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圈裡有一句話流傳甚廣:「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
孩子上了小學後,總有家長問:
「我家孩子幼小銜接就在學語文了,一二年級時語文經常能拿100分,怎麼上了三年級後成績下滑的那麼厲害?甚至90分都拿不到了。」
其實,這就是家長沒有警惕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成績的假象。
小學語文成績具有「欺騙性」
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考試題基本上圍繞教材來出,緊密性非常強。只要孩子考試前對教材加強複習,想要拿滿分是非常輕鬆的事。
這時課外閱讀量多的孩子並沒有體現出優勢。
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家長們警惕,因為一二年級的題目考驗的是課本水平,而不是真正的語文水平,就會給家長們孩子語文成績很好的假象。
從三年級開始,語文考試題與課本的聯繫越來越弱,難度也逐漸增加;這時的語文題目非常考驗孩子的思維深度、廣度、理解能力、反應能力等等,孩子的語文水平差距就顯露出來了。
首先體現在閱讀理解上,一二年級閱讀理解的答案就擺在明面上,孩子直接就能找到答案;但三年級後需要孩子分析句子的含義,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差的孩子就會丟分。
其次體現在作文上,一二年級的作文內容和圖片都是明擺著的,孩子只需要把語言組織好,一般都能拿滿分;三年級後作文直接是命題作文,完全需要孩子自己想,難度跨越一大截,好多孩子根本不會寫。
作文直接成為丟分大項。
孩子雖然贏在了一二年級,但三年級後,課外閱讀多的孩子就會把很少閱讀的孩子遠遠落在後面,這時語文成績與閱讀量的相關性就體現出來了。
一、二年級如何打好語文基礎?
1、重視閱讀習慣的養成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在演講中提到:「不會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
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級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理解分析能力上不去,詞彙量掌握的不夠,成績大幅度下滑,後面也很難再追上去。
美國查爾教授經過長年研究發現了兒童閱讀能力與認知發展的規律(就是下面這個橫軸)。從這裡可以看出,幼兒園到9歲是閱讀關鍵期,正好包含了小學一二年級。
3-4歲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5歲後引入文字量稍大的繪本,7歲後選擇有拼音標註的讀本鍛鍊獨立閱讀能力。
孩子上小學後的讀本儘量與教材貼近,選擇知名兒童文學作品,對孩子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幫助。
2、作文要多看、多寫、多練
多數孩子在作文上丟分,大多是因為作文沒有邏輯、詞彙量少、總用一種寫作思路,寫出來的作文都差不多。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孩子多看一些例文、積累素材、多寫作文練筆。
在閱讀積累的基礎上,多發現一些生活細節,孩子寫作文的時候腦子裡就有東西了,寫出來的作文既有文學氣息,又有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