載:商湯在討伐夏桀時發布的誓詞中說:「無不信,聯不食言」。「不食言」就是說話算數,歸根結底就是講誠信盤庚也是商朝帝王中講誠信的代表人物。《尚書・盤庚》記載,盤庚為了說服臣民遷都,「誕告用意」、「欽念以忱」dr《爾雅》解釋「宜和「忱」就是誠信之義。西周文王也是講誠信的突出代表。據《逸周書》記載:文王「厚福而廣惠,忠信而志愛」。武王繼承王位後,繼續發揚先王的傳統美德,講誠信,不忘孝思。據《逸周書〉記載,武王「以德為本,以義為術,以信為動」。武王之後,無論是周公旦還是周成王,都把發揚先主誠信之徽作為己任。〈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明確指出:「予旦以多子越御事,葛前人成烈,答其師,作周早先」,就是說。我周公旦串領眾位治事官員,努力現固先王已經完成的大業,為了符合民眾的心願。建設周邦,當以誠信為先。從這裡不難發現,湯因「倌」而立商,盤庚因「實」、「忱」而使殷商中興,文

王、武王也因躬行誠信之德而使周朝昌盛n正如《荷子。王霸》中所言:「湯武者上為人所好也…人之所好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

如果說商周的有道明君對誠信的垂範從正面為先秦倘家誠倌思想的產生提供歷史依據的話,那麼夏商周失信而亡的教訓則為先秦倘家誠信思想的產生提供歷史素材。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周幽王生活放蕩,寵愛褒姒,不思朝政,失信於民。

褒姒在周幽王面前從來不露笑臉。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居然上演現實版的「狼來了」的鬧劇。他讓手下人點燃烽火臺上的烽火附近諸侯看見了,以為西戎來犯,匆忙發兵來救。待各諸侯匆匆趕來發現是幽王的鬧劇時,都面面相覷。褒姒倒是終於笑了,而周幽王及其所象徵的中央政府的威信則掃地。待下次西戎真的來犯,周幽王下令點燃烽火向諸侯告急時,諸侯以為幽王又故技重施。結果,周幽王身死國滅,為天下所笑。夏商周失信而亡的事例促成先秦思想者的深人思考。《苟子・強國》強調:「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亂。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這一階段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和封建制度建立的時期。社會大轉型的具體表現為原先一套倫理邏輯的失序,出現「禮崩樂壞」的情形以及誠信的嚴重缺失。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社會秩序的混亂和諸侯國之間屢見不鮮的背信棄義等。與此同時,先秦的思想文化界出現諸子並起、學派林立、相互駁倒的「百家爭鳴」局面。這是所產生的儒墨、道、名、法定各家學派儘管有不少分歧,但是在倫理道德方面特別是在誠信方面的觀點基本趨於一致,出現「駁倒下的趨同」這有趣的文化現象。

儒家的誠信觀念是與其「仁」的理論家緊密結合在一起。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仁」是最高準則,認為人應該重利輕義,具備孝悌、忠、信等品德,信在其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

《論語・顏淵》中記載:「子貢問政。子日:足食、足兵、民言之矣。」子貢日: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日:「去兵。

子貢日: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牝民力俏小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足軍備,百姓就對政府信任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頁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來誰都會死,但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從孔子的回答中可見儒家在政治上對誠信的重視程度。孔子的「盲必信,行必果」成了中國人修身的千古名言。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換句話說,人如果缺乏誠信,就不能立身處世。繼承孔子衣缽的曾子將「與朋友交而不情乎」作為「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項內容。事實上,曾子也是這樣踐行誠信的信條,即便是對自己未成年的孩子。《韓非・外儲說左上》講述了一個曾參殺豬的故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餞。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威殺妻止之日:i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鏹也。」也就是說,曾子的夫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要去殺豬。他的妻子說:「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說:「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曾子最終殺了豬。

道家是以老子關於「道」的理論為基礎的一個學術流派,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中心,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源在倫理思想上,強調「自然」廣無為」,反對儒家的「仁」廣義禮」等主張,希望返回到「雞犬之聲相聞,死不相往來」廣小國寡民」的原始時代,所以他否定社會的善惡標準,主張「絕仁棄義」廣絕聖棄知」的同時,仍然肯定信道德的重要。

墨家是由墨翟創製的一個學派,其倫理思想史倡導以「兼愛為原則的帶有功利傾向的道德學說。墨子認為,國有七患中,其患是「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並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值去不果。」為了達到天下之治,社會成員應當不分地位、貧富、貴賤。此都應該用信用來約束自己。

因此,他把信作為舉賢的一個重要標準。由此可見,墨家也是十分重視和推行誠信的。要標法家是戰國時期以法治為思想核心的重要學派。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軟和韓非把法與德絕對對立起來主張「不貴義而貴法」、「不務德而務法」。但即使在這種主張下,他們一方面「棄德」,而另一方面仍不排斥誠信商秧在把「法治」作為強國利民的重要工具的同時,仍然十分雖調誠信的重要。他在《修權》中說:「國之所以治者日法二日信,三日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在這裡,他將信放置在法之後作為治國之道,並指出信需要君臣共立。由此可見其對信的重視。商秧在秦國推行變法時,為建立社會的誠信,曾經「徙木立信」的方式重新構築百姓對政權的誠信體系當然,法家關於信的觀念和儒家是有區別的。法家是把信置於變法改革措施之中,帶有強烈的實用色彩;而儒家則把信僅作為一種純粹的道德標準,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在許多方面都各有各的主張。但是文獻表明,不論是哪一個學派對誠信都持肯定態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很少連用「誠」和「信」,經常是單獨出現。春秋齊國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曾將「誠」和「信連用,明確講:「先王貴誠信。誠心者,天下之結也。」認為誠信是集結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保證。

戰國末期,荷子也曾經說過:「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漢武帝時期罷詘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就成了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應」說,建立起了一套神學化的道德觀。他又對先秦儒家的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化改造形成了以「」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這裡的「五常」是揞他在孟子的「仁、義、禮、知」基礎上增加了「信」,從而組成了對個人的系統道德要求。儘管董仲舒的倫理思想帶有天人感應的神秘色彩,但他將信作為五常之一加強信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的地位,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的心理之中,對後世產生著無可估量的影響。

宋元明時期,由儒家發展而來的理學佔了主導地位,史稱「宋明理學」。宋代理學以儒家經學為基礎,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它基本上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史稱程朱理學;另一派是以南宋陸九淵為首的主觀唯心主義學派,學。明朝建國至1840年前的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古代傳統文化也已進入完全成熟階段。這一時期,理學作為官方正統思想受到統治者的提倡。明清兩朝都把朱熹的《四書集注》作為科舉取士的準則,因而關於誠信的觀念,仍繼續得到了傳承和頌揚。

自春秋以後、明清以前,中國一直是。一個倫理中心主義的封建大國。在中國傳統道德體系中,誠信之德成為中國傳統倫理的結合點,誠信與封建道德的其他規範相互貫通並居於核心位置。正是由於誠信之德在整個封建道德規範體系中的特殊地位,歷代思想家都不斷挖掘和提升它。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使誠信道德居於社會道德的主導地位。這使得崇尚明禮誠信逐步社會化為一種文化傳統,成為我們民族的一項精神特質。必須指出的是,繼承並發展中國古代的誠信思想,必須以馬克恩主義的革命理論為指導,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研究中國古代的誠信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來源:百度文庫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中國傳統誠信文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