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 馬場町 女特工 女師 老照片 沙文漢 沙孟海 瀟湘館 五卅...

2021-02-07 東方網

朱諶之與兒子朱明、侄子朱輝離別香港時合影

朱諶之

朱諶之與兒子朱明、侄子朱輝、外甥女顧倬雲攝於復興公園

  東方網12月29日消息:據青年時報報導 「外婆,我們回家了。」

  2010年12月9日中午12點45分,一架從臺灣來的飛機抵達北京,臺灣中國生命公司董事長劉添財胸前抱著一個白色圓桶狀旅行袋走下飛機,進入貴賓廳的一個房間,一時間,整個房間的空氣都凝固了。只聽見劉添財對著前來迎接的徐雲初說道:我們是來把老奶奶安置好的。徐雲初踉蹌著接過旅行袋,一瞬間眼圈就紅了。

  那旅行袋裡,是一隻淡黃色的骨灰罈,蓋子邊緣已經破損,壇上寫著「朱諶之」。

  潛伏

  富家小姐毅然投身革命

  朱諶之,原名朱貽蔭,小名朱桂鳳,參加革命後也叫朱楓。1905年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的一戶富裕人家,她的父親朱雲水曾是鎮海的漁商工會會長,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富戶。

  作為富家千金,朱諶之住的朱家花園是當年鎮海著名的建築,其中一棟非常美麗的帶弧度的小樓是朱諶之的居所,那裡曾被稱為「瀟湘館」。現鎮海中學校園內,保留了朱諶之故居。

  朱諶之受過非常好的舊式教育,琴棋書畫,幾乎樣樣精通。十七八歲,就在寧波月湖女子師範求學,那是一所管理非常嚴格的學校,女生不準與男教師接觸、通信。

  「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寧波後,女師的學生們也按捺不住了,她們紛紛成立學生協會,出席聯合會,開展愛國宣傳活動,支援上海工人罷工,為首的是朱諶之的同窗、老革命黨人陳修良,正是在這一系列運動中,兩人結成了生死友誼。

  曾師從沙孟海學習書法

  陳修良後來成為沙孟海的弟媳婦,知名共產黨人沙文漢的妻子,而朱諶之還曾是沙孟海的座上客,跟他學習過書法並深受賞識。

  朱諶之當時叫朱桂鳳,她請求沙孟海幫她重新起一個更為典雅的名字,應她的請求,沙孟海給她取名諶之,寓意忠厚老實,字彌明,意指擁抱光明,這個名字,朱諶之很喜歡,一直沿用到犧牲。

  不久,朱諶之遠嫁瀋陽,沙孟海刻了一方「彌明歡喜」的象牙印章送給她,朱諶之也曾為沙老寫過小楷冊頁。

  變賣婚戒支持革命工作

  朱諶之一直不遺餘力地支持革命工作,七七事變後,她毅然離開家庭,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先在家鄉組織抗日宣傳隊、醫療救護隊,並出資開辦鎮海工藝傳習所,救濟戰火中流離失所的難民。

  1939年,朱諶之在把女兒朱曉楓送進臺灣抗日義勇隊屬下的少年團(簡稱臺少團)後,就跟著第二任丈夫朱曉光去了皖南新四軍的隨軍書店工作。當時,由於大後方革命出版物資和經濟都很困難,為採購印刷物資,朱諶之變賣了結婚時的一枚3克拉婚戒,換來了3200元錢。

  跟隨書店,朱諶之輾轉在浙江、香港、桂林等多地,名為經營書店,實則也做對外聯絡和掩護的工作。書店,當時其實就是共產黨人的秘密聯絡點。

  一家人為革命萍漂絮飛

  為了革命事業,朱家四口人幾乎沒有團聚的時候。丈夫朱曉光在回憶愛妻的文章裡寫道:「我和朱諶之相交18年,朝夕聚首,只有中間兩個三年,大部分日子都是各自奔波,解放戰爭期間,更是連通信都無法實現。」

