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年級兒子自己起床、吃飯、上學
在心理學課上聽到老師講了一個這樣一個案例。一對夫妻分別在兩地工作,他們的兒子在學齡前,跟隨媽媽在媽媽工作的城市上幼兒園,學習和教育也主要由媽媽負責。等孩子到上小學的時候,考慮到爸爸這邊的小學教育質量更好,於是夫妻商量讓兒子到爸爸工作的城市上小學。因為爸爸是某大學的老師,工作比較忙,從把兒子接到自己身邊時,他就告訴兒子從今天開始他要自己照顧自己了,自己定鬧鈴起床收拾,自己去大學學校食堂吃早餐,然後自己步行去上小學。孩子聽到這裡,忍不住哭了起來,但是也知道在爸爸身邊只能按照爸爸的要求做了。
爸爸領著兒子把大學校園都熟悉了一遍,把小學的路線也走了幾遍,還告訴他怎麼到食堂吃早餐。一切準備好後,孩子就開學了。
開始的幾天,孩子早上鬧鐘響了也起不來,爸爸有幾次忍不住想叫他起床,但是忍住了,繼續假裝睡覺。等兒子一覺醒來,發現爸爸還在睡,也沒叫他,自己遲到了,孩子哭了幾聲知道爸爸指望不上,趕緊穿好衣服背上書包,飯也沒吃就上學了。經過兩三次遲到後,孩子以後再也沒有遲到過。一切按照爸爸的預想,兒子自己上學,吃早餐。
爸爸「不上心」,兒子自己做作業
由於學齡前,兒子沒有提起學,上了小學後,成績一直不太好,勉強跟得上,每次別人考90多、100分,兒子才考七八十分。要是別的家長肯定著急了,但是這個爸爸卻對孩子的學習「不上心。」
兒子說老師要求家長檢查作業,爸爸每次都藉口工作忙,沒時間看,也沒時間陪他做作業,要求兒子自己檢查錯誤自己修改;兒子說老師讓家長在卷子上簽字,這個爸爸也僅僅是籤字而已,從來都不看對錯和分數。只是對兒子說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爸爸工作很忙,你自己的學習自己做好計劃安排。一二年級,兒子因為爸爸不給他檢查修改作業,自己作業有錯誤的事情被老師叫了兩次家長,可爸爸回來後還是依然如故不給孩子批改檢查作業,也不批評兒子,只是強調,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懂得預習和複習功課,要按時完成作業,至於作業完成的對錯他都不過問。兒子只能上課更認真聽講,自己做作業更認真,老師批改過的地方,記得更牢,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一二年級,兒子的成績雖然不如別人好,但是孩子的自理能力,責任心和行動力卻很好,各種行為習慣建立的都不錯。沒想到,升到3年級以後,孩子的成績穩步提升,最後突飛猛進逆襲成學霸。
有人說,這個案例不具有普遍性,確實是。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借鑑和學到一些東西。
首先,案例中的父親很明白小學一二年級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時間觀念和自理能力。
讓孩子自己起床,算好到校時間,一來培養了孩子的時間觀念,二來也讓孩子知道遲到了自己要負責。
一二年級的很多家長都很苦惱,早上叫孩子起床太難了,即使孩子起床也磨磨蹭蹭,整個早上都不安寧;還有的孩子遲到了就埋怨父母叫醒晚了,完全沒有認識到是自己的責任。
一二年級還有些孩子穿衣服需要父母幫忙,吃飯需要父母餵飯,自己的書包等著父母收拾,經常丟三落四,自理能力很差。而父母卻心甘情願、大包大攬地替孩子做這些事情。
對於這些,案例中的爸爸的做法就值得借鑑,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剛開始孩子可能不能理解,或者做得不好,但是當他們真的意識到這些事情是自己的,這些能力是自己要掌握的,父母幫不了他們時,他們就會認真地去學習掌握。當然這個過程中,父母也不能說完全不管,但是要懂得在旁合理指導,而不是代替去做。
很多人說,這樣做孩子會不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啊?愛孩子是體現在代替孩子做事上麼?不是的。
像案例中的那個爸爸,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愛孩子才會讓孩子自己做這些。表面上雖然爸爸「狠心」讓孩子自己去吃飯,上學,整理書包等,但是當孩子真的求助自己或者爸爸該做的事情上時,爸爸又會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他而不是放任不管他。父母懂得什麼時候出手幫孩子,比任何時候都包辦代替好多了。
其次,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責任
對於學習這個父親沒有急功近利,沒有特別在意孩子的成績,而是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孩子的作業父親不陪兒子做,檢查作業讓兒子自己檢查,至於作業正確率問題,卷子的根數,這個爸爸也不關注,他關注的是兒子按時做作業、自己檢查錯誤,預習複習功課等學習習慣的養成。在一二年級,把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好,讓孩子自己認識到學習是為自己學,比只關注成績更重要。
小學一二年級,孩子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後的各方面會表現得越來越好,好成績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一二年級的家長,要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好孩子的各種能力和習慣上,不能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
[今日話題:你認為小學一二年的孩子還需要培養那方面的能力?一二年級成績重要還是習慣培養重要呢?歡迎討論。]
我是有遊有謀育兒,二胎媽,兒童心理學在讀碩士,多平臺育兒領域創作者。分享育兒經驗,專注寶媽自我成長。歡迎大家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