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作為一部為雍正皇帝進行「平反」和「洗白」的歷史正劇,展現了一個果敢堅毅、勤政節儉、勵精圖治、孜孜不倦的「好皇帝」形象,從而讓許多觀眾朋友對於雍正,這位清朝歷史上最為「神秘」的帝王有了一個全新的正面認識。
然而,儘管《雍正王朝》在大多數時候對於雍正形象的刻畫都是積極的、正面的,但也不乏對於雍正的「腹黑」進行演繹的劇情,而這其中,「高福之死」的橋段無疑是將雍正陰狠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
縱觀「高福之死」的整個過程,雍正似乎只是在事情結束的時候安排高毋庸毒死了高福以「清理門戶」,可事情的真相卻是雍正不僅參與了整件事情的每一個細節,並且成功的將自己抽身其外,最終既達成了自己想要的目的,同時又不使自己受到絲毫的牽連,可謂是做到了「天衣無縫」。
(圖片來源於網絡)
「高福之死」,從其「背叛」雍正的那一刻起便無法避免了。
歷史上的雍正有三大典型的性格特點,即知恩圖報、施恩望報以及有仇必報,《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同樣如此。
高福和李衛、小翠都是揚州城內的小叫花子,如果不是雍正,他們能夠存活至今都是個問題,對於他們來說,雍正所給予的是救命之恩。不僅如此,雍正還將他們安排在府上做了僕人,給了其基本的生存保障以及安身立命的根本,這無異於是一種再造之恩。
所以,雍正要的是高福、李衛他們是對自己的絕對效忠,不能有任何的背叛,如果哪怕是有一點點這樣的舉動,對於眼裡揉不得沙子的雍正來說,下場是可想而知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仔細想想,高福在這個時候犯錯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事業」上,他與李衛是同時進入府中,可李衛的表現卻明顯好於他,受到的重視與信任也要比他高很多,心中難免產生嫉妒情緒。
在「情感」上,自己深愛著的小翠最終跟李衛私定終身,心中本就失落,如今自己最愛的人和與自己關係最好的兄弟遠走他鄉,只留得他一人在府上,必然也是極度的落寞。
高福在「事業」和「情感」上受到雙重打擊,他只能通過買醉來麻痺自己,發洩心中的苦悶,也恰恰是在這個當口,八阿哥胤禩的管家無意中發現了高福,並且在胤禩的授意下為高福提供了財富和美人,無異於是充分填補了高福內心深處的「空虛」。
當然,高福也知道,自己是雍正府上的人,也明白雍正與胤禩之間的微妙關係,他只是保持了與八阿哥管家的聯繫,並且將其所有的贈予全盤接受,可他並沒有確實做出什麼對不起雍正的事情,對雍正產生無法挽回的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這對於雍正來說已然是不可饒恕的錯誤,況且誰也不敢保證高福現在不出賣雍正,以後也一定不會將其出賣,但時候真是如此的話,那麼一切都將悔之晚矣。
於是乎,高福最終的悽涼結局也就此變得無法改變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高福之死」的整個過程,雍正都將自己「隱藏」了起來。
高福與八阿哥府上管家交往過密的事情雍正知道麼?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九子奪嫡」這樣一個緊張、激烈的政治氛圍下,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府上沒有別人的「眼線」,即便是在以「籬笆牢」著稱的雍正府上,雍正自己也不敢掉以輕心,高福多次外出、晚歸和未歸,雍正不可能沒有察覺,只不過雍正沒有做聲罷了。
而他之所以如此,一是在於高福並沒有犯下什麼實質性的錯誤,尚且影響不大;二是雍正也要藉此看看胤禩那面有著什麼計劃和安排;三就是雍正不想自己戳穿這件事情,他需要有人「替」他來做這個「惡人」。
這個「惡人」,便是十三阿哥胤祥。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個時候的胤祥已經在主管刑部,手中的探子和暗哨很多,他發現了高福的異樣之後,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雍正與鄔思道。
而在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雍正的表情是既詫異又憤怒,而他這樣便是做給鄔思道看的。
鄔思道在雍正府裡雖然地位上明顯高於高福,但他們多少還是有點「同病相憐」、「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他還是希望能夠儘自己的力量保全高福。
與此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鄔思道一直在主張要雍正主動參與到「九子奪嫡」的進程中以爭奪皇位,而想要讓雍正最終能夠取勝的前提只有一個,那便是將太子胤礽扳倒,讓其再次遭到廢黜。
於是乎,一條計策在鄔思道的腦海中形成,而高福也就此獲得了「將功折罪」的機會,當然,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因為他想要鄔思道來做這第二個「惡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鄔思道對於高福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並且是恩威並施,徹底擊垮了原本就恐懼不堪的高福的心理防線,而高福也就此同意執行鄔思道的安排。