  朱諶之的女兒朱曉楓,如今已是滿頭銀髮的奶奶了。回憶起母親的時候,說母女兩人見面的時間非常少,都是來去匆匆,見一面就別離。

  儘管如此,朱曉楓卻記得那年母親送自己去解放區時的情景:「那一天,她送我到吳淞口的碼頭上,掏出一隻金鎖片交給我,說『到了那邊,要照顧好自己,沒想到,這一次就成了永訣。」

  朱諶之的兒子朱明,回憶起自己寄養在上海淡水路時母親來看望他的情景:為了掩藏身份,那時候,他管她叫外婆,卻能感覺到這位外婆對自己特別的疼愛。「只要一有空,外婆就會來看我,經常問我學習情況,晚上,還會抱我去她的床上睡。」

  潛伏臺灣一年英勇就義

  1949年10月,她受組織委託去臺灣接受傳遞情報的任務。

  1949年11月,朱諶之以看望女兒並聯繫生意的名義,找到了當時中共地下黨「臺灣省工委」在臺灣的最高領導人書記蔡孝乾。並在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那裡,前後7次獲取了包括空軍各大隊番號、駐地、飛機種類、架數等記錄,炮兵團、戰車團的數量等情報。

  但正當朱諶之即將順利完成任務回家之時,蔡孝乾被捕並叛變了革命。朱諶之緊急搭乘國民黨空軍飛機前往浙江舟山,準備搭船前往已由共產黨掌握的上海,卻終於沒能躲過搜查,1950年2月18日,朱諶之在舟山沈家門被捕。

  1950年6月10日,朱諶之在臺灣馬場町刑場被槍殺,死時,年僅45歲。

  尋找

  線索一:一張老照片

  「聽說你戀愛了,他是怎樣一個青年?因為你沒有告訴我,曉光也只是隨便提了一句,相戀是很自然的事情,只要對方是志同道合而個性適合的人,我是很高興聽到的。」

  這是朱諶之寫給女兒朱曉楓的家書中的一封,儘管已是60年前的回憶,朱曉楓掏出母親遺留的信件的時候,臉上仍然湧起了溫情。

  朱諶之被殺害後,她的遺骸去向成了謎團,由於當時情勢敏感,家人一直未去認領屍體。那麼多年過去,朱曉楓和朱明也幾乎放棄了尋找。

  轉機出現在一組老照片裡,2000年12月,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刊出由臺灣文史工作者徐宗懋搜集到的一組老照片,其中有一張是朱諶之臨刑前的情景。

  經過多方打聽,朱家和徐宗懋終於取得了聯繫,委託徐尋找母親的遺骨。「可是,儘管徐宗懋在臺灣多方打聽,還是找不到母親當年的遺骨蹤影。」朱曉楓說。

  線索二:一份老名冊

  2009年,為了尋找自己在戒嚴時期失蹤的父親,上海的潘蓁在臺灣辛亥革命第二殯儀館提供的一份名冊中,看到了「朱諶文」這個名字,由於字形相似,曾經看過朱諶之傳記的潘蓁通過朋友聯繫上了朱家人。

  因為不敢確認死者是否就是朱諶之,朱家輾轉委託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的教授朱浤源尋訪遺骨下落。

  熱心的朱教授三次冒雨前往幾個有可能的公墓,根據編號,最終在11號墓區找到了「朱諶之」的骨灰罈子。證實名冊上的登記是連筆錯誤。

  怎麼把骨灰運回來,卻成了擺在親屬們面前的難題。由於朱曉楓年事已高,無力奔走,便委託女婿李揚全權辦理。

  「如果通過海基會和海協會的程序,估計兩年都辦不下來。」李揚在稅務總局工作,通過朋友的關係,他採用了民間移靈的做法:大陸人在臺灣去世,可以通過兩岸的殯葬協會來辦理遺骨的送回。

  「而讓我們感動的是,臺灣中國生命公司的劉添財自告奮勇要送朱諶之回家。」

  60年後潛伏者終於歸來

  4月,在臺北市第二殯儀館工作的雷元榮鑽進陰暗的骨灰塔,取出塵封的骨灰罐,在骨灰塔中幽閉了60年的烈士遺骨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12月9日,朱諶之的遺骨被送回北京,由朱曉楓的女兒徐雲初和女婿李揚前去機場迎接。接到的朱諶之烈士骨灰,被暫存在八寶山烈士陵園。

  烈士遺骨究竟要葬在何處?目前,鎮海方面傳來消息,希望能讓朱諶之安葬在家鄉;北京的福田公墓,也成為烈士遺骨的一個可能安息地。

  「我個人希望母親的遺骨能一部分葬在南京陪伴我和我死去的父親,一部分送回鎮海老家。」朱明說。

相關焦點

  • 書壇泰鬥:沙孟海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沙孟海(上)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沙孟海(下)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谿錦堂學校。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 馬場町秋祭紅色英靈 不齒臺獨收割烈士鮮血
    這裡是離我家不遠的馬場町公園,就在新店溪河堤邊,臺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園旁。每逢假日來此休閒漫步的人們,又有幾人知道,這裡曾是1950年代國民黨政權槍斃共產黨人的刑場?1950年1月,林正亨魂斷馬場町,享年35歲,妻子在中共組織協助下攜兒女奔赴大陸。今天的公祭典禮上,林正亨的兒子出席致詞。
  • 「瘋子「特工張梗:領導臺共武裝 為解放軍攻臺做準備
    馬場町犧牲的烈士在臺北市新店溪畔有一個地方叫馬場町,日本殖民時期這塊地方平坦而開闊,是一個練兵跑馬的場所。1950年前後,馬場町成為了臺灣當局處決政治犯的地方,直到2000年臺北市在這裡建立起了馬場町紀念公園,發生在這裡的一切才從人們塵封的記憶中慢慢揭開。
  • 沙孟海書法欣賞
    居中的「若榴花屋」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小洋樓,門上有匾額一塊,上書「沙孟海舊居」,為錢君匋所題。沙孟海從1952年起在「若榴花屋」居住近40年,直到逝世前一年才搬至慶豐村新居。沙孟海長期定居杭州,在西湖留存的墨跡較多,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匾、孤山的「中山公園」匾、嶽廟內的「碧血丹心」匾、「寶石山」、「阮墩環碧」題刻等等。
  • 人物 | 沙孟海,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生於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二十世紀書壇泰鬥。
  • 【英烈祭】血灑臺灣馬場町的紅色女特工,毛主席都要為她記上一功!
    1949年11月27日,朱楓抵臺,即與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取得聯繫。一周後,朱楓來到吳石將軍的寓所,從他手中接過絕密軍事情報的縮微膠捲。當毛主席聽說這些情報是一位秘密女特派員赴臺從一位國民黨上層人士「密使一號」那裡取回時,當即囑咐有關領導:「一定要給他們記上一功喲!」毛澤東激動之餘賦詩一首,並囑咐一定要傳到那邊(指臺灣):「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
  • 沙孟海: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谿錦堂學校,畢業於浙東第四師範學校。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擔任家庭教師期間,有幸接觸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為、吳昌碩等大師,對以後沙孟海的書法和篆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紅色特工】朱楓:國民黨口中的「當代特大間諜案」要角
    今天,就讓小諜帶大家一起走近朱楓,這一位女共產黨和女兒多別離背後的故事,瞻仰這一片於情報戰線上永不褪色的丹楓!1950年6月10日,這一天台北上空陰霾密布,小雨悽冷,空氣肅穆的馬場町刑場上,被繩索束縛的中年女子被押下囚車,悽風冷雨撲面而來時,敵人罪惡的槍口開始向她瞄準。
  • 他們最終被同一支臺北憲兵隊行刑,殘忍槍殺在同一個馬場町刑場上