就這樣,高福偷得太子胤礽給任伯安的親筆信,並交給了八阿哥胤禩的管家,而胤禩在拿到這封足以扳倒胤礽的物件後,安排十四阿哥胤禵呈報給了康熙。當康熙看到了這封信的時候,瞬間明白了如今京城動蕩的局面以及《百官行述》造成的官員們的心理危機均起源於胤礽,而胤礽也自知事情暴露,決定與康熙來個魚死網破。但終究是康熙「技高一籌」,胤礽的謀反計劃徹底破產,而他也再次遭到了康熙的廢黜,徹底退出了「九子奪嫡」的進程。
可以說,事情幾乎是按照鄔思道的「劇本」一步步展開,而那封被高福「偷走」的太子胤礽的親筆信,無疑是整件事情的重要導火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高福怎麼會如此輕易的就將這麼重要的一份物件拿到手了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雍正的無視。
這份書信如此關鍵,不可能在鄔思道那裡,必然會由雍正自己親自保管,如果他不想讓人拿到,自然會將其藏在一個其他人都無法發現的地方。
而如今,高福可以輕而易舉的將這封書信拿到,肯定是雍正給予了極大的「方便」,目的就是要讓這封信在看似極度偶然的情況下,交到胤禩手中,進而借胤禩之手讓太子胤礽遭受滅頂之災。與此同時,康熙是從「八爺黨」的重要成員十四阿哥胤禵這裡拿到的書信,自然也會將所有的怨恨和不滿發洩到胤禩等人的身上,絲毫不會聯想到雍正會牽涉其中,這也使得雍正繼續在康熙心中保持了良好的印象。
可以說,雍正這一舉動可謂是「坐山觀虎鬥」,並且起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既扳倒了太子胤礽,又加深了康熙與胤禩等人之間的矛盾,從而收穫了極大的成功。
(圖片來源於網絡)
「高福之死」,雍正在「殺人滅口」的同時,也是在給鄔思道以警醒。
當所有目的都達到了之後,雍正開始對高福動手了,在他的安排和授意下,高毋庸毒殺了高福。
可憐的高福致死都沒有想明白這一切都是雍正的「陰謀」,他非常無助的高喊「我要見鄔先生」,這既是在求助,也是在控訴,他不相信鄔思道不會保他,更不願相信鄔思道是在騙他,由此也可見雍正「隱藏」之深,因為從頭到尾他都沒有直接與高福進行交流,自然不會讓高福想到自己,而只讓高福覺得這是因為自己因為犯錯而必然遭受到的懲罰。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實際上,「高福必須死」,是雍正早已下定決定決心的。
一方面,高福已經不可能再被絕對的信任,雍正必須要「殺人滅口」。
這件事情的牽連面太廣,並且直接導致了太子胤礽的再度被廢黜,如果真的被康熙知道與雍正相關並且是雍正這裡是整件事情的起源處,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雍正此前的所有努力也將付之東流,所以雍正要將此事徹底壓下來,不被人提及,更不能牽連到自己。
而作為其中關鍵人物的高福,此前已經有了「背叛」雍正的行為和舉動,加之他也與胤禩管家建立了聯繫,胤禩也知道了其中的些許原委,所以留著高福就是留下了不安的因素,高福必須要死。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一方面,雍正這也是做給鄔思道看的。
鄔思道作為雍正最為重要的幕僚,親自策劃並且參與了許多事情,並且享受到了雍正極高的禮遇。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鄔思道知道的太多了,反而讓雍正感到了更大的恐懼。
於是雍正用「翻臉不認人」的方式,執意要處死高福,無疑是在向鄔思道傳遞兩個極為重要的信息:其一,讓鄔思道明白自己的處境,要保持對於雍正的忠誠,不能做出背叛雍正的事情;其二,他還要讓鄔思道知道,鄔思道只是他的幕僚,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能真正的保護到誰,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由雍正自己來決定。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對於雍正來說,他處死高福,確實是因為高福有著背叛他的行為,雍正有著充分理由和依據,屬於絕對的名正言順。因此在其他人看來,他這樣做合情合理,就連高福也無法對此進行反駁和抵抗,從而讓自己沒有承擔絲毫的指責與罵名,可以說做到了全身而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回看「高福之死」的整個事件,雍正已經察覺到了高福的異樣卻默不作聲,硬是等到十三阿哥胤祥將這層窗戶紙捅破,將事情搬上檯面;在這之後,他又利用鄔思道向高福面授機宜,並且打開方便之門,對於鄔思道和高福的所有舉動都予以了默許,從而將「反間計」的效果最大化,並藉此實現「借刀殺人」的目的;最終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後,他又將高福以「背叛」自己的名義處死,做到了「殺人滅口」,既保全了自己,同時也震懾到了鄔思道。
可以說,雍正在整件事中,很好的「隱藏」了自己,所有的流程環節都是他設計好的,只不過他都不去參與其中,只是暗中在默默的注視著所發生的一切,而這也將雍正的「腹黑」本質盡顯無疑。
於是,在這之後的鄔思道才會對十三阿哥胤祥說出自己擔心已經奪得皇位的雍正會處決那些替他做秘密事情的人,以及他也一定要去「半隱」,進而最終不顧一切的想要「全隱」的原因所在。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雍正的「腹黑」就連鄔思道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