    >《揭秘:諜戰中的中國新生》每周一、三、五更新前三輯已完更 請點擊上方專輯關注1950年12月13日,臺灣「國防部」軍法處對「匪華東軍區海軍部潛臺匪諜戴龍叛亂案」作出判決:指控戴龍、王瀛成、劉鳴鍾等人,從1949年10月至1950年7月,先後5次向大陸密報臺灣軍情。
  •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谿錦堂學校,畢業於浙東第四師範學校。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
  • 紅色女特工,隻身潛入TW,40天完成絕密任務,返回前突遭追捕
    朱楓,一位紅色女特工。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出生入死奮鬥幾十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她又克服重重困難,潛入TW執行絕密任務。一、為了解放TW,朱楓接受革命任務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時候,一批GMD官兵逃往TW,並且盤踞下來,建立了TW政府。
  • 藝林巨擘 躬耕杏壇——記沙孟海先生
    此次大展彰顯了沙孟海窮源竟流的治學態度,抗志希古、師古不泥、厚積薄發的藝術精神,投身書法教育、文博考古事業的滿腔熱情,及其對中華民族文化自強的堅定信念,全方位地展示了沙孟海先生作為文人學者的崇高理想、作為藝術家的卓越成就、作為教育家的時代擔當。
  • 桑蓮居|沙孟海遇缶翁始末
    按子茹名涵,缶翁次子少沙先生二十四歲,時正棄官退居滬上,任名畫家王一亭(震)秘書。有約不來,是無暇顧及,抑另有原由,不得而知,但其關照乃翁甚多,逢人索畫必施步障,意或在免耗心力為缶翁計,但終有逐客之嫌,沙先生也曾親歷過。直至是年十二月三日,在朱復戡催促下吳子茹方加引見,惟其忘年接談(當年缶翁七十九歲,沙先生二十三歲,相差五十六年),隔膜多多,虛委接談周旋而已。
  • 【往事】「紅色女諜」六十年「回家」之路
    這是一場跨越60年時空和海峽兩岸的尋找。這場尋找,承載著太多政治、歷史、民族的恩怨以及親情。終於,2011年7月12日,他們共同尋找的1950年轟動臺灣、被稱之為「當代特大間諜案四要角」之一的紅色女特工朱楓(原名朱諶之),坐上了國家安全部專門為其包下的專機,從北京八寶山移送到寧波。
  • 陳修良:潛伏南京從未暴露,策反國軍轟炸總統府,1998年91歲離世
    要說起中共紅色女特工陳修良(1907年-1998年年),她的潛伏功勞太多了:策反國軍空軍轟炸南京總統府,氣得蔣介石當場吐血。她僅僅用了3年在南京的潛伏時間,就獲取了大量國民黨高級絕密情報。為我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立下不朽之功。
  • 沙孟海刷字:聽,沙沙,沙沙,沙沙沙 | 法帖
    著有《印學史》、《印學的發展》《巴慰祖父子印譜》、《讀秦印》等印學巨著,為一代印學大師,自作印《蘭沙館印式》傳世。款識:騰。沙孟海年八十七。高清放大圖沙孟海 行書伊洛山川七言聯 瀚海2009 成交價81.76萬元作品鑑賞本作品是沙老晚年專門為「中國神墨碑林」書寫的一件重要作品,於1991年作為包柱被鐫刻於碑林
  • 林黛玉與瀟湘館
    瀟湘館,《紅樓夢》大觀園中一景,與怡紅院遙遙相對,是一處帶有江南情調的客舍。此一匾一聯書於正殿 大觀園 園之名 有鳳來儀 賜名曰瀟湘館 紅香綠玉改作怡紅快綠 即名曰怡紅院 蘅芷清芬 賜名曰蘅蕪苑 到這裡,正式將寶玉所題「有鳳來儀」處命名為瀟湘館,次後,元春又命眾姊妹各題一匾一詩。
  • 你認為林散之和沙孟海誰更強?
    到65歲那年,即1963年,他才正式入江蘇省國畫院,走上專業道路,而當時,也是默默無聞,直到1972年8月,為慶祝呂日恢復邦交,《人民中國》雜誌社編輯出版「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特輯,由田原等人推薦,經趙樸初、啟功、郭沫若等人認肯,將其作品列於首位,方才名揚四海,波及東瀛。此時的林散之,已有70歲高齡。而沙孟海